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难忘读书旧事散文

时间:2021-05-17 13:51:21 散文杂文 我要投稿

难忘读书旧事散文

  【一】窗

难忘读书旧事散文

  在所有的窗户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教室的窗户。

  我第一次见到窗户是七五年的八月,那年我快八岁了。记得那天在下雨,我打着光脚,戴着家里那顶大大的斗笠,沿着那条在水田中间的“大路”一溜一滑地往学校走去。说是“大路”不过两尺左右的一条泥路,是人们赶场要走的一条路。

  来到学校,把腿伸到屋檐下,让屋檐水冲进了泥,然后把斗笠披在背上走进教室。先进的是一个天井,天井的上面和左右两面都是教室,我进了右边的一间。黑瓦,泥墙,靠着天井的一面墙很矮,就像现在教室外的栏杆。这墙上有一个大大的四四方方的洞,洞很大,比我们现在的教室去掉铝合金窗扇后的洞还大。

  我来这里读书了,老师就是教点歌,画点画,并没有后来学到的识字和数学方面的东西。一到了课间,有同学懒得走门口出去,就从那大大的洞里进出,他们双手一用力就蹲在了洞的矮墙上,双手一伸就跳进了天井里,玩水去了。另外有一些同学,就坐在矮墙上,双脚掉在墙的这边或者那边,说着闹着。还有同学,从这边的教室跳过矮墙,穿过天井的雨雾,纵身越过左边的矮墙,跑进左边的教室,然后对着右边矮墙上的人是大喊大叫,有的就在左边的教室里打“豆腐干”。这东西是用纸折叠的,就像“豆腐干”的样子,玩的时候,你用豆腐干使劲拍我的,然后我同样拍你的,谁把对方的拍翻了,谁就赢了。

  后来我知道了,那矮墙是故意留的,那洞就叫窗子,洞小了,屋子里很暗,没法上课。在后来,我知道了,这个做学校做教室的地方,就是我李家的祠堂——大古井李家祠堂。又往后,就听老父亲讲了有关祠堂里的很多故事。最近几年,终于看到了家谱,还知道了这祠堂的来源和建立的时间等等。这些东西,我现在只知道当初听到过,至于详细的情形一点不真切和准确了。唯一不能忘记的就是那矮墙,那矮墙上的窗子。

  我读书只读了两天,就被父亲扣留在了家里,因为家里没有钱给我读书。第二次见到学校的窗子,已经不是在李家祠堂了,而是在一座山上——我老家的村子名字青龙就是因为这些山而得名。这座山有几亩宽,一面是庄家地,其他三面是教室。教室都是黑黑的砖,黑黑的瓦,这我知道,这都是山下本村的窑子里烧出的砖瓦。教室不在是泥墙了,与我第一次见到的学校相比,只是把泥墙变成了黑火砖。对着教室门的墙上有着窗子,窗子不是一个洞,而是有了三个洞,每个洞都是木条框,窗条是钢铁的,那钢条像油炸的“麻花”样子,这样,我们无论如何没法从窗子上跳进跳出了,虽然窗台和第一次见到的那矮墙差不多。

  这窗子在夏天和冬天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夏天遇上大风,那雨被风吹得很斜很斜,仿佛就要平着飞。于是,一面的窗子就成了祸根,那雨不断地飘进来,那里的学生赶紧大撤退。后来,遇到下雨,老师或者学生就拿自己带的塑料布拴在窗条的上方,于是,窗户边的同学就一边听课,一边伸出一只手按住塑料布。那塑料布被风鼓得圆圆的。有时,手软了,有同学想换一下手,噗的一声,那塑料布便飞起来,就像大风中的旗子。教室里立刻乱了起来,等到把塑料布又重新按在了墙上,又才开始上课。

  夏天虽然雨大,还算幸运的,毕竟不冷,可是到了冬天那日子就不好过了。记忆中小时候的冬天霜多,风也大,坐在教室里,老师学生都很难受。于是,我们的一种特殊“玻璃”就出来了。老师动员我们比了窗子的宽窄让我们回去找家长,家长中有会劈竹条的,让他们帮忙。于是,很多同学第二天上学,肩上都扛着一捆竹篾条。老师带着我们给窗子编制竹篱笆。我读一年级的时候九岁多了,父亲又是篾匠,所以,我就成了给窗子编竹篱笆的当然师傅。我们就像编竹席一样,把竹篾条从窗子的下面一直编到上面,不留孔眼。竹篱笆编好了,风就被挡在了窗外。可是,篱笆缝里总要钻进一些寒风来,于是又在竹篱笆上糊上报纸。

  为了教室的采光,竹篱笆只能编在风来的一方,另一方的窗就空着。所以,虽然挡住了大的寒风,总有寒气走进教室,但是,没有法,我就在这样的教室里读完了小学。

  我来到了乡上的初中,那时不叫乡叫公社。这初中是一个四合院,里面有初中生,也有小学生。正面是老师的办公室,是一个很大很高敞的大礼堂,我记得当初的礼堂里有一个很大的台子,有的老师的办公桌就放在那台子上,更多老师的办公桌就在礼堂里。礼堂的两边是教室的宿舍,木架灰墙,就像一个一个豆腐干贴在了那墙上,“豆腐干”是竹篾编制的,竹篾上是田泥和铡断的稻草混合后涂在上面的草泥,然后在竹篾和泥草的外面涂上一层白灰。礼堂大门的两边都有木制楼梯上去,礼堂大门的上方有一个一米左右宽的木制走廊,把礼堂两边的“楼房”窜成一个整体,能互通往来。楼房墙上的“窗”非常小,有一个窗扇被木棍撑起来,虽然有窗,但屋子的光线还是很暗,就是在中午,教师在自己的寝室里也得点上灯,否则是没法看书的。礼堂的两边,还是泥墙瓦房的单层教室,前后的墙上各有一个或两个洞,洞很小,而且上面有小孩手臂粗的木棍做的窗条。教室里总是有点暗,暗也没法,适应了就好了。礼堂对面,是黑砖黑瓦的楼房,这就是当时非常漂亮的教室了。教室的窗子有钢条,有玻璃。这下好了,再也不用我们带篾条来了,再也不用贴报纸了。

  可是,等我们走进教室,才发现不是那么乐观,特别是冬天,我们还是没法摆脱寒气的惩罚。靠着窗边,那些窗扇的木框变了形,及时关上,那缝隙里的风挤进来,吹在脸上,吹得手很僵,冬季的期末考试是最惨的,手僵了也得把卷子写完。有些窗的玻璃烂了,学校没有钱买新玻璃,就烂着,风从这些孔眼跑进来,满屋子乱窜,有几个学生耳朵和手不生冻疮的?

  后来教书了,那时的教室和我读初中时没有什么变化,教书和当学生时一样的待遇,受着那些没法关严实和烂了玻璃的窗子上跑进来的寒风的蹂躏。虽然,后来的母校把泥墙换成了砖筑瓦盖的楼房,黑砖也变成了红砖,而且以后有了学校的伙食团。但是,没法改变的就是那窗子,那窗子总是没法让教室里的人暖和,它一如既往地把冻疮慷慨给学生和教师。

  母校的教室窗子变得暖和起来,应该是在2002年秋,学校在当初的农机站一方修建了新的教学楼,这是由县上同意招标修建的。四层楼,标准化的教室,那白白的墙壁上有着透亮的铝合金玻璃窗。这玻璃一关,寒气不入,更不要说风了。冬天便有了一种感觉,走进教室里,就像走进了暖炉里,上完课一走到走廊上,便有了强烈的寒气,寒气钻进背脊,让人浑身打颤。那个时候,我最大的愿望就是上课,因为走进教室便有了暖和的保证。这幢楼修好,原来礼堂对面的那幢楼就拆了,因为它超过了使用年限成了危房。它早该消失了,我觉得它应该消失的原因就是它没法让它的窗户暖和起来。今天,沾了这幢我读书学习过的楼房的光,它终于成了危房,终于把寒冷的窗变成了温暖的窗子。这一幢楼,这些暖和的窗,得益于我们的县政府,他们给了母校危房改造的资金和管理帮助,让我们学校也有了温暖的教室。

  学校的大变化,还在2008年后,汶川地震,让原来礼堂位置的教学楼和操场上修建的教师寝室成了危房,县政府的地震改建专向资金来到了我们学校。于是,三层楼高的多功能大楼和学生公寓建成了。全框架的防震功能,这并没有引起我的兴趣,引起我兴趣的还是那些窗子,都是高大敞亮的铝合金玻璃窗,采光效果好,而且能在冬天保证教室里的暖和。

  母校完全变了,以前那丑陋灰暗的样子全没有了。冬天的期末,监考老师坐在教室里,门一关,教室就成了暖床。我一直羡慕现在的学生,他们在教室里不觉得冷,他们可以放心地作业,放心地考试,不担忧寒冷。哪里像我们以前的教室,那是在北风中走完了一个又一个冬天。母校的这些孩子们是幸运的,他们应该感谢我们的政府,是他们改变了我们的学校,是他们让我们坐在了不受冻的窗户里学习。

  作为教师,我怎么能忘记这些给了我深刻记忆的窗子呢?今天的窗暖和了,更亮了,我们的心灵窗口也缓和了,更亮了。

  【二】上学之路

  这段时间的雨特别多,下午放学抬头看天,天蓝蓝的,洁白的云在天空变化成各种美丽可爱的小动物,看天的心情是非常愉悦的。夜晚了,散步走回家里,突然那金属雨棚就像鞭炮似的啪啪地响起来,下大雨了。第一个大雨的夜晚,我是非常着急的,也曾不断地咒骂这鬼天气。因为,我班上要扫楼梯,那楼梯上的烂泥又该是多少?往几年,遇上这样的天气总有家长打来电话,路太烂了,给学生请个迟到假,有个别迁就溺爱的家庭,那娃子干脆就不来了。

  骂有什么用?老天爷从来就不怕人的骂,你越骂,你越担忧,它的雨来得更猛更痛快。第二天早晨,雨停了。我站在楼梯口,准备着让学生铲掉楼梯上的烂泥。等学生过完了,我放心了,楼梯上除了水印并没有烂泥。是学生洗了泥才上的楼吗?我没有看见学生到水龙头处洗脚弄鞋的。走进教室,一个学生一个学生地问,我才明白,我乡经过了几年的新农村建设,各村的村公路都成了水泥路,多数学生的家门口也是一条水泥道通向村公路。就是下雨,学生只要穿好雨衣,照样可以骑自行车上学,并不担忧会迟到会旷课的。

  我才知道,我的少见多怪让自己瞎担心了。是的,学生的上学之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的路越来越顺坦了。

  记得我读小学的时候,要走的是一条坡路,一到雨天,那路就很滑,上坡也难下坡也难,很多学生总是摔成泥人走进教室或者家里。最倒霉的就是这路边的庄家地,为了防滑防摔,学生和老师们手拉着手,从路边的地理重新开出一条路来。地里的泥软,陷脚但不滑。这条新开辟出来的路,就像塘里的'波浪,越荡越宽,那被踩踏的庄家也就越来越多。但是有啥法呢?谁让这上学之路这么难走而且危险呢?

  后来,村里修了一条土公路,这条土公路绕到了学校的背面,那里坡短而且比较平。虽然一下雨,那条路上的淤泥仍然很厚,但是光着脚走却能行,让人高兴的是不再摔跟斗。

  这条走了多少年?走了多少辈学生?不好算,反正那个时候的路和操场都是一样的,都是学生踩出的一个个泥坑。太阳出来了,那路上的泥硬了,成了一个个刀口似的“泥钉”立在那土公路上。穿着鞋都很难走,不要说光脚了。学生娃上学就只能走路边。等到不再下雨了,那些车辆跑几趟,把这些“泥钉”给铲除了,学生娃才能走路中间。那个时候的学生,最盼的就是不下雨,哪怕一年不下都好。他们不会想到庄家,只会想他们的上学之路好走就行。我们能怪孩子们自私吗?

  现在,我老家的村小之路变了,变好了。那条村公路全部硬化了,水泥公路到学校,砌了整齐的石梯子,学校坝子也都硬化了。那些孩子们再也不走山路进学校了,再也不摔着跟斗把自己弄成泥人了,再也不去踩坏农家的庄家了。这条路的钱,国家给的是多数。

  记得我读初中的时候,也是见不得下雨,特别是见不得下大雨,这大雨一来,高滩坝的学生要么不来,要么来了的时候也快中午了。那条路我走过,2001年的时候我去家访走过。那也是雨后,那条路是黄泥路,我穿着“水鞋”跟着领路的学生慢慢地选择着路。这路没法选,那黄泥堆在路上,走哪里都是陷脚,就像有鳄鱼在咬着你的鞋底,你的鞋底根本就拉不出来。我看见学生脱了鞋,光脚走,我也只好把脚从“水鞋”里拖出来。这样,痛苦而艰难地走了是十几里路找到了我要去的学生家。

  我是农村娃子,走这种烂路我并不怕,但是我家离初中校只有三里路,虽然也是光着脚来回跑,毕竟没有那么远的距离,并没有感觉到上学的艰辛。可今天,我就在这样拔脚都难的烂泥路上来回走了二十多里路啊!一回到家,我把脚一洗,倒在床上就什么都不想做了,只想静静地躺在床上。这条路不只就被是烂,而且还没有高大的桥,一下大雨,那座水面小桥淹了,大人娃儿都没法走出高滩坝来。高滩坝是一个孤岛,它被河流紧紧地缠着,没有桥,这高滩坝就没法和外界来往。

  我明白了我读书时,这里的同学为什么那么怕下大雨了。我也明白了,到2000左右,一遇下雨,这里的孩子们那么多请假的原因了。他们是上学难啊!

  现在好了,听说三年前高滩坝辖区的村公路全部成了“水泥路”,而且“水泥路”从学校门口经过;每家每户的门外之路也硬化了,晴天雨天进出家门都不沾泥了。那村公路上也修了高大的水泥桥……

  现在,这些孩子不管是在村小读书还是在初中读书,他们都不在受雨之困,不在受雨之苦了。

  母校的学生上学之路真的越来越顺了,国家在新农村建设中,首先是路道的建设,这些建设,让上学的学生没有了担忧和害怕。国家把路修顺了,家乡的教育也顺了,每年都有很多的学生走进了他们希望的重点高中,也有不少的学生走进了他们愿望的职业中学。

  学生的上学之路顺了,老师的上学之路也平坦了。以前,教师最怕到村小教书,怕就怕在这路上。晴天还好,骑着自行车或者摩托车,早晨去中午回街上家里吃饭,吃完饭去学校,放学后早早地回来。遇到下雨,那就痛苦了。班不能不上,学生娃来了咋办?去吧,到学校去,走路去。所以,住在街上的村小教师,一遇到下雨,就要早点准备,不然到校就很晚,学生就为成为无“头”的羊群。中午慢慢在淤泥里走回家,吃完饭又在淤泥里赶回学校。痛苦也没法,谁让我们是村小教师呢?

  这几年不同了,路变了,教师们的观念也变了。如果有机会,很多教师都愿意到村小去,不仅是因为每月多二百八十元钱,主要是因为到学校的路都硬化了。天晴下雨,都可以骑车去。有教师买了车,早晨把爱人送到村小,然后又赶回他任教的学校,时间还很早。路好了,行车方便了,村小的艰苦程度大大减轻了。每天中午,村小的教师回到街上学校伙食团吃饭,吃完饭赶回学校,不感觉到累,这些都得感谢路,是路帮助了村小的教师们。

  每天吃完晚饭和每个周末,我们都会沿着水泥路走很远,都要经过这些村小边。这些村公路竟然村村相通了,学生上学的路,也成了村村通的公路。小学生上学方便了,初中生上学快速了,老师上班方便了。作为一个农村乡镇,这几年有很多年轻人到我们乡任教,而不是-怕来,就是因为路修好了。

  雨还在下着,看着干净的楼梯,看着干净的学校坝子。我们能说我们的政府没有为老百姓办实事吗?感谢我们的政府,是他们让我们老师和学生的上学之路变好了。他们组织修建的路帮了教育的忙!走在顺畅的路上,我们的人生之路该怎么走呢?

  【三】课桌

  我家里保存着一根凳子,凳子和以前农村吃饭的方桌一样长,有十五厘米宽。凳面上布满了皱纹,那些皱纹间是秘密的坑坑洼洼,显示出它的老人级别的历史。这根凳子是我的恩人,它是我的课桌。

  读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每个学生自己带课桌到教室,很多家庭没有桌子,就把这种高板凳当课桌端到学校里。也有家里比较“阔气”的,他们的是一张小方桌。那时的教室,只要有写字的地方就行,根本没法讲究桌椅的整齐美丽。我的课桌就是我家这根板凳。

  我靠近鼻梁的眼角有一个疤,这个疤就是这根凳子留下的永恒记忆。那一次,有男生追赶打闹,他们飞上了我的“课桌”,结果把课桌给“跑”翻了,那课桌猛地翻过身来,它的脚突然跳起,这高板凳的脚就“踢”到了我眼角上。当然,受到惩罚的不只我一人,那在桌上飞跑的同学也在额头上留下了无法抹掉的“记忆”。

  我家里当初就这一根能见“世面”的凳子。我要用,哥哥要用,父亲没有法,于是哥哥回家了。比我大三岁的哥哥回家了,他跟着父亲开始了生产队的劳动,开始为家里挣“公分”做贡献。多少次,哥哥走在棉花地里,跟着那些妇女们捉棉虫,他眺望着学校发呆;多少次的雨后,哥哥和那些半大孩子一起,还有那些老人们,在雨后山坡的草里捡拾队里的豌豆胡豆,他坐在离学校一百多米的山头,听着学校里欢快的读书声;生产队的秧田里,个子瘦弱的哥哥弯着腰在田里扯着秧把子,在父亲把这些秧把子挑到田里的时候,矮小的哥又提着秧把子在田里飞扑,拼着命似的去抢占秧田,等着父亲来栽,那泥水涂满了他的全身……这种可以当课桌的凳子,如果家里能拿出第二根,哥哥或许就能继续读书,可是家里拿不出来。

  那有小方桌的同学,就成了我当时眼里非常阔绰的“富二代”了,能和他们同桌,能到那桌子上写字作业,竟然成了我当时的一种梦想,很遗憾的是,我这一辈子都没有机会到这种小方桌上去圆自己的梦。

  到了三年级,又开学了,终于不带“课桌”到学校了,只需带一根矮凳子就行了。我们的“课桌”变了,变成了长长的石板,那石板就像今天的水泥板,那长度,那宽度,和今天的水泥板是那么一致。课桌的下面也立着几块石板,作为了课桌的腿。教室里的课桌终于整齐了,高矮,长短,都被一个标准统一了。小时候的母校早拆了,学校那黑黑的砖,黑黑的瓦都被楼房给代替了,学校也搬家到了公路边。虽然,有点留恋那过去的课桌,可是,看见今天的小朋友读书少去了那么多的辛苦,真的羡慕,我为什么就没这福气呢?

  这课桌有它的好处,也有它的坏处,它成了磨刀石,我们的衣袖在石板桌上,悄悄地摩挲着,一节课两节课,一年两年,桌面越来越磨刀石一样光滑,衣袖也就烂了一次又一次,每一次衣袖烂了,父亲就给补上。我们的衣服有一个最大的特征就是衣袖的下方特别厚,因为这里是补丁叠补丁,那些补丁就成了硬硬的厚厚的“茧子”。很遗憾的是,随着这些课桌的消失,那被课桌留下“茧子”的衣服也消失了,不然,送它们到历史博物馆,倒是农村学生读书的一件很好的“文物”。

  到了1981年,我读初中了。那个时候要读初中可不容易,比现在考个“国重”还难。记得到学校的第一天,就是在老师的带领下到很远的一个地方去抬课桌。两个同学抬一张,一路走一路说闹,排成长长的一队。那情形,就像以前结婚的队伍,抬着一队伍的东西,穿过田间地埂,我记得当初是过了一座石板桥的,后来才知道这就是到高滩坝的桥。那里以前有初中班,到我们读书的时候,那初中班解散了,我们我抬的就是那时用的课桌。

  这些课桌也算“古董”了,上面有了大大小小的坑洼,虽然这样,我们已经很高兴了。不用自己带“课桌”到学校,不用在石板桌上磨烂衣袖。在这些课桌上读书,要讲点运气,很多课桌的桌面还算能用,虽然桌面变形出了很多的缝隙;运气差一点的,遇到的课桌有很多坑洼,写作业的时候就要不断地变换姿势,选择桌面上那平整光滑的小块地方,把作业本或卷子放到这些地方,写到哪里,就把那里的纸放到这上面。不知道为什么,那时倒没觉得苦,也没想着要去争抢好的桌面,只要能读书已经是万福了,哪里还有心思去挑剔这些。这种课桌,在我读书的时候就在服务,到我教书的时候,这些课桌还在服务,很长的时间,这些木材的课桌都被学生利用着。那时的木匠,每一学期开校前都要被请进学校,就是为这些烂了的课桌修补腿脚,那桌面烂了一块,木匠就削一木块锤进洞里,然后刨光。那坑洼太多的桌面,木匠就给刨平。

  就这样,这些课桌也像我们小时候的衣裤一样,补丁重补丁,也是“老大老二老三”辈辈代代地用着。很多桌面就越来越薄,直到完全不能用。我记得,不仅是课桌是那样,就是讲桌也是在不断的修补中用了一代又一代教师。

  我家里还有一张桌子,是一张单人桌,这是我儿子读书时留下的。那时,我们读书时用的木板课桌已经大量地灭亡,政府又拿不出钱来买新的课桌,于是“谁受益谁负担”的理念也走进了学校。学生家长自己给钱买课桌。以前是买双人桌,到学生毕业的时候没法分,这些课桌就留在了学校里,学校折价后买下。就是这一点折价的费用,后来学校也没法拿出来了。学生又进入了高峰期,这桌椅就成了更大的问题。那就买单人桌,用完之后,是谁的谁拿回去,学校也不再回收。那时,学生读书又回到了我小时候的年代,自己带桌椅进教室。好在,农村的经济有了好转,虽然费用还是贵,毕竟能想办法凑集。2004年前后,学生桌椅都是自己购买,我们就可想那个时候学生读书需要承担的费用了。

  到了有一天,突然听说学生不再自己买课桌了,教育局直接把桌椅给送到学校,我听了,帮着把这些桌椅搬下车,整整齐齐地放在教室里,我的心高兴中有着酸楚。高兴的是,这些娃子不用自己带课桌了,不用自己给钱买课桌了。酸楚的是,我没有这福气,自己读书要带课桌,儿子读书要自己买课桌。这就是时代的变化,这国家越变越好了。

  后来,县上连续三年提供免费桌椅,这些桌椅都是钢架的腿,压模板的桌面。桌面长短高矮整齐,最让我羡慕的就是那桌面的光滑。九年级的学生要练习涂抹机读卡,直接在桌面上就可以进行,这是玻璃一样光滑的桌面。记得刚刚开始涂抹机读卡的时候,还得为学生想办法,寻找机读卡下面要垫的硬质东西,因为那时候的桌面不是这样光滑平整的。

  每天走在教室里,看着那些黄亮亮的桌面,真的为现在的学生高兴,为现在的家长们高兴,他们能有这么好的上学路可走,有着能防暑防寒的教室,有着这么漂亮的课桌,甚至连水电费他们都不再给,全是政府给了,真是太幸福了。

  【四】书

  能有一本书读,那该是多么幸福的事情,这一直是我很长时间的梦想。

  小时候,书和本子钱都不贵,我记得最高的时候就是三元钱左右。但是,就是这三元钱就决定着不少农村娃子的读书命运。就因为这三元钱,我的书包被父亲烧了一次又一次,每一学期要到上学的时候,父亲就把书包给我烧了,让我不读书了,回家帮着挣工分。后来,老师上门做工作,父亲就又坐在灯下,用他那粗糙的针线给我缝补书包。

  那时读书,每天很早就要起床,到山上去捡狗粪。路边、豌豆地、胡豆地、麦地,都有很多的空行,这些地方也便成了我们寻找狗屎之处。那时捡狗粪捡出的经验就是,在山上的岔路口,狗粪是最多的。每天早晨,运气好可以捡满满一箢篼狗粪,扛回家,倒在茅厕的粪桶里,装满了一挑,家长们就挑到学校,倒进学校的厕所里,用来抵要交的书本费。另外还有一种抵交书本费的办法就是“扯蒿蒿”,这种草倒在茅厕里,腐烂后做为肥料用。我是两样都要做的,不做就没钱读书,那就得回家来。

  学校里要得到书不容易,要得到课外书就更难了。那时有一个亲戚,是我舅公的孩子,他有《穆桂英挂帅》,我好不容易借到了。那个夜晚,父亲没有在家。我在煤油灯看了一个通宵,把这书给看完了,这是我进师范校以前看的唯一一本课外书。如果父亲是知道我这样看书,是非断了我读书之路不可的。家里穷,一切都得精打细算,那煤油钱也来得不容易,我却费着煤油看这样“没用”的书……好在这件事,父亲到现在都不知道。

  读初中,我非常羡慕我的几个同学,他们的父亲是单位的职工,有钱,总能买到课外书,特别是教辅资料。那个时候的学习资料本来就少,不容易买到。我想买但是没有钱。记得初三那年,要买两本复习资料,两本书八毛钱,就是这样的八毛钱父亲也不给,这不怪父亲,他要存下八毛钱太难了。还是残疾的哥帮我求情,我才买到了那资料,结果那不是书,就是两本薄薄的册子,至于这册子对我当时的学习有没有用,我已经记不得了。但是,这要钱买资料的情形,我却永远也忘不了,那时要读一本书多难啊!

  后来教书了,很多孩子有书读,而且也不缺乏课外书了。我自己每一年教学和文学的书籍杂志就要订很多种。可那时的学生读书,还是有家庭很难的。我一直忘不掉一个学生,如果他把书读完应该是1997年,他的学业很优秀,就是因为父亲残疾,家里人挣不了钱,养的家畜又常常死去。他停学了,在初三的上期就停学了。他参加当初我们贾家片区的调考,就考进了前三十名。可是因为没有钱交,他辍学了。虽然我想留住他,也找学校和老师们想办法凑集了钱,可是自尊心很强的他最终留在了校外。如果他当时有钱买书,那他的人生结果又会是怎样呢?我相信绝不是现在的样子。

  像这个学生一样,因为没法凑集书钱放弃读书的,就是到了2005年前后也不少。谁都想读书,有书读,谁都知道读书和人生命运的关系,就是因为没钱买到书而放弃了。今天,我那些辍学学生的孩子又走进了学校,他们为了孩子不惜一切代价,就是成绩很差的学生,他们做了父母,今天他们的孩子只要开口说要买书,他们毫不犹豫地掏钱包。这是一种补偿,是对自己当初人生遗憾的补偿,他们希望这种遗憾不要出现在孩子身上。

  到了2006年左右,学生们读书就容易了,困难家庭的学生给免了学杂费。他们可以用这些钱买课外书了。我看到四大名著等优秀文学作品被一个又一个学生带进了教室。这一科那一科的学习辅助资料塞在了他们的书包里。在后来,学生们读书连课本钱都不给了。现在的年轻人养孩子有一点比我们骄傲,就是他们的孩子从小学到初中的九年中,他们不用交书钱,不用交学杂费,就是这两笔,他们的孩子读书就比我们的孩子读书少了多少钱啊!他们如果愿意,就是用这笔钱就会给他们的孩子换回多好的家庭读物啊!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比一直有很大的不足,这不足就是课外阅读,学生的语文积累,没有大量的课外阅读是不行的,那是没有办法让自己的语文“肥胖”的,所以,很多农村孩子尽管很努力,可是,他们在语文学科上仍然是“面黄肌瘦”的亚健康。社会的发展,让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比,差距在缩小了,一方面家庭可以购置课外书了,一方面学校的课外书突然多了起来。

  我们学校的图书室里,那门类齐全的图书,给了学生的阅读饥渴以弥补的机会。很多老师出面借出图书,给班上的学生阅读。图书室,每年都会有新书到来,而这所有的书都是政府和现在的教科局给配送的,学校不花钱,学生不花钱。一有时间,我就徘徊在学校图书架前,寻找着自己和学生需要的读物,心里总是充满着激动和感慨。今天的学生真的幸福了,书本不给钱,连这课外读物都可以不给钱就能大量看到了。

  这几年,政府配送的教学硬件设施,量大,而且设备技术也越来越前卫化。走在多功能大楼,走到多功能教室的门边窗口,我们能看到学生在们在电子屏幕上看着教材内容里的电影和视频,听着教师精心设计的文字内容,音乐内容,这是一种别样的阅读。电子书不仅流行于网络,而且也走进了课堂。以前,看到教材里讲到“缩微图书”的事情,总觉得那是遥远的事情,是一种科幻,是需要穿越才能实现的。没想到,这些高科技下的书籍,就这么快速地跑进了学生的课堂。

  看着这些学生对电子书的享受,我感到庆幸,我也对电脑这些东西不陌生,我能运用他们,用他们来帮助我的阅读和教学,帮助我的学生的阅读。

  才多少年的时间啊,这书竟然成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见证。

  我想起了冰心老人的名言:“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读书好”,这个道理谁都知道,不然那么多父母为什么想方设法要孩子读书?为什么把一叠又一叠的书给孩子买回家?“多读书”却不容易,在好长好长的时间里,学生除了书本就没法读其他的课外书,怎么去“多”?国家好了,家庭富了,这个“多”终于成为了现实。如今这政府和教科局的参与,更保证了每个学生读书的“多”了。学校图书室的配置,更保证了“读好书”。今天让人担忧的就是“地摊书”进入了学生的书包,这些书涉及黄色、凶杀,宣扬无聊,宣扬学生在学校的调皮捣蛋……有了图书室,我们就有机会把这些不好的书赶出学生的书包了。

  学生们能读到的书太多了,感谢政府,感谢时代!

  是的,今天的学生和教师不管从哪个角度看,都是幸福的,学生是幸福的,教师是幸福的,我们应该知足了,应该用我们今天这么好的条件好好学习,好好教书了。想想中老年教师在冬天里用钢板刻蜡纸的时代,与今天教师们在学校网络里下载资料的时代比,我们还有什么不知足的呢?想想我们当初只能一块黑板一只粉笔的教学到今天的多功能手段,我们为什么不好好利用?想想当初我们要给学生一段漂亮的朗读一段身临其境的视频都不敢梦想,而今天,是要什么就有什么,可以通过视频把教育专家“请来”,给我们农村学生以高质量的示范和影响,我们还怎么能不出教育质量呢?

  努力吧,所有的学生们!努力吧,所有的教师们!学习和工作的条件这么好了,我们还不努力,责任该在谁呢?“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记住这句话吧,在今天这么好的条件下,我们学习不好,搞不好教学,我们真的应该找找我们自身的原因了。

【难忘读书旧事散文】相关文章:

成长的旧事散文11-15

城南旧事读书心得600字04-25

《城南旧事》读书心得(15篇)04-04

怎么写城南旧事的读书笔记?11-01

朱自清散文读书心得09-11

朱自清散文读书笔记04-06

文化苦旅散文读书心得02-19

沈从文散文集读书心得07-29

朱自清散文读书心得5篇11-23

朱自清散文读书心得(通用5篇)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