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仙石散记散文
抑或是生于斯长于斯的缘故,一直对于玉成乡落魂桥畔的“三仙石”视而不见或者说是习以为常,直到2014年的秋天,不经意间,从红网文友马先生的《简州漫记》一文里看到了另外一个别有洞天的“三仙石”,才知晓那个约三米长、一米高有着三个头像的天然石头,曾经是千人顶礼膜拜的神石,对于这一段几乎闻所未闻的旧事,我大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惶恐之感。
马先生是卜居湘西的吊脚楼人,以远观者的姿态审视着这片似曾相熟的土地,与其说老先生青春不堪百度,不如说记忆如此熟悉。匆匆回首间,韶华已然不在,岁月在绛溪河边的车来舟往里不断更迭,当“物是人非、沧海桑田”等溢满乡愁的字眼堆积在落魂桥的沟壑之中时,“三仙石”依然匍伏于一片莽莽乱草之,马先生曾经笑着说:“关于落魂桥的前世今生最好的描述就是沉默无语。”
湘西与玉成桥的距离,只剩下了不着边际的思念,从新版简阳地图上看,落魂桥宛若棋子般伫立于玉成桥正西北方向,是古"四桥映月"所在地。
四桥映月,今人已不知所云,我只能顺着马先生的指点,遥想盛夏之初,隔着蜿蜒东去的绛溪清水,可以远眺”十子九翰林"的苏家沟,可以仰望天空繁星点点,可以猜想蛮子洞的来龙去脉的样子。
此时,山与水交融,桥与月相映,不知不觉间,看似寻常的景致竟有了几多江南水岸的韵致。
我又开始惶恐起来,我所见到的落魂桥竟然有着如此熟悉的陌生。
河泛清波,桥似卧虹,动与静就在大自然的肆意泼墨里轻描淡写着。
正如人们把武庙沟称之为巫庙沟一样,乡人口中的“落魂桥”原名叫“落成桥”,至于何种原因最后成了“落魂桥”?《三岔区志》和《简阳县志》里并无片语只言的描述。
曾有今人为此寻章摘句,翻遍唐诗宋词,欲众里寻他千百度。一番劳心费神之后,终于在陆游“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名句里发现了“落成”二字的出处。如此生拉硬扯一场没有故事情节的风花雪月,真可谓用心良苦!
勿庸讳言,“落成”二字远比”落魂”二字多了几分诗经的遥远味道,就连一向严谨的马先生也在湘西为乡友的发现叫好。
在百度汉语里,“落成”一词是如此释义的:《诗·小雅·斯干序》“《斯干》,宣王考室也。”汉郑玄笺:“宣王於是筑宗庙羣寝,既成而衅之,歌《斯干》之诗以落之。”落,古代宫室筑成时举行的祭礼,后因称建筑物竣工为“落成”。
简单的释义,墨香似一股劲风徐徐吹来,直觉告诉人们“落成桥”,并非只是一个泛泛的.名称而已。据马先生在文章《简州漫记》的讲述,落魂桥横垮一条小溪,是当年玉成桥人赶往巫庙沟的必经之地。每逢夏季,发源于十公里外的无名小溪,翻卷着滔滔山洪,呼啸而至,穿过落魂桥,与温情的绛溪河撞了个满怀,涟漪氤氲,水花四溅处,正好是“三仙石”安卧之处。
这条无名的溪流,蜿蜒而下,忽左忽右,看似百转千回,左右两岸却滋生了大小数十个泉眼和几处与中国死海相似的“烂田”,广安诗人钟明全笔下的“珍珠泉”就位于此段。
无论如何,一条性格分明的河流竟然没有名字,确实让人倍感遗憾,叹息间,“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句子从脑海一闪而过,惊喜之余,斗胆为这条剔透清澈的河流命名为“伊水河”。
我把这个消息告诉远在湘西的马先生,未曾想,老人家却良久无语,只是在冰冷的屏幕上落下了四个字“折煞禅悟”。
慧根粗浅的我,自然琢磨不透,难以悟透。2016年底,笔者走访绛溪河对岸的“剐人洞”,无意中听到一位老人讲起了落魂桥、伊水河(暂且这样称呼)和三仙石的故事。
以前,伊水河上是没有桥的,每逢夏季,看似不宽的伊水河,上游洪水倾泻而来,时常冲走正在过河的村民。就算河水平静的春秋季节,人们赤脚过河,也因河中石板太滑,十之八九落入水中。
公元220年,蜀太子刘禅由丹景山前往九里埂游玩,途经伊水河时,差点滑入河中,刘禅大怒,焚香诅咒,咒骂声惊动天庭,于是玉帝派观世音菩萨三姐妹下界相助,三姐妹化为三个连体石墩镇住风浪,助刘禅过河。
刘禅感恩,命简雍在此修一座桥名为“落成桥”,三个连体石墩移至伊水河畔,乡人称之为“三仙石”。
传说终归是传说,随着国际航空枢纽城市建设的推进,落魂桥、伊水河和三仙石终有一天会被夷为平地,我们念叨着传说,不能释怀的却是那一份乡愁,马先生是这样,不久以后的我们也会这样!
【三仙石散记散文】相关文章:
寒夜散记散文11-19
三生石上散文11-08
三生石上情缘几世散文05-03
唐宋散文《祭石曼卿文》教案设计11-20
三米月光散文04-29
散文作文三篇02-25
夜初三散文01-20
朱仙镇大捷04-22
《洞仙歌》赏析10-02
《琵琶仙》宋词鉴赏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