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归来散文
过去总觉得她很远很远,今天,她很近很近……我去了湘西。
下午,刚从张家界回来,写湘西印象,我说:“没有张家界,湘西将只是个熟悉而陌生的概念。”人们说湘西是个出土匪的地方,因为他们看过《湘西剿匪记》,对文化人来说,他们知道沈从文和他的《边城》:船家少女翠翠凄凄的爱恋和作者淡淡的乡愁……这一切也都只是边角的一笔,在历史或在地理中。过去,湘西这个名字对外人来讲一生中提起的机缘并不多,如同当年刘晓庆演《芙蓉镇》的豆腐西施和影片中土家的吊脚楼,观众激动了一阵子,隔过年也就淡忘了……当然,对于如今来自天南地北的一拨又一拨的游客来说,他们的印象中应该还有那“自我介绍一下,我是土家族……大家叫我小妹……”的导游唱着的山歌,说着的哭嫁,喋喋不休地讲着的`神秘的赶尸和蛊……听客张大着嘴巴:“呵!”——太偏僻,太边远,太边缘了,湘西。
终于,有了张家界。湘西,如同嫁娘揭去了面纱,全国人民走近了湘西,也有很多的韩国人,去看莽山中那一片的峰林,层峦叠嶂,云腾雾蒸,如梦如幻,一幅山水大写意的泼墨……他们回家去会对人说:去了张家界,回来不看山……
我的印象……张家界!……湘西?还有土家族:银器,白色的银饰头冠;织绣,红,白,蓝,绿的图纹服装;竹编的背篓……山路上相遇女人投来的怯生生的目光……
远山还在,交通发达便利宾馆鳞次栉比的湘西已不再是沈从文笔下的那个湘西;景点里随处可见的娇媚的土家女,她们一身鲜亮的民族打扮,做“陪照女”呼叫着过往的游人:“帅哥……”,她们已不再是沈从文笔下的情窦初开羞羞的“翠翠”……也不再有重山后的边城,凤凰城也不是,那里的夜打着霓虹灯……狗吠茅店月,鸡鸣板桥霜,山间铃响马帮来……陈旧的年月了,湘西有隔世的感觉。看湘西文化,不在“魅力湘西”的舞台,不在人工搭建起一个什么“民族风情”寨子里的吊脚楼,也不在张家界,如同那里的很是时髦的广告招牌:“潘多拉很远,张家界很近”。虽然,张家界的山很美。
我,似乎找到了湘西印象,天子峰下金鞭溪旁,在一个供应湘菜的饭店门的廊柱上写着这么一副楹联,“红颜相伴随,江湖无遗恨”,我记住了,因为前句像是如今的张家界:秀美热情地搔首弄姿;而后句像是远去的湘西:彪悍而且荒野得神秘……我知道,店家并无此意,我只是一个旁观者而已。我,浪漫后不应有恨,因为,宋代辛弃疾就曾写过“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中午,最后一个旅游项目,茅岩河漂流……悬崖落瀑,浪遏飞舟,我却想起张万新的短篇小说《马口鱼》,激流涛涌,巉岩猿啼……燕山的何三坡说:在中国,100年来,写过河流的作家不过5人。其中有两个人写过酉水。一个是沈从文,一个是张万新。都是写湘西。我真想去酉水走走……那可是土家人的母亲河,奔流不息,或许,还流淌着湘西的味道……
我是第二次去张家界,前年坐飞机来去,今年是乘火车往返……车轮撞击铁轨无休止地发出“嗵嗵嗵——嗵嗵嗵——”的声响,呼啸着穿越秦岭,车厢内忽明忽暗,山洞一个接着一个……同事,他们打牌、喝酒、谈着女人,我靠窗读着川端康成的小说《湖*山之音》:信唔傍晚已经想不起来了,梦中的姑娘被他抚摸过。确实记得摸过,可对方是谁哪,却一点也想不起来了……桃红色的晚霞,胡枝子的那边蝴蝶正在上面盘旋。透过绿色的胡枝子叶子的缝隙,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只蝴蝶在胡枝子上飞来舞去……夏日稀薄。傍晚,海面上风平浪静……淡淡的孤独……信唔打了个寒颤……
【张家界归来散文】相关文章:
似曾相识燕归来散文欣赏11-19
在这灯火阑珊等你归来散文11-14
等待归来作文09-28
《大雁归来》阅读答案03-14
《大雁归来》优秀说课稿03-30
学子远去又见归来字谜11-23
《大雁归来》教学反思范文03-30
《大雁归来》导学案设计03-30
《大雁归来》优秀教学设计11-25
电影《归来》观后感范文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