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故乡的那山那水散文

时间:2021-05-16 16:02:03 散文杂文 我要投稿

故乡的那山那水散文

  方山石林

故乡的那山那水散文

  老家的城区西30公里的地方有一片石林,排列成队,错落有致,可谓千姿百态,有的如健笔凌云,青锋刺天;有的婀娜多姿,如少女含情脉脉;有的横刀立马,像披挂将军;有的像罗汉、玉蟒、走兽……其中最大的一座立于石林之中,好像又浮于石林之上。山顶方圆约60平方公里,四周悬崖峭壁,似刀削斧劈,只有东西一条小道可通上下,别无它路,且上下海拔相差一千多米。清代当地文人杨正刚诗云:独立控西北,鸟道入云盘。足见其高、其险。可能是山顶为方方正正,故名为方山。南北朝时老家县名曾为方山县,也是源于此。

  明朝末年,农民领袖李自成起义失败,曾屯兵于方山,号称小秦王。因此方山就有了小秦寨之名。据说小秦王有一面应山锣,只有小秦王能听得见,不管他走到那儿都能听到。小秦王对夫人说,有急事你就敲这面锣。夫人不知是真是假,就试了两次,结果小秦王都是急着赶回来。小秦王一见没事就又出门了。有一天敌人真的来了,夫人敲了三次锣,小秦王以为是夫人又在闹着玩的呢,等回来时败局已无法挽回。

  据传说,乾隆年间,方山崩山,崩出多一百多块金子,每块重约一两,其中一块有“十分金”的字样。是不是上苍垂怜人间,济困扶贫,没法去查考了。不过乾隆时期老家的举人彭秋潭先生好像见到过,曾留下著名词句:“小秦寨在方山岭,上有风穴深复深,无人识得山灵意,荒年特赐十分金。”这就让人不得不信了。因此后人又称这地方为小金寨。

  走入上山的大门,一条通向山顶的陡峭石阶便呈现在眼前。有的是直接在悬崖上开凿的,有的是用条石铺砌;一边是怪石嶙峋的陡壁悬崖,一边是长满花草树木的深沟,沟中是流淌着泉水。它就是那些年代东西交住的官道。这条路不知走了多少人,也不知哪些地方的人从这里走过,留下的只有早已被脚板磨得光光的石梯。

  上山的半路上有一块清光绪年间的石碑,不太清晰的文字,多少让人了解个大概。脚下踩着的石阶是当年县府募捐铺设的,从谷底一直延伸向上,向上,直到天柱山。那个年代,可算是功德无量了。如今山顶上还有一个村民小组,从祖上起就居住于此,二百多亩地,几十号人足可以自给有余,又有小径可通上下,而此路正在西边,正呼应了石碑上文字的记载。

  在那上山的路边还有一土地庙,不是那庙特殊,是那副对联让人吃惊,“善遊此地心无愧,恶过其门胆自寒”,是不是先人们对那些不文明的行为一个警示,不得而知。

  如今悬崖峭壁上修建了宽约2米,长8000多米,平均高600米左右悬空栈道。漫步在悬空栈道上,那山巅,那祥云,那份飘逸,那份悠闲,真是有点梦幻一般。

  山虽然还是那座山,石头还是那石头,随着岁月的流失,事物也在变化着,在那困难的年代,只是一堆石头而已,特别是它太高、太陡,让人讨厌。如今它在人们眼中竟然成了风景,来来往往的游客才让当地百姓看出这山存在的价值。

  天柱山

  天柱山又称中武当,位于长阳县城西35公里的清江北岸,是以道教文化与险山幽谷为特色的宗教朝拜旅游区,终年晨钟暮鼓,香烟缭绕,来自于湘鄂渝川黔的朝圣香客、游人络绎不绝,系道教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之一,它与鄂西北武当山南北辉映,享誉鄂西南道教之名山。天柱山主峰海拔1445米,南临清江,北望长江三峡,四周群山拱手环抱。1300多年前,唐代初期就在此建宫观,但数量少,规模小。清朝同治年间,天柱山下有个叫刘铭的绅士和宜昌员外郎黄泰来募集巨资,仿鄂西北均县武当山道观修建九大宫观,供佛像200多尊,架石桥两座,将三峰连接,与均县武当山南北辉映,人们称为“中武当”。

  传说很久以前,中武当三峰隔开,相距丈余,人们在架桥的时候,万仞绝壁,工匠无法立足,屡架屡塌,这时正好南海观音心血来潮,睁开慧眼,只见中武当高耸入云,四周祥光笼罩,工匠架桥艰难,顿发慈悲心肠,杨柳轻拂,在三道岩峰之间划出两道彩虹,工匠们循着彩虹,依次而建,一天之内顺利地架通了两座石桥,从此三峰连为一体。

  天柱山三座高130米的岩柱并峙,相距仅4米,形如三株巨笋,茁壮生长在天地之间。站立山门望去,岩笋似从天而降,又如破土而出。两座人造石桥,飞架三柱之间,桥缠笋,笋缠桥,像在峰顶摆下一个冲天石阵。

  天柱山登顶的天梯十分陡峭,往上时在石柱的右侧,那弯弯曲曲、忽隐忽现的3000余步石阶,仿佛置身于摇摇晃晃的云中天梯上。每步石阶都只能搁下半只脚,一边是悬崖绝壁,一边是万丈深渊。据传说,当年300石匠用了三年时间才凿通这条朝山之路。

  在天柱山顶峰,还有一阴一阳的两口水井。相传当年修建时,正值冰冻季节,工匠们发现一块三尺见方的地方热气腾腾,深挖丈许,涌出清泉,遂成一井,井中不断冒出热气,寒冬不冻。相距数尺,再挖一井,每到冬季井内就冰冻寸余。这一阴一阳的水井也给天柱山平添了不少灵气。

  站立在天柱顶峰极目远眺,晴日崇山峻岭尽收眼底,北可见长江浩浩东流,南可见清江蜿蜒而去;雾日则烟雨朦胧,红墙绿叶点缀其间,景象变化万千。不仅让人感叹山河之美丽,更让人惊叹先人之智慧。

  云里雾里的清江

  我从小就生长在清江边,可能是在青山绿水的环境下生活时间长了,产生了视觉疲劳,以为外面的世界更美丽、更神奇。近几年来,一有时间就到外面走走玩玩,见见世面,有大城市,也有著名的景区,可没有发现一处比清江更自然、更原汁原味。如清江雾,就变幻莫测,在这里演绎着神奇。

  初冬的早晨,薄雾如帐,晨光中隐约可见山腰的白墙灰瓦,水面漂泊着无数养鱼网箱,渔家在收获中拥有喜悦的时光。

  走近清江岸边,岩石被江水切割,好像是清江的`一个个微缩景观。远望,青山层叠,鱼影点点,水逐细浪,水域开阔。雾随风而来,看不清景物,在恍惚中,忽然感到清江的雾似雾非雾,像棉花团飘浮在脸颊,盖上了身。不久就让人失去了方向,进也雾,退也雾,只凭感觉移动着步子。

  清江雾,忽而如一袭飘逸柔软的面纱,把绿绿的波光掩映得朦朦胧胧;忽而又像一抹浓墨重描的油彩,让水刹那间隐去了部分踪影。忽而如淡淡的轻烟从江心升腾,为山腰穿上雪白的衣裙;忽而又在一缕微风中无声消散,洁净的江面就像含苞待放的少女缓缓褪去了红妆……

  清晨或是黄昏,雾从江心冉冉升起,随着江风随意弥漫,逐渐蔓延到两岸的山隙谷间,忽浓忽淡,完全是在不经意间。有时横在山腰,像一抹白色腰带;有时浮在江面,似一团渺渺祥云;有时则从眼前一直漫延到天边,满目是一片雪白的云山雾海。此时此境,时间和空间悄然凝止;只待那对面溪涧里何时钻出的缕缕轻风,将雾团缓缓移开,揉散。这时清江会从云雾的间显露出一方洁净的身躯,绿的江山与白雾相映,形成一幅不加装饰的水墨。

  春天雾染,沾衣欲湿;夏天雾生,沁人心脾;秋天雾散,红叶满山;冬天雾起,吹面不寒。清江的雾四季不同,却让人舒心透肺。盛夏,热浪袭人,此时来到江边,让那风挟着江面清凉的雾气阵阵扑来,可尽情享受这大自然赐予的洗礼。若是在桨声灯影里踱上岸边的小舟,让木桨带着你一头扎进江雾的中心,就有点仙游的感觉。那来自江水深处湿润的风,裹着厚厚的水气,倏然间便穿透你五脏六肺,从骨头到灵魂都觉得清凉。此时的雾,可以用手去触摸,用脸去迎接,用心去感悟……

  清江雾是自然魔术,让山水充满神幻;清江雾是少女的衣衫,把清江衬托得更加娇羞妩媚;清江的雾让你在天地间漫游。

  云里雾里,也许有几分感悟。

【故乡的那山那水散文】相关文章:

那地方那些花儿|散文11-19

叹那无知岁月散文11-19

难扑那约散文11-14

告别那青衫年少散文04-30

那年那地的月光散文04-30

那氏-姓那的名人-那姓起名字-那姓的起源与家谱07-23

那收稻的时节散文欣赏04-29

细雨润心,那无法言喻的美丽散文12-14

阳台上的那盆栀子花散文11-05

最是沉溺,你那似水温柔散文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