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医的气血散文
中医之所以给人以神秘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词语的运用问题。学过文言文的人都知道,文言文词语的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一词多义。也就是说,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不同的含义,如,“斩木为兵”的兵,就是兵器的意思;而“孙子兵法”的兵,就是作战的意思;“韩信将兵十万”的兵又是兵士的意思;“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的兵又是军队的意思。那么,中医所说的“气”又是什么意思呢?我们查一下文言词典,“气”的义项有“气体”、“气味”、“自然界的现象”、“古代医学指人体的元气”、“人的精神状态”等,那中医所说的气自然是指“人体的元气”了。但我们一般人常常以这个词今天的词义去理解中医所说的气,认为人体里哪能有空气呢?于是对中医产生怀疑,更有甚者认为中医太玄了,不科学。
那么,这个“气”到底是什么呢?我们大家都知道,人体每天要呼吸,饮水,吃食物,这些物质在人体内产生复杂的化学反应,一部分变成血液,贮存在心血管系统,经过心脏的作用,运到身体各处成为必须的营养。而另一部分则变成热量,维持身体恒定的体温;并有一些贮存在人体的经络中,成为人体作各种运动的`动力。从物理学的观点来看,这种能量一定是那种便于贮存,随时启动的能量。我们知道,各种能量中最便于贮存、最便于随时启用的能量就是电能。所以说,古人所说的“气”就是指人体的能量,具体说,就是一种生物电。它贮存在人体的经络中,随时使用,随时启动。人的经络就像蓄电池一样,每天不断充电(呼吸、饮水、吃食物),不断消耗(做各种运动)着。如果明白了这一点,“气”就不神秘了。至于古人为什么不用别的词或别的说法如“能”或“力”呢?这是由于文言文的特点决定的。今天我们还沿用古人的说法称之为“气”,是因为便于查阅医学古典;也是为了尊重古人的原因。
至于“血”的含义,和我们平时理解的一样,是供给身体各处的营养物质。没有必要多说了。
我们常听中医说:阳虚、阴虚、气虚、血虚。阳虚,就是身体的热量不足,总怕冷;阴虚,就是体液不足不能为过多的热量降温,总怕热;血虚,就是身体的营养物质不够,总爱头晕、面色苍白;气虚,就是身体能量不足,人就会疲乏无力,气短懒言,食欲不振等。同时,各种正常的生理功能都受到影响。如同一个需充电的电器,电量不足,工作效率下降甚至不能工作。如,肝气虚,肝上的垃圾没有被清除掉,就成了脂肪肝;血管里的垃圾没有被清除掉,就成了高血脂;脾胃气虚,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肾气虚,就产生肾炎甚至尿毒症等等。
那么,身体有了气虚的症状怎么办呢?虚则补。因为气虚必然血虚,中医有“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之说。血无气的统帅和推动,就无法到达身体需要的地方;气无血做基础,气就变成了身体里的邪火。气和血密不可分,同时也要保持平衡。因此,首先必须增加睡眠时间,因为身体造血都在夜间深度睡眠的情况下进行。另外,要敲胆经增加胆汁的分泌量,胆汁是造血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物质。敲心包经以提高心脏泵血的能力。同时,要健脾,因为脾是造血的器官。可以经常按摩小腿以下脾经部分,平时多吃牛肉、大枣、螺旋藻或必要时吃一段参苓白术丸、人参健脾丸等中成药就可以。
气血是人体的营养和能量,是一个人是否健康的基础:气血充足,则百病不生,即使有病,身体也会自动调节康复;气血不足,各种病陆续发生,如对症治疗则会有短期效果,过一段时间还会复发。所以,每个人都应掌握有关气血的知识,让身体的气血每天都有一点盈余,而不要每天都有亏损,则会永葆健康。
【谈中医的气血散文】相关文章:
《散文家谈散文》说课稿精选05-19
《散文家谈散文》表格式教案06-15
《散文家谈散文》教学反思三则06-27
苏教版九上《14、散文家谈散文》课文04-12
九上语文《散文家谈散文》探究练习题06-15
一个中医药博士的梦想散文05-03
苏教版九年级上《散文家谈散文》教学反思05-27
中医养生的经典谚语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