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无用的美与智慧散文
我在读高中时曾经对历史很感兴趣,曾经想过要好好钻研一下史学,但为了找工作的需要,大学里一直学的是比较“实用”的专业,对历史的兴趣也就抛在一边了,有的时候想花时间认真读一些史书,但开始之前总要想想:“花这么多时间做这个有啥用啊?”于是就搁置下来,去做更多“有用”的事情了。久而久之,起初的兴趣就再也找不到了。
读大学的时候,我读书很功利,那时的原则是“时间有限,没用的书就不要读”,大学毕业几年之后,才慢慢懂得知识之美,远远超过功利的计算。“无心插柳柳成荫”,很多奇妙的灵感,很多伟大的发现,并不是来自精心的规划,而是从偶然中得来,从看似无用的人生经历中得来。
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从大学退学之后,在朋友房间的地板上面睡觉,靠捡5 美分的可乐瓶子维持生计,在一般人看来,这样的生活毫无希望可言。那段时间,他发现里德学院提供非常棒的美术字课程,于是他就决定去学写美术字。这种技能当然对一个拾荒者毫无用处,但因为兴趣,他认真学了。十年之后,当他设计第一台Mac 电脑的时候,学过的东西全都派上了用场,Mac 是第一台使用了漂亮的印刷字体的电脑,这和他的成功有着很大的关系。
我们想想,当乔布斯决定去学美术字的时候,他怎么能预料到这种技能如此“有用”呢?驱使他学习的,不过是好奇心,以及对“美”的事物的向往。就好像一个婴儿,凡是美的、好的东西,都应该让他经历、享受,这样他才能成长为一个健康的人,才能成为某个方面的专才。如果抱着功利的想法,只让孩子接触“有用”的东西,恐怕只能培养出畸形的人。健康的婴儿对周围的一切都有着好奇心,这常常让成年人感到不可思议,但泰戈尔说的对,“人是一个初生的孩子,他的力量,就是生长的力量”,而广泛的好奇,正是生长的条件。
过于追求“有用”的功利想法,往往出于这样一种认识:人应该向某一个专业化的方向发展,成为某一个方面的专才,其他的人生体验,对成为专才不仅无用,反而会浪费时间。但事实上,人类中的佼佼者往往是在很多领域同时取得成就。本杰明·富兰克林作为一位政治家,他签署了美国《独立宣言》;作为一位外交家,他在北美独立战争中为美国争取到了法国的武力支持,并与英国签订了停战协议;作为一名科学家,他发明了避雷针。这还不算,他还是一个出版家、作家、记者。我不认为人能够天生就如此多才多艺,我相信富兰克林一定是在一个善于在生活中学习各方面知识的人,而他在学习的时候,应该没有“规划”到这些知识会帮助他取得如此之大的成就吧。
我们对待生活有两种态度,一种是觉得自己是一个债主,这个世界欠了自己很多东西,因此要不停的和生活搏斗,把亏欠自己的财富夺回来;另一种是觉得生活是一次旅行,旅途若能不断有所发现,这一辈子就算没有虚度。对“无用”的美与智慧的追求,只属于持后一种态度的人。当然,人在不同的阶段,他的价值观也会变化,贫穷落魄时一般持前一种态度,这是人之常情,只有基本的生存问题解决了,才能产生后一种态度。
回忆我大学毕业之前的生活经历,我发现自己是典型的“要从世界中夺取东西”的人。我是在农村长大的',在成长的过程中会感受到很强烈的焦虑感。这种焦虑感让渴望成长的青年渴望像鸟儿一样飞离故土,却总是发现身上捆绑着沉重的石块。我也是鸟群中的一只,长久以来为了从低矮的草丛飞向更高的树枝,无暇欣赏风景。
现在我已经知道,人生是一次旅行,目的地很重要,但沿途的风景更重要。当你错过风景的时候,绝不能回头重新走过。但知道自己错过了好多风景,就会更珍惜未来。我常常希望告诉那些和我有着相似背景的青少年,世界上曾经有那么多伟大的思想家与科学家,创造了后人应该永远感激的智慧成果,也曾经有那么多杰出的文学家、美术家,创造了不朽的艺术珍品,我希望他能够忘我地沉醉于其中,不再像我曾经做过的那样,只忙着匆匆赶路,对身边的美视而不见。
【那些无用的美与智慧散文】相关文章:
那些希冀的等待散文04-29
真实的美和善良的美散文11-11
高三的那些回忆散文11-03
沉默—大音希声的黄老智慧散文05-03
简约之美散文11-07
秋日之美散文12-05
那地方那些花儿|散文11-19
春光美,永恒的散文欣赏11-13
那些年我走过的日子散文05-03
学车的那些事儿记事散文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