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宣判者的散文

时间:2021-05-09 18:27:55 散文杂文 我要投稿

宣判者的散文

  一

宣判者的散文

  在这一带,他的名声如雷贯耳。

  大家称呼他为“先生”,语气中满含亲切与热情,这个称谓是对他的一种褒奖,在这里,他像一个德艺双馨的明星一样受到大家的拥戴。

  先生是一位名声大震的礼生。

  他擅长于扎彩。平日里,他只呆在家里扎彩,先用篾片和棍子搭积一些动物(如鸡、鸭、鹅)的骨架,再在其上蒙上一些花花绿绿的彩纸,工艺精湛、栩栩如生,为千家万户提供源源不断的祭品。

  先生精通丧葬的礼俗仪规,这里四里八村的白事几乎都由他主持,这项工作几乎被他垄断了。在这里,他是白事方面的权威,没有谁有资格抢他的这个饭碗。

  一个死亡的来临,是先生忙碌的开始。

  死者的入殓,灵幡的书写,灵堂的布置,他处理得井井有条,从不忽略某一处细节。孝子该有的礼节,亲朋什么时候出场,祭文如何发布,路祭又怎么处理,所有丧事的程式都由他拍板,不容置疑。

  开祭前,先生往往要沐浴一番,以示对死者的尊重。他身着一袭简洁、干净的黑袍,表情凝重,显得庄重而又威严。祭奠的程式往往需要花费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漫长而又繁复,先生就像一名威严的指挥官,指挥着孝子的行动。在他的导引下,孝子不厌其烦地来回于灵案、祭案和寿棺之间,先生用他的理解和才华调动着孝子的情绪,营造出一种悲哀的气氛。他的举手投足一板一眼,行事过程像模像样,对于场面的掌控游刃有余,他将这种丧葬民俗文化发挥得淋漓尽致。

  而在我看来,仪式更像是一种高不可攀的表演,而先生正像一名优秀的演员,他卖力而又精彩的演出总能博得大家肯定或者点赞。

  其间,犹如神灵附体的先生拖着长长的调子念着祭文,祭文如哭如泣,如咽如诉,优美而有韵致,神秘而又庄严。祭文经由他的修饰和诵读,死亡变得哀怨异常。

  在村里,他才是死亡最终的“宣判者”,只有经过他超度的死亡仿佛才能算数。

  二

  然后,经不起时间的催打,先生也很自然地倒下了。吃饭、穿衣、拉撒这些简单的事情都没法自理。

  脑袋清晰,声音洪亮,却还能吃,还能说,甚至还一如既往地训斥他的孙子,生活却不能自理,这是一个老人的悲哀。

  突然地倒下,让先生着实惊慌。他四处寻医,不厌其烦地吃药。可是,死亡很快截断了他的后路。他一躺几个月,医生换了一个又一个,药物也吃了一大箩,就是不见好转,让人感觉死亡的过程是如此的拖沓。

  其间,他的大女儿、二女儿相继亡故,他却还依旧拖泥带水地活着。

  在感情上,家里人受不了这个现实,感觉他这样的活着是一种浪费。虽然没有相互挑明,但是大家心知肚明,仿佛理应他先死才有道理。

  很快,先生的苟延残喘成了家人的沉重负担。家人的抱怨由是不断地升级。他说的任何话题,儿子都不感兴趣,他要的每一个请求,儿子都不愿意买帐,甚至,还时不时不分青红皂白地吼他。起始,先生不服,喋喋不休地抱怨,声音一浪高过一浪。在他风光的人生中,何曾受过这种怨气。再后来,他就沉默了。他这样一个病人已没有骄傲的资格,也没有力量跟儿子争吵了。在与儿子漫长的博弈中,他败下阵来。他还得依靠这个儿子,“养子防老”,在这个强大的理论面前,他认输了。

  每天,先生佝偻着身子睡在那张破旧的床上,就像中了魔咒一样被一张窄小的床困住,他只能用这样的方式来延续他潦草的生命。他也不能够扎彩,也不能去做礼生,甚至不需要走一步路,上天毫不客气地收回了他“宣判者”的特权。大多数,他闭着眼,一动不动的.躺着,咋一看,就像一堆风干了水分的黄泥。

  曾经丰腴的生命花树谢了春红,凋了碧绿。死亡押解着他,举着大刀向他死死紧逼。

  时光总是以这样一种方式透视着生命的真相与荒芜。

  其实,他的思维仍然是清楚的。偶尔,他会翕动干瘪的嘴唇,喉咙里咕噜咕噜地说些什么。语气飘忽着,就像山风拂过山崖,轻轻地,悠长的。但是,没有谁会有兴趣,也没有谁会有耐心俯下身子去倾听。偶尔,亲戚过来看看他,给一些礼节性的安慰就走,再给他钱或者水果,就已是最大的恩赐了。

  在假期,每天,我都去探望他,静静地坐一会儿。有时,陪父亲一道前来送饭给他,我这个举动也是父亲的意愿与要求。

  大多数,我们之间是沉默的,也想过说几句暖心的话,以示一个外孙的关爱。只是向来缺少沟通,竟不知道言说些什么好,就算有些感性的话题,却挣扎着找不到流淌的出口。以前在生气时,我还暗暗地诅咒他,但是,现在他果真快死了,我却感到死亡发生得那么突兀。

  然后,他开始抱怨自己了,甚至表示出早点死去的念头。这些消极的念头让我父亲感到着急,不断安抚,力图拯救他。可是,很多的时候,亲情是软弱无力的。

  先生恪守了几百年的风俗:人光着来,裹着死。所以,几年前就为自己准备了一套崭新的寿衣,折叠着就放在床头。我捏了捏,摩挲了一下,质地柔软,面料不错。

  我想,他已做好了死的预测与准备,即使不能寿终正寝,也想要体面地离去。死亡是漫长而又艰难的,但依然要保持体面与庄严。

  三

  从二十几岁,先生就开始从事与死亡相关的事。死亡原本是一种不幸的事情,“死亡”却养活了他,并让他积累了丰富的家资。在那里,他富甲一方,几乎没有谁不知道他。他的富裕让他变得重要起来。他的发言代表村里的主流,他的思维象征村里的正统,他的倡议最具感召力,甚至他的出行,偶尔的感冒都会是村里人关注和议论的对象。世间由来已久“重死轻生”的观念让他在地方上显得格外重要。

  如此,他真该感谢死亡。

  他殷实的家产和养生送死的大义是儿子不能轻易放弃他的原因。虽然死亡的过程拖沓得令人生厌,但是一日三餐不会少他的,要换洗的衣袜还会有人默默地去做。

  然后,围绕财产的处理,他召开了一个重要的家庭会议,这也是他这一生唯一的家庭会议。虽然他已半躺在床上,此时依然有着领袖般的号召力。儿子,女儿、孙子、女婿鱼贯而入,济济一堂,人人神色严肃,会议庄严有序。

  念及照顾他的情份上,先生留给父亲一百二十个银元。其中二十个银元算我读书资费,这个始料未及的举动让我受宠若惊,因为在所有孙辈中,唯有我享受到这个继承的权利。大概,在他的心目中,我依然是他的入门弟子吧。先生又把一双金耳环、八十个银元留给我姨妈,他唯一健在的女儿。

  这些都是他家产很少的一部分。他依然遵循家产传男不传女的观念。他把剩下的四百多个银元和一副金锁、存款等统统给了他既爱又怨的儿子,这些是他此生最巨大的财富。

  这个财产分割的会议没有律师,也不需要律师。在乡下,这样一个口头的做法很有法律效力,没有谁表示异议,包括他健在的女儿也缄口不言。

  接下来,家人议论最多的是先生的大限。最开始,刻意回避他,在外屋小声地议论,生怕他听见。不久,声音大起来,悠悠地传到了里屋。再后来,当着他的面,他们毫无顾忌地谈论着他的后事。他闭着眼睛,不发一词,仿佛这些残酷的话题跟自己毫无相连。

  千古艰难惟一死。在人们的感觉中,死亡就像一桩难以平反昭雪的冤案,让人心生愤懑。可是,在历经漫长的床榻折磨后,先生变得心灰意冷了,他终于发现,死亡其实比面对现实容易得多了。自知来日已无再多,在最后的日子,先生启动了死亡的计划。他用无言拒绝了食物、饮水,每天送来的饭菜被父亲原封不动地撤下。堆放在桌几上的水果失去了水分,并微微有些发霉……

  没有人对这个过程表示惊讶或者难受,也没人对此发表激动的言论。仿佛,他早该这样做了。

  几天后,先生在床上悄然而终,无一亲在。终时,他穿上了这套准备已久的寿衣。没有谁知道肌体衰竭的他,是如何攒劲独自艰难地穿上它的。他,依然不忘体面地死去。

  按照他生前的要求,他被葬在妻子的旁边,这是他早年相中的阴宅。对于阴间,对于往生,他依然怀着期待。在送葬的路上,哀而不伤的乐曲奏得缓慢、无力,亦如他拖沓的晚年。

  给先生念祭文的是他的一个衣钵传人,先生把礼生的民俗精华毫无保留地传给了他。以后的人生,他也将以死亡为业来养活他的未来。

  他,成了死亡的宣判者……

【宣判者的散文】相关文章:

记忆的拾荒者短文散文04-30

嫉妒者与被嫉妒者的故事04-21

跳高者01-19

友情的散文08-22

土地的散文08-20

曾经的散文08-19

老屋的散文12-08

李树的散文12-04

秋蝉的散文12-03

日出的散文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