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炊烟随笔散文(精选7篇)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大家或多或少都对随笔有些了解吧?随笔,或讲述文化知识,或发表学术观点,或评析世态人情,启人心智,引人深思。那么,怎样才能写好随笔?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母亲的炊烟随笔散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母亲的炊烟随笔散文 篇1
回忆母亲,总离不开故乡屋顶上的那炊烟……
小时候家境不是很好,母亲除了忙活一家九口人的吃穿之外,还要去生产队去挣工分,而且每天收工后都要割一筐青草,以便晒干后交给生产队弥补当年的缺粮,所以在我的记忆里我家的早饭总是比别人家的早,而午餐和晚饭又总要比别家晚。
无数个夕阳西下的傍晚,当炊烟从别家屋顶上平平仄仄地升起的时候,我便跑到屋前土坡上去等,于是我等来了,母亲背着与她身体不成比例的满满一大筐青草远远走来,夕阳的余晕给母亲的轮廓镀上一层美丽的金色,于是我雀跃着向母亲跑去,母亲撩起衣襟擦擦脸上的汗水,然后抚一下我的头:“傻儿,饿了吧?自己再玩会儿,等娘给你做饭去。”望着母亲的背影消失在院坝里,我便回头继续蹦蹦跳跳地捉着蝉的幼虫,这时别家屋顶上的炊烟已渐渐消散,而我家屋顶上的炊烟正慢慢升起,象一个天使在晚霞里拖着长长的影子娉娉婷婷、袅袅依依地,孤独而美丽。我边玩边看着屋顶上那一袭炊烟,时浓时淡、时高时低,当最后一缕将尽的时候,院坝里便传来母亲长长久久、悠悠扬扬的呼唤:“雯儿,吃饭喽噢......”于是我飞快地跑进院坝,闯进堂屋,划过麦秸,蹿到母亲面前,接过母亲递过的干粮,狼吞虎咽地吃起来,那干粮里和着一股炊烟的淡淡香味,母亲边整理地上的柴草,边嗔笑:“慢点吃,傻孩儿,别咽着。”这种缘于饥饿的本能,引起的对炊烟的记忆,就这样深深印在了我儿时最初的记忆里,且一生难忘。
记忆里总有这样的景像,当炊烟升起的时候,院子里弥散着柴草的味道,那炊烟月光一样随风晃悠,母亲坐在灶间传柴递草,火舌轻舔着锅底,火苗一漾漾的,玉米杆发出剥剥的响声,不一会儿金黄的玉米熟了,红瓤的山芋熟了,翠绿的萝卜熟了,散发着一股诱人的清香。母亲从炊烟里走来,用力咳嗽着,拍打着身上的尘土,拂去头上的草屑。然后小桌被安放在堂屋或是院内,我们围坐桌旁,津津有味地吃着母亲烧的饭菜,饭菜的蒸汽和着炊烟的余香罩满小桌,此时母亲脸上总是现出无比的欣慰。就在无数个这样的画面里,我们一天天长大,母亲则韶华染霜。
随着生活条件的提高,农村的人们烧饭多用燃气代替了柴草,炊烟日渐稀少,而母亲却对炊烟情有独钟,总说粮食是秸杆上长出来的,唯有柴草烧出的饭菜才最好吃,我想在母亲这份孩子般的执拗里,除了它包含的某些道理之外,主要的还是她那份对炊烟不解的情结吧。
在母亲的意念里,灶台就是她的人生舞台,炊烟则是她劳作的道具。就在母亲去世的前一个月,我们回家看望母亲,此时母亲的身体已很虚弱,但还坚持亲自下橱做我们喜欢吃的红烧鱼,母亲看上去很兴奋也有些伤感:“难得你们凑得这么齐,你们小锅小灶的,做不出老家饭菜的味道,再说,我也做一顿少一顿了,兴许以后想做也没机会了呢。”母亲的话让我们心里涩涩的,后来才知道,那一天、那一餐,是母亲生命里燃出的最后一道炊烟。
我是母亲生养的孩子,是母亲用炊烟催大的孩子,母亲用炊烟送我们出门、唤我们回家,用炊烟图腾着她一生的希望。曾有无数次离家归来的一刻聚然看到这样的画面:母亲倚门而立,风零乱着母亲的头发,翻动着母亲的衣角,此时的母亲如一首沧桑古朴的琴曲;母亲身后的屋顶上一缕袅袅的炊烟,则宛若一行清新淡雅的乡土小诗。这样的画面总使我一阵悸动,让我浮燥的心平静下来,平静之后又是一阵揪心。也只有母亲、只有故乡的炊烟才这么深情,深情得揪心、疼痛,这幅温馨的画卷,曾是我生命中最美的章节,让我牵挂了半生,向往了半生,可就在母亲去世的那个七月,这一画卷便在我的生命里骤然消失......
炊烟是母亲的,一生一世......
母亲的炊烟随笔散文 篇2
我对炊烟有种难解的情结,每当踏上故土,远远地望见屋顶上的炊烟,我心里就特别踏实。我仿佛看见母亲从一缕炊烟中走出来,用粗糙的双手,拍打掉身上的灰尘,理净发里的草渣,像一只在窝旁守候的老鸟,张望着村前的小路。
我的母亲一生不识字,她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从我记事时起,她给我的印象似乎总是与炊烟相伴,油腻腻、湿乎乎的灶台就成了她人生的舞台,磕磕碰碰的锅碗瓢盆成了她的道具,蓝幽幽的炊烟成了她人生的主旋律。
那些年,天刚麻麻亮,公鸡打鸣,母亲就硬撑着起床升火做早饭。每天睡眼朦胧中,我就常听到灶膛里“哔哔剥剥”柴草燃烧的声音,闻到炊烟里早饭做熟的味道。早饭做好后,母亲就出门打猪草,割满一大背篼背回家,匆匆吃完早餐后,又到生产队出工干农活。汗水湿透衣服,中午回到家,就又匆匆升火做午饭。午饭后抽空到自留地忙碌一会儿,又得出工到生产队地里干活。日薄西山,生产队收工后,母亲还要割一背篼猪草带回家。回家后又要切猪草,升火做晚饭,一直忙到晚上十点过后才吃晚饭。劳累了一天,母亲腰酸臂痛。然而,第二天天还没亮,她又要硬挣扎着起床,重复着昨天的劳作。
后来我长大参加工作后,和母亲相处的时间少了。每当节假日,母亲常打听我啥时回家,然后掰着指头算,待我回家那天,她早早就升火,在灶房忙碌起来。我还离家老远,就会看见家里屋顶上炊烟飘飘荡荡,心里禁不住涌出一股暖流。待到家时,母亲早已备好热气腾腾的洗脸水,然后又端上热乎乎的面条、荷包蛋……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我乡下的三个弟弟家家都做了楼房,都装上了空调,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用了液化气,但母亲还舍不得丢掉柴灶。她说液化气她用不来,用柴灶好使,还能省钱。为了不违背母亲的意愿,三个弟弟家都做了柴灶,那是如今村庄里仅有的炊烟,一看见袅袅炊烟升起,那准是老张家的在做饭了。
今天,母亲已73高龄,虽然身体还算硬朗,但比以前显得更瘦小些,脸上也有不少老人斑了,大部分牙齿已脱落,仅留下几颗下齿和板牙,吃饭要反复咀嚼,比以前慢多了,但她仍不辍劳作。仍然围着灶台转,总是任劳任怨地坐在灶膛前的小板凳上,娴熟地往灶里添柴加草。在默默劳作和绵绵不尽的炊烟里,母亲渐渐红颜褪尽,皱纹刻满了面庞,身体变得佝偻,步履变得蹒跚……她把一生的宝贵年华,一生的憧憬和挚爱都融入了炊烟,融入了对儿孙的慈爱中。
炊烟里,我看见母亲的身影是那么瘦小,然而却是那么伟岸!
炊烟,温暖如母亲的胸膛,轻柔如母亲的笑容,如母亲的唠叨,如母亲的爱,深远绵长。炊烟是母亲随风飘扬的灰白头发,是母亲饱经风霜,或深或浅的皱纹,是母亲顾家爱儿无私的,但已有点浑浊的眼神。
当我孤独失落的时候,我心灵的脚步,总是悄悄走回我的故园,走回那个珍藏我记忆的,那个温馨的家。母亲那光润的笑容,像圣母一般的慈祥。我仍在眷恋着黄昏时刻,轻轻地坐在母亲的身边,将头靠在她单薄的肩膀上,听着她均匀的呼吸,安静地看着火苗在灶膛里面热烈地舞蹈。听着母亲慢悠悠地讲着,她已经重复了无数次的古老故事,温馨、安宁,像蜜糖一样,沁入我的肌肤,蔓延到全身的每一个细胞。
母亲的炊烟随笔散文 篇3
那里也有母亲燃起的炊烟。
每天,天刚蒙蒙亮,母亲就悄悄地起床,生怕吵醒一家人,蹑手蹑脚地进入厨房,来到灶膛前,燃起一天第一缕炊烟,为家人准备舒适的早餐。做好早餐的母亲,就亲切地叫醒她心爱的儿女,沉睡中的我们:“起床了,起床了,吃了饭各自去做自己的事。”吃完早餐的我们,各自纷飞。看着我们奔走的身影,母亲忘却了一早的劳累,反而欣慰地笑了。
母亲就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不知牺牲自己多少睡眠,把那份希望融进温馨的早餐里,融进袅袅的炊烟里。把一天的开端,打造得喜气洋洋。让家人高高兴兴出门。如母亲所说:“清晨一笑,一天佛到。”其实,那是母亲心中的佛,心中的祝愿。长此以往,炊烟成了家人生活的向往与憧憬。
岁月峥嵘,岁月持恒。母亲一生热爱生活,无论是贫穷,还是后来好转,母亲总把日子过得津津有味,井井有条。
记忆中,父亲喜欢在田沟,湖岸、堰口捕鱼捞虾,捕回的细鱼细虾,巧手的母亲把它洗得干干净净,加上少量盐和面粉搅合,用文火在锅里烤,烤成二面焦黄后,就把它捣碎,最后反复在锅里翻炒,炒成小坨坨,盛在大碗里,端上餐桌,一家人尝到:既有鱼味又有虾味。焦嫩香酥,个个都吃得满意,赞不绝口。这是母亲有名的拿手好菜,有时,母亲还多炒些,送给湾里乡亲们共同分享。
每当收割了小麦的时候,母亲就赶快叫父亲轧回面粉,做贴锅粑粑给我们吃。记忆中,在那时,母亲每天晚上,发好面,第二天早餐时,就在锅里炒一大碗菜,然后就在菜的周围贴着锅做一圈粑粑。母亲很会掌握火口,既要粑粑熟透,又不让锅巴烧糊,总让锅巴焦黄焦黄的。当母亲揭开锅盖时,那满锅的粑粑白白泡泡的,围在旁边看稀奇的我们馋得直流口水。
母亲一起添在竹筲箕里,叫家人都来吃。村里人都夸母亲的贴锅粑粑做得好,有时大家都来分享。因为南方地区以大米为主,吃到这样的粑粑,好像是一种新鲜味。母亲毫不吝啬。一生总对人总那么热情、豪爽,这是村里有目共睹有口皆碑的。如今市场上也有仿做贴锅粑粑的,可总感觉没有母亲做的好吃。
母亲的炊烟随笔散文 篇4
更让母亲为难的是,返潮期不好烧的那些柴草靶子。
过去农村大多数都是从田埂上砍回的软绵绵的极不起火的野草之类的东西。如果遇到稍微硬朗一点的柴之类的,那是一种幸运。往往那些东西,被勤快人或者有时间的人砍得精光,有时,连地上刨起来的草皮晒干了,也当作做饭的柴来烧。
遇到阴雨连绵的天气,主妇的母亲就吃大亏了。那时节往往是春天,或者是梅雨季节。春雨连绵或梅雨返潮时,那些草也返潮,放在灶膛里,很难点燃。这时,我常常看到做饭的母亲,被灶膛的烟子熏得鼻涕眼泪直流,看上去就像伤心地哭泣。有时,灶膛的火老闷烟,不出火,再等母亲钻进灶膛用口吹火时,那火喷的一下,又燃着了,结果那火苗把母亲的头发都烧得一股子焦臭味。母亲年轻时一头乌黑又厚的头发常常毁在灶膛前的火苗上。可那时,我们都不知道心疼母亲。当我们长大了,也在灶膛前烧火时,细心的母亲反复嘱咐,千万小心,不要被火燃着了头发。母亲的心疼成为我们幸福的摇篮。
母亲的.炊烟随笔散文 篇5
炊烟有时又是温馨的印记。遇到天气好柴草好烧的时候,灶膛前的母亲,被红红的火焰映衬得红光满面,无论是青春时,还是中年时的母亲,都显得容光焕发,神采奕奕。母亲的漂亮,也让我们子女看得羡慕,总说母亲那么辛苦,面朝黄土面朝天,还有一脸的好皮肤。村里人也都夸母亲天生丽质,是前生修来的福。
母亲的热心快肠更令人折服。尤其是家里来客人,母亲燃起炊烟,千方百计为客人做好吃的饭菜。母亲是个会做家的女人。父亲平常捕回的细鱼细虾,母亲就积攒一起。母亲总说:“只有愁菜的,哪有愁客的。”所以,家里随时来客人,母亲就把那些鱼虾上桌子,加上几道菜园青菜,母亲做的也好吃,让那些客人每次都吃得流连忘返,留恋不舍。
农村的厨房宽敞又大,乘着客人的兴致,一家人围着母亲,家长里短,热火朝天地谈笑风生。家里总感觉红红火火,喜乐年华。
这也标志着农村人待人热情大方的豪爽性格。母亲常跟我们说:“来人都是客,要学会做人相,别弄得冷火糗烟。让人难堪,人头狗脸要顾着,别那么小气。”从小,母亲还嘱咐我们:“待人要热情大方,吃饭都算不了什么,那是别人瞧得起,才进咱家的门。”
过年过节,家里更热闹。当一家人闲手闲脚地沉浸在节日的气氛中时,忙碌的母亲却在为家人做各种各样好吃的,等一家人吃完后,就准备在灶膛煨一吊子汤。看着母亲把锅端下来,在灶膛里扒个大窝窝,然后在周围撒满谷壳做影子,那只能焖火,燃不起大火。那道浓浓的炊烟就会顺着高高的烟囱缓缓上升,起到文火不灭的作用。这样煨的汤就香醇可口。煨什么汤,就是什么味道,不需要添加什么佐料。那种原汁原味的汤,恐怕在往后的日子里,会随着高科技的煨汤法取而代之,但它却难以达到那种煨汤的质量。可以说:那种土方土法是煨汤的不二选择,更难闻到那种诱人的纯正香味。过去我们农村人常常有这样一句话来形容煨汤的质量:“喝汤赶不上闻香。”可谓那煨汤的香味是多浓郁,更有没损坏的营养成分。家乡人就称大锅土灶煮的饭好吃,煨的汤好喝。
那汤品也是母亲的人品。从小到大,我们看到的:每次煨好汤,第一碗是盛给祖父的,最后一碗是母亲自己的,往往最后也就没了。母亲孝老爱幼的良家女人品质,被大队、公社作为先进事迹传颂。她的言传身教也对我们往后做人起着至关重要的引领作用。
后来长大的我们,也像大人那样,把家里的柴砍足,为母亲分忧。但是每天的烟火,照样还是母亲点燃,无论是春夏秋冬,寒来暑往,总是不辞劳苦地,任劳任怨地把那缕炊烟燃烧得连绵不断。从没让家人感觉到冷火无情。
母亲的炊烟随笔散文 篇6
那缕炊烟是母亲扛起的生活大旗,引领着家人生活的航向。那缕炊烟是母亲四季如春的情怀。每当我放学走在村口的路上,看到房顶上的缕缕炊烟,心情格外踏实。一进门就喊一声姆妈,随即听到亲切的回答:“你回了。”那一瞬的感觉温暖如春啊。
那山,那水,那黑土地,在母亲的炊烟里,表现得如此鲜活,更为灵动。更有富饶的魅力。
每当我回忆那些往事,它好像一帘幽梦,身临其境徜徉在缭绕的烟火里。透过炊烟看到了母亲说不完的苦涩。
母亲的早逝,让那连绵不断的炊烟变得断断续续,往日的浓情变得物稀人少,那炊烟无不也是人生的烟火。人在,人情在,人走两丢开。炊烟是母亲的人气,也是家人的缘分啊!
那炊烟渗透着母亲滴滴汗水,凝聚着家人浓浓的亲情,只有母亲燃起的炊烟最具凝聚力。她把毕生的精力无私地奉献给了家人与事业而不计回报,您的恩德何止是这缕缕炊烟。您的恩德如大海无边,如江水流长。是千车装不尽,万语诉不完啊!我亲昵地问候一声:母亲您辛苦了!
炊烟是母亲在灶台边不停忙活的身影,是盼望家人回家团聚,共进餐食的标志。哪怕母亲做的饭里,还有浓浓的烟火味,可大家谁也没有埋怨,只要有口吃的,就很满足。那是家人在一起最温馨的时刻。那饭里倾尽了母亲满腔的热泪与汗水,回想一路走来,有谁能坚持几十年如一日地去为你坚守灶膛前的那份火苗,把热腾腾的饭菜端在桌前,等你一起吃。然后,还要收拾狼藉的碗筷。
每当想到这些,我们亏欠母亲的太多太多,没等我们回报,您就早早离开人世,心中的那份歉意,让我们遗恨终身。母亲啊,有您在的日子该多好。您做的饭菜,我们还没吃够。如有来生,我还做您的女儿,学会您做菜的手艺,让我来做给您吃。
母亲的炊烟随笔散文 篇7
如今,那道炊烟,被迅猛发展的高科技取而代之。
原始的炊烟随着时光前行,渐行渐远。它由物产丰富的煤,燃气,电逐步走向锅台,灶台,这无明之烟,大大减轻了劳力,节省了时间,更提高了生活质量。更有那些琳琅满目的炊具,一代更新一代,一代又迅猛的淘汰一代,让人目不暇接。
生活方式与往年相比极具差异。家人不想做饭,随意就近上馆子,吃西餐。吃腻了高档,吃土菜。一切以营养为前提,再不是填饱肚子的时代了。
我总想,如果母亲赶上现在的好时代,该多好。
虽然那道炊烟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但它给我们留下了永恒的眷念。
【母亲的炊烟随笔散文】相关文章:
炊烟随笔散文05-09
炊烟散文随笔04-30
又见炊烟散文随笔04-18
炊烟又起散文随笔04-25
又见炊烟的散文随笔04-29
炊烟起的散文随笔04-27
家乡的炊烟的经典散文随笔01-17
炊烟是乡村的符号散文随笔05-03
何时再见炊烟起散文随笔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