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留学后散文
黄昏时刻,躲在一棵大树的阴影里,紧张焦虑地观察着周围的环境。前方草丛突然有些响动,隐约可以看到一个身影在偷偷向前爬行。为了不被发现,尽最大努力屏住呼吸,可是面对这即将降临的危险,手开始忍不住颤抖,心脏也在胸腔里疯狂地跳动,感到自己只要动一下,或者出一点错误就有可能丢掉性命。这是2017年秋天,我做的一个让自己焦虑不堪的梦。
2017年夏末,18岁的女儿坐了13个小时的飞机,跨越白令海峡,去了异国一个叫蒙特利尔的城市读大学。在上海浦东机场分离那一刻,我强装欢笑,和她自拍,说一些轻松的话题。她入关以后,我的眼光一直追随着她,直到看不见。
从她离去的那一刻起,我的焦虑徒增不少。那段时间每天晚上做梦都会梦见她,担心她照顾不好自己,担心她的学习、生活、交友等等。远离万里的微信视频里,也只能尽量表现出轻松和信任的样子,不想让她看出我的焦虑和不安。
日子就这样在焦虑中过了一个月,直到深秋那个阴雨绵绵的长假里,我看到她的朋友圈,我的焦虑才缓解了许多。
“到了蒙特利尔,发现这里的人都把抱歉当口头禅,一天要说几十遍‘SORRY’。在图书馆挪椅子发出了声音要说抱歉,在商店里挡了别人的路要说抱歉,东西卖光了要说抱歉,帮不到别人的忙也要说抱歉。有一次微积分课,我和邻座的BETHANY抱怨说,‘今天好冷啊。她说,‘是啊,抱歉。’然后我们两个对视着思考片刻,扑哧笑了起来。”
她发到朋友圈的这段文字,我盯着手机看了无数遍,脑海中浮现出那张微笑、文静、秀气的脸庞,嘴角不由自主地慢慢上扬。
孩子的性格从小会受到家庭潜移默化的影响。70年代出生的人,很多是在一种严厉和挑剔的家教环境下成长的。父母认为我们必须符合他们设定的某种标准,才是一个值得他们爱的人。他们喜欢说“我家小孩从小就很调皮”“我家孩子从小胆子就小”,妈妈甚至恐吓“你如果不好好学习将来就完蛋了”我曾经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长大,不是很愉快,我希望我的女儿不用面对这样的情境,希望她能够活出真我。而作为妈妈,在焦虑之后,更应该习惯她离开自己独立成长。远离万里,我要做的',就是先爱自己。
于是,我把往常焦虑的日子变成了散步、阅读、看电影、喝咖啡······日子也就这么过来了,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熬。女儿看到我朋友圈的状态,总是给我一个搞笑的表情包。
女儿不是经常发朋友圈,我能想象她的繁忙。一来是学业上的困难。全英文授课、教授讲课极快、一小时的课是国内高中5倍的知识量、基本以自学为主,这让学生们觉得学习的主动权全部在自己手上,老师只是引导者。二来是生活上的种种不便。校区在离市区50多公里的郊外,风景秀丽,但是超市和饭店极少,购买东西不方便,最要命的是校区没有食堂,得自己每周去市区购买一周的食材,每天自己烧饭······
这一切,除了努力适应,别无他法。
感恩节的时候,她给我发来了她的纪录。“MCGILMACDoNALD校区最美的秋季来临了。树自由地生长在楼与楼之间,有些树长得很高,黄绿相间的叶子遮遮掩掩,风吹过飒飒作响;有些树生得矮一些,结了红色的浆果,一团团簇拥着挂在枝丫上。这里的松树都是雪松,远远看起来高大厚重,像饥荒游戏里的松树。长尾巴的花雀落在树桠上,歪着脑袋用黑黝黝的小眼睛看我们,露出脖子后面一撮蓝色的毛,十分俏皮。它看着我,我也看着它······”
看着女儿的文字,仿佛看着他的成长,我给了她最温情的鼓励,在心里默默的祝福她快乐。
推开家里楼道的大门,外面仍然吹着萧瑟的秋风,裹着大衣和围巾的人们在小路上匆匆行走。这座城市,我们总在试图拥抱那些熟悉的人与事,难免忘记人生来孤独。我总在想,人学习是为了探索自我,而科学和人文在这一方面的目标是一致的,我们都在试图解答那个永恒的哲学问题。
永恒与否都不重要,2017年已过去了,我只想和女儿在各自的生活里一起抛弃焦虑,拥抱身边的世界,做自己最喜欢的事。
【女儿留学后散文】相关文章:
女儿红散文随笔11-04
我是大山的女儿散文欣赏11-04
村后的杏园散文04-29
心碎后的海阔天空散文11-19
爱,延续于分手后散文05-02
经历后才成长,爱过后才懂得散文欣赏11-09
沼泽王的女儿01-19
沼泽王的女儿(二)04-21
梦见女儿生病的寓意10-20
嫁女儿对联大全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