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参观王统照故居散记经典散文

时间:2023-02-05 12:25:56 散文杂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参观王统照故居散记经典散文

  第一次路过王统照故居,那上锁的四合院塞给我满怀神秘感,国家怎么会为这个人出资建起这么座仿古四合院?这人到到底有什么贡献值得大家怀念?里边都是什么样子……向附近人探听也只是,接到那句三言两语说不清……说来话长,然后擦身而过,只留下引以为豪的语气和神情。从此,每每望去只有枉自兴叹,为什么一些人那只言片语中满溢着崇拜和敬仰?

参观王统照故居散记经典散文

  应该是生活的鞭策令脚步匆匆,使心灵麻木忽略着很多事物吧?正如我为被迫辍学失去认识世界的心情,由浓烈到淡化到如烟缥缈,还好记得一些利国利民的历史人物,每次触及时内心也会翻起些许浪花,比如仅从老公一句:“我只知道王统照是为相州为国家为革命做出贡献的人。”模糊得到:那是个了不起的人物,至少是位为国家做出贡献的革命老战士,心里也竖起一神圣不可侵犯的形象,从此面对这座四合院提出疑问的路人,我只能按心里的答案回应。一次一位路过的壮年汉子停车走近王统照故居,端详了一番,向路过的我发问,我说到:“只知道他是为家为国做出贡献的革命老战士,我不是本地人不了解。”那人却说了这样一句话:“看这么大所房肯定是个地主,那年代只有大地主才会住上这样的四合院……”那不屑和怀疑的神情就像抛进我心湖一枚炸弹,骤然掀起愤怒的巨浪。

  第一次跨过那古朴的门槛是今年春天,偶然发现门开着就满怀欣喜走了进去:“我可以进来么?谁在?人呢?”循着哐!哐!哐……的砍树声望去,是馆长张志贵老师在东墙跟整理杂草树木,留下一片青竹临风摇曳,格外引人注目,它们携手营造一份清新雅致,让人感觉那棵光秃秃的羞答答的银杏成了透明物;还有影碑墙根两株牡丹也不是很招眼,虽悄悄鼓着红色苞芽蓄势待发,但那些干巴巴的枝子还真让我忽视为两丛香椿;倒是东南墙角根的紫藤能抢风头,纵横交错的枝丫挂满了花穗,甚至纵容一些新芽提着花穗攀上墙头,一副欢心的样子;四合院里外都是青一色的砖瓦加白墙,青砖铺就的小路,沿着米数宽小路向北,穿过中门直通最后边四间大房子,古朴雅致的黑漆门窗无声地召唤着,进屋吧,进屋解开你心中的谜。

  张老师放下手里的活,引导我由东厢房起步到其他房间参观,推开东厢房,冲门口的版面,是放大的王统照免冠照及简介,那执着自信的眼神令心震撼,那公正的简介令人神往,我把目光转向版面简介逐一细看:1921年1月,王统照与周作人、沈雁冰……等十二人,发起成立了新文化运动史上第一个文学团体——文学研究会,倡导“为人生而艺术”,标志着文学革命在中国的开始,此后……张老师在旁边做解说,稍稍了解到王统照是文艺老战,认识到他由号召抗日救国到反美反蒋,与白色恐怖做斗争中的行迹。版面提及与鲁迅,矛盾,巴金联合签发宣言,与各知名爱国人士推广义愤填膺的反帝热浪,弘扬无私无畏的精神。右首版面是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之一陈毅市长悼念王统照而写的《剑三今何在》:

  剑三今何在?

  墓木将拱草深盖。

  四十年来风云急

  书生本色能自爱。

  剑三今何在?

  忆昔北京共文会。

  君说文艺为人生,

  我说革命无例外。

  ……

  看罢这首诗方明白王统照又名剑三,再读简介,也意识到陈毅为何悼念这个时代的儿子,为祖国曾有这样的文艺勇士庆幸,也为失去而满怀深深的痛惜。直到转身走出东厢房,也恍惚听到那慷慨陈词,心里翻江倒海,一些感想难以言喻。

  南厢房的版面多是这位文坛巨匠创作目录,让人了解王统照当时像荒原上的创业者,追踪时代的脚步,用笔做武器向一切恶势力对抗,并为爱国人士及祖国谱写了一曲曲颂歌一叠叠历史见证,对祖国的热爱激荡在字里行间。张老师说简介也就给后人一个大致了解,王统照的事迹一时半会说不完,他的作品值得拜读和珍藏……

  西厢房和正房内陈列了几件简陋的物件,版面上也是其用过的东西:砚台、洗笔、笔筒、墨迹、扇子、箱子、杯子、匙子等等生活用具照片,还有青岛的旧居照片,介绍了些沿途的行迹,他曾化名王恂、韦佩、容庐 、卢生、剑光、健先、提西、鸿蒙、息梦、摩卢、摩坚、剑三等,以这些笔名发表作品,敲响警钟吹响前进号角,这位鞠躬尽瘁为人民的爱国忠孝之士,即便在病魔缠身之时也忙于工作,并挤出时间争分夺秒创作直到生命终结。逝世时,人们发现他的长篇《胶州湾》的未完稿尚在案上。真希望能一一拜读他的作品,若不是这样来大致了解,仅从一块块版面获知一二,又如何知道他历经多少艰辛磨砺,为何受人敬仰呢!

  正北大屋门外两侧各一棵古槐垂手而立,恭恭敬敬的样子,进门是通着的两间,很宽敞,抬头就看到木质檩条和大梁,左首右首各摆着个玻璃罩台,大概是陈旧的遗物,很简陋,据张老师介绍王统照虽出身地主家庭,但一生节俭,常把钱财用于文学道路推动革命运动做利国利民的事,即便是在处境很困苦生活很艰辛时,也曾捐出自己的稿费支持,他的遗物很少,只给国家留下一些生平文学作品……正屋墙上依然是载着照和简介的版面,多是王统照与革命领导和文艺战士们的合影。东一间贴南墙靠窗一盘炕,其余墙上仍是摆着版面,只有炕上一领蘼子席,放着几本书籍,最上边一本是《根深叶茂的相州文化》,我在孩子的课本中间好像看到过这本书,虽然很想看其他书,但认为是公用固定设置在这儿的物品,不可以随便翻动,所以也没敢动其他书籍,走到西间参观了一下陈列的诗书画作品版面,由于一心想着回家看那本《根深叶茂的相州文化》,而对其他没了兴趣,匆匆离开。

  而再次进王统照故居,院子里已添置了一些相关的物品,石桌石凳等等,还有刻着图型的石块,张老师说那是非遗留下的,除四旧时砸烂的牌坊碎石块,此时拜访故居的人也多了。张老师忙着热情地迎送和解说。刚巧遇到教育局领导和镇领导也来走动,听他们说打算将王愿坚的版面迁来这里,尽力维护好这红色教育基地。 不一会儿有扛着红旗戴红领巾的学生队伍来参观,听着张老师的解说情绪高涨,场面令人欣慰和激动:沉寂在改革后的情绪被点燃了。那盛开的牡丹仰着笑脸,并不介意大人孩子的忽视;而林立的青竹一副肃然起敬的样子,静静地望着那排向红旗致敬的红领巾们,连繁花似锦的紫藤花也自认逊色,把艳羡的目光投向来来去去的人们,刚走过几位着红彤彤上衣老人,彼此打量着上衣背面印着老年大学字样,谈笑生风,幸福溢于言表……

  我心里还在着惦念:应该会有人对这位革命老战士文学巨匠有详细的解说和记录吧?从《根深叶茂的相州文化》一书得知,现在的相州学校,就是他王氏家族为培养有用人才而设立的,在近四五十年风雨历程中,王氏家族尽心尽力培养出大批推动社会进步的人才,著名的爱国进步人士王翔千,还有他王统照都在这里学习过,1936年在上海担任大型文学刊物《文学》主编的王统照回乡探亲,特地向母校师生做了一个多小时题为《学生》的演讲,听者无不感动,他还编写了一首校歌:

  “明白事理,学习技能,中华积病弱与穷。

  身体劳动,精神朴诚,做人救国在于功。

  大家力合心同。

  衔土的蚁,酿蜜的蜂。

  你我他,做一个新儿童,做一个新儿童。

  快乐融融,春日的风筝,春日的风筝。”

  这所学校为宣传革命思想和造就人才方面做出很多贡献,对诸城县教育产生过较大影响,单以其门下王统照诗歌文本和行动可想而知,他是五四新文学运动的中坚,文学研究会的发起人之一,他的成就和贡献让本地人引以为豪。是啊!这不仅是小家的自豪也是大家的自豪! 我定定地望了人头攒动的大屋门前好一会儿,揣着拜读王统照作品的愿望,悄然退出大门,回眸那古铜色飞书门匾,正与下方的红色教育基地铜牌相映成辉,而庄重的四合院就像版面上那执着自信的容颜,与回荡在空气中欣喜激昂的声音呈对比:一是新时代新气象……一是吃水不忘挖井人。

【参观王统照故居散记经典散文】相关文章:

元古堆散记散文08-03

闲情散记散文欣赏09-08

上园,我的故居散文09-29

王国维故居散文09-11

王阁散文09-26

《照水集》跋散文欣赏09-10

参观梁启超故居纪念馆作文(精选7篇)04-28

明月照秋来-散文欣赏09-10

滕王阁序散文09-08

登王顺山散文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