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聆听蛐蛐声散文
秋夜,无论是皓月当空,天空如洗;或是彩云追月,明暗切换;还是光亮皆无,乌黑幽森。此刻,似乎大家不约而同都在向往去聆听那场既波澜壮阔气势恢宏,又如泣如诉娓娓道来的秋的吟唱。
这是秋天的夜才独有的一道靓丽风景,也是年复一年重奏的一首无标题乐章。没有华丽的舞台,也难以看见演唱者们的面容。你只能平心静气地去靠近无论是广袤远近的花草树丛,或是院居天井的旮旮旯旯,去静静地倾听,那里全都是纯天然原生态的长腔短调混声独领。或许伴随意念的张弛,似乎还能分辨出其中的.丰收歌舞、劳动喜悦、生活风采、悯秋悲怆等百花绽放的丰富内涵。
俗话说,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由此引申出我说,会听的听真谛,不会听的听无聊。其实,这充其量不过是秋夜里昆虫们聚在一起,此起彼伏的鸣叫,并不值得点赞乐道。然,我不敢苟同。
据说,秋夜虫鸣中的主角是蟋蟀,又叫促织,俗称蛐蛐。蟋蟀的吟唱是秋月已到的象征,它在叶微黄、草微枯、风微凉的秋天才发出鸣唱,闻之令人生悲,常引起游子的思乡之情。
贾岛的“促织声尖尖似针,更深刺着旅人心”的诗句淋漓尽致的表现了这种离愁别绪。杜甫的“促织甚微细,哀音何动人。草根吟不稳,床下夜相亲。久客得无泪,故妻难及晨。悲丝与急管,感激异天真”也是描写了长期客居他乡的自己,在听到床下蟋蟀发出的鸣声后,油然而生的怀亲思乡的忧思和背井离乡的感伤。读罢,令人悯然涕下。
《国风?唐风》中有一首题目为《促织》的诗,诗中写道:“蟋蟀在堂,岁聿其莫”“蟋蟀在堂,岁聿其逝”“蟋蟀在堂,役车其休”。其大意是说,不知不觉间,蟋蟀已经来到我的家里,日月流转,稍纵即逝,就让我们尽情享受美好的生活吧。蟋蟀们的引吭高歌也许在庆贺一年的好收成,火红的高粱、金黄的谷穗、粗大的玉米、摇铃的大豆、长鞭的芝麻、飘香的果梨、丰满的花生等等。就是一颗无名小草,头上也顶出一粒饱满的草籽,一切都在展示着春华秋实的辉煌。
宋代诗人王安石的《促织》诗曰:“金屏翠幔与秋宜,得此年年醉不知。只向贫家促机杼,几家能有一絇丝?”诗人借对蟋蟀无端“促机杼”的嗔怪之语,表达了对贫家人的同情,对富家人的愤慨。这与“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有着同样鲜明的怜憎。还有蒲松龄在《促织》里,用辛酸的血泪笔墨,辛辣地讽刺和揭露了宣德皇帝时期“上有所好,下必甚为”的官场规则,以及“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黑暗制度。看来,同是蟋蟀,同是蟋蟀的吟唱,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像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
记得我小时候,走大姨家住下,夜里躺在炕上听着窗外墙根下有蛐蛐在叫,我问叫的啥,大姨解释说,这不是紧紧盖盖吗?是在提醒你秋凉盖被子,别冻着。我对她的解释虽然铭记到今天,但仍有不太像的质疑。
年年有秋秋有夜,夜夜虫鸣鸣不同。古人在《豳风?七月》中说:“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如今,除了仍居住平房者,那些居住进了楼房的人家难有蟋蟀进门入室,但它们的秋夜吟唱在静夜里仍能听个一清二楚。
听说,蟋蟀们的相聚吟唱还有一个目的,是循声会佳偶,这除了享乐天作之合,更重要的是传宗接代。否则,世世代代的人咋能一直能夜聆秋唱一饱耳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