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成都满城散文

时间:2021-05-05 11:49:22 散文杂文 我要投稿

成都满城散文

  在成都市区的西边,也就是现在的东城根街以西,同仁路以东,八宝街以南,小南街、半边桥以北,曾经有—座由蜀王朱让栩建于明朝嘉靖年间的城池,这座城廓环抱、自成—统又与成都大城毗连一体的城垣,相对大城而名,俗称少城。

成都满城散文

  少城成市不久,遭受到连年的战乱纷扰,特别是在大西皇帝张献忠毁城弃市之后,整个成都残垣颓壁、一片废墟。连大清王朝首任四川衙署也无法在满目疮痍的成都立脚,只好暂时驻节川北重镇阆中。

  康熙末年,四川提督年羹尧征调全川捐资,在原少城的基础上,仿照北京胡同形制,依据尊卑有序的八旗驻防格局修筑满城,并奏准截留赴藏平乱返川的—千六百名满蒙骁骑驻防成都,开创了成都八旗驻防之先河。在大清帝国广袤的西南地区,朝庭只在成都设立了八旗驻防军营,从体制上就显得格外尊崇。康熙六十年,驻防成都的八旗最高首长为副都统,首任副都统是率领三千荆州满蒙骁骑征藏凯旋的满洲镶黄旗法喀。乾隆四十—年,距始设八旗驻防成都制五十五年后,八旗驻防成都的级别由副都统升为驻防将军,首任驻防成都将军是在平定金川之乱中屡建战功的满洲镶黄旗、伯爵明亮。

  成都将军近边驭事,专权川边藏、彝、羌、苗少数民族军政事务,乾隆皇帝曾要求将八旗驻防地从成都移至雅州,由于历经七、八十年,驻防甲兵已习惯了成都的生活,不愿拖儿带母地迁居偏僻之地,明亮上奏:雅州地势逼仄,难容携眷之众。乾隆皇帝方才收回成命,成都满城才得以保存至今。

  将军衙门庄严的门楼上高悬“望重西南”、“控驭岩疆”的巨幅匾额,在近两百年的成都驻防史中,将军自明亮至玉昆先后掌帅38员,副都统自法喀至奎焕前后任职43人。

  有清一代“若夫驻防之兵,无论骑步,皆合满洲、蒙古、汉军以为营”。也就是说大清驻防部队应是以满洲为主、蒙古、汉军三个民族融为一体的,但成都驻防八旗却只有满洲十六甲、蒙古八甲(每甲骑兵六十名。整个驻军另有其它兵员一百六十名。),而没有汉军,这在全国驻防制中是绝无仅有的。

  驻防成都的满族人、蒙古人由千里迢迢的北方迁到成都,围城独居、繁衍生息,据光绪三十年的人口核查册籍记载,当时,少城中共有八旗披甲兵丁五千一百人,全城总人口二万余人,其中:男子—万二千人,女子九千人。这应当算是有史以来成都满、蒙族人口的鼎盛时期了。

  壁垒森严的满城城墙一共开有六个门,主要的有四座:北之延康门、南之安阜门、东边因与大城紧紧相邻上下共开了两个门,—为东北方向(羊市街)的受福门、一为东南方向(半边桥)的迎祥门。

  满城城建的设计很有特点,川西民居与北京四合院在这里和谐相融,—泓金河碧水自水西门望东而来,出半边桥直泻锦江。在方圆约十里的少城内,人烟稀少,林木葱茏。正蓝旗和镶蓝旗的驻防地,也就是今天的人民公园和西较场,以前叫演武厅菜园子一带,完全是一片农村风光。

  以居于少城城中偏南的将军衙门为中心,从南至北一条大道贯穿全城,这条主街叫大街,大街就是现在的将军衙门之北的长顺街,这条大街从安阜门直通延康门,与大街南北并行的还有左右两条城根,东边的一条叫东城根街、西边的一条叫西城根街(同仁路)。大街两侧依次排列若干东西走向的胡同,按照黄北、白东、红西、蓝南的方位安置八旗甲兵。以长顺街为轴,四十二条兵街按旗分居住八旗甲兵:正黄旗驻地从西北方向的清远胡同(西大街)到上升胡同(焦家巷);镶黄旗驻地从东北方向的延康胡同(八宝街)到普安胡同(红墙巷);正白旗、镶白旗驻城东,从五福胡同(东门街)开始一直到斌升胡同(斌升街);正红旗、镶红旗驻西边,从槐荫胡同(槐树街)到明德胡同(井巷子);正蓝旗驻东南,从永安胡同(将军街)到现在少城公园里的保路死事记念碑;镶蓝旗驻西南,从永平胡同(柿子巷)到永明胡同(包家巷)。

  出将军衙门往东,顺着金河还有一条喇嘛胡同,就是现在的'祠堂街,当时是没有什么街房的,这条胡同里曾有关帝庙、文昌宫和昭忠祠三座烟火旺盛的庙宇。

  另外还有八条官街,这些官街分别在本旗的南面,如:正黄旗驻在少城之西北,正黄旗的官街便是上升胡同以南的阿产胡同(西马棚街)。

  八旗尊卑也反映在居住条件上,正黄旗、镶黄旗和正白旗,称为上三旗,每个甲兵占地面积大约是60至80平方丈;镶白旗、正红旗和镶红旗,称为中三旗,每甲的面积便只有50平方丈;正蓝旗和镶蓝旗称为下二旗,驻地在金河两岸,每甲的面积很大但潮湿。

  辛亥革命以后,成都人认为既然满清王朝都垮杆了,满城里这些带有异族文化色彩的“胡同”当然也应当革除,于是通通改成了某某街、某某巷。当然,这些街巷的名称也还是有—定来历的,比如:商业街,原来叫都统胡同,现在省委机关大院就是前清的副都统衙门,民国初年,设一商业学校于此,所以改为商业街,也在情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