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谷场经典散文(精选6篇)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写过散文吗?散文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散文要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打谷场经典散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打谷场经典散文 篇1
我们生产队里的打谷场有好几亩地,一上一下分成两大块,有点像梯田似的。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打谷场上铺满从地里收割上来的麦子,老牛拖着大石磙子不知疲倦地在来回着打转,村里人称这是“打场”。妇女们在耕牛的后面挥动着铁叉将压板的麦秆翻过身来,让石磙再次碾压。孩子们在一旁嬉笑打闹,沉寂了一冬的打谷场此时充满了青春活力,它把蕴藏了一个冬天的激情都尽情地释放出来了。空气中弥漫着人们的欢笑声,人们的心头氤氲着麦子的清香。
五月天,娃娃脸,说变就变。乌云密布,狂风大作,暴雨即将来临。打谷场上男人、女人、大人、小孩齐上阵,铁叉、摊耙、扫帚大聚会。刚才的打场变成了抢场,很快麦秆铺成的地毯似的打谷场上变戏法一般出现了一座座盖着塑料薄膜的白色的小山。一群落汤鸡的孩子们满脸的欢娱,在雨中互相嬉戏打闹着。
很快雨过天晴了,大人们来到打谷场,掀开麦山上的塑料薄膜。家家户户拿来灶膛里的稻草灰撒在打谷场上,然后两个人一组拖着石滚开始验场,雨后打谷场上泥土容易粘脚,撒上稻草灰在经过碾压后场就干燥不粘脚了,我们这里的人称之为验场。石磙的两端各有一个十来公分长的圆木把,两根一米多长的绳子,绳子两头分别拴着两只“框脚”,它是木料做成的,中间有个圆洞,顶端有个小圆洞系绳子的。框脚一个套上木把,一个套上一根扁担长的圆木棍,两个人一左一右并排站立,两手紧紧抓住木棍,然后两人同时着力一起迈步,石磙跟在身后“吱呀吱呀”地像个听话的孩子,乖乖地平行滚动着,留下了平亮如镜的场面,像个“待嫁”的新娘,等待“麦郎”与她亲蜜地接吻……
农田承包到户后,家里每次验场我也跟着去。我坐在场头摸摸这个花儿拔拔那根草,看看在泥土里匆忙钻来钻去的小虫子……我一边玩一边看父母拉着石磙子,很快就到头了,两人回过身来框脚随即跟着转过来,石磙子又反方向转动起来,“咯吱咯吱”很有节奏地发出声响来。我觉得很好玩,硬要与母亲一起拉石磙。我力气很小,走得很慢,因为两头用力不均,石磙转动的方向就打折了。母亲索性让我站在一边,母亲告诉我:“这拉石磙子啊,就像一家人做事情,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麦收过后打谷场就清闲了,除了几个高高大大的如小山似的草堆,就剩下平坦的宽敞的场了。此时的打谷场对于我们孩子来说就是“游乐场”,我们在这个“游乐场”上做游戏、滚铁环、捉迷藏、学骑自行车……玩得不亦乐乎。
那时自行车还是个稀罕物,我的父母都不会骑,只有哥哥会。自行车都是28直杠的,哥哥大我三岁,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就会骑了。让他教我,他不愿意,还说什么“教会你跟我抢自行车,我才没有那么傻呢!”我看着这个笨重的大家伙有点害怕,但又不服气,自己推着车子来到打谷场上,两手扶住车龙头,左脚踩在脚踏上,右脚使劲蹬着地面,车子就开始慢慢前行了,用力再用力,“啪”的一声连人带车甩倒在了地上。可我就是有一股不服气的劲头,摔倒了,起来拍拍屁股,再骑,再摔……如此往复无数次,我终于学会骑自行车了,那种自豪感就甭提了!
最喜欢的还是冬季在打谷场爬上高高的草堆看露天电影了,趴在软绵绵的草堆上,闻着稻草散发的清香、看着诱人的电影,嘴里嚼着母亲给我们炒的咯嘣脆的蚕豆,那真是神仙也比不了的惬意!
打谷场是父辈们挥洒汗水收获丰收的地方,是最辛苦又是最幸福的地方;打谷场是我们孩子尽情玩耍的地方,是快乐的天堂!
随着时代的变迁,昔日的打谷场变成了一片农田,接着又变成了一方鱼塘,再也没有当年热闹非凡的场景了。打谷场随着我的童年一起消失了,如今我只能在回忆里或在梦境里看到它的模样……
打谷场经典散文 篇2
夏日的打谷场,人峰涌动,车水马龙。人们踏着匆忙的脚步,汗流浃背,你追我赶抢收小麦,丰收的喜悦让他们信心百倍,辛苦并快乐着。车声、水声、马蹄声、吆喝声连成一片,是打谷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打谷场散发着清香的泥土味道,令人陶醉,回味无穷。
灰蒙蒙的早晨,打谷场揉着瞌睡的眼眸,迎接晨雾的洗礼。它张开臂膀,深呼吸;东眺眺,西看看,雾气滋润着干涸的嘴唇。小草伸着懒腰,冰凉的露珠滚来滚去,晶莹剔透。打谷场露出白皙的皮肤,在幽静的山水中闪闪发光。早起的人们,拿上扫帚和簸箕,快速地赶到打谷场。清扫杂物,腾出一块空地,等待收割的小麦。他们谈笑风生,问寒问暖。一听到吆喝声,探头探脑,看看是不是自家的牲畜。而我家看管打谷场的重任落在我奶奶的身上。
我家土地山路陡峭,驮小麦费时费力。每次,总是天不亮就启程,奶奶先要做好早餐。她先要做油饼子,把发好的面用力揉好,与发酵粉搭配均匀;再擀成一大坨面,上面撒些芝麻、杏仁、油、盐,再卷起来;截成大小均匀的面蒂;然后擀开,放在锅里,出来时摸些油。看起来,黄聪聪的,惹人喜爱。油饼子做好之后,再烧些鸡蛋糊糊,炒些辣椒。把糊糊装在罐子里,拿上碗筷,去场里等待驮麦子的父亲。
奶奶一来到场里,坚持先用笤帚扫空地,把土中的麦粒慢慢堆在一起,用簸箕拿回家喂鸡。奶奶非常勤劳,一有空就慢慢地拨钻进场里和草丛中的麦粒。她不辞辛劳,蹲在地上,一点一点的挪动。一颗颗潮湿而臃肿的麦粒出来了,它们伸出大拇指为奶奶点赞。父亲把麦驮来之后,匆匆在场里吃完早餐,继续前进。奶奶需要立麦,她把一笼麦子拿上之后,捡掉泥土,打开麦穗,让它接受太阳的烤晒。一笼笼麦子整齐地排列在打谷场上,像守卫边疆的解放军,远望去金灿灿一片。微风吹拂着它们的脸,饱经风霜的麦穗左右摇晃,麦芒眨着眼睛,脸上洋溢着快乐和自信。经历风吹日晒,它们仍坚守岗位,茁壮成长。给人们带来丰收的喜悦,带来生活的幸福。
奶奶看着沉甸甸的麦穗,激动地说:“今年是丰收年,我们要感谢老天给我们的照应,风调雨顺,不能浪费一粒粮食”。听到奶奶的谈说,我不得不想起李绅写的《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体会农民的艰辛,生活的不易;感受成熟小麦凝聚着父母的心血和汗水,他们起早贪黑,用汗水和泪水浇灌着土地,用勤劳的双手耕耘着干涸的土地。曾多少次,踏遍满山遍野的麦地,除草、施肥、耕作、收割,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精力和耐心。我们要珍惜粮食,感恩父母,理解父母,积极帮助父母,不挑食,要努力学习,跳出农门,实现父母的愿望。
骄阳似火,炙热的打谷场热气腾腾。四周的麦垛把打谷场围得很严实,没有一丝丝凉意,只感觉眼前好像火盆在烧。奶奶不停地抽麦杆,一根根洁白而整齐的麦杆抽出来,放在一起,奶奶累得满头大汗,腰酸背痛。汗水迷糊了她的眼睛,她用衣袖擦掉汗,她口干舌燥,手还在不停地飞速抽麦秆,奶奶是多么坚强啊!
临近中午,奶奶让我看管麦粒,她回家做饭。我静静地呆在麦垛底下,用草帽扇凉,一滴滴汗珠不停地往下落。我害怕火辣辣的太阳,看着父亲赶着骡子驮着麦粒回来了,我赶快牵住骡子,帮忙卸下麦粒,父亲回家了。我学着奶奶的方式把麦粒一笼笼立好,不时地挪动位置,让太阳烤晒。母亲从地里回来,她顾不上吃午饭,开始堆麦垛。
夏天的天气说变就变,顿时雷声滚滚,雨水交加。我开始给母亲帮忙,给她接麦笼,母亲速度很快,我咬紧牙关,跟上她的速度。母亲浑身被汗水湿透了,她红彤彤的脸颊被太阳烤晒的滚烫,裤腿上到处是麦芒,一道道血痕横七竖八躺在手上。看到母亲的模样,我心里很难过,顿时感觉不到热,加快脚步,一个麦垛很快就做好了。我先让母亲回家休息,我清扫麦粒。我用手把一颗颗麦粒清扫干净,把麦穗摆放整齐,藏在麦垛底下,再细心地检查一遍,才安心地回家。
走在回家的路上,我思绪万千。父母真辛苦,他们面朝黄土,背朝天,每天重复着自己的耕作方式。他们的生活是用汗水换来的,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养育我们是多么艰辛啊!为了给我们凑足学费,父母要受到别人的冷言恶语,所以每年要多种小麦,给我们换学费。想着想着,我浑身发抖,攥紧拳头,立志:“我一定要跳出农门,远离黄土地,找寻轻松的生活方式。用毅力和意志战胜学习中的困难,远离打谷场,让父母活得轻松,安度晚年。”
在父母亲的艰辛劳动下,麦垛做好了,等待碾场。碾场是打谷场上最热闹的时节,家家户户需要互帮互助,一场麦需要十几天才能完成。为了公平公正,碾场需要抽签。碾场时,需要在前一天听天气预报,准备菜水,馒头,烟酒等。我家碾场的情景历历在目,犹如昨天。
记得,每年碾场时,父亲提前一天去县城备货。奶奶唠叨个不停,期盼有个好天气。母亲清扫麦垛底下的泥土,整理场地。第二天天不亮,我们姐弟去叫人,父母去扫场,扫完之后。开始拆麦垛,摊场。中间放两笼麦,周围把麦笼拆开平铺,要均匀。麦子比较多,需要的人多。为了赶速度,我们姐弟三人用架子车推麦,省时省力。麦子摊好之后,司机开始用拖拉机碾场,其余的人回家吃早餐。父亲在场里收拾麦垛底子,我和母亲回家匆匆吃完早餐。提来水壶,茶叶,生活用具等。两个小时之后,需要撬场(把麦子翻一遍),既热又尘土飞扬,我也加入到撬场的行列中。没劳动过,确实吃力,火辣辣的太阳晒得脊背发烫,眼前雾气腾腾。我屏住呼吸,紧跟大家的速度。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遍场撬完了。周而复始,需要三遍之后,才开始起场。
起场是最紧张,最吃力的时刻。先要把麦草拖出去,把麦草堆成小垛子,两个人用叉抬出去。麦草收拾完了之后,需要扫走小麦草。之后用木锨把小麦堆成一大堆,这时需要风向。我家的麦子比较多,每年用骡子起场,比较快。起场的时候,我和母亲要回家,准备饭菜。人们很辛苦,碾场时家家户户都要炸油饼,小米粥或大米粥,凉菜加啤酒。人们趁着晚风,稍作休息,吃晚餐增加能量。抽抽烟,喝喝啤酒,放松一下。然后,一鼓作气,扬场。节奏快,效率高,一小时之后,看到金灿灿的麦粒堆在场里,我心情很激动。看到父母的劳动成果,心里美滋滋的。
这时的打谷场,人们谈笑风生,赞扬父母的勤劳,羡慕一袋袋麦子。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父母付出艰辛的劳动,得到很大的回报。远去的车声、吆喝声、水声渐渐消失,随之而来的是沙沙的麦粒声。一个个笑脸遍地开花,晚风吹拂着母亲的额头,一道道皱纹悄悄地躺在那里。她苍老了许多,结满老茧的手笨拙地挑拣麦穗;我又抬头看看麦草垛上的父亲,他满脸灰尘,只有两只眼睛闪闪发光。晚风吹拂着他的衣袖,消瘦而发黄的脸让人心痛。我心情沉重,泪眼朦胧,父母是多么平凡而伟大啊!
夏日的打谷场,全是亲人的味道,这味道足以我用一生去品尝,它充满着温馨的回忆和苦涩的记忆。我忘不了抽麦穗的奶奶,忘不了驮麦子的父亲,忘不了堆麦垛的母亲;是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和汗滴抚育我们长大成人。它是我们的精神财富,是我们生活的动力;它陪伴着我们走向成功,走向未来!
打谷场经典散文 篇3
在农村,所有人都知道打谷场,而且几乎每家每户都会有一个打谷场。这打谷场是用来打谷子,晒谷,堆放稻草的。
我家的打谷场是在公路边上,距离我家大概有十分钟的路程。
小时候,六月农忙之时,我基本上都是在打谷场上度过的。那时,我还小,还不会走路,只能是爬着走。爸妈在打谷、晒谷的时侯,怕我随便乱爬,一怕爬出打谷场到路上,不安全,二怕我乱爬去捣乱。于是就把我放在一个大箩筐里,并置于打谷场边上的树下阴凉处。在箩筐里久了,又没人搭理我,心里不免有些害怕,便想着要去找妈妈。我顺着篮边往上爬,挣扎着想站起来,想翻越这高高的篮边,却不料箩筐因重心不稳而倒向了一边,我被吓到,于是一看到妈妈就开始嚎嚎大哭。每次妈妈一听到我的哭声,就会放下手中的工作来抱我。
现在妈妈每每谈起小时候这事,总是呵呵的笑不合拢,还打趣道,说我那时人小力气却很大,而且特别能爬。有时候能绕着打谷场爬好几圈呢!
对于一般人来说,人生的第一次骑车骑的都是自行车。我呢,也不例外。
我学自行车比较迟,四年级学的车,而那时候,同龄的小伙伴们都已经可以搭自己的弟弟妹妹四处去玩了,而我却还不会骑。
学自行车自然是离不开宽阔平坦的打谷场。
第一次学车总是那么激动与紧张,虽然很无奈自己家里只有一辆28寸的凤凰牌单车,人扶车拉着走都觉得自己不够高,自家的车是没办法用来练的了,那就只能去借了。倒也还算幸运——那时刚好邻居哥哥有辆24寸的,虽也还是有些高,但总比自家的28寸要好点。于是每天放学,我和弟弟就屁颠屁颠地跑去跟邻居哥哥借车。邻居哥哥倒也很乐意借给我们。有时还会开玩笑道:“小心呐,可别把我的车摔开花了啊!”
打谷场确实是练车的“好”地方。场上有好几个稻草堆,这可就给练车增加了难度了。不过这些稻草堆还是有好处的——每次车倒人摔,总是摔在稻草堆上,软软的,一点儿也不会疼。
学到之时才发现,学自行车也是有一定难度的,先前的时候看着别的小伙伴骑着自行车在路上很轻松的穿梭时,总觉得骑自行车很简单。到学的`时候才知道原来它并不简单,而且还相当地有难度。学车的时候,先是弟弟在后面扶着车,我在车上尝试着踩车的脚踏板,控制车头。说着是容易的,可车头完全不受我的控制,它总是很调皮,一下子向左,一下子又向右,总没个稳定。看着我总是控制不好车头,总是摔,弟弟一脸无奈。“啊”,我再一次摔了——人倒车翻,弟弟更是没眼看了:“这人长大了,学个自行车,咋就这么难呢!”
摔了几天,有些基础了,便也能勉强地自己骑个直线,要想上路,还真的是有待加强。但,也就是这勉勉强强的只会骑个直线,却也能让我开心、激动不已。
打谷场见证了我学自行车的过程、摔倒的痛楚,也见证了我学会骑自行车的喜悦,更见证了我的成长。如今,打谷场已经荒废了,长满了杂草,也已然没有了往日的玩耍与嬉戏,它变得安静了。
风,细细地吹着那绿得茂盛的草,打谷场慈祥地微笑着,似乎在默默地诉说着,“我的使命已经完成了,该是退休的时候了。”
打谷场经典散文 篇4
打谷场在我的记忆中是每一个乡村都有的一道风景,不同的是每一个打谷场都有它不同的故事。
乡村,是我们每个人心中最离不开、无法舍弃的地方,生活在乡村,就如生活在一幅充满古老淳朴民风的山水画里,有多少故事能让我们忘记?有多少故事能允许我们忘记?
我家离打谷场不远,只隔一条家乡的泉眼河,学校离打谷场很近,只须横穿一条小路。这些都在我的记忆中,仿佛是昨天发生的事情,至今没有走远。
乡村的五月,暖湿的南风一吹,层层梯田里的小麦就迅速转换了颜色,一个劲地黄呀黄,直到农民挥着镰刀把它们割掉,之后学校组织我们到地里捡麦穗,成捆的小麦被运回了打谷场。
乡村的秋天,农民们将满山遍野的金黄收回粮仓,这些粮仓就在生产队的打谷场,一夜之间,打谷场上便会冒出几个甚至十几个浑圆的粮仓。
我的村有九个生产队,一个生产队一个打谷场。我家是第七生产队,所以我们的打谷场就是七队场。七队场,直到现在叫起来还是那么亲切。
打粮食的日子是热闹的。收割了,沐浴着这秋天丰收的味道,农民脸上的笑容灿烂如花。在农村集体所有制的年月,所有的收获归集体所有,只有自己家里的自留地的果实才可以回家。玉茭棒、高粱杆也都收回到乡村人家,静静地在一个角落安神。农民保留这些是要冬季备用,或者是当材烧,温暖农人简单的日子,煮熟农人粗糙的生活;或者是给牲口当草料,喂饱农人生存的机器。
乡村的早晨,鸟雀啼鸣,炊烟袅袅,当笼罩在乡村山水树林间的那层湿漉漉的薄雾渐渐散开的时候,乡村一天的交响曲就开始了。公鸡叫起来,紧接着周围的公鸡随声应和,汇聚成一组激扬的咏叹调。狗叫声,马牛羊的铃铛声,农人们的问好声,水桶的碰撞声,这些农村特色的声音活跃了乡村的早晨,搅合着早饭溢出的香味,构成一幅忙碌的田园音画。打谷场里,一堆堆麦垛、谷堆也仿佛刚从睡梦中醒来,沐着嫩红发亮的晨光,等待农人们给它梳妆。
每年的这个时候,打谷场是最热闹的地方。麦秸垛、谷子堆在场上堆着,收割的玉茭棒斜靠在墙边或者是几捆斜搭成人字形的架子站在墙边。偶尔看到玉茭棒上剩下的玉米穗,便撕下来拿回家里炒玉米豆吃。一场雨过后,把麦垛、谷堆淋了个透,上面没有打尽的残余麦粒和谷粒被雨水滋养成了一棵棵嫩绿鲜活的小苗,在这些干枯凌乱的秸秆上面摇摆,在阳光的照耀下和它们的同类争取生命的赛跑。这些麦垛、谷堆的边缘,散落了不少的麦粒、谷子。正是它们的存在,让打谷场更有了活力和生命的气息。这是鸟类的一个大餐馆,它们呼朋唤类,蜂拥而至,一群群欢快的从天而降,直扑打谷场,就像要进行一场战斗,唧唧喳喳落入此间疯狂撒欢觅食。饱餐之后,仿佛有一声统一的口令,呼啦一下全都飞起来,漫天又是一阵悦耳动听的鸟鸣声,羽振声,不大一会儿,就没了影儿。少顷,又来一群,用同样的方式觅食,用同样的方式离开,一批接一批,场面甚是迷人。
夕阳西下,晚霞把天边染得通红,这些麦秸垛、谷草堆就会充分进入它们最具美学观点和富有诗意的美好时刻,黄昏衔着晚霞落在了打谷场,落在这些草堆的美好时代,孩子们开始活跃起来。有的在草垛上掏一个草窝,乐悠悠钻进去当房子住;有的从玉茭棒搭成的人字架这头钻进去,那头钻出来,玩得很开心;有的索性把鞋子脱掉扑通倒进麦垛里,然后抓几把麦秸放在自己的头上身上,把衣服脱下来往身上一盖,猜他们要干什么?逮麻雀呗!霎时,麦秸垛、谷子堆一副若无其事,打谷场一阵出奇地安静。麻雀飞来了,落在衣服上面,准备觅食。一只,两只,五只麻雀多了起来,它们要专心觅食,却不知道在它们的脚下埋伏着凶险。时机到了,衣服下面的孩子两臂一抱,衣服就紧紧抱在怀里,然后听到一声大喊:抓住啦!抓住啦!一只麻雀就这样乖乖地成了他们的囊中物。
在夕阳的余辉里,牛羊回村,鸟雀归林,各自都寻了自己的主儿。打谷场四周的边角上竖起了几根粗而长的杆子,扯上电线,接上几个150瓦的大灯泡。这时的打谷场被这诗情画意般无邪的童趣复制到了着明亮开心的灯光里,弥漫和散发着清纯童年的味道。灯光下的打谷场依然笑声不断,吵闹不断,谁也没有回家的心思。
渐渐地,打谷场安静起来。或许是大家玩累了,或许是夜晚的降临不愿意打扰了这宁静,或许是还不想回家怕大人们来找,都静悄悄地躲进麦垛谷堆里。当然,这种安静是暂时的,随之而来的声音会打破这种安静的气氛。在村巷,在树林,在河边,在田埂,母亲那焦急而仓促的声音回响:
二胖,二胖,你在哪呀?
三蛋,回来哟,你这个熊小跑到哪啦!
柱子,柱子。你这个挨刀鬼,今黑夜你就在外头不要回来啦!让狼吃了你!
急切而盼归的声音在夜晚回响,熟悉而浓厚。在这些长长的尾音里,在这些粗陋的语言里,充满了乡村泥土的腥味和乡村母亲对孩子无限的疼爱。
我也被父亲这样疼爱地呼喊过,这种幸福的味道留在我童年的打谷场,留在了我的耳边,成了我耳边的一道风景。
入夜,月光如水一般洒在了整个打谷场,漫过了那些麦秸垛、谷草堆,漫过了门前的泉眼河,漫过了整个乡村,直渗到乡村人的心窝里。
乡村的打谷场,是我童年成长的一块净地。
打谷场经典散文 篇5
几十年来,记忆中的打谷场,时常在我的魂梦里摇曳,散落一地故乡泥土的芳香,让人无限感慨,久难释怀。
故乡的打谷场位于村北山丘下,有2500平方米左右。走集体的时候,全村一百多亩的水稻都要从这里碾压,晾晒,颗粒归仓。许久以来,这片打谷场是全村人的盼头和希望。
那时候,水稻一年种两季,早稻和晚稻。每到开镰时,田里便人群涌动,热火朝天。有的乡亲头戴草帽,有的肩搭毛巾,有的小布衫勒在裤腰间,男男女女全部弯着腰,对着金黄色的稻杆,一下一下挥舞着锋利的镰刀。吱剌,吱剌的割稻声悦耳动听,被风传出好远。一莆一莆的稻子在人们身后整齐地卧躺着,最后一次留恋着滋养它的田地。
稻割完了,要捆要挑。这挑可是力气活,一百几十斤的稻捆压在肩上,无论路途多远,担都不许离肩,左肩累了痛了换到右肩,右肩累了痛了换到左肩。大家都知道,一旦下肩,谷粒容易脱落,糟蹋粮食,所以,挑稻者必须都是身强力壮的汉子。他们在挑稻路上,你追我赶,不甘示弱,兴起时,还吆喝几声“哟,嗬嗬”,为自己也为同行鼓劲加油,那阵势好不威风。无怪乎,农村人当时挑女婿,第一句话就问媒人,小伙子能挑稻不?若能,则表示可以考虑,若不能则轻蔑一笑,没戏。
挑回来的稻子要堆码成垛。候在打谷场上的乡亲早早见有人来,迅速迎上前接过稻捆,先外边后里边,一层一层地压住茬,慢慢地往里收,扎扎实实地打基础,唯恐时间一长稻堆垮塌或倾斜。一连五六天,稻谷收割完毕,打谷场上便矗立着一排排金灿灿的圆柱形,煞是可观。村里几个老人常常得空来转转,评论一下稻垛堆得怎样,收成如何,白胡子一抖一抖的。
再过十天半月,稻堆的湿气风干后,便可以碾压了。为了减少稻谷沾灰粘砂,乡亲们先用锄头在稻场上细细地刮上一遍,铲平地面,然后挑来水,用瓢均匀地洒一遍,套上黄牛,拉上石磙,一圈一圈细细碾压,直到碾平碾光为止。名曰“压场”。
之后,乡亲套着黄牛,拉着白色的石磙在阳光下碾压。石磙发出吱呀吱呀的声响,听起来并不悦耳也不令人生厌。牲口行走在厚薄均匀的稻谷上,转着同心圆一样的圈,一圈一圈地来回转动,不时偷一把稻草边走边嚼,惹得乡亲举鞭呵斥。
到了起场的时候,等候在一旁的人们,迫不及待地拿着木杈,木锨,推板,扫帚等各式工具,各就各位,边说笑边忙碌,既有分工又有协作。白婶手举木杈,高高挑起一大摞稻草,用力一甩,直甩到三四米外的自家男人脚下。男人见了嘿嘿一笑,夸赞说:“还是俺媳妇力气大呐。”不知谁接上一句:“白天力气大,晚上没力气……”引起一阵哄堂大笑,白婶追着逗笑的后生一阵好打。
很快,稻草清理干净,人们开始扬谷。趁着风向,男人将刚刚碾压下的谷子高高扬起,在风力的作用下,使谷粒和草渣、灰尘分离开。妇女不失时机地用扫帚打着溜子,最后一次净化谷子。老队长用手捧半把新谷,咬一粒,嗅一把,笑得眼、鼻都变了形地说,“谷粒饱满,香着呢。”
于是,乡亲们开始深呼吸,打谷场的空气真的弥漫着淡淡的新谷香味。他们都喜欢这种香味。这香味让他们忘记了烈日的烘烤,忘记了收割时的腰酸背痛,也忘记了饥渴的困扰。
那时候,我还小,我们几个同龄的孩子,喜欢在打谷场边玩耍,在青草丛里捉着蚂蚱,在松树底下捉着蚂蚁,还有河边菜地的小青蛙。若遇晚上劳作,打谷场架起五六盏用夜壶做的煤油灯,亮堂堂的。全村20多个小家伙过节似的聚集于此,成群结队地在平整光滑的稻场上疯跑、嬉闹,有的玩捉迷藏,有的玩老鹰抓小鸡,有的玩丢沙袋,有的玩跳绳……我最喜欢把一双旧布鞋脱下,当军体课上的“手榴弹”扔向天空,然后寻找、投掷,再投掷、再寻找,乐此不疲。
谷子未进仓前,生产队都要派人守夜。我喜欢缠着父亲一起去。夜色下的打谷场,少了许多白天的喧闹,累了一天的乡亲们回家歇息了。守夜的乡亲常常围坐在一起,一边吸旱烟,一边聊家常,相互逗着乐子,开着玩笑,笑声随风而飘。那时的我,躺在父亲身旁,仰望着星空,听着他给我讲山猴、水鬼的故事,听着听着,我便不自觉地进入了梦乡。
一天夜里,我被吵闹声惊醒,原来是父亲逮住了一个小偷。此贼是本村最老实的社员,声称其父刚刚病愈欲吃干饭,借了几家都未如愿,无奈只得瞒着父亲乘夜深来偷点稻谷,回去弄饭,满足父亲。他还请求不要告发他。那年月,乡亲们一日三餐吃的大多是红薯,南瓜、稀饭,能够天天吃上干饭,是他们最真切的心愿。父亲理解贼人,动了恻隐之心,与其他几个守夜人一合计,让小偷装上一小袋子稻谷回家去了。事后,父亲叮嘱我,不可声张此事……我不知父亲的所作所为是对还是错,现在也不太明白,也许对错参半吧。
除早、晚稻外,经打谷场碾压,晾晒,归仓的还有油菜、小麦和黄豆。虽然这些农作物种植面积不多,收成也极其有限,但在一定程度上壮大了生产队的经济,丰富了乡亲们的生活。
时光荏苒,日月如梭,我慢慢长大了,读书、上班、成家,最终离开了故土。这期间,改革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联产承包,分田到户,各家各户的打谷场比生产队时候的小多了,都建在各家的田头地边,既方便又省力。曾经火热一时的村北那片打谷场逐渐少有人用,冷清多了。后来,乡村不再缺吃少喝,温饱解决了,小康实现了。各类惠民政策加强了家乡机械化运作,提高了农村生产效率。乡亲们的经济条件得以大大提高,各式各样的脱粒机、收割机使得打谷场退出了历史舞台,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在我看来,故乡的打谷场,碾走了曾经艰苦的岁月,碾碎了游子思乡的愁绪,碾来了丰衣足食的幸福日子。于我而言,故乡的打谷场,永远烙在我的记忆深处,终生难忘。
打谷场经典散文 篇6
春在季节的迟疑里,迈着缓慢的步伐,悠然来到身边,还没等完全领略她的美,,就在几场细雨迷蒙里,踏着洒满浓荫的小路渐渐远行,留她不住,似乎赶着去赴另一场盛会。留下了满眼的绿,让人看着她的背影,满心遗憾,却不得不留恋曾经的一树姹紫,一地嫣红。
春的离去,虽有几分不舍,可看着暮春满世界的生机,情不自禁感叹大自然的精妙绝伦,花谢处,总有许多青涩的果子满枝满桠,迎着朝阳沐着细雨,都会点头微笑。无果的植物也会积极地酝酿下一季花开,等待绽放又一轮的美丽。
谷雨了,再过十五天立夏,再过十五天小满,小满三天遍地黄,再过三天麦上场。每年春末夏初,母亲总是数着日子,数着数着,麦收就至眼前了。缺衣少食的年月,麦收对于母亲而言意味着什么,自是不言而喻,后来日子慢慢好了,母亲却一直忘不了这个习惯。我知道,母亲把多少沉甸甸的希望和喜悦都寄托在那金黄的麦穗上了。看着麦苗那鼓鼓的麦囊,正贪婪的吸收大自然的甘露,一夜春雨麦穗便露出了梢头,仿佛又看见了丰收时母亲脸上幸福的微笑。
黄金铺地,老少弯腰。每逢麦收,就在父亲这掷地有声的话语里,我们兄妹几个每人一把小镰刀,开始了夏收的忙碌。那时没有收割机,麦收时节学校都会放几天假,,各家的孩子都去麦田帮忙。常常是天没亮顶着满天的星星出门,饭带到地头去吃。说是饭,其实是几个萝卜或黄瓜,玉米面和着小麦面粉做的饼子,还有白开水,条件稍微好些的人家会有几个煮熟的咸鸭蛋。我和弟弟最小,傍晚实在割不动了,就坐在地头偷会懒,不知不觉趴在麦捆上睡着了是常有的事。等到母亲和哥哥姐姐们割到地头回来叫我们回家,已经又是一头顶都是星星了。
父亲总说,麦收最是耽误不得。是啊,要是遇上连阴雨,一年的口粮都会受到影响。没日没夜的把地里的麦子割完拉倒打谷场堆好。余下的事,就开始打谷了。先整理好谷场,孩子们不亦乐乎的把麦捆抖落铺平,大人们用牛或拖拉机拉着用青石头凿成的圆柱形的轱辘滚在麦场上转圈,把麦粒碾压下来,这个过程需要一到两个时辰,再把麦草翻过来碾一遍就行了。中间这一两个时辰,孩子们可以玩耍。不过大人嘱咐不可以离打谷场太近,轱辘滚有时在转的过程中会脱落怕伤着孩子,也不可离得太远,否则翻场时找不着会挨骂。就这样,白天打场时我们玩捉蝴蝶和蜻蜓,做游戏。有时还会去偷邻居大娘家菜园里的黄瓜分着吃,不分会有人告密的。有时几个玩的铁的小伙伴苍几个黄瓜在草垛里,晚上打场时拿出来吃。晚上玩藏猫猫,有一回大爷家的二毛藏在草垛边,把自己埋在草里,大家找不着,有的被大人喊去翻场,有的被喊回家。等我们在大爷大娘的哭叫声里想起二毛时,二毛自己从草垛里爬出来,满头满身都是草,大爷大娘哭骂声大人们的安慰声里,夹杂着的是我们淘气的笑声。
七八天的功夫,各家的麦子都打完入仓,麦场上收拾得干干净净,连一丝灰尘都找不到。场四周许多草垛整齐地排列着。天气也渐渐地热了起来。那时没有电视看,也没有空调和电风扇。吃过晚饭,大家拿着蒲扇和芭蕉扇,顶着席子去打谷场乘凉。我们家没钱买那么多扇子,母亲别出心裁,拿高粱杆一头用刀切一道缝,把硬纸片用旧衣服的碎花布片儿粘上剪成圆形,夹在高粱杆上,一把花扇子让我多了好几个小伙伴。场上,大人们聊天,说笑,也有人唱歌,孩子们在一边打闹一阵过后,躺在大人身边,享受着大人扇子的轻轻拍打,既扇凉也为了赶蚊子,听着大爷讲了一遍又一遍的故事,伴着蛙鸣和蝉叫,不知不觉中进入了梦乡,头上依然是满天星斗……
随着机器轰鸣声越来越近,很多村庄打谷场已经淡出了农家的生活。一样的丰收一样的喜悦,机器又省时又省力,然而,那打谷场上轱辘滚转动时的吱吱声,依然在我耳边回想;那埋在草垛里的黄瓜还在我心里飘着清香;那场边夏夜青蛙和蝉依然在我身边吟唱……如今,大爷早已不在了,可那些听了一遍又一遍的故事,永远的烙在了我的记忆里。
【打谷场经典散文】相关文章:
打谷场的散文01-17
夏日的打谷场散文05-15
父亲的打谷场散文01-07
打谷场往事散文01-07
诗歌散文:打谷场04-06
散文与自然-散文04-11
散文的姿势经典散文01-22
散文的姿势散文01-16
散文命运散文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