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山风的散文随笔

时间:2021-05-03 10:56:12 散文杂文 我要投稿

山风的散文随笔

山风的散文随笔1

  大约在十几岁的时候开始看张爱玲的小说,那些婉妙的词句,还有催人泪下的爱情。在那个年纪里,常常幻想有一个书上那样的男子在某个车站或者门口与我初遇,并且发生一系列的爱情故事。

山风的散文随笔

  那样的年纪里,这些幻想几乎成为了我所有爱情的幻想。甚至能够描述出我将要爱上的男子会是什么样子。比如,他一定有着高高的鼻子,浓密的黑发。当然,最主要的还是一双宽厚的手掌。

  终于,我如愿与这样的男子初遇了,怀着少女的忐忑和矜持,我默默地在每一个夕阳或者清晨注视着他。并且幻想一些久远的事,对着他的背影傻傻的笑着。他也被我的容貌和气质所吸引,我能看出,他对我有着别样的情愫。可那时,他已是别人的男人了。我自是没有拆散他们,也没有告诉他我心里的等待和痛楚。

  事隔多年。一天,我顶着大雨在街上漫步,在回家时,小区的传达室给了我一封信,打开里面是一本书,作者是纳兰容若。这是朋友送的一本书,一看是一个陌生的作者,我便随手翻了两下。可刚打开第一页,便已是止不住的泪眼潸潸。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我忽然地想起那个有着宽厚手掌的男子,想起那些我在青春里懵懂的等待,一直没有勇气去将自己的幸福,谜底打开。放弃,自是不愿。继续,却又难吐心言。于是在左右的徘徊中,时光过境,物是人非。

  在一些琐碎的事后,总会隐隐的想起那个人,并且多了一些莫明的假设。若我当初只贪一见,何又来今日的悲凉凄婉。明明是自己的等待,错过了时间,却安慰着说,世人的爱情,就是如此。

山风的散文随笔2

  住在平原或是城市里的人,可能没听过大山里的黑山风是怎样呼啸。我的家住在大山里,山大,山口多,只要有风从山口刮过,那风声如同无数把哨子同时响起,呜呜作响,犹如万马奔腾而来,落叶于草飞扬。

  生长在山里,我是听着山风,吃着山上的野果长大。所谓山之魄,风之魄,在我们大山里就名副其实了。大山里野果多,山口里的野果久经风吹日晒,果子成熟早,肉质鲜美。在那个年代,不仅山上野果多,而且漫山遍野种有红苕,山里的孩子就想着法子吃山上的野果和红苕。譬如,刚从山地挖出来的红苕不好吃,咬一口,冒白浆,一点甜味没有而又涩口,我们想法子把它完整地挂在山口的大树上。经山风吹够,十天半月再吃,那味道与刚挖出来的味不一样。上山放牛时,什么时候肚子饿了,随便取下一两个,吃一口,没有白浆,水汪汪的爽口,越嚼越甜,既有苹果味,又有栗子味儿,有时候吃饱了,回家也不想吃饭,父母不知道我们的把戏,还以为我们的身体出了毛病呢。

  我们生产队里有8头牛,当然也有8个放牛的小伙伴,有时我们一起赶着牛群,迎着山风,浩浩荡荡往山口里走去,到了山口,我们把牛绳子往牛角上一缠,一撒手,让牛儿们自在吃草去。

  我养的是头大公牛,是头骟牛,既年青,又肥壮有力,一身绀青的绒毛发亮,肩头上那块溜圆圆的肌肉高高耸起,雄赳赳,气昂昂,它经常挑衅别的公牛,其它公牛见到它就开跑,不跟它来往。

  山口里的草场广阔,牛群在欢快地吃草,我们几个小伙伴开始演“智取威虎山”的戏,我扮演“座山雕”。正当我们玩得开心时,突然不知从哪里冒出一头公牛来,和我的公牛个头不差上下,两头从来没见过面的公牛,一见面不用分说就斗起来,那场面吓死人,我们8个小伙伴眼睁睁地看着,也不敢上前解围。一时山坳里如山风呼啸,尘土飞扬,足足一个多时辰没分出胜负,吓得我们心惊肉跳,不知如何是好,正在这时,那头公牛在猛烈犇突中,一下子退到山沟水坑里失足了,倒在山沟里不能动弹了,嗷嗷叫着,我的公牛还不放过它,到这时我们才敢上前把牛牵过来。

  一会儿,山岗上传来唤牛的声音,原来是后村的同学。他见到自己的牛趟在水沟里不能动弹,一下子吓哭了,回去报信了。

  出了这事,我本来没有错,是他的牛找到这里来的。但毕竟伤了他的牛是很大的事,心里一时惴惴不安,很害怕。果然,下午就有人找到我们队里扯皮,我把事情原由都说清楚了,但父亲还是说我没有看好牛,要惩治我,我一口气跑到大山里,躲到我们几个小伙伴自己挖的“战备洞”里,一天一夜没有回家,饿了就吃挂在树上的红苕,渴了就喝山沟里的泉水。晚上,找来树枝把洞口堵死,睡着了,还做“白毛女”的梦,还异想在山洞里做神仙呢。

  神仙没有做成,后来我做了厨师,当我在武汉长江饭店做那道有名的“风干武昌鱼”的菜肴时,我就会想起儿时挂在山口大树上的“风干红苕”。想听山口如同母亲手中的针线从鞋底穿过的那种微妙依恋的山风呼啸声。

山风的散文随笔3

  山村

  大山熬过昨天的黑夜

  裹着喜悦的山风

  唱着祖上那支唱了又唱的歌

  踩着那片刚露脸的红霞

  赶在黎明前

  在一阵阵疼痛中

  哇,一声滚烫的喊声

  伴着多情山风接来一轮

  湿淋淋的太阳

  跑来向山村报到

  一道亮丽的晨曦里

  大山高兴地举起来

  又一个赶山的汉子

  亮起山村又一个黎明

  梯田

  不知是哪代祖先写下

  的书,一本本,一页页

  整整齐齐地把它们

  安放在,安放在大山上

  留给后代翻读

  一代代人又继续写的诗篇

  写下荷犁执锄人

  耕种生存的字句

  寻找世代追求的希望

  书写的华章

  而我每每读它的时候

  在想,我自己,应该

  耕种出什么样的庄稼

  才不愧对祖先

  篝火边的歌声

  点燃睡着的火把

  就不分男女老少

  用酒的胆气与豪爽

  一齐踩着弦子弹响的脚步

  放开歌喉

  歌唱大山,歌唱树木

  歌唱青春和爱情

  在这红土地上属于

  只长庄稼和思想

  和祖上传下来的歌声

  来吧,快来唱,快来跳

  有什么,什么理由

  不把歌声唱得更响

  像火一样燎人,灿烂

  歌宴

  离别大山那年

  寨子穿着自家刚缝的新衣

  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

  在那凸凹不平的草地上

  燃起篝火,乡亲们为我

  举行一场大山歌宴

  火,点燃没有修饰的野性

  燃烧我性格中的脆弱

  歌声飞起血液炽热的噪音

  唱响古老而又年轻的生活

  点燃着我性格中的欲望

  在歌里,在火里,在酒里

  在那火一样的希望中

  嘱我,好好读书,好好做人

  歌手

  一把古老的弦子

  陪伴着他

  踩着弯曲的羊肠小道

  从这个寨子唱到那个寨子

  在火塘边,火把下

  唱古老的故事

  唱自己编的歌

  唱得山民眼里那团火

  跳跃地打开

  欲望中的那道门。不过

  山民们给不起钱

  只管他一天的吃饭,睡觉

  外代一把自己种的草烟

  是他演唱的全部收入

  情歌

  山里人表达爱情很特殊

  没有火辣辣的语言

  说明自己

  更没有

  春暖花开般温馨的话

  扔给你

  有时只是一句话

  飞过来

  就知那颗心

  是甜

  还是酸……

  我接受过她们的爱

  不过,那是对

  客人的友谊

  躲雨

  毫无防备,阵雨来了,来得好急

  就像一根根竹子往下飞

  我跑向大青树

  突然双脚失去了勇气

  只见她解下身上的蓑衣

  憨小伙,还不快来躲一躲

  难道是怕我吃了你

  我虽然明白她的意思

  又怕坏了爷爷说的规矩

  只好呆呆地

  任雨在鞭打自己

  一阵雨过后

  她瞪了我一眼

  竟成了我多年来说不清的回忆

山风的散文随笔4

  台风所向披靡,横行肆虐,与侵略者无异;龙卷风不失传说中龙的锐气,可一开心谁也受不起;暴风起身就雷呼雨唤,让人惹不起只得躲避;海风打个哈欠就有海的气息,夹杂的咸与涩总会把心中的那份自卑与自苦再度升级;耳边风吹得倒是顺心顺意,但喋喋不休里总让人怀疑是不是藏着圈套与玄机。

  山风可亲可爱,不管是名山还是不名的山,风给人的感觉是一样的,一样的亲和,一样的友善。只要是来登山者,不问亲朋故友亦或不速之客,山风都同样热情得亲耳拂面,呵护备至,那轻柔那幽敏,每一步都迎接在前,每一步都欢呼在后。

  不必寻找山风的样子,在松韵里、再草气里、在花香里、在自己的发梢、在自己的衣袂、透过耳朵鼻子吹进了心田,心轻松快乐得像要飘起来,感觉风的样子就是自己的样子,自己的样子就是风的样子。

  平常人都有过这样感慨:青春作伴还是有许多烦恼,此时有山风作伴,不由自主跳出了所有烦恼的羁绊,回到人之初的洒脱不羁,快乐自如,并且信心大增,豪情陡长,愉悦惬意之际,张开双臂,狂妄的想和风一起把山抱起来,很快自知无力,于是想闭上双眼融化到风中去,良久,良久睁开眼睛,山还是山巍然屹立,立得更踏实,立得更可靠;风还是风不紧不慢,欲去又还来,欲来又还去

  我还是我,渺小得只有自己看得见自己,不但一点也不觉得自卑,反而感觉身心都被一种宽柔并济的大爱收容,想以振臂高呼作为一种报答人真是太平庸了,此时想到自己的平庸不是悲哀,是在返璞归真,返璞归真真好,就像山风自然、无羁;就像山风就像山风什么呢?感觉还有许多诉之不尽的真意,想说却说不清楚,忽然觉得借用陶渊明这样伟大诗人的欲辨已忘言形容自己的心境也很贴切。

  在山腰,风没有自诩我在登峰,依旧自由散漫,倒是花儿、草儿、叶儿不停地随风曼舞。山风竟有如此之多的忠实粉丝,并且都以臣服的姿态专注的表达着对风的顶礼膜拜。此时人对风的感觉却是别开生面的,觉得风中有绵绵不绝的信心,清清爽爽的骨气,有一种自信和山一起立在脚下;有一种自豪随风直上云霄。

  到山顶,风更没有自命我已造极。山顶的风只是大了些,广了些,由温柔变得刚劲了些,由调皮变得沉稳了些。这会儿听松涛浩瀚地涌去了,远些,远些,再远些到了云端,到了天际;又真切地涌来了,近些,近些,再近些,到了唇边,到了血液里,原来不用艰苦卓绝的奋斗,也能在天地之间领略到人生的壮美,所有潜在灵魂中的激情都觉醒了,却又欲诉无言,境界,这难道就是通常所说的境界吗?此时要不是有风在头顶吹着,人还真以为数人离天空最近呢。

  万丈红尘中,许多感情丰富,性格纯真且心地善良的人总想心如止水,为什么要心如止水呀,那样多没生趣,不如学着心若山风吧。

山风的散文随笔5

  往事如烟,我没有美好的时光来回忆,我的成长是在苦涩的日子里度过的,那些缤纷的生活都没有与我结下姻缘,让我再回味昨日,我的心在跳动着。

  八月火一般的热,酷暑难耐,热浪滚滚,我已第二次去支农,第一次去王台,这次去沙县高桥倌庄农场。

  高桥倌庄农场是为适应当时的历史条件,党委提出“建立农场、鸡场、猪场……搞副业,解决全厂职工生活后顾之忧而设的。所以它是青纸厂在前进的道路上的一朵花絮。

  农场地处山区,二山对峙的长谷,中间一条清水石溪,流泉淙淙作响,像一条银线似的蜿蜒流去。三排红砖平房,有十余职工在长期管理,宫付厂长在坐镇,后殿山林,100余亩的水田地,围绕着农场。

  干燥的山路,车在颠簸中抖动着,尾尘卷起尘埃弥漫着。各车间的职工已到了三四十人,每天七时出工,中午小休,下午二时出工,晚六时收工。

  第一天下田开镰,禾谷整齐的一束束堆着,不时掠过一阵阵微风吹着,摇曳着稻穗,给这片风景染上一片金色,打谷机声音给这丰收柔和增加一种气氛,收割过的田野、移动的声音,眼睛看去是粗浊调和。

  打出的谷子,麻袋装回了农场,在竹蓆晒干。

  八月的农场,没有一点罗曼蒂克的景色,它没有诗般的浪漫,没有那么多的情愫。它不是花前月下,不是漫步在山林小路。

  它是一门粗犷线条的艺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胼手胝足劳作在田野。谷真有可爱之处,没有崇山峻岭,陡坡上面一片连绵的山岗,更高处的山峦,在那山峦上,一到晚上显出黑魆魆的一片,把这个小小的峡谷吞没,叫你无处举目。

  谷里有仨仨俩俩的人家。饱受灌溉的山田,得天独厚,土壤肥沃,可以种植任何农作物,山谷是富庶的,养育着祖祖辈辈的山民。

  一条迷津的小径,弯弯曲曲地直穿远远的树林,向那山坡青翠,重重迭迭地岗峦,迤逦而去。

  晚上在淡淡的灯光下,我默默地写着一天的日记,积累素材。

  我经常慰藉自己,吃苦耐劳是我们民族的标帜。在我工作后,奶奶告诫我,要能过得俭朴的生活。所谓:“一箪食,一瓢饮”就是形容生活状态的极端刻苦。明代“菜根潭”记:“嚼得菜根”能耐得清寒。尝过苦,再吃甜,就感到特别甜,吃过甜,再吃苦,就感到特别苦,这是哲理,很令人回味。生活的熏陶,使我学会了用一种人文去关怀,去关注我周围的事,可以说是我思想的升华。漠然在我思想境界里,淡淡逝去,可能是我人生的一个感悟。

  第二天,我们在微曦的晨光中,太阳还在山坳里,田野有点凉风在稻穗上吹着,未割的稻谷随风飘动,扇动着丝丝的声,各种彩红的颜色,好像天上的虹掉落金黄田野。早早食过早饭就去出工了,今天指定要割10亩地的稻子,随时割完随时收工。

  有些人可能没有割过稻子,手指被镰刀伤出血,有些人腿脚被蚂蝗叮咬,干劲很足,因为天热,进度比较慢,掉后的使劲地往前赶。

  今天晚上,万籁俱寂,夜月宁静,月窥墙。使我想起白居易的《夜坐》“斜月入前楹,迢迢夜坐情。梧桐上阶影,蟋蟀近床声。”

  六天来,我们完成了指标,我们喫农场生产的粮食、蔬菜,睡草垛,打通铺,倒头便睡。一个个皮肤晒得黑黝黝。一套工装像盐渍了一样,白渍斑斑与泥汗浸泡在一起。接班的人来了,我们坐着厂车,在崎岖的山路上,扬尘而去。

  农场收割完后,全厂职工每人无偿送大米20斤。在七十年代,粮食配给制,虽区区二十斤,也能饱餐几天。

山风的散文随笔6

  在穿山半岛上驰车,到了白峰往南拐,就是去梅山的大道了。汽车顺坡直下,一直开到山之尾、天之涯,一海相隔,抬头就见海对面南边托起一块土地,像一堆绿绒放在一个金色的盘子上,真疑是见到了海上仙境。

  此岸沉默,除了码头。码头总是忘却自身,为彼岸而设,客车到时,一天几次有节奏地喧闹,以示欢迎。此岸长堤苇草飘摇,对面海上横浮的土地如一条长带,下黄上绿,如玉石托着翡翠。原来这就是面积有26.9平方公里的梅山岛了,它还领导着周围扑蛇岛和青龙岛等10多个小岛呢。

  风和日丽,四围宁静,只听见海浪轻轻拍击埠头的声音。渡轮翘起一双钢臂向埠头迎来,空气中的几丝咸味陪伴客人上船。想起数十年前,到梅山中学听课,要翻越高高的风棚岭,想起来好像是前世的故事。岛上这样的码头很多,人渡码头4座,专用码头3座,分别通向白峰、郭巨、六横、舟山等地。渡轮放下船头的钢板,像吐出一条长方的扁舌,铲向斜斜的石砌码头。人和车都款款地上到了甲板上,渡轮“哒哒哒”表示欢迎,倒退了一下然后向对岸驶去。

  两岸的青色里映照着金黄的海水,这里是象山港的北缘,与鄞州的咸祥、瞻歧联袂面向象山港,已经有环穿山半岛宽阔的沿海大通道相连。

  太阳温和地普照着平缓的泥涂,海涂和附近的海洋就是梅山人的田。养殖海产,捕捞海产的丰收“田亩”,梅山人在此进行“海耕”。据说这个岛有12000亩肥沃的泥涂呢。泥涂平滑得像平展的镜子,海港中间有绿色的网箱浸在海水里,鱼儿生活在流动的海水里,绿色的尼龙网系在竹竿上,浮动在海面,管海人的小木屋也浮在网箱旁,犹如守林人搭建在林地边的休憩棚。喂的不是人工合成饲料,是切碎的小鱼、小虾,这可让网箱里的鱼蟹和生活在大洋里的待遇相差不远了。

  这个岛出产对虾、鱼类、梭子蟹、蛏子、蚶子、蛤蜊、泥螺等140多种海鲜,远销到东南亚。近年来网箱养殖有小黄鱼、米鱼、鲈鱼、美国红鱼、欧鳗等10余种,单是梭子蟹就有650亩高标准养殖基地。梅山泥螺更是远近闻名,咸香鲜脆。泥螺一般是腌着吃,易拾取,易保存,不用烹饪,在过去是农家家常菜,天赐予穷人的海鲜;也可以撒在沸腾的菜汤里,做成无比鲜美的泥螺羹,不用放味精,放了味精,反而盖住了泥螺自身特有的鲜气。内地人却是吃不得的,弄得不好,脸要浮肿,海边人称作发“泥螺胖”了,这不是病,过了好几天,自会消肿,可是会让你难过得吃不消。所以,咸泥螺总是出门在外的宁波人和乡思捏在一起最思念的小海鲜。

  到了岛上了。轿车、卡车、人流从“扁舌”上踏过,隆隆隆,噔噔噔,除了驶远的车辆,人群都被整整齐齐等在近处的崭新的中巴车吞进,绿岛巴士公司的中巴车干净整洁,油着绿色的漆,一霎时,如流云般消散,跑在绿色的土地上。公路以梅东、梅西为中心形成环岛网络,没有一个撂下的客人,这让过去只能乘“小三卡”回家的岛民无比自豪,会对同来的亲戚说:“车钱我已经付好了,你不要拿了!叫你不要拿了!”钱虽不多,这话却很让亲戚受用,感觉是被主人用轿车接走了。人、车各奔前程,渡口上听得见鸟雀的叫声和海浪的拍击。

  路是好的,尽管放心,水泥平坦,尘烟不起。车子开在平整的土地上,犹如在平静的绿池里泛舟,正好欣赏野色呢。在待价而沽的绿花菜旺盛的季节,周围一片绿,在翡翠琢成似的绿花菜的领导下,自家食用的青菜也承前启后地绿着。

  沿途可以看见一长溜一长溜巨大的胖鼓鼓的乳白色长龙蜿蜒在地面,每条长龙都是一系列塑料大棚,大棚里红的番茄、绿的菜椒、黄的香瓜、长的带豆、圆的西瓜、网纹甜瓜都热热闹闹地在开“蔬果博览会”。总面积500亩的大棚蔬菜基地在加紧规划与建设。车过之处没有荒秃的地面。岛上的高山是几层楼那么高,孤零零的也就那么几座。里岙的烟墩岗算最高了,也不过148.8米!到处小河蜿蜒,竹林柳树掩映河边,清新的空气中带点凉湿,让你走在宋词的江南里。

  岛是绿色的,岛民的外销主打产品是绿花菜。然而,以前这儿却曾经是个银色统治大地的岛。一到采棉季节,棉花在褐色棉秆的底子上,铺出千朵万朵一片白;摘棉花的妇女,头裹着白毛巾,一下地,就淹没在银白色的海洋里,棉旱地有一万多亩呢。现在绿花菜主宰田野,成畦成畦的涌动着绿色的波浪,卡车来了,“梅山岛牌”绿花菜一箱一箱的运到外地去,竟能以颗论价。还有芦笋、大豆、黄瓜都是旱地的特产,已经形成万亩蔬菜基地,农民增加了不少收入呢。

  男人们还有一种活——晒盐,盐是梅山特产。据说,这儿的海水氯化钠浓度高,特别适合出盐。明清时代即有人从大碶、柴桥等地迁入,以晒盐为业。比如,朱、李二姓,明代万历年间由大碶、郭巨迁入梅山;碑塔村“中透”地方,贺姓乃清代康熙年间由大碶贺家迁入。地名墩头、外墩都与盐业有关。1958年国营梅山盐场建成,后来梅山又有七姓涂等8个盐场投入生产,盐地总面积488公顷,约占全岛面积的1/3,是宁波市最大的'盐场。梅东盐场、碑塔盐场、梅山盐场、梅西盐场,这些大大小小被承包的盐场用银色的花边镶在绿色的岛屿外,犹如白玉裹翡翠。

  国人早在古代就把盐作为佐料放入饭菜中调味,繁体的“盐”字,还看得出上左是大臣,上右是卤水,形象地表现了古代国家对盐的垄断。

  从前晒盐很费事,双手摇动着木制水车,水车的无数小木片循环往复地转动,前赴后继地兜水,将海水兜到高处,喷淋到覆盖着细竹枝的棚上。沥下来的水,在沥青池里沉淀为卤水。再将卤水喷淋到又一覆盖细竹枝的棚上,再在沥青池里沉淀。一方一方的盐田被田埂隔成整齐的小方块,镜子似的卤水里映着蓝天白云,无边无际地伸展到远处海塘边,一点一点地浓缩、耸起,如雪山女神的洁白乳房;又浓缩,丰满,终成千峰雪岭,万斛银粉。几经考验,卤水终于浓缩,耙在一起,在烈日下晒成盐。盐工们把自己汗水的咸度种在盐田里,在烈日下收获着炽热的希望;手中种下的是龙王送来的卤水,心中收获的是可到手的白银。

  宁静的原野上无遮无拦,孩子们的琅琅读书声掠过庄稼、灌木、草地远远传来,飘忽如歌,这无阻无隔的天籁使人想起绿野仙踪。

  岛上有初中、小学、幼儿园,早在1995年就被评为“宁波市教育先进乡”。1998年建成了广播电视大楼和文化站。梅山的舞龙、舞狮、武术已经有一百多年多年历史,以前,在大年正月,一家人正在高高兴兴吃团聚饭的时候,狮子会舞到你的饭桌边,等主人拿来高级香烟,分红包糖果的时候,会突然从狮子头下钻出一个年轻后生来,笑嘻嘻地叫你一声:“阿叔”,或者“公公”。他们也会把这节日的收获去和敬老院的老人共享。现在,梅山有着“民间文艺之乡”的美称。20xx年被浙江省武术协会命名为“省水浒名拳之乡”。舞着舞着,还舞出了体育明星,亚运会7项全能冠军沈盛妃和沈州涯、沈科娜、沈银亿四姑娘曾在1998年全运会上共获七金一银,是梅山的“四朵金花”。梅山乡早在1995年就是“省体育先进乡”,体育活动的普遍开展培养出竞技体育人才,看来这是水到渠成的事。

  现在,每到春末夏初的傍晚,在梅东村的山顶公园上,你还可以听到悠扬的音乐声,甚至可以看见一对对舞伴在那儿跳难度较高的交谊舞。这样的山顶公园,在梅山已经有5座了。

  你进一个村,小巷两边都是两三层的小楼,贴着淡雅颜色的马赛克外墙砖,有的还有象征着吉祥的彩色图案.......传来几声鸡鸣的声音,偶尔看到一只鸡在悠悠地散步,学生上课去了,大人到田间、盐田去了,年轻人上班去了,老人、妇女在悠闲自得地住家。庭院里种植着各色鲜花。差不多人家都有自来水、水柜或水井。吃绿色菜,喝干净水,这不就是旅游人士所称的“农家乐”吗?

  老人们听到象山港区要打造生态经济型港湾,高兴得露出豁牙,不是说建立“梅山——穿山滨海风情区”吗?快到阿拉梅山来走走呵,一定让你尝尝新鲜蔬菜,土鸡活鱼!串网货、涨网货,比别处的“农家乐”味道怎么样?

  不是虚话,不信,你可以到梅山的梅港渔村走走,那儿已经办起“渔家乐”了!有鱼池,你可以沿着水池中间曲折的栈桥找个位置钓鱼,也可以走进原木搭成的餐厅用餐,只是端盘子的姑娘大嫂们总有点生手生脚,她们可是从田间上来不久的一代啊,多多指教!那热情的笑容可是从心底里出来的。

山风的散文随笔7

  黄山雄踞皖南,它不仅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自然景观闻名天下,而且也以历代名家题写风景名胜古迹等楹联的人文景观引人人胜。游者对黄山胜景连声叫绝,对黄山的名联也喷啧称奇。

  中国楹联发展的历史告示后人,自宋代以来,文人们就讲究以诗入画或以画出诗,对联就是其中的一种形式。一副好的风景联,其实已饱含了诗情画意,读起来可品味山之雄、水之秀、云之高、径之幽,乐趣无穷。黄山的风景联尤能体现高品位的欣赏价值。一副对联,犹如一首诗,似一副画,一个景观,或雄奇,或秀丽,或委婉,或灵巧,足令名山生色,奇景增辉,读后给人以启迪、哲理,陶冶情操和美的享受。

  “九匹白练出奇观,连续奔腾,远观如八骏骅骝添赤兔;三岭松涛鸣爽籁,抑扬起伏,乍听如千军健卒赴疆场”。这是无名氏题写九龙瀑的一副对联。九龙瀑是黄山最雄伟壮观的三大瀑布之一,位于黄山罗汉峰与香炉峰之间,共源头在天都峰。它从天都峰九折而下,宛如九条白龙腾空飞舞,故称九龙瀑。作者仅用42个字就形象生动地描绘了这一名瀑雄伟壮观的气势,该联凝炼、简洁、合韵律,读后令人难以忘怀。

  天都峰是黄山三大主峰之一,与黄山最高峰莲花峰对峙争雄。它位于黄山东南部,人称天上之都会,海拔1800米。古人李寅生游览天都峰题写一副对联:“访鹤倚层楼,曾过晴川留爪迹;寻僧绝山献,要将云海荡胸怀”。作者采用对比的手法,从访黄鹤楼写到登天都峰,从晴川的足迹写到观看黄山云海,抒发了对美丽河山的赞美和依恋之情。“立马空东海,登高望太平”。这副对联镌刻在立马峰悬崖峭壁上,大约二百多米。每字丈八见方,为黄山摩崖石刻之最,在国内诸多名山石刻中也极为罕见。据说是20世纪30年代外来石工吴裕刚等不畏艰难险阻,登高缘壁,耗时半年刻成的。该联描状一个景观,言简意明,气势磅礴。站在立马峰上,远可看东海,近可观太平湖。立马峰是天都峰之辅,海拔1589米,站在立马桥口看,它犹如一匹骏马,昂头长鸣,故称立马峰,但又像一只绿色羽毛的青鸾鸟,故也称青鸾峰。传说是天马思凡被贬人间,在黄山三天子峰修行,巧遇伴随轩辕黄帝采药炼丹的容成子、浮丘公,就主动帮助他们踏山峰,过河谷,运药材,希望得到他们好的报应。然而,轩辕黄帝上天时,却把它丢在人间,天马感到失望悲伤,而一反常态,天天下山糟践农作物。观音菩萨路过此地,对它谆谆开导,指引迷津,使其大彻大悟,弃恶从善,留在黄山,经年深日久,化为天马峰。联想这一故事,吟起这副对联,令人回味无穷,真是启人神智,发人深省啊。

  “高阁逼层霄,举头红日近;远山收入画,回首白云低”。这是无名氏题写玉屏楼的一副对联。玉屏楼位于玉屏峰前,著名的迎客松就屹立在玉屏楼前面的石山上。过去此地为普门开山创建的文殊院,景致迷人。曾留有“万山拜其下,孤云卧此中”的石刻。1955年兴建玉屏楼,由条石砌墙,水泥铺顶,上下两层。门楼是民族建筑式的。传说,诗仙李太白路过此地留下了“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的诗句。对联描绘了玉屏楼的雄深高峻,使人睹联赏心,如履天境,飘飘欲仙。

  名胜古迹对联,妙手天成,笔者在游览黄山时,欣赏了诸多名联佳作,得到了高雅的文化享受,真是大饱眼福。

【山风的散文随笔】相关文章:

梦见散文随笔05-21

爱情散文随笔01-21

关于散文随笔10-13

家乡的散文随笔700字08-04

月下的诗人经典散文随笔07-26

善待自己散文随笔08-24

人生桥梁散文随笔11-03

彩虹之上散文随笔11-03

美丽而遥远的信念散文随笔12-14

田园诗人的散文随笔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