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把散文随笔
艾把散文随笔1
艾蒿在农村太过普通,一到四五月,田间地头到处都是艾蒿,尤其是我家乡几里长的圩坝上,挤满它的身影,它就像护坝的主人,关注着黄梅时节的水涨水落。童年时家里很穷,穷家的节日与平时无异。端午时,只记得母亲摘菜时,顺手从田埂中扯些艾蒿拿回来,插在门上。
艾茎直有圆棱,像无数吸管绑在一起,艾叶有些像菊花叶,正面泛绿,背面青色朦胧,像涂了一层女人美容的乳霜。
对鲜活的艾蒿印象,我想仅此而已,但对“艾把”的记忆犹如烧红的铁,深深地烙进了我的心田。
为了让我那长年胼手胝足于土地的父母减点负担,我常在放学后学着大人腰扎刀鞘,别上砍刀,到大坝上“打草把”,也就是将艾蒿割下,扎成一个个草把,作为家里烧锅引火之用。说真的那时的艾蒿我握在手中感到特柔软,它不像上山砍柴,搞不好就将你手扎得见红。草把其实就是地地道道的“艾把”。看到母亲将艾把放进灶膛,噼噼啪啪燃出的火光映红了母亲憔悴的面庞,我心里也有说不出的亮堂。
对艾把的好感绝不仅于此,儿时我的瘦弱体质是挡不住严寒的,记得经常寒了脚咳嗽不止,母亲就拿出不知什么时候折好的干艾把,将它放进装满开水的小木桶里浸泡,让我将脚放在水桶里的棒槌上,用被子把我和木桶捂得严严实实。两次一下来,咳嗽就好了。我觉得小小艾把还真神奇。长大后从《本草纲目》中才知,艾叶生温熟热,纯阳也。可以回垂绝元阳。服之则走三阴,而逐一切寒湿,转肃杀之气为融和。
偶然从古籍中发现艾蒿就是“相思草”,并探究其出于《诗经》:“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中。我很难想到艾蒿竟有这样的浪漫身世。我总觉得艾蒿没有花的娇艳,没有柳的婀娜,但它实实在在的,给予人很多。
我那蒙冤受屈的父亲,二十五岁就被划成右派,他的心曾一度冰冷,但对儿女却有着别样的温情。那一个个夏夜,全家在屋外乘凉,父亲的蒲芭扇不时地拍过熟睡的儿女身上,更多的时候,父亲打看那点着的驱蚊艾把,不时将它移到儿女们睡的风头上。艾把淡淡的烟和父亲浓浓的情,让我一生难忘。
艾把散文随笔2
在暮春风雨的敲打下,三道边上的艾草,开始舒展了一冬的筋骨,悄然步入人间五月。不久便蓬勃豪放地支撑起季节的新蓝快绿,全心身地装点起山川大地,应和着和风流水,掇起了一方水土的满腔赤诚,一往深情地守望着边塞的端午节。
三道边上的端午节见不着赛龙舟,看不到荡千秋,甚至大碗喝酒的丈夫们从不饮雄黄酒考验女人,刚过门的新媳妇也计较回娘家躲端午,唯有浩浩荡荡的边关艾草,却成了边民们端午节里不弃不离的唯一,千百年来也从没有改变过,现代的时尚和当今的诱惑也未曾动摇过。
端午节采艾草是三道边一带最为古老的节日文化传统之一,也是三道边上特别灿烂绚丽的节日风景。当地的老百姓有“黎明即起,采阴补阳”说法,千百年来一直都沿袭着不见日头采艾草、摘艾叶的古老风习。
端午节这天,天刚麻麻亮,边民们便顶着稀星,踏着晨雾,涌向了苍茫的山野。一时间,空旷里人影幢幢,人声隐隐,还夹杂着翻山过岭的朗朗笑声,前呼后拥地滑过草丛,流过河畔,飞向很远很远的天外边。往日里还在沉睡的三道边,,一早就被鼎沸的人吵醒,勿勿脚步踏破,忙碌的身影驱散,节日、边民与晨曦一同绽放出绚丽多姿光焰,三道边上的端午节,以一种特有的格调,提前降临到人间。
采艾草的边民,三个一群五个一伙,有的举家出动,有的是结伴前行,更多的却是邂逅相遇,心照不宣。老人们采摘得仔细,高低肥瘦一揽在怀,采好了一捆茎干,还摘取许多枝叶,茎干捆成捆儿,叶片捋在篮里,如拾掇秋天的庄稼,象呵护自家的孙儿;媳妇们采撷得挑剔,嫌这一片色调太浓,怪那一簇不够鲜嫩,别人采满了筐,装满了篮,她们还没有选上中意的艾可采;不伙子们有的是气力,走这山,跨那川,总是挑长得最高的,生得最茂的,味道最香的,色质最美的,采到大大的一捆,背上高高的一肩,一旦要是遇上个美貌女郎,少不了还要买弄一番,丢个眼色,留下几把,以示爱意。
艾水洗脸、艾叶泡脚是端午节不可或缺的节日风俗,边民们对此十分推崇,相当讲究。沾露的鲜艾,投在热气腾腾的磁盆里,很快缭绕出满屋的清香,不久便酿出酽酽的、亮亮的、香香的一大盆艾水,这一刻,即使是不习惯洗洗涮涮的汉子,也忍受不住这般的诱惑,也会毫不迟疑地、痛快淋漓地洗一次艾脸,泡一回艾脚。这不仅仅是禁不住的诱惑,更主要是顺从”驱虫避蝇,防寒怯晒”的乡土风俗,此一风俗虽传承多年,可依然经久不衰,虔诚有加。旧时人们戏称三道边子民“一生一世一回澡,一年四季一次脸”,说的就是端午节这次艾水脸。不过这艾水洗脸功效着实奇特,我亲眼所见,奔波在冬霜夏雨里的边民,一回艾水脸便足以使他们四季容光,这功效足以使其荣登护肤等产品里的首个金榜。
洗漱罢,人们还要带些艾叶出门。衣扣上拴着艾,怀里揣着艾,兜子装着艾,帽页下插着艾,浑身上下全都是艾,样子滑稽、憨厚而又着实可爱。
最张扬的要数心灵手巧的姑娘媳妇,扎成花朵戴在头上,辫在辫里,扎在辫梢,一如乡间赶庙会、大年里走亲戚,涂油抹粉戴花,巧装打扮一番后,风风光光地在大街上潇洒。
孩子和老人也不逊色。多敬老人一把是孝道,多给孩子几棵是关爱,端午节的艾叶能够怯邪压坏,隐恶扬善,带上它,恶人不敢近,野鬼不敢来。于是他一枝你一株,里里外外,应艾尽艾,俨然成了艾草装饰起来的香人模样儿一般。
事后人们还要把剩余下来的艾叶检出来,放在阴凉处,凉干后,捣成艾绒,生病的时候,拿出来点艾炙,扎针灸,吃艾叶,饮艾汤,功效独特,老道灵验,倍受边民们的推崇。
即使是茎干也舍不得丢弃,人们把它搓成麻花草绳,纽得那般缜密,倍得那样均匀,有如少数民族服饰上,用彩布做成的修长、美丽而飘逸的装饰彩带,说它是一款地道的手工艺术品,既不过分,也不夸张。
端午节过后,家家户户的院子里,屋檐下挂着,墙头上担着全是艾草搓成的草绳,直到把它晒干,再收藏起来,旦等炎炎的夏日到来,睡觉或消夏的时候,点燃起艾绳,弥漫起艾雾,恼人的苍蝇蚊子立即望风披靡,夺路而逃,效力可与都市里的驱蚊灵、花露水媲美。
五月采艾,十月播芳。搓成艾绳十冬腊月依然还能配得上用场。遇上个丰收的年景,碾了米,推了磨,金黄的米贮在缸里,雪白的面压的柜中,再等到大小雪节气,宰牛卧羊,大白的馍,大块肉,大碗的酒,端在炕上的时候,人们常会燃起久违的艾,一任满屋的溥雾,变幻出缥缈迷离的色彩,闻着艾香,嚼着大肉,筛着老酒,心情好爽,虽生人间,犹在天堂。艾到火候,酒至半酣,大家围定艾绳,席地而坐,会随心所欲地唱起了三道边是最古老的山歌,直唱得艾绳燃成了灰烬,直唱到月落星稀,星移斗转……
艾把散文随笔3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家乡的习俗,端午节家家户户在门上插艾,以红绳系之,用来避邪、驱逐蚊蝇。
《本草纲目》记载:艾以叶入药,具理气血、逐湿寒、止血安胎等功效,亦常用于针灸。故艾叶被称为“医草”,现在流行的“药草浴”,大多就是艾草浴。
艾草含挥发油,具有强烈的异香。有人闻不惯艾的气味,我却独爱它带着苦味的馨香。在家乡,艾草是人们最喜欢的药草,除了治病,还可创收。
进入农历五月,气温升高,各种细菌、病毒滋生,农谚说“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呢。我母亲患有湿疹,尤喜艾叶。家乡是块福地,艾草生长得旺盛,沟沟沿沿随处可见,一大片一大片的灰绿动人心魄。采艾于我是一件简单而快乐的事情,最隆重的一次采艾当然是端午节那天早上,都说端午露水艾药效最佳。
端午的清晨,鸟鸣啾啾,凉风习习,母亲唤醒我,带我去割艾。艾草长得实在茂盛,镰刀挥舞几下,母亲的挎篓就满了。闻着艾香,整个人顿觉神清气爽。母亲将艾扎成捆,放在柴堆上晒干,捋下艾叶存好,这是她一年的宝贝。湿疹复发时,她用开水泡了艾叶,来个药浴,效果奇好。
年深日久,母亲居然无师自通,学会了熏艾。乡亲们谁的关节受了风,疼痛难耐时便会找到母亲。母亲熬了艾水倒进一个肚大口小的瓷瓮里,让病人的患处对准瓮口熏蒸,熏过几次后果然好多了,从此她得到一个“半拉医生”的称号。
艾叶还有另一个重要用途,就是给孩子们做香囊。端午节前,母亲早早把艾叶揉碎制成艾绒,配以少量雄黄,用碎花布拼接成一个个漂亮的、形状各异的香囊。那成了我和妹妹最大的炫耀资本,头两天我们就把香囊戴在脖子上,走一路香一路。
母亲把新割的端午艾用红绳扎起来,插在门上,这个仪式结束后,便是令人期待的煮粽子。正午时分,粽子出锅,我迫不及待地拆开层层包裹,撒上白糖,米香里浸染了竹叶的清凉,怎一个“凉甜”了得!
静谧的小院,艾香、粽香氤氲,一家人其乐融融,这样的端午节是多么的安心、舒心、暖心。
艾把散文随笔4
端午时节,艾草飘香,绵缠起一帘幽梦,遥远而亲近。
艾草长在田野,艾香飘到城市来,我知道,这是一次艰辛的旅行。启窗而望,故乡与故乡的田野离我原来只隔一座山、一朵云、一阵风、一条河,而走来走去却是那么远。
曾有多少个端午节,我探着鼻子去闻山那边飘来的艾草香,侧耳聆听街上扛着艾草游走的那些老乡的叫卖声。
昨夜一场雨,使满街粽香涨潮、艾香起浪。浓浓艾香穿过故乡的山林、故乡的云朵、故乡的风、故乡的河走来。我看见卖艾草的人中间,有个老乡还带个小孩儿,那个小孩儿真像小时候的我。
我是八岁那年跟父亲到这座城市来卖艾草的。那一年的端午节,我最开心、最难忘。我记得很清楚,当时父亲坚决不带我,他怕带着我累赘、操心。好在母亲讲情,父亲才无奈地点头应下。
那日,凌晨四点钟,父亲就从坡上割回一大捆艾草,用麻绳绑在自行车后架上,然后,喝一碗母亲熬的'麦仁粥,在口袋里装几个馍,站在村口吆喝一声,便和几个叔叔一起出发了。
我是坐在自行车前梁上的,父亲怕我掉下,用围巾将我勒在他的怀里。临行前,母亲给我戴上香囊和五色线,为我祝福。
山路弯弯,小河潺潺。父亲头顶的矿灯一闪一闪,使我清晰地看见了从乡下到城市的一路坎坷与艰辛。我知道,那年月,父亲的付出,是为了我们过得好些。我听他说过,对这个家,他有义务,更有责任和担当。而我那会儿,只想看看城市是啥样子,吃几个粽子,再买一本画书读读。
城市的太阳和乡下的日头一样从东方升起。六点半左右,我看到了城市在雨后的朝阳里耸立的雄姿,我也清楚地看到了这座城市的大名——洛阳。那一刻,我兴奋不已。因为,那时的洛阳,对我只是个传说。
父亲把车靠在十字路口的大树下,我跳下来,四处张望,望一望高楼,望一望大街,傻呵呵地笑。不一会儿,围过来一群人,买的买,捎的捎,没有讨价还价的喧嚣声,只有“老乡”“老乡”的客气声。最后一位买艾草的人,看上去像教书先生,他一手掂着几个粽子,一手扯着和我一般大的孩子,那孩子手里拿着一本小画书。当我眼眨也不眨地盯向他们时,那孩子也正盯向我的香囊……
那一年端午,我没白进城。我亲爱的父亲用一大把艾草为我换了粽子吃,我用母亲给我缝的艾叶香囊换回了一本叫《屈原》的小画书。
艾香缠梦远,甘苦当自知。年年端午,如今在洛阳生活的我,是多么想回乡下接父亲再来卖一回艾草啊。今又端午,父亲仍住在乡下,我只能买几斤热粽子给他送回去,然后给他背背《屈原》,讲讲大洛阳。
艾把散文随笔5
看到门框上挂着红纸束腰的菖蒲、艾叶,闻着浓浓的芳香。嗅觉告诉我:端午节又到了。 突然,一首首歌谣闪过脑海: “爹盼年,儿盼节(端午节),牛仔盼个四月八”。“年三天,节三顿,中秋盼个半夜顿”…… 这些支离破碎的记忆,把我撵回了童年的端午节。
南方的 端午节是仅次于春节的传统节日。水乡有食粽、佩香囊、赛龙舟;山村有过桥、投粽子、吃新娘茶。孩子们更喜欢的是串门接红头绳,游走她乡送节蹭美食。
每当端午节来临, 大门、房门总是挂满了菖蒲、艾叶,两根合抱,用红纸条束腰,像一对情侣武神,红腰绿装,守护家门。满屋子飘着浓浓的芳香。
在端午节的前夜,要把洗干净的菖蒲、艾叶放进水缸及后锅浸泡。据说是端午节午时,“五毒”(蝎、蛇、蜈蚣、壁虎、蟾蜍)猖獗孽生,侵入民房 。而蒲艾可以驱邪除毒。于是,大家用蒲艾泡过的水烧饭、洗脸。免遭“五毒”的侵害。
粽子是端午节的主题,而包粽、吃粽、送粽,则是民俗文化的传承。母亲从屋檐下取下黑不溜秋的斑叶,一张一张的洗得干干净净后,连同稻草放到锅里,煮了一番,杀菌消毒后,再捞起来,摊开叶面,躺在掌心,将豆壶灰水泡浸过的糯米装在斑叶里,中间放进一个“粽心”。粽心有用乌苏豆粉加红糖做的甜心粽,也有用腌猪肉做的咸心粽,还有用微型粽子做粽心的,叫做“喜粽”。没有放入“心”的叫做“’白粽”,用糯米与乌苏豆搅拌成的叫麻粽,糯米与地瓜米搅拌成的叫花粽,制成了一只只用斑叶包着、稻草绑着的翠绿的粽子。形状有四个角的,叫做“四角粽;”有三个角的,叫田桩粽。按照辅料分类,作上记号,10只一组地串着。然后,放进锅里,丢进几根蒲、艾叶,加入一些豆壳灰煮上几个小时,散发着一阵阵蒲艾的芳香与糯米的清香。剥开斑叶,一只只蛋黄的、油亮的粽子,清香四溢、细腻可口。大家可以按照自己的口味挑选粽子。有趣的是辨认不出的“喜粽”。据说谁吃到“喜粽”,谁就会遇上喜事。如果是婚后的人吃到,会心一笑,用一根竹签串着插到柱子上招喜;如果是谈婚论嫁的人吃到,会刷地脸红;要是小姑娘吃到,立刻吓得哭鼻子。
五月初五早上,孩子们成群结队去新娘家(上一年端午节后至本端午节前娶进门的新娘)接红头绳,每根红头绳三尺三以上,意为“三三得久,天长地久,”。孩子们拿着各家接来的红头绳,比量起来,看看谁家的长,谁家的短。长的表示“大气”,短的意味“抠门”。这时,母亲会把孩子们叫在一起,在各自的手足扎上一个红绳箍。“男左女右”,男孩扎在左脚踝上,说是长大了会爬树采野果,女孩扎在右手腕上,说是长大了会下田抓泥鳅。到了“七夕”那天,奖励孩子们一人一只荷包蛋,把红绳箍剪下,放到瓜棚上。说是牛郎织女会在夜间来取走,用以搭建“鹊桥”,站在桥上福佑孩子们成为金童玉女。不连守几天霄夜,还是不见牛郎织女的踪影。孩子们也没有变成金童玉女,依然是一群野孩子。
端午节中午吃完香喷喷的粽子后,全村的女性受邀到新娘的人家挨家吃新娘茶。木房子的厅堂里,摆上几张方桌,端上腌菜咸菜,诸如罗卜丛、罗卜片、炒花生、妙豆子、爆米花、地瓜干之类素菜。新娘挨着方桌,逐一敬茶加茶,左邻右舍,咸菜配茶,笑声不断;新娘主人笑容满面,乐此不彼。
过完三顿节,孩子们戴着手足上的红绳箍,背着装满粽子的竹篓,翻山越岭,童行无忌,到嫁出的姑姐家或姨姨家送节。我总是混在村姐们的群里,偶尔会触听到怀春少女的隐语。也常常遭遇憨厚大叔的嘲笑:“凉一凉,撑把纸伞去穆阳,上条岭,过个洋,碰到一帮嫩阿娘”,每遇到这些尴尬的场面,我的脸就会红到了耳根。
到了亲戚村庄,姑们、姐们,姨们仿佛喜从天降,不分远房近房,把来自娘家的人均视为亲人,轮流宴请。总是“阿弟,阿妹”的叫着,往亲人的碗里塞猪肉、带鱼、荷包蛋之类的佳肴、美食。即使自己勒紧裤腰带,也要想方设法让亲人吃好吃饱。一种天然的乡情、亲情、盛情体现得淋漓尽致。这是山里人特有的待客风格,她像一股清醇的山风沁人心脾!
童年的端午节,一晃半个世纪过去了,阔别家乡,也有二十多年了。但那红纸条束腰的蒲艾,穿越时空,依然飘逸着阵阵的芳香!
艾把散文随笔6
艾在乡下,在村里的田边、荒地、河滩和老屋外的一角,青绿的艾静谧地挺立在一片夏阳里。艾的身边都是些有名无名的乡间草儿,艾与它们一起汲取着贫瘠泥土里的小小养分,经风沐雨地迎来了夏季这个最富生机的时刻。
阳光越来越高了,村里的老人和妇女走近了她们熟悉的地方,每年端午前,她们都要来这里采撷这些乡间的艾。端午节了,自家的门楣厅堂少不了要插放这些乡野的艾,青绿的艾草还能卖到城里呢!端午这天,家家户户除包粽子外,插艾草是不可或缺的习俗。每年的端午前,我都要在小城住处的大门外等待憨厚淳朴的乡人为我带来这些青青的艾。这些艾一定是清晨刚刚采割的,它的叶面还闪着滴滴清亮的露珠,乡人们仔细地将这些青绿的艾与青绿的蒲草用红色的布带捆扎成一把一把,堆放在自己那辆旧三轮车后或是老式的28自行车后座上,一元一把,两元三把,确实不贵。每当看到这些熟悉的乡人们又来卖艾,我就知道端午节来了!
青青的艾,从乡野里来,从农人们辛勤的手中来,住在城里的我嗅着艾叶的苦香,久违的故乡气息在我心中最温柔的角落突然濡润。儿时是一个清贫的年代,我在一个偏僻的小镇生活,小镇的村野到处可见这些青绿的艾草,每年过端午节的时候,我都要跟随奶奶去采割这些艾草和蒲叶。青青的艾草不仅是我们过端午节的必需品,长长的苦夏里,用艾叶沐浴洗澡还能化淤解毒、祛疾除病呢!那时的夏夜,我们在老屋的天井里乘凉,燃起风干的艾草,空气里很快便弥散起提人心神的草药香,驱蚊除虫的效果很好。乡野里的艾,乡野里的爱,我怎能不由衷地喜爱着艾,又怎能不真心实意地珍爱着艾呢?
端午节来了,这个阳光灿烂、清香四溢的日子。艾草啊,我从农人们的手中接过你,在远离故乡的地方再一次与你相逢,仿佛就是与你邂逅在芳草萋萋的广袤旷野或是时光斑驳的小镇老屋。我看见了端午节里奶奶忙碌的身影,我闻到了渗满了艾香、粽香的故乡端午味道,那遥远了的乡土往事又浮现在我的眼前,让我自然想起那田野里的月色、池塘里的蛙鸣、轻雾笼罩的小村……这是一次心灵胸臆的回归和释然,这是一种精神灵魂的传承和追随。没有艾的端午节不是真正的端午节,没有对乡土大爱的城里人怎会对这乡野平凡的艾一往情深?
端午节到了,我站在小城的家门口,迎接清雅葱茏的艾从乡村向我轻轻走来!
艾把散文随笔7
还是五年前的一个初夏,我下班回家,掏出钥匙正欲开门,倏然间一股浓郁的馨香直扑我的鼻翼。我抬头一看,原来是门头上斜斜地插着一束青乎乎的艾草,间杂着还有几柄绿剑似的菖蒲。
哦,端午节到了!我们这座滨江城市素有端午插艾的习俗。
这是谁插的呢?我刚搬进新居不久,难道是物业公司所为?因为我家对面邻居的门头上也同样插有一束艾草。端午节一过,插艾的事就渐渐地淡忘了,每天照样地上班下班,惟有出门进门时总有一股淡淡的艾香相携相伴。
对于传统意义上的节日除了春节,我一向不太介意。又是一个端阳佳节,适逢双休,我从超市买菜回来,看见邻居赵会计踮着脚尖正往我家门头插艾。赵会计高度近视,身体羸弱,用绳子固定艾杆时十分的费力,然而她又做得那样的认真。与赵会计一家虽是近邻,平日里却少有来往,那一刻,着实让我非常地感动,邻居之间的亲情仿佛一下子拉近了许多。赵会计毕竟是位年已花甲的人!记得我当时站在楼道里说了许多感激的话语,可她却笑呵呵地说:“做邻居是缘分哩!远亲不如近邻,大家住到一起图的就是一份和谐。”
自那以后,我们两家走动的就多了起来,家里有事、外出或什么的,都习惯性地相互打个招呼。有几次出远门他们还将钥匙交与我。后来,我就想,来年的端午节我得记着,一定要在她家门头上插上一束艾草,不是为了别的,而是聊表自己对老人的一份敬意。可是到了第二年端午,买艾的事就已经忘到了爪哇国,再看看自己的门头,又已早早地飘逸着浓浓的艾香。
只有一年,我终于如愿以偿地表达了自己的一份心意。那年,赵会计与先生双双去了杭州,因为女儿与儿子分别从英国和美国留学归来,他们要在美丽的西子湖畔度过一个全家团聚的端午节。节后他们从杭州回来,还特意登门为门头上那束艾草表示了一番谢意,并给我80多岁的老父亲送来了杭州的特产“西湖藕粉”。
今年端午的前几天,我就一直在惦记着买艾的事。那天在马路上转来转去,有卖荔枝、芒果的,有卖西瓜、水蜜桃的,可就是没见到有卖艾的。下午去邮局取款,在生活区东大门的路边看到一个蹬三轮的,周围围了不少人,原来是那卖艾的师傅和身着制服的“城管”在拉拉扯扯,车子里的艾也被拽得七零八落。我不想在这里耽搁,打算回来时再捎上两把带回,可返回时,蹬三轮的师傅早已跑得没了踪影。还没回家,远远的,就瞥见门头上又插上了一束生机盎然新鲜浓绿的艾草,节日的气氛已经提前降临到我家门楣。
不用说,又是对门的邻居刚刚插上的。
艾把散文随笔8
那些挺秀的芳香的艾蒿齐刷刷站在路旁,迎风招展,一日比一日更显成熟妩媚的风韵了。每天来来回回经过它们身边,我的视线不由自主被吸引,我的眼光温柔地抚摸它们,满心都是喜欢都是爱。
儿时的印象里,五月五端午节,粽子飘香艾也香,艾和美食连在一起真叫人欢畅。
记得每年那个明朗清亮的日子,我一起床就能看见我家门前的晒场上铺满了沾着露水的艾蒿,阳光下艾叶上的露珠反射着刺眼的金光,眩晕着我的眼。不用说这些艾草是我勤劳的父亲砍来的,天刚麻麻亮父亲就去了田间地坝山脚,尽可能多地砍下它们挑回家备用。这天,我家的门框、窗棂、堂屋条台甚至床头都插了艾。艾草,是民间辟邪的上善吉祥物啊!
夏天的夜晚繁星满天,门口乘凉,听老人们说起过去的故事,多么惬意!母亲燃起艾把(即用稻草捆扎的艾草)放在上风头,比扁担还长的艾把静静地燃烧,冒出浓烟发出浓香,躺在竹制凉床上的我便免受蚊虫叮咬———记忆里的夏夜总是散发着艾的特殊香气。
隆冬时候,体弱的我不时地感冒了咳嗽了。父亲说:富人吃药,穷人泡脚。母亲依计而行,晚饭后,烧一锅沸腾的水,抓一把艾蒿折断了扔进锅里,然后把我安放在温暖的靠背火桶中,用一只木桶舀起滚烫的艾水,桶里放一个小木凳,我的小脚搁在木凳上。母亲用一床破被单整个儿罩住我和火桶,只留一个脑袋在外面。顿时,香喷喷的热气迅速把我环绕,并钻进我身上的每一个毛孔……慢慢地,探脚试水温,水稍许不烫了,索性将膝盖以下全泡在艾水中。
出一身汗,病就没了。
长大成人,嫁为人妇,初孕在身,羞涩难言,左遮右掩,待到出怀,已是六个月以后,被有经验的婶娘们几番催促去做“孕检”,不检不知道,一检吓一跳:胎位不正!调皮的宝宝横躺于腹正舒服地伸胳膊展腿哩。
怎么办呢?
怎么办?顺她呗,叫宝宝正过来!
训她?她肯听?疑惑不解中,妇产科医生麻利地给我开一张处方,很快,爱人拿来一大包药,我傻眼了:这么多?让我吃下去?从小到大,我几乎从来没有打过针吃过药的。
不用你吃,只须如点蚊香一样点燃了,熏你脚踝处的穴位,宝宝自会顺过来。另外,平时加强锻炼,少坐多走动……
细看说明,那一大包形如蚊香的中成药,艾是主要成份。从此,每晚的要务之一就是坐在椅子上,伸直腿,在脚下点燃盘香,轮流熏脚踝处的穴位(穴位名称忘记了)。我亲爱的宝宝夜夜受这一缕缕艾香的牵引,终于不再顽皮捣蛋,乖乖端正了姿势,足月顺产,皆大欢喜。
月子里,天寒地冻的,母亲仍坚持天天烧艾水给我熏澡,说是对我全身的关节有好处,不会坐下月子病。天啦,我全身的骨头都熏酥了。出月上班,有女同事追着问:你身上什么香?奶香?不对呀,好像是一种草的清香……
艾———乡间最普通的一种草,不仅保健了我清贫而幸福的生活,更在天长日久的渗透中滋润且丰富了我的智商和情商,使我懂得:人活着,要感恩生活,感恩社会,敬畏自然,敬畏生命!
我爱艾!
艾把散文随笔9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耳熟能详的儿歌唱出了端午的习俗。我嫁为人妇十年来,每年端午,吃的粽子是娘家、婆家两位妈妈裹的,而艾叶却一直都是热心的邻居大姐给置办的。
至今还记得结婚后过的第一个节就是端午节。早晨开门上班,发现门口立着一把艾叶,那艾叶用稻草束了两道,叶子绿得发亮,一些小水珠在叶子上可爱的附着,一股清新的艾叶香直入心脾。
看着这一把脆生生的艾叶,心里满是疑惑,这艾叶是谁送来的,问老公,老公说大概是他爸拿来的。父亲为儿子干活,呵呵,感觉是天经地义的,于是满心释然的上班去了。中午到婆家吃饭,问及此事,公公却一口给否了,心里不禁疑窦丛生,把可能给我送艾叶的人在脑海里摸排了一遍,又一一排除了。
日子每天照常进行。门口那把艾叶完成了节日使命,渐渐的枯萎了。一日傍晚回家,竟然发现那艾叶又不见了,这艾叶无影而来,又无踪而去,我这心里的疑惑像种子落进了土壤里,生根发芽越长越蓬勃了。
几天后,我在无意中终于知道了答案。那晚家里突然停电,家里很黑,外面的月光却很诱人,于是拉上老公到小区里赏月,不期然遇到了邻居大姐,于是有一搭没一搭地闲聊起来,不知怎么话题就扯到艾叶上去了。当邻居大姐听完我关于艾叶疑案的叙述后,不禁笑了起来。原来大姐在菜场买艾叶时,想到我这个新邻居家里不开伙,也不上菜市场,于是就替我也买了一把,回来后就直接放到我家门口了。
邻居大姐轻描淡写的话语,却在我的心里激起丝丝缕缕的暖意。那时我与大姐为邻才不过数月,平时忙于上班也很少窜门,没想到大姐这么热心。孟母用心良苦地三迁只为择邻,而我得良邻却不费心思,套用老妈经常说的一句话:这丫头是傻人有傻运。
一直到现在,我与大姐为邻整整十年了。十年里,生活一点一点地向我展示着真相,从容应对的时候不多,更多的是措手不及的应付,生活是一地鸡毛,而我却是一个不合格的值日生。庆幸的是遇到了邻居大姐,当满地鸡毛乱飞的时候,大姐总是能及时现身帮我按住几片鸡毛,让我能够得以喘息。
真的很感谢我的邻居大姐,十年之前,我不认识她,但是十年之后,她已经融入我的生活,她送的艾叶,早已一点一点沁入我生命的深处,历久弥香。
艾把散文随笔10
老家的土地上生长着一种叫艾草的植物,一丛丛,一簇簇,随处可见,它对生存环境要求不高,只要是向阳排水好的地方就能生长,它可食用可入药。
五月是艾草茂盛的季节,端午到,艾叶香,家家户户门前插艾叶,用以驱瘴避邪,艾叶煮蛋、艾叶洗澡,能健身祛病。
艾草,它平凡得不能再平凡,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可它又那么的有价值,那么的让人难以忘怀。
记忆中那一片湿地,多年以来一直没有风干,有一丛艾草在不分季节地生长着……
一
十几年前春暧花开的时候,由于家庭的重大变故,我不得不离开梦寐以求的学府,背负行囊,独自远行。
我打工的地点是贵州省六盘水特区,说是特区,其实比我们那里的县城还小,四周群山环抱,街上行人稀少,当时我真不明白,别人都蜂拥南下,我怎么选择独自西行?
其实根本就不容我选择,如果能选择,我怎么不选择留在学校?
我是随表哥一起去的,表哥是一名助理工程师,他在这里帮一个建筑工公司施工。
建筑工地都是重活、累活,对于一个只有十七八岁、初涉社会背井离乡的我来说,生活的艰难可想而知,白天工作完后,有时晚上还要加班。
在这里我遇到了一位好心的大哥,他是涟源人,三十来岁,身材不高但很结实,圆圆的脸上总是挂着与世无争的笑容,一件老式的中山装洗得干干净净,不知他叫什么名字,只知道他姓吴,大家都喊他老吴。
老吴很有力气,很能干,不论生活上的事还是工作上的事他都干得很好,他忠厚老实,吃苦耐劳,只要有事做,他从不休息,工地上最苦最累的事几乎都是他包干,他说他十几岁就一个人出来打工了,十几年的漂泊生涯在他身上留下了任劳任怨和略带点圆滑世故的烙印。
老吴待我就象亲兄弟一样,干活时,我分到重活和有危险的活,他都代替我去;抬东西时,他都主动要求和我抬,他把套着东西的绳索尽量往他身边移,让我抬的那头很轻松;总之,只要他能办到,他都尽心尽力帮我,我不知道他怎么对一个素昧平生的人会这样好?平时我问他,他总是淡淡一笑:“大家出门在外,理应相互照顾,况且我有的是力气,不算什么。”
听着这朴实无华的话语,看着这本份善良的人,我常常想起父亲在世时教我‘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话语’,我不知道用怎样的语言才能表答我的感激之情,当时我的工资比老吴要高,但贫穷的家庭环境又不允许我用经济手段来偿还,我知道那样做也是对老吴的一种污辱,他也肯定不会接受。
少年不知愁滋味,我很喜欢歌舞和电影,在水城的那段日子,只要有新片或歌舞团来,我都会一场不漏,可老吴舍不得,很少光顾,我有时为他买张票,他就感激不尽,好象他为别人付出就是天经地义,而别人给予一点点就是恩赐。
记得那晚何局长家放录像,我进去时,里面坐满了人,窗帘也拉上了,昏暗一片,显得挺神秘,录相开播时才知道,原来是放黄带,那不堪入目的镜头看得我这个大小伙子脸红心跳、心醉神迷,刚看一会,不知是谁把我拉出了屋子,我只觉得那人手心湿漉漉的。
出来才知道,原来是老吴,我们来到天台,躺在水泥板上望着月朗星稀的夜空,象个做错事的孩子,谁也不说话,只能听见彼此“卜卜”心跳的声音。许久老吴才开口:
“我们不能看这些乱七八糟东西,我怕自已会控制不往、会变坏。”
顿了一下,他又说:
“我好想讨老婆,真的,好想好想!我会待她好的,我不会让她干活,不会让她吃苦,我有力气。”
是的,我相信,他不但有力气,而且还有一颗善良的心,象他这样的人是足以托付终身的。
接着他又说:
“可我家里穷,没有人愿意嫁给我,我虽然拼命的干活,拼命的赚钱,可就是改变不了自已的命运,现在都三十了还是单身一个,为什么?为什么?……不知女人心里都是怎么想的?”
我侧过头,发现老吴眼里分明有泪光闪过,是啊!女人的心思到底怎样?我这个刚涉世不久的小伙又怎会知道?一时也默默无语,这是个现实的社会,象老吴这么好的人,命运怎么就不青睐他呢?我不知怎样安慰他,只能说:
“你这么好的人,一定能讨到老婆的,这世上多的是女人,你只不过还没有遇到而已。”
老吴似乎很相信我:
“真的吗?”
“真的,努力吧!”我真诚地说。
那晚我们谈女人,谈人生,有什么说什么,一直很晚才睡。
老吴就是这么一个随随便便、简简单单、实实在在的小人物。
和老吴相处的日子很短,不久,老吴要走了,他要去另一个城市打工,是过完端午走的。
他拿着简单的行李,我送他去火车站,没有难解难分的场面,只有简单的一句‘一路平安’和‘以后再见’,男儿志在四方,男子汉一诺千金,可我们还有机会再见吗?从‘萍水相逢’到‘以后再见’之间的路,也许用一生都走不完!火车离站的时候,我头也不回地走了,可这‘头也不回’的代价是我一个人躲在屋子里默默流了几个小时的泪水。
老吴走了,就这样默默地来,又默默地去,没有人知道他从哪里来,也没有人知道他去向何方,象一片漂浮在风浪中的浮萍,随波逐流,转眼就消失得无影无踪,留下的只有他那朴实的话语和憨憨的笑容。
二
我在水城的时间不长,它却给我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回忆。
水城山很美,人很朴实,姑娘小巧玲珑。
水城的气候很好,太阳下很热,屋子里很凉,一年四季床上可以垫被子。
水城的烤臭豆腐吃一次会令人终身难忘。
水城虽然叫水城,可很少看到水,一年也难得下几次雨。
水城是一新兴城市,开放速度远赶不上沿海地区,在南方受到白眼的打工者,在这里却能昴首挺胸,吸引不少羡慕的目光。
在工地上有一群干活的本地老乡,他们有老有少,还有一个姑娘,个个衣着破旧,面容饱经沧桑。他们有一个奇怪的习俗,一年难得洗两次澡,平时离老远就能闻到一股刺鼻的气味,那姑娘也不例外。
他们和老吴一样,都善良敦厚,吃苦耐劳,在工地上工资最低,但工作量最大,他们生活简单得很,饿了,就在煤炉上烤些土豆、玉米充饥,累了,就坐在炉子旁打个盹,夜以继日的工作,换来微薄的收入刚好能维持一天简单的生活。
我们搬东西一般用肩挑,他们却用背蒌背,百多斤的东西压在背上,腰都弯成了倒‘v’字。有一次我出于好奇,往背蒌里放了三十几斤的东西,蹲下背到背上,往上一站,没想到重心往后倾,一屁股坐到了地上,原来这看似简单的劳动其实需要很大的技巧和力量。
他们很喜欢喝酒,端午节这天,他们聚餐,桌上的菜很简单,一大盘牛肉,一盘炸鸡,两碗青菜,一大堆粽子,酒却多得吓人,一大碗一大碗的高粱酒、苞谷酒一字排开,他们很热情好客,硬要拉我还有老吴去喝酒,这不算丰盛的菜蔬几乎花费了他们的全部,但他们并不在意,似乎很满足,我平时滴酒不沾,沾酒就脸红,但看着他们期待、兴奋的表情,我不忍扫兴,豁出去了!
当他们看着一口口烈酒把我呛得眼泪直流时,他们竖起了大拇指:
“好兄弟,多喝点,酒菜多着呢,这工地上只你看得起我们,我们最佩服你……”
对,好兄弟!虽然我叫不出你们的名字,但我记往了你们的善良和勤劳。虽然我们只会是短暂的相聚,但我再也忘不了你们淳朴真诚的面容,他们其实并不笨,他们中有一个年轻人,一手娟秀的钢笔字比起那些饱读诗书的人也毫不逊色;一口流利的普通语也令我自愧不如,可我就不明白,他们为什么只走出了几十里?为什么不走得更远些?不走出去?
下午他们邀我去他们家玩,我也正想看看水城乡下的样子,于是欣然答应了。
我们坐着工地上拉石料的车出发了,车子行驶在陡峭的山路上,时而好象快要掉下山崖,有时又好象要撞上绝壁,令人心惊肉跳,听说湖南的司机不敢到贵州开车,因为贵州的山太险峻,路太窄,只有本地司机才敢在山路上开车。
贵州的山险、高,我在火车上就领略过,这下算彻底见过了。
山坡上长着一丛丛艾叶,和家乡的一样,微风轻拂,泛起一阵灰白色的浪。
田野里的麦苗黄了。
老乡的家离市里不远,很快就到了。
早就听说贵州乡下穷,但今天我才真正知道什么叫穷!
首先去了一个老人家,说是家,只不过是用石头依山坡垒了一个一人多高的草棚,比我们乡下的猪圈还差,里面的摆设更加寒碜,一个柴灶,上方挂着些干菜和几件衣物(他们不洗澡,估计衣服也不会多洗,换下的衣服就挂在灶上面),屋角有一张木床,用旧布围着,还有一只木箱,室内就这些,再也找不出一件象样的东西,难怪他们的生活那么简单,真不知他们是怎样过来的。
另外一家是个年轻人的,虽然有两间土房子,但里面同样没什么值钱的家具,其中一间还被掀了顶,据说是因为超生被计生办掀掉的,我真不明白,这么差的生活,还超生干吗?能养活吗?
屋里有一小女孩伏在破桌子上写作业,小女孩穿着破旧的衣服,面色蜡黄,一看就知道是营养不良,她手里握着半截铅笔,作业本也残缺不全。见我进来了,瞪着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怯怯地看着我。
看到这个小女孩,我想起了因故缀学的自已,我很担心,这么差的生活条件,小女孩能顺利地完成学业吗?她以后的成长道路会一帆风顺吗?但我有一个信念,是强者,不论什么困苦都不会压垮她!磨难,也许是一种财富,贫穷说不定就是一种动力,不是说‘寒门出贵子’吗?不是说‘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无伟男’吗?我真心希望小女孩是强者,能把握自已的命运。再说,人生在世就一定得出人头地,就一定得飞黄腾达、事业有成吗?看着山坡上茂盛的艾草,田野里长势喜人的庄稼,漫山遍野的草木,我若有所思。
我不忍心去第三家了,他们太穷了。老乡们一直陪着我参观他们的家,临别时还拿出粽子、烤土豆和玉米之类的东西送给我,他们脸上一直挂着憨笑,丝毫看不出一点怨恨,丝毫看不出一点不满足,面对如此贫困的生活,他们能够随遇而安,他们能够知足常乐,多么可爱的人们,多么善良的人们!
我想起了自已,比起他们,我算得上富豪了,我那点挫折又算什么呢?
贫穷不是他们的错,因为他们勤俭地生活着。
水城,给我上了一堂精彩的人生课!
那一天,我心情虽然很沉重,但很充实,以后和他们一起干活的时候,就多了一份感情,多了一份亲切。
在水城的半年生活很快过去了,虽然我依然是一贫如洗,但我觉得自已得到了很多,得到了世界上最珍贵的用金钱也买不到的东西,离开的时候我竟有点依依不舍,水城,美丽的城市;水城,勤劳、善良的人们,我一次次地在心里默默地祝福:
水城,祝你好运!
水城,好人一生平安!
三
一晃,十几年过去了,我怎么也忘不了那朴实、善良的面容,那一别,从此天涯,无缘再见;那一别,从此东西,再无音信,茫茫人海,你们在哪里?你们过得好吗?岁月不会无痕,人间自有真情!我相信你们一定会越过越好。
以后的日子,每当我遇到挫折、遭遇不幸的时候,我就会想起这段短暂而不平凡的经历,它能让我以平常心去面对所遇到一切。
离别,就象日历一页页翻过去;回忆,又象日历一页页重复过来,又到艾叶茂盛的时候,老吴应该成家了吧!水城的老乡日子应该也好起来了吧!那小女孩应该快上大学了吧!风雨人生路,离别平常事,在人生每一个岔路口,都会有分离和重逢,可我永远也忘不了你们,就象忘不了小时候记住的那首古诗: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人如果常怀一颗感恩的心,淡然面对一切,就会拥有一片蓝蓝的天,心中长明一盏温暧的灯,只为照亮别人,前面的路就会越走越宽。生活中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往往能影响你一生,感动你一生,那些默默无闻的生命,往往更有生命力,更能绽放出生命的光彩,更能释出生命的真谛!
又是艾草茂盛的时候,那浓浓的清香一定会伴着粽子的香味在大街小巷、在山野村庄不断弥漫飘荡……
【艾把散文随笔】相关文章:
邓艾偷渡剑阁01-09
艾米加油的台词12-22
艾陵之战的故事04-08
艾如张唐诗原文02-08
痛自创艾成语故事04-24
欧洲战争故事:艾劳会战04-06
邓艾偷渡剑阁的故事10-25
端午插艾古诗词06-03
梦见散文随笔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