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名山生活着散文随笔
皖南多名山。风景如画的黄山、佛教圣地九华山、道观轩昂的齐云山、诗山敬亭山等,我曾先后数次陪外地客人游览。走得多了,对那些生活在名山的普通人,如搞环卫的、兜售小纪念品的,尤其是挑夫、轿夫们,印象渐渐深了。
他们大多是名山脚下的农人,但因生活在多山的环境,无多少土地可耕,只得凭自己的力气、机智,在名山四处走动,以此养活家人。他们生活在山的怀抱,也就能从他们身上找到山的影子:话少语言短,嘴里绝少迸出形容修饰的词来;长相黝黑,大多偏瘦;性格不疾不缓,看上去似是与世无争。
一次,陪北京一家报社的老总由北山步行上黄山,途中休息,遇到个四十多岁的挑夫,正用木杵支着挑子歇息。老总与他搭话,一问一答中得知,他已干了二十多年挑夫的行当,用赚得的钱,培养了一儿一女两个大学生,儿子已毕业,在南方一家台商办的企业做工程师,每季度给他寄来上千元钱,来信也必劝他别干挑夫。他说:“不干这干嘛呢,闲狠了,身上就不大自在。”
聊起身旁景点,仿佛一下子激醒了他身上的兴奋点,他不再有一搭无一搭地应付,而是娓娓道来、侃侃而谈。问他可曾读过书,他答非所问地说这些不是从书上读来的,大大小小的山峰、景点,大多是他们的祖上随形而名喊出来的,仙人晒靴呀飞来石呀都是这么来的。我想,这也许就是生活在名山的人,深藏着别人不及的底蕴,不打开便罢,一打开便是五彩斑斓。细看岁月在他额上刻下的道道皱纹,那简直就是大山褶皱交织的微缩,又似一幅刻印在脑门上的游览图,让游人在饱览风光中,思忖着支撑这些名山风光的背景内容。
在九华山,高处的天台是香火最盛处。此山流行一句俗语:不上天台,等于没来。“天台正顶”也就成了游人、香客必到之处。然其陡峭的石阶,不见底的峭岩,着实将其险峻实实在在地刻画在人们面前。游人、香客上山时,要么挟着股兴奋劲,要么带着莫名的虔诚,大多坚持步行,可下山时,体力不支的、身体带病的,只好借助二人抬的便轿了。有次在山下,见到一位微胖的青年香客,怀揽着个八九岁的'孩子,乘一抬便轿下得山来。落轿时,分明看见轿夫微喘着,收了十五元钱,我知道那是按一人标准收的费。便问:没收孩子的?答曰:“本地搭车,孩子一般也不收钱,我们是比着收的。多收就坏了规矩,坏了九华山的名声。”说完,便又匆匆揽客去了。
也许有人羡慕这些挑夫轿夫们,活在名山多好,可与名山同沐日月精华,尽享人间美景,又可做些游客生意赚钱。然而,以观光客的眼光来看待他们,毕竟有些皮相。本质上他们与游客的心态迥然不同,游客来名山,或是欣赏风景,或是寄托情致,目的是愉悦或安妥心灵,与名山形成对应互动关系;而他们,却与名山共承沧沧桑桑的嬗变,共负衍生而来的幸福或艰辛,已经和名山结成了共体互养的生命。
打交道多了,脑屏上常有他们影像浮现,久而久之便生出这样的感慨:他们靠名山生存,名山也靠他们呵护呢,那些霞光照耀下的每座山峰,白云飘过的每个景点,都是他们放养的牛羊。他们,是一群放牧名山的人呢。
【在名山生活着散文随笔】相关文章:
豫北名山云台行散文11-19
关于名山胜水的成语解释01-12
《活着》读书心得04-23
活着说明文01-14
感性的活着散文11-03
梦见散文随笔05-21
爱情散文随笔01-21
关于散文随笔10-13
《活着》名著读后感04-03
读《活着》有感(15篇)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