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乐悦耳散文随笔
初居街边,每天最烦的就是楼下一排米粉店夜市摊从一大早直至深夜都不绝于耳的各种声音:车声、人声、买卖吆喝声以及叮当作响的锅碗瓢盆声。烦归烦,却十分无奈,都是为了生存,何况乎我当初选择这一楼盘居住就是为了图个生活方便。现在住了两年多,渐渐开始习惯了。甚至到冬天时楼下营业时间短早晚太静,竟然一下子有点适应不过来。
习惯成自然。我把这些嘈音当作现代都市交响乐来欣赏,称之“街乐”,从中得到了很多妙不可言的乐趣。而这部交响乐中最主要的旋律,应该算街边的买卖吆喝声了。那些吆喝的内容有卖报纸的,有卖早餐小吃的,有卖土特产的,还有收购废品的推销生活用品的替人磨剪子菜刀的,林林总总。细品之余,发现这些“街乐”大致可分为几类:一类是通俗诱惑派,不加修饰,直截了当。如“几鬼好吃,好鬼便宜”“来的啵,来的啵,一块五就卖了啵”“真的甜,真的好吃,不好吃不要钱”等等之类。当然,不好吃不要钱肯定是说说而已,你吃了不给钱试试?二类是美声煽情派,委婉而曲折,如歌如诉。如“甜——酒儿”,“儿”的尾声拉得特别长,韵味十足。记忆中最深刻的吆喝声当数小时候看《红灯记》里磨刀师傅的一句吆喝“磨剪子来戗菜刀”,中气十足,如唱京戏,荡气回肠。想不到过了几十年吆喝依旧,居然唱到我的楼下来了。那一天傍晚,突然听到久违的这一句“磨剪子来戗菜刀”,一时间百感交集,许多过去的人和事不自觉涌上心头。
其实在古代早就出现买卖吆喝这一种“街乐”,叫卖艺术是古代商业推销艺术必不可少的元素,而且古代商业上的叫卖艺术较之现代更为优雅和富有煽情性。其唱词顺畅优美,其声调生动而绵长,令人陶醉,撩人心弦。清末王述祖在《天桥景物诗》中咏道:“天桥桥畔夕阳微,尽立摊边唱估衣。妮妮人间小儿女,百钱自买青鞋归。”里面的“唱估衣”其实就是古代的叫卖艺术。《燕市百怪歌》记载:“远闻叫声卖,宛转颇可听。”而且,在叫卖声里,不少商贩实际上可称为货物艺术家,他们将自己贩卖的物品用曲艺清唱或口技形式表达出来,其叫卖艺术非常高超,成了古代商业中的一大风景。
“街乐”中令我感动的插曲是那位卖棕子的.老奶的叫卖。她的年纪大约有七十了,身体还算硬朗,蹬着一辆三轮车,车里装着一大锅蒸在煤炉上的粽子。在我住进这座楼盘后,我发现除了大风大雨,每天一大早,她都准时出现在楼下街道转弯处,用尖细悠长的嗓音叫卖着:“粽子——”。因为我喜欢吃粽子,所以经常跟她买,一块五钱一个,多是包绿豆猪肉馅,非常好吃。每一次买粽子,老奶都要问是现吃还是带走。如果是现吃,她会仔细地将粽叶剥掉,用干净的食品袋包好给顾客。起初我担心老奶年纪大不卫生,后来认真观察才发现我错了,特别是她那一双手,手型很好,干净细长,真的不像做粗活的人。有一天我在她的摊子前现吃,没有其他顾客,便跟她闲聊起来。通过闲聊才知道老奶是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但生活不幸,丈夫早逝,独子车祸,媳妇出走,丢下了一个孙女跟她生活。老少两人,相依为命。孙女现在读初中了,要用不少钱,全家所有支出都靠老奶卖粽子的收入。讲到这些苦难的时候,我惊异地发现她并没有多少怨天尤人的情绪,而是很平静很淡定。每说到她那成绩不错的孙女,她的脸上便露出欣慰的笑容。在那个时候我也被她的笑感染了,心里觉得暖融融的——心态多好的老人!后来我建议她把叫卖声录下来,用一只小喇叭反复播放,就省掉口舌之劳了。因为录的是老人家的原声,那尖细悠长的韵味依旧保留着。从此以后,每天我都会不自觉地等待、搜寻着她那尖细悠长的叫卖声,这一种等待、搜寻已经成了一种生活习惯。其实并没有什么其他意思,习惯而已。如果一定要把内心的潜意识厘清,那只能说,可能,这位老人让我感受到了天下长者慈悲和坚忍的情怀吧。而我们现在所缺乏的,恰恰是这样一种情怀。
“街乐”悦耳。我不知道如果有一天听不到“街乐”,我的生活习惯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至少会重新变得不适应起来。
【街乐悦耳散文随笔】相关文章:
悦耳近义词01-15
关于悦耳的近义词是什么12-16
悦耳反义词是什么03-27
《御街行》宋词鉴赏01-23
《普天乐》赏析12-29
记忆中的那条街作文09-12
穿越芒果街的雨天散文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