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佛国山珍-石耳散文随笔

时间:2021-05-01 09:44:47 散文杂文 我要投稿

佛国山珍-石耳散文随笔

  石耳,顾名思义,它是生长在山地石壁上的,又名地衣。一般非得海拔千米之上的高山气候环境下才适应它的生长,而且大都是长在悬崖峭壁之上,故而才称其名。是九华山的一大特产。属多年生植物,是由一种真菌和藻长期紧密地联合在一起的复合有机体,可谓“菌”、“藻”联姻的结晶。

佛国山珍-石耳散文随笔

  此植物着生在石上,全靠天分滋养,所以生长期较慢。过去山民们采摘时,亦像东北人老林子里采挖“人参”一样,作上记号,采大留小。采石耳这活儿他们几乎是家族式专业传承,采摘一处后,回家记下,而后三、四年内是不会去的。有时亦在采过的那片山上留下醒目的记号,目的是告诉其他来采者:这儿是在什么什么时间采过一次,让别人根据时间推算,采还是不去采,以免白费时间和精力。这些采“耳”之人,是十分讲信用的,从不乱闯他人领地,世代相传,恪守规矩。

  为这事我拜访过当地采“耳”人家。他姓张,名采猴,家住在蛇冲里的小青草湾(九华乡二圣村合义组)桂竹宕下一处小盆地。今年66岁了,也算一个小半老人了。他告诉我:

  “采石耳,小老弟,你听说过吗?过去我们当地流传一句这样的话:‘挖煤的.等于埋了,没死!采石耳的等于死了,没埋’!”

  “是吗?没听说过,那是过去吧,有那么吓人吗?”

  他说:“我家祖祖辈辈,生活在这大山半山腰里,仅房前屋后的几亩沙粒薄田,养活不了一家人,不知从哪一辈人起开始采摘石耳,卖钱养家糊口,也不知出过多少次人命与摔伤的危险,现在我的孩子早就不干这活了,我也十年没上山了。”

  “这石耳,生长在我们九华佛山,有灵气呀!”他说的似乎有点玄乎。

  “它生长的地方,就是怪得很,同样是石头,它非得生长在万丈悬崖之上,无需泥土,只要半阴半阳且常年有点潮润的石壁就行了。”

  他还告诉我:“采摘石耳,一般情况下非得两三个人一道,带上自家搓编的蔴绳粗索一至两根,细一点的副绳若干根,钢锁钩与钢钎一两副,外加一把多功能的铁锤等工具。”

  “有的悬崖绝壁上是没有立足之处的,石耳一般喜生长在石壁凹槽与石崖坎檐处。若有,就是一大片,叶状散开,一片挨着一片,没有,就是没有。”

  “这些绝壁险处,只有放绳子下去,才可。下桩放绳子,上面须留一人看桩绳,一人随绳而下采摘,另一人稍站远点观察指挥。”

  “采耳不容易呀!”他感叹道。

  ……

  石耳,我查了九华山有关史书与《辞海》:地衣门,石耳科。植物体呈叶状,基本上为圆形。通常背面灰白色或灰绿色,腹面黑褐色或黄褐色。腹面中央有脐状突出物,借此着生在基质上。多见于山地的悬崖石壁上。我国最常见的石耳,性,甘平无毒,可供食用,亦供药用……

  我们九华山,险峰插云,横绝天表,绿色植被十分蓊郁。加之得天独厚的高山气候,利于这些“地衣门”类植物的生长。从而出现了一些稀有的绿色山珍佳品,“石耳”就是其中之一。张采猴师傅还告诉我,他20年前在狮子峰上还采过珍稀的红石耳。

  九华佛山,闻名四海,千百年来其精髓之一———素食文化。素食菜谱,在九华山自古以来,均以“菇”、“耳”类为上品。“菇”、“耳”类中又尤为珍品者———天然之物也!“石耳”当得其中一品。

  有专家探索研究得证:常食配有“石耳”之品,有建胃消食,明目益精,滋阴补肾之功效。

  我们九华山产的石耳,佐之它物做出的汤,端上餐桌眼见热气蒸腾,盛在碗里品尝时却不烫嘴。若不信,有机会上山时,随便在哪家饭店,您可亲点一汤,试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