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寻访陶唐古迹游玩散文随笔

时间:2021-04-30 19:02:54 散文杂文 我要投稿

寻访陶唐古迹游玩散文随笔

  一、寻访陶唐古迹

寻访陶唐古迹游玩散文随笔

  说起尧庙,人们一般都认为是位于山西临汾的尧庙。其实,在离太原四十多公里的尧城村,就有一处年代久远风格独特的尧庙建筑群。

  尧为传说中黄河流域陶唐氏族部落的首领,名放勋,史称陶唐。陶唐始封于河北逐鹿、怀来一带。尧担任部落首领后,便统领他的部落,徙步迁徙到山西境内。当时尧城一马平川,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水充足,又有乌马河灌溉。于是,他们便选定了这块风水宝地。勤劳的陶唐氏族在这里开荒垦地,饲养六畜,使这块处女地处处呈现出一派生机。后因水患太甚,迁河东平阳(即临汾)。

  《明统一志》载:帝尧自逐鹿徙都于此,俗为尧城。《帝王世纪》载:尧始于唐,后徙晋阳(尧城当时属晋阳管辖),及为天子都平阳(即临汾)。《尚书古文疏证》载:尧为天子,先都晋阳,后迁于平阳。这些史料都说明,清徐尧城曾是帝尧第一个建都的地方。

  相传,尧在此地时,令当时的天文官羲仲、羲叔与和仲、和叔两对兄弟分驻尧城东西南北四方,昼夜观察日月星辰。在观察中发现村南有一种草异常奇特,叶子像荚,他们称它蓂荚草。此草初一至十五每日生一叶,以后每日落一叶。他们据此制定出大朔望(即农历大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后又根据天气凉热的变化制定出四季八节。四季为春、夏、秋、冬,八节为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季八节直到夏朝才逐步完善为四季二十四节。四季八节的制定,充分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卓越才智。

  尧城西北,有鹅池村,为帝尧遇舜之处。传说,有一天,尧王徒步来到鹅池察访,见一青年持皮鞭赶牛耕田。当他看到耕牛背上系一只柳筐时,大惑不解,便问其故,耕者曰:牛替人耕田十分辛苦,故不忍鞭打其身。如牛偷懒时,可鞭击柳筐,以筐代之受过。尧听了耕者这番话,对此青年的仁德宽厚敬佩不已,印象甚深。此青年就是舜。后来帝尧推举舜继承了自己的王位,并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了舜。历史上传说的“尧天舜日”,就是指他们统治时期的太平盛世。

  尧城是后人为纪念帝尧而兴建的城堡。始于何时,史无记载。近年考古发掘的资料显示,在北宋宣和七年(1125)之前已有尧城的存在,直到清末、民国年间,尧城依然是一座规模完整的城堡集镇。据现存城址实测,城南北长540米。残存土夯城200米,底部宽15米,高度2——6.2米不等。现存北城门墩残垣遗址为明代遗存。

  尧城中最有影响的建筑是尧庙,位于北城门西侧,传说是后人为祭祀尧的功德而在帝尧“宫室”的原址上修建的。后经历代增建,成为揽胜之地。古代便为“清源八景”之一,谓之陶唐古迹。据《太原府志》卷十四载:帝尧庙在县东三十里尧城都,元至正年重修。该庙原为四合院建筑。山门外原有一四柱三门三楼的木结构琉璃牌楼。正北为大殿,称帝尧殿,二重檐歇山顶单体建筑。大殿下承台基,高1米,边长各14米。大殿通高12米,砖木结构,面阔、进深各五间,四周共设廊柱20根,翘角飞檐,高峻挺拔,简洁庄重。殿内中塑帝尧,羲叔、羲仲、和叔、和仲四大臣分列两旁。

  帝尧殿又称无梁殿,因其殿顶没有梁架,全部用从大到小的斗拱由四周向中心迭涩攒聚而成,不用梁架,故称无梁殿。其构思之精巧,匠心之独运,在元明时期的建筑中独领风骚。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

  民间至今还流传着一种传说:清康熙年间翻修尧庙时,一位五台籍手艺高超的木匠应聘修缮大殿,拆除殿内斗拱时,发现梁架上挂着一块木牌,上写“如我者剩一块,不如我者剩一堆”,此木匠不服,施展平身本领,将殿内斗拱全部拆卸下来,重新安装,结果,剩下一大堆斗拱,无法装上。时至今日,也无人能揭示它的奥妙。

  尧城作为陶唐古都,经历了数千年的风雨变迁,已经失去了往日的风采。但独具匠心、构造奇特的帝尧殿依然风采依旧,吸引着人们前来寻幽访胜。

  二、女人守护的“城堡”

  从号称“黄河第一镇”的碛口出发,沿湫水河上行一公里左右,就到达西湾村。远远望去,整个村落依山就势,层叠错落,极有气势。村前湫水蜿蜒,向西汇入黄河;一座简朴粗陋的木桥横卧水面。地里一畦一畦的菠菜正嫩生生翠盈盈的,清新喜人。

  西湾是个单姓村,村里的几十户人家几乎都为陈姓。其创建者陈师范于明朝末年迁居碛口,靠做搬运工起家,逐渐兴旺发达,成为晋西富商。发家后的陈师范开始在临近碛口的湫水河边选址建村,后经数代人上百年的扩建,终于把西湾村建成了一个拥有几十座宅院的城堡式建筑群。

  古人选址建村造屋,是极讲究风水的。西湾村坐北向南,背倚卧虎山和龙山,寓意“藏龙卧虎”;下临湫水河。这正是民间避风纳阳、临山近水的上乘风水。

  据给我们客串做讲解员的老陈讲,过去的碛口镇虽商贾云集,盛极一时,却是不允许女人居住的;在这里经商成功的男人们便在附近选址建村,来安顿自己的家属。西湾村可以说是碛口镇陈氏商人的“家属院”了。也就是说,这既是一个不需要靠种地来作为生存根基的村庄,也是一个成功商人贮藏财富的村庄,同时,这还是一个男人在外打拼而由女人在内守护的村庄,因而,如何坚固而有效地守护住这样一个村庄,就必然成为它的创建者首先要考虑的事情了。

  城有城墙,不奇怪;村有村墙,倒真是罕见。过去的西湾村就由一道高墙环围起来,成为封闭独立的生存空间,也许就是基于一种根深蒂固的保护私有财产的观念吧。现在,这道高墙早已不复存在了,我们只能依靠自己的想象去复原它曾经的规模和气势了。

  这是一个对外封闭而内部连通的村庄。曾有三道分别代表“天、地、人”的石门作为进出村庄的通道。有外人来访,须向门内喊话并经确认方能进入。村庄内,大大小小错落排列的民居宅院多达三十余套,这些宅院又依据金木水火土五行之说,由五条南北走向的竖巷自然分隔成几个相对独立的居住区域,每一独立区域内居住着陈氏的一个支系。每个巷口,均砌有石碹拱门,石门内侧留有封闭巷门的石臼。巷中间还砌有石碹拱洞。这些坚固的.石砌拱门和拱洞既可起到防护作用,同时,拱顶又能作为天桥通道将村里的几个区域连为一体。石拱门里的各个院落,虽高低错落,但都有极为隐蔽的小门与邻院相通,也就是说,只要进入石拱门内的任一院落,便可走通全村。这样的设计,既巧妙经济的利用了有限的空间,又使整个村庄纵横交错四通八达,一旦遇到紧急情况,既利于集体防御,又便于快速转移,真可谓匠心独运。这样的格局可以让我们强烈的感受到晋商那种对外排斥、对内凝聚、重视防御、居安思危的设计理念。

  西湾民居的建筑格局依然遵循着北方传统的四合院模式,但又有自己的地方特色。我们走进位于村子东头的一户人家,就见识了在晋西最具特色的“明柱厦檐高圪台”建筑风格。院落由半米高的石台分隔为前后两个部分。石台之上为正房,系石碹窑洞,窑顶伸出一排纹饰精美的石梁,它们和木质明柱一起支撑起宽阔的厦檐,夏檐是一种将实用与装饰完美统一的建筑模式,既可以遮阳挡雨,又能够保护木质明柱和檐下精美的砖雕和木雕等。石台之下是宽敞的庭院,两边是厢房,砖木结构,阁楼样式。院内点缀着各式果木,多枣、苹果、石榴之类,也各有其寓意。想象一下吧,盛暑时节,在夏檐之下,手摇蒲扇,或闲卧纳凉,或读书品茗,该是何等惬意的享受。

  村内最豪华精美的一座宅院坐落于村北中央的位置,背倚龙山,俯视湫水,居高临下,占尽风水之利。整个宅院为三层套院结构,左右上下错置布局,庄重中不失灵动。每一层都有独立的厢房庭院;而且随山依势,逐层缩小。给人的感觉既朴实厚重,又小巧玲珑。随处装饰着的精致的石雕砖雕木雕等,无不精美绝伦,寓意吉祥。不管于哪一层登临送目,远山近水,长空高台,皆能尽收眼底。

  但颇耐人寻味的是,进入这样一座豪宅的头道门却是低矮简朴,和一般农家院落的门户并无多大区别,你绝对想象不到进入门内却是别有洞天呢。眼见可不一定为实的,这道粗朴到近乎简陋的院门以最为直观形象的方式给我们诠释了古人“富不外露”观念。

  西湾村不愧是一座文化之村,这种文化理念不仅仅体现在整个村庄的选址、建造,防护功能的设计、布局,民居的格局、装饰等,更是点点滴滴地渗透在很多细节上。比如院落大门考究的装饰,门楣上镶嵌的石质或木质匾额,寓意深远的匾文,比如伸出高墙的成排的雕纹精致的石梁,蹲坐在门角的生动的狮形石墩,嵌在墙壁上的环状石扣等等,都让我们强烈地感觉到这里无处不在的文化内涵,都让我们对这里曾经的生活方式和可能的故事遥生遐想,也都让我们对陈氏家族的兴盛与没落唏嘘感叹。

  今天给我们客串讲解的老陈,据说就是陈氏后人。现在经营着位于碛口镇的黄河宾馆。老陈为人热情,讲解也很认真。老陈是不是真心喜欢并能够理解这些渗透在一砖一瓦中的文化我不敢确定,但我敢于确定的是老陈是要把自己的讲解定位在文化层面上的,他要给每位访客献上一份内蕴丰富的文化大餐。老陈不厌其烦的提醒着我们注意每一处细节,诸如一道大门、一面砖雕、一副楹联、一个门环或者门栓上一处小小的极其隐蔽的机关之类,紧跟着重音强调一句“这里面也有文化”,然后稍作停顿,巡视一圈聚焦在他身上的热切的目光,这才不紧不慢的开始了他引以自豪的讲解。老陈不无激情地给我们挖掘着展示着这里无处不在的点点滴滴的文化,但老陈讲解的文化知识却会偶尔善意地背叛他一下。不过,这又有什么要紧呢,就凭着老陈喜欢文化,醉心文化,并能从自己的文化讲解中获得一种独有的快乐和骄傲这一点,也就够让我对他心生敬意了。

【寻访陶唐古迹游玩散文随笔】相关文章:

陶壅07-09

陶氏-姓陶的名人-陶姓起名字-陶姓的起源与家谱07-23

《咏怀古迹》教学反思10-06

唐会要 目录07-05

关于名胜古迹的造句03-16

《咏怀古迹》教案设计10-02

陈陶古诗词04-30

《诗经》国风·唐风06-14

唐纪十一原文04-14

唐初宫廷文学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