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乌镇散文随笔

时间:2021-04-30 09:28:20 散文杂文 我要投稿

乌镇散文随笔

乌镇散文随笔1

  “苕溪清远秀溪长,带水盈盈汇野矿,两岸一桥相隔住,乌程对过是桐乡。”一首熟悉的小诗,引入乌镇,名气随之驰名中外。

乌镇散文随笔

  从西栅入,一条弯弯窄窄的小河,尽入眼帘。自西而东横贯小镇。据当地老者说,此河水的水质相当优越,可饮食之用。水,清澈见底,潺潺而流。坐于船头,环顾四周,木质阁楼,此乃茅盾故居,闻名遐迩。

  游玩东栅,仿佛进入梦乡,石头是青青黄晕,房子依河而建,有木樽插入河中,据说每年涨水时,水过小腿,屋里可捕鱼。于水分叉处,有茶楼,常有人坐此饮茶做乐,看河对岸,儿童戏水。

  古镇内藏江南历史文化。古老而又宁静,时光似水,画诗留传至今。值得人们无限追忆、感慨、怀念。不经心散步,踏着青石小板路,听船娘歌声,美妙优扬。声声入耳,沁人心脾。过石桥,看小船入桥洞,嘎吱嘎吱,缓缓慢慢,悠悠闲闲。见游人在桥上,私语,从容,闲适、惬意。

  小雨点顺着青瓦汇集起来,细打在石板上,发出顿顿琵琶曲,亦或无声?滴答滴答,形成一条条美丽细小的圆弧,行走于细雨中,转出青砖黛瓦间。不经意间,耳边隐约传进二胡声,按着声音,踱步而行,不远处见一位老者,坐于桥头,悠闲着拉起二胡,头略低。双眼轻闭。他的身边,另有一位老者,手里端着一个紫砂壶,呡了一小口,品茶,品雨,还是品古镇的诗韵。细雨打湿了他的衣襟,但丝毫没有影响他的神态,他好像已经陶醉其中,古镇,琴声,细雨,老者。正当我入神时,脚下不知被什么东西撞了一下,低头发现是一条小黑狗,穿越而过,急奔到那位老者身旁,只见慈祥老者,微微睁睁双眼,后又闭起,轻抚着那个小黑狗。一段段是那么熟悉,是那么多情,还是一百年前,一千年前,原也这样,不曾变过。

  继续前行,河侧柳依依,水潋滟,小舟掠起河面,形成一道道水纹,夹着细雨,荡起圆润而丰盈姿态,很美很美。不知从何时起,雨点已经停了,西边泛出微微彩虹,呈斑马状,红晕河在河面上,映入眼帘。夕阳的乌镇,意境迥然!

乌镇散文随笔2

  乌镇的美是需要你慢慢品味的。

  在乌镇,虽然身边是游人如织,我却体会到了一种安静,和家人一起照相,一起嬉闹,但奇怪的是,我依然觉得好安静。钻到桥洞下,我听到了淙淙的流水声,坐在桥墩上,我听到了乌蓬船摇橹的吱嘎声,可是我还是觉得好安静。

  是因为心的安静吗,是因为乌镇将古典与现代串接的如此完美,让我纵贯古今,洞彻世事了吗?

  我知道此刻乌镇深深吸引到了我,因为它和谐的原生态,因为它的本该如此。

  有人说,乌镇人为的东西太多了,可是能将人文表现的如此淋漓尽致,触手可及,难道不值得我们发出由衷的赞美吗?后梁太子能在此独居著书,绝不仅仅是因为这里迷人的风景吧。

  乌镇,还保留着大量的原住民,他们是不和游客做生意的,甚至不和游客们做过多交流,我想这是管理者有意为之,因为,你静静的看他在屋里纺织,你静静的看他们做定胜糕,看她用最古老的方式做各种铜饰,银饰,看她编筐,洗衣,做酒,你会觉得,何必打扰它们,因为他们的生活方式,也是你人生的参照。

  晚上,西栅的夜色浓烈起来,桥上,河边都挂满了彩灯,在水的倒影下,温暖而灿烂,让我们这些平民百姓忽然有了一种“奢华”的感觉,没有汽车,没有高楼,不看电视,不看手机,然而这喧闹的市井,却折射出来最简单最直接的情感,显得格外热烈,更显得格外的奢侈。

  将我儿时的记忆还原就是乌镇最大的功用。 因为怕买不到一早去上海的车票,我竟然清晨6点借了房东的自行车飞奔向汽车站,晨曦中乌镇的大街异常静谧,晨雾丝丝清凉,自行车轮沙沙作响,远远看去,错落的屋檐就是她的睡姿,她还没有睡醒,我却要走了。好奇怪,我并未生活在江南,此刻我竟然体会到了茅盾先生离家的感觉,可惜我远没有他老人家的远大抱负,只是在这里我找到了一种小时家乡的味道。

乌镇散文随笔3

  江南的古镇历来是最能体现百姓生活富足的地方,小桥流水,水域阡陌,曲径回廊,如诗如画。

  乌镇在江南古镇中,称不上最大,却以独特的方式享誉世界。20xx年世界互联网大会在小镇召开,让小镇蜚声中外。从全世界各地来到小镇的精英们,无不让小镇和小镇上的人们激动万分。

  乌镇和江南所有的小镇一样,青石,粉墙,黛瓦,雕梁画栋,石巷。走进小镇,凡是古镇所有的风貌和气息都可以迎面扑来。小镇有七千年的历史,发生过许许多多的故事,出现过许许多的人。光阴荏苒,那些事,那些人,如同小镇街上的青石板,与小镇上的人们相依相偎,不仅让小镇上的人们无法忘怀,更是吸引了全世界的人进进出出,让小镇好不繁忙。

  明清年间,小镇就是官商和兵盗竟占之地。而小镇的后人,却是学而优则仕,仕而归则商,豪门巨宅,庭院,画舫,藏书楼比比皆是。最为显赫的是,小镇一共出了64名进士。至今,那棵唐朝的银杏树,依然布叶垂荫,郁郁葱葱。

  在小镇的一条街上,有一处清代的江南民居,是现代文学巨匠茅盾的故居。茅盾,出生在小镇,在小镇上生活了十三个春秋。他的《春蚕》、《林家铺子》就是以小镇上的人物为背景而创作。如今,当年的老人都已经渐渐离去,老屋经过整修,小镇经过修饰保护,却显得门庭若市。

  小镇走出了中国,走向了世界,但无论走得再远,走得再久,却仍然走不出江南,走不出小镇。该回来得,还是会回来。

  木心先生,十五年后从美国重回小镇,看到老屋被拆除改造成了工厂,写文发誓,“永别了,我不会再来。”20xx年应家乡竭诚邀请,他回来了,定居小镇。

  晨曦是小镇最美的光景,薄薄的晨雾透过狭长的石巷,照射在青石板上,湿漉漉的石板带出几块青苔,寒气中偶尔会有赶早的人,而最早冒出热气的是点心店,照例是豆浆粽子。

  晨雾中,木心先生赶早,食不知味地吃完。

  木心美术馆跨越小镇的元宝湖水面,遵循老人在弥留之际,喃喃,“风啊、水啊、一顶桥。”成为了小镇西栅一处宁静的风景线。美术馆简约,时尚,与水中倒影相伴,也与几千年的小镇相随。

  乌镇有许多美食,冬天的红烧羊肉必不可少。乌镇的羊肉是用土灶木柴大锅烧制,一般要烧一晚上,先用大火烧开,然后用文火煮。羊肉肉嫩脂肪少,蛋白质远比猪肉多。民间说,“一冬羊肉,赛过几斤人参。“有了肉,必然有酒。乌镇人喝黄酒,加热不加糖。冬天,夜来得比较早,温差大,空气中裹夹着湿气,寒意阵阵。一杯黄酒下去,一份暖意油然而生。

  小镇的河道就像小镇人的经胳,阡陌纵横。乌镇的河流,东西对应,北三条南二条,镇中间的是市河,镇南有“金牛”、“白马”两条河穿镇而过。交织的水网撑起了乌镇的街巷,环绕在小镇内外。由此,小镇被称之为,“中国最后的枕水人家。”

  河水拍打着岸滩,回家的人撑着小船走上河埠头,回廊中的灯亮了起来,灯光在河水中反射出点点。便是小镇人一天的日子。

  西栅是小镇最精彩的一地儿,需要坐渡船出入。由72座古桥连接12座小岛而形成,并有保护完好的明清建筑。两岸临河水阁绵延1.8公里,到了夜晚,这里便成了光影的世界。灯光与水色相互交融,水波微漾,倒影婆娑。站在桥头,河道两岸的灯光,“真美啊!”

  灯光在晚上十点后被熄灭,刹时间,小镇恢复了平静,曲终人散,这才是原本而真实的小镇。偶有一扇窗户亮着灯,那灯影下的人,便是一代又一代的小镇人。

乌镇散文随笔4

  若回想起来,那只是一场晚风。

  徜徉在乌镇的墨色光影中,时光仿佛不曾走,只是一阵阵软软的江南晚风吹来。北方的风,清冽、躁动,是驰骋的马背上一跃而过的快意恩仇;江南的风则清润、温和,叙说秘密再合适不过。我倚着黄昏,坐在蓝青色石拱桥上,望着天空一点点暗下去,直至与青黛远山交融在一起。以为世界要这样沉下去,忽然,啪一声,溢彩的灯火齐齐亮了起来,仿佛是柔和的梦境,终于睁开了眼睛。

  我向来不怎么记路,在旅途中更爱凭直觉行走。还好乌镇的每一条路都是风景,每一朵花都有名字,每一杯咖啡都氤氲着特别的香气,容我随意游玩。在左家店拎一块色泽红亮的东坡肉,又捧了味醇汁浓的椰汁相思糕,看右家的民宿敞着大门,就蹦跶到桌椅旁,津津有味地坐下吃起来。是因了这软软晚风的缘故吗,乌镇好像跟谁都自来熟,无需言语,却道尽千般风情。我故意走奇妙的路径,常常以为到尽头了,一个拐角,竟又是片开阔的天地,跌宕的心境瞬间欢快、敞亮。

  我不由感谢晚风馈赠这欣喜,其实,生活本就充满惊喜!走着,波光是缓缓的,璀璨的灯火落进去,闪耀成灿灿星辰;望着,渔舟是悠悠的,铜铃般的笑声洒满垂柳拥抱的银白月光。

  岸边的店笑吟吟的,我一头扎进这琳琅满目中,试这个、戴那个,忙活大半天,转身,老板还在低头做着自己的活儿,热闹或冷清,都不曾打扰到他们。我停驻在步步莲花酒吧前,点了杯乱世佳人。

  我总是认真且拧巴地活着,一副北方糙汉子老跟日子较劲的姿态;可现在醉在江南温柔的晚风中,我发现,原来所有的跋涉与沧桑都在等候那一低头的娇羞。

  江南的晚风见我如此爱它,俏皮地送来丰沛的雨水。身披彩色披肩、头戴蓝色方巾的游客们反倒更来了兴致,在雨中尽情嬉闹!

  我忽然觉得,这雨来得真妙,这才是真性情的乌镇,这才是最江南的晚风!

  欢歌笑语中,来到了茅盾先生的故居。早已闭馆了,但我们还是准备进院子走一圈,以表尊敬。这冥冥中的指引,却让我在入门的屏风前怔住,再挪不开脚步。那屏风上写着:岁月磨洗过的辉煌。

  在以后漫长的岁月中,若回想起这次的际遇,那是一场晚风,抑或是一个梦?谁知道呢。

乌镇散文随笔5

  谁说过来着,到苏杭玩,一定要在下雨天。江南梦一样的感觉,必须是烟雨中,那浸润在发上丝丝缕缕的雨,会打湿人的心。因为如烟如雾的雨,才适合等人。那些年,白娘子就是在雨里,才有了传奇。

  早上坐上大巴车,直接到了乌镇,一路上竟然无雨。看来,这儿没有我要等的人,准确说,没人在秋天等我,虽然有点点期待,我不知道那个人会在哪个地方发呆。也许乌镇西栅区石桥下的水,发呆人曾经深情地望过,随风飘下的秋叶,不定就是手上摘下,轻轻把叶柄一捻,叶就旋转落入水里,承受着今秋的相思,漂来。今日无相遇,只等秋再来。

  乌镇,水乡古镇,六千年的悠悠岁月,寄托了多少离别情仇。还好,今日无雨,趁天晴,读读这春秋时期就有史载的古镇。

  乌镇地处江南水乡,隶属嘉兴市,西临湖州,北接苏州。属江南六大古镇之一(其一为周庄,甚幸甚幸)。典型的鱼米之乡,丝绸之府。因河流冲积沼多淤土,色深肥沃,呈青色,青与乌与黑相若,古称为乌墩,也叫乌镇。也有一说法,道早早些年,是吴越边境,吴国驻兵以防越国,导游说领兵将军姓乌,逐称乌镇。

  乌镇分为东栅、南栅、西栅、北栅。西栅因旅游居民全迁出祖居地,其它三栅均有居民居住正常生活。栅,意思为用竹木铁条等做成的阻拦物。栅栏,地方用这称乎,可以想向水乡风貌了,十字形的内河把镇划分开来,成了四个区块。叉河道之多,渡船出入其间,有河即有桥,难道还成不了一幅巨大的图画?

  还是一步步地来,随我走起。

  我们一路紧跟导游,听她说,西栅有古桥72座,河道密度和石桥之多为全国古镇之最,街道有保存精美明清建筑,末遭破坏。横贯西栅老街长2公里,两岸临河水阁绵延2公里。街区内有古胜名迹,手工作坊,经典展馆,民俗风情,等等等等,自然风光美不胜收,会让人流连忘返,也可以乘渡船游览。没等她喋喋不休地说完,我们先行一步进入心脏地带的老街上。

  老街,青石板路,屋一半挑在水上。街道很窄,游人不多,街很干净。阳光挤了进来,把街变成明喑两半,很静。这时,可以聆听当年凝固的繁华,触摸时间的印记,心中的江南应该是这种纤尘不染的样儿。弯弯的街边横着连接石桥的巷子,一眼过去,看见桥的那一边,假若真的有人等,那桥上就是最动人的老地方。

  转过一个角,能看见一座桥。无论你在那座桥上望。还是坐在桥是看,必为另一桥的风景。转了无数小巷和转角,只有三二丽人,没有我的遇见。但那踏磨光滑的石板路面上,肯定有她走过,不管是雨里,还是高跟鞋,都溶在石街的时光里。与时光一同默默地等我出现,坚信在某个灿烂的日子里,到来。今天,我来了,坐在石桥的石栏上,能体会到你曾在这儿坐过,不会错,一定就是这儿。站在街房木壁旁,也能拭出你曾依在此处,望着街囗,痴痴地等我,走进来与你一起在老街漫步。

  街面上染房、当铺、酱油作坊、岸边唱戏的舞台等等,都留给导游讲给身边的人吧。我不再站在桥头眺望,因为无雨,在这陌生的地方,不见你是一种寞寞热闹,虽然,不远处,会有你的眼关注着,但怕起风,吹散逝水年华。

  虽然喜欢留在原汁原味窄窄的石街。看丽人走过,看她在长长的巷子里走,我想总应该有一丝雨该下了,不然那木柄的油纸伞,到了晴天有什么用。这念想终敌不过,朗朗万里碧空,丽人依然走过,无风裙摆依然飘逸。梦一样的江南,不会画。更不会写诗,诗一般的情,写不出半句。读书少,方知受伤不分环境,连在这最柔软的江南,心也会一痛,那怕身披铠甲也是枉然。

  我们4人包了一叶乌蓬船(乌蓬船肯定是这种样)。橹动水响,没人划桨,细看是马达替代,也是现代的底子了。舱位不多,我们可以船头船尾地看,也侧身透过窗格看岸边行人。

  那个小孩一手拿着糖葫芦,一手抓住他母亲的短裙左顾右盼,仿若也在等同行的小阿妹。

  船象一条鱼,滑过一座桥又一座桥。那是谁家院墙上开着己枯萎的美人蕉,分明看见2只鸟跳进去不见了。垂柳梳下细长的柳条,害坏了河里的水,变成水在柳条上起波纹。那是谁家的院落啊,凉起的衣服还在滴水?这是谁家窗户无人还打开窗?又是谁家姑娘坐在岸沿,让那个小子尽情地拍照?

  又是谁家的小店飘出香味,同伴居然能说出名字叫东坡肉。

  船在水上缓缓地飘,眼晴有点顾不过来,船在风景里划过,不知道船里的人又会成为谁的风景,一不留神,卡在谁的心里成了永恒,这画面里不是我,但一定会有人。

  上岸见一店对联:一杯两盏今逢渔家美食,三碗四碟渊源百年风情。喔,千年历史,千年风韵。不知醉过多少人,更不知多少人醉卧他乡。

  土木结构的浅屋深宅,演义过多少往事,茂林修竹中有过多少传说,还有孤独的游子,寂寞地看着落花。

  我知道,巷子不宽,水巷太窄,恰巧能让游子走进,只有走进江南,才是浪漫的开始。

乌镇散文随笔6

  乌镇是水秀的,大运河的水在这里轻轻地旋了一个窝,打了一个结,便多情地搂住了大唐银杏、六朝胜迹和一片明清古建。

  当船靠近安渡坊时,一种永恒的水姿风韵,似一群温婉、端庄的古典美女从小巷深处款款而来。紧接着,古桥、水阁、牌楼、木坊、马头墙,青门匾,于水中脱颖而出,将乌镇丽而不媚的美演绎到了极致。在初识的那一刻,乌镇那迂回折曲百川环绕的水,就如一曲老歌久久萦绕在我的心头。

  沿着或宽或窄的街巷闲步,踩着或长或短的青石板前行,穿梭在古色古香的屋室民居,踯躅在萧疏淡雅的楼阁回廊,拾遗长河中的古镇之梦,会不由自主地溢出一心水香,披满一身清净,会自然而然地感叹天造地设的水,成就了古镇这水墨丹青的生命画卷。

  水,拱起了古镇的桥。有水必有桥,水多桥也多。水滋长灵气,桥平添神韵。水是自然的造化,桥是古人的杰作。不大的.乌镇,竟有“百步一桥”之说。古桥遍布,且式样不一,或拱形,或梁式,或单孔,或多孔,或飞越于河港、横跨于街面,或盘旋于要津、点缀于园林。细看这些桥,有青石紫石砌的,有花岗岩垒的,有小巧玲珑的,有高大雄伟的,有露于清波之上的,有藏于绿树丛中的,有桥连着桥的,有桥里有桥的,有裸露着精美雕刻艺术的,有蕴含着对联这一古老文学形式的……历经千百年的座座古桥垂虹一样伏卧在河面上,每一座都有一个短短的名字和一个长长的由来。怪不得人说乌镇最美的风景是古桥。而最美的古桥是“桥里桥”,它是由通济桥和仁济桥组合而成,令人叫绝的是,两桥一呈南北方向,一呈东西方向,直角相连,无论站在哪一座桥边,均可以透过桥洞看到另一座桥,如同井中观月。若站南河岸观看,两桥半圆形的桥孔倒映水面,虚虚实实,似圆非圆,叹为观止。若伫立在桥上而望,岸上人家炊烟袅袅,水中轻舟悠悠荡荡,一派诗意盎然、怡情悦性的水乡风光。观赏这些或恢弘雄伟或纤巧玲珑的桥,登步这些或挺拔高耸或曲折逶迤的桥,不禁心旷神怡、思绪万千,从心底里赞叹:水造就了桥,桥美化了水,水桥相映,美哉,乌镇!

  乌镇河港交织,以青石板铺就的街道依着一条条水路而建,曲曲弯弯,盘绕迂回。沿河民居大多有一部分延伸至河面,下边用石柱或木桩打在河床中,上架横梁,搁上门板,成为一种别具风格的建筑,当地人称为“水阁”。水阁是名副其实的“枕河”,是别有洞天的风景,三面开窗,木板底下就是潺潺流动的河水,太阳的光影从水中折射到水阁的木壁上,成波纹状慢慢地荡漾开去,带种千年的沧桑和寂然,平淡中有了些幸福的滋味。游乌镇的人,水阁一定是要看的。晨看,水雾轻拂,恬淡静谧,宛若妙龄,羞中带娇;日观,古朴风雅,玉树临风,犹如绅士,儒相毕呈;夜视,河水悠悠,灯光闪闪,迷离幽远。在那岸边的每一座河埠旁,在河埠的每一条帮岸上,在帮岸的每一条廊棚里,在廊棚的每一个美人靠里,你往往会看到年轻的女子,洗衣淘米,挑花绣朵,一个个含情脉脉,仪态万方。这个时候,坐在水阁,看着风景,再品一品乌镇男人用白水白面白米配制的“三道白”酒,品一品乌镇女人手擀的姑嫂饼,乌镇的滋味就全了。

  水,滋养了乌镇的人。水是乌镇演进之源,生存之基。水利万物而不善其身,水居贱下而独生其贵,水性柔美而化“万锐千钢”,水性清廉而淡泊世事名利。这样的水性滋养出的乌镇人,心如止水,清净明澈;智慧淡定,平等博爱。行走乌镇,耳闻目染,湿漉漉的空气里渗透着水的味道、古籍的味道、三白酒的味道、青花瓷的味道、蓝花布的味道,最沉香的还是乌镇人的味道,不张不扬,不卑不亢。就说徐家厅、朱家厅、张家厅那些大户人家,家内虽有几进几出的宫殿气派,家外仍如贫民百姓一样普通,有如小家,亦如碧玉,与整个乌镇浑然一体。由此,不论走到哪里,不管怎么看,乌镇人都有几分平淡几分儒雅几分绅士。打铁的,唱戏的,酿酒的,开茶馆的,办染坊的,穿官袍的,都在不经意间透着一种平和、一种文气。茅盾先生的《子夜》、《林家铺子》、《春蚕》、《秋收》等巨著也许就是这么来的,他笔下的那些人物也许就是这些乡亲。是的,乌镇出了不少人物,但有一个茅盾就够了。不然,“茅盾纪念馆”里,怎么会有那么多熙熙攘攘的人群簇拥着先生呢,也想成为先生笔下的一个人物啊。

  行走乌镇,真的觉得:水,是乌镇的血脉,灵魂,是乌镇斩不断的根,割不了的筋。水,生动了乌镇的沧桑岁月,千年古镇,越老越周正,越老越硬朗;水,生动了乌镇的景致及文化,使乌镇以一种润物无声的力量穿越时空,扬名中外。

乌镇散文随笔7

  江南水乡,自儿时起,就是一种如诗如梦的存在。

  无数次见过它的样子,在诗歌里,在电视里,在梦里。

  白墙乌瓦,流水小桥,青石街道,嶙峋老树。夕阳斜照,渔舟唱晚,灯火辉映,渔米人家。都是它在我脑海里的印象。

  有缘在江浙待了五年,却从未去过乌镇。决定去的时候,有朋友说古镇都是一样的,没什么好看。

  我笑笑,还是奔乌镇去了。

  从上海出发,两个小时光景人已到了乌镇。乘着假期来出游的人,还真是不少,车站和景区门口熙熙攘攘都是人。好在对于乌镇来说,似乎早就做好了高效应对的准备。旅游巴士一辆接着一辆,景区里多种购票方式并行倒也不担心会等待太久。

  景区的外围,看上去如同其他的景区大门没有什么区别,接待大厅和围墙透露着苏式建筑的雅致,建筑内部干净明亮而又现代化。

  去之前,一心计划着在景区买买买、吃吃吃,优哉游哉的度一天天。就去之后却发现,一切跟想象的完全不一样。

  没有街道上的人声鼎沸,没有路边的商户云集,甚至没有显眼的店门招牌。一路走过去,零零散散的一些人,漫步着,说笑着,驻足着,拍照着,各有各的节奏。

乌镇散文随笔8

  刚刚进园时,木头铺就的路蜿蜒曲折,傍着两旁高低错落、形状姿态各异的树木,也傍着开阔的河面景色,轻柔的春风吹过,湿润的清甜的味道铺面而来,有种曲径通幽的感觉。

  小街道,也很有味道,在窄窄的高墙中间穿梭,有的通到了深处的院落、有的是到了花田里、有的在一柯古树或者岸边停住。

  主建筑沿着两条小河分成平行的几排,主干道也平行相对,中间由一座又一座的石桥相连。路由一块块质地坚硬的石头或石板组成,路面光滑干净,缝隙间有少量青苔,如果鞋子硬一点,就会在石板上留下一阵哒哒的声音。这不经让我想起初中时学过的一首诗。

  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你的心是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足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我哒哒的马蹄声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这也正好是三月,青石的街道上,年轻人来来去去,柳絮不时地在空中飘着,所有的树木均披上了一层崭新的颜色。

  景区的商业——民宿、饭馆、小吃、手工艺展示店、丝绸制品纪念品店,消消地分布在游览的途中,不密集、也不吵闹,不仔细甚至看不见招牌。

  走到哪里饿了渴了,便四处寻找,看到印象不错的饭店或民宿便走进去,找个八仙桌一坐,若是靠近水的那一面就更好了,河面上陆续飘过的乌篷船、对岸的房屋树木轮廓尽收眼中。

  傍晚时分,景区的民谣酒吧热闹起来了,看着古镇将要入夜的景色,跟喜欢的朋友或者心爱的人在这里坐坐,听上几首好听的歌,还是十分惬意的。

  三月时分,有好些民宿或者青旅门口都爬着紫罗,都开了,紫色的一串串小帆船垂挂着,很是喜欢。在这里休息一晚,什么也不想,看看两岸景色、看着石桥下划过的乌篷船,心情也会大好。

  自古江南经济就领先其他地区,文人墨客云集,乌镇更是如此。整个景区有许多个名人纪念堂,著名作家孔另境、文化名人孙木心、文学巨匠茅盾等,都有详细的介绍和史料展示。

  作为丝绸的重要产地,景区也分了多个区,向人们展示了缫丝、织布、印染等工艺。看到传统的大型印染晒场、作坊里异常复杂的织布机,布匹的制作精美与机器的复杂结构对比,无不显示着江南人民的智慧。

  都说,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它们在那里呢?在我看来,也许不用跋山涉水,车马劳顿,这样的小镇也可以。

乌镇散文随笔9

  我对浙江乌镇的向往,缘于中央电视台和网络对乌镇作的广告,那小桥流水,那具有民族特色的古建筑,身着蓝印花布的农妇摇着的乌篷船,那穿流不息的游客,这些无不深深地吸引着我。前不久,我终于有幸来到乌镇,漫步在乌镇的石板路上,一睹乌镇的风采。

  据资料介绍,乌镇位于浙江省桐乡市北端,地处杭嘉湖平原中心,属太湖流域水系,河流纵横交织,京杭大运河依镇而过,典型的江南水网平原。乌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十大魅力名镇、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国家5A级景区,素有“中国最后的枕水人家”之誉,拥有7000多年文明史和1300年建镇史。 典型的中国江南水乡古镇,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之称。十字形的河流将全镇划分为东南西北四个区块,当地人分别称之为“东栅、南栅、西栅、北栅”。 刚进乌镇,但见游客如织,来自大江南北和国外的游客,进街巷,上游船,欣喜异常,欢声笑语。

  脚踏在乌镇的石板路上,看着古色古香的民居建筑,虽历经沧桑却完整的保存着晚清和民国时期水乡古镇的风貌和格局,让人赞叹不已。据导游介绍,景区内保存有精美的明清建筑面积有30余万平方米,横贯景区的西栅老街长达1.8公里,纵横交错的河道近万米,河上的古石桥72座。我坐在古石桥上边休息边看河上的风景,看到以河成街,街桥相连,依河筑屋,水镇一体,河中不时有载着游客的乌篷船往返,摇橹的中年妇女穿着江南特有的印蓝花布衣,与小桥的水中倒影迭印在一起,呈现出典型的水乡特色,一派“小桥、流水、人家”的古朴风味,是那样的赏心阅目,透着诗意的美。

  为了体验古镇的细节美,我不乘乌蓬船,徒步穿街巷,走走停停,这儿瞅瞅,那儿瞧瞧,看古商铺鎏金的牌匾,欣赏古人书法艺术。看街区内的名胜古迹、经典展馆,宗教建筑、民俗风情,门前的古树,各具特色的民俗馆和各种手工作坊。有古老的蜡染作坊,民间酿酒作坊。染坊后院的晒布场上,一片片蓝印花布从五六丈高的竿上飘落下来,迎风飘动。游客们甚以为奇,以此为背景拍照留念。

  导游带领着我们,边走边介绍。她告诉我们,乌镇地杰人灵,名人大家荟萃,乌镇自宋至清千年时间里出贡生160人,举人161人,进士及第64人,另有荫功袭封者136人。

  中国近、现代也是人才辈出,其中文学大师茅盾就出生在乌镇,其小说如《子夜》、《春蚕》、《林家铺子》等是“五四”以来优秀文学的典范。茅盾自1896年7月4日诞生至年春离乡求学,在此生活了十三个春秋,以后数十年间仍然心系乌镇。在茅盾的故居,我看到茅盾亲自设计翻修的书斋,手植的南天竹 、棕榈,还有叶圣陶等人的题字。茅盾曾经读过书的立志书院坐落在茅盾故居的东侧,现在已改为茅盾纪念馆。

  漫步在三河古镇的街道上,感受着古镇昔日的繁华,今日的辉煌。人们常说“水是江南的灵魂”,悠悠河水如香甜的乳汁,哺育了乌镇的文化,哺育出数不胜数的名人才俊,让千年古镇大放异彩,让我一饱眼福。

乌镇散文随笔10

  初冬季节,我作为一名导游再次和团友一起来到乌镇和杭州。虽说以前也是领略过乌镇和杭州的美,但季节的不同,收获的美也是不同的。

  我们的第一站是地处浙江省桐乡市北端、西临湖州市南浔区、北接江苏苏州吴江市的乌镇。乌镇原以市河(车溪)为界,分为乌青二镇,河西为乌镇,属湖州府乌程县;河东为青镇,属嘉兴府桐乡县。解放后,市河以西的乌镇划归桐乡县,才统称乌镇。一条流水贯穿全镇,它以水为街,以岸为市,两岸房屋建筑全面向河水,形成了水乡迷人的风光。水中不时有乌篷船依呀往返;岸边店铺林立叫卖声不绝于耳。

  走进乌镇,走在那用青石板铺成的狭窄的小街上,看到两边各式各样的民居和仍住在民房中的乡民,就会让人有一种亲切

  自然的感觉,它体现着一种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整体美。沿着滴着雪水的小道我们参观了染布坊、江南木雕馆、余榴梁钱币馆、茅盾故居、古戏台等景点。每个景点都有它独有的美,但唯一不变的就是他们里面的小商品店,几乎每家店都有他们用当地染的印花布做成的一些小工艺品。对我来说总是忘不掉那个蓝色的带有白色小花的布,用它做成的手捂很漂亮,还有许多丝绸做的服装。食品呢有很出名的姑嫂饼、三白酒、芽糖等;墨香味十足的文化用品……走累了的话不妨去听听当地特色戏。

  提起杭州呢不由让人想起西湖,那说到了西湖呢不由得让人想起雷锋塔和那个家喻户晓的《白娘

  子传奇》。迎着晨光我们开始泛舟西湖,欣赏着水天一色的美景,水波随着船儿的开动慢慢加速起来。瞧!新雷锋塔就在眼前。它位于杭州西湖南岸南屏山日慧峰下净慈寺前。雷峰为南屏山向北伸展的余脉,濒湖勃然隆起,林木葱郁。雷峰塔曾是西湖的标志性景点,旧时雷峰塔与北山的保塔,一南一北,

  隔湖相对,西湖上呈现出“一湖映双塔,南北相对峙”的美景。到明朝嘉靖年间,塔外部楼廊被倭寇烧毁。塔基砖被迷信者盗窃,致使塔于1924年9月25日倒下。我们现在欣赏的新雷锋塔是由政府后来按原貌修建而成的塔。沿着河水我们欣赏一元纸币背面的山水图———西湖的三泉映月,它是由当时的杭州太守苏东坡修建的。路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中的楼外楼,据说它最出名的菜肴是别

  具有杭州特色的龙井虾仁、西湖醋鱼、叫化鸡等。沿途经过杭州一代美女苏小小的墓,继而欣赏‘断桥桥不断,长桥桥不长’,《断桥残雪》中的断桥,许仙与白娘子就是在这断桥上相遇相爱,留给我们的是遗憾的美。那长桥就是我们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十八相送的桥,故称长桥桥不长……流连忘返地欣赏着一路郁郁葱葱的美景,身临其境感受着西湖给我们带来的美的震撼。

  围着西湖周围的还有岳王庙、灵隐寺、花港观鱼、云栖竹径等等美景,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只能挑一些景点来观看,大家意犹未尽地带着几许不舍离开了这个美丽的休闲之都。

【乌镇散文随笔】相关文章:

水秀乌镇散文随笔10-09

江南乌镇的散文随笔09-01

乌镇印象散文随笔10-02

描写乌镇的经典散文随笔01-14

游乌镇逛杭州散文随笔10-10

乌镇来过从未分开散文随笔01-13

乌镇06-03

乌镇10-28

乌镇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