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年味的散文随笔
夏秋春冬,四季荏苒,花开花落,每隔三百六十五日就会有一次繁华的盛宴,这就是过年,过年的来历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古老传统节日。张灯结彩,烟花炮竹,喜帖春联,走亲访友,喜气洋洋,盛况空前,耕耘希望,辞旧迎新。
每至过年,总不忘走一遍荒置的乡村小院,纵是野草蔓生,断垣残壁,终是觉得亲近。静物无声,多少人世沧桑,老一辈的青春过往,阴晴冷暖,皆藏于其间。曾经盛况的炊烟院落,漫吟着残照的风景,弥散着往昔过年盛宴的清香。
忆起儿时伙伴,穿着花色的小袄,头扎七色的头绳,脚穿柔软的千层底,提着梦里华丽的灯笼,走在光阴的小道,欢呼着,歌唱着,细数着,如此的美好而有浓浓的温馨,我想那乃是我梦寐的年味。
曾对过年有过很深厚的情感。那光阴里承载着喜悦,流畅着幸福。 读书时节每每放假,回家团圆,享受着相聚的温暖和甜蜜,吃上母亲制作的馒头,咀嚼着母亲包的饺子,香醇可口,香气满溢在我的嘴角。工作后,期盼过年,好得一寸光阴陪着老父亲对弈乐欢,沏茶品香,陪着姊妹细数流年。而后走亲访友,互道吉祥。此时我不为尘事而忙,心境静然,守着一份恬淡的性情,满溢着家人的喜悦,滋润我心。
工作久了,岁月令自己措手不及的时候,突然有些惆怅萦绕。望着天空绽放的烟花,听着噼里啪啦的音乐,看着歌舞升平的盛景,走在堆满礼品的商店的街边,年味却渐行渐远,于是我倍感孤寂。
于是我就会在梦里重温往昔过年。
乡村过年,繁盛而又隆重。过了阳历年,就开始张罗年货。院子门堆满了打好的煤球或劈好的干柴,西厢房里储存了满满的菜和粉条,还有光滑的红萝卜和细长的大葱,整齐的摆放着。记得母亲将准备好过年的白菜摆放好,然后用土埋上。粉条刚出锅要经过结冰和融化再晒干,趁着阳光潋滟之日,此时每家的院子里挂上一杆又一杆的粉条,浩浩荡荡,很是壮观。清理出几袋子最好的小麦送到磨面坊,以求过年时吃上最白的馒头。
家家每年要养猪或鸡,那也是过年最丰盛的美食。在院子里支起一口大锅,用干柴煮水,喜气洋洋地磨刀霍霍,然后邻居的叔或伯都会 来帮忙宰杀,肥肥的被抬进锅里蒸煮,或有时被切成小块入锅煮,此时云雾缭绕,香气飘散,笼罩在小乡村的上空,好像在给玉皇大帝传递着人间的过年的喜庆。被煮好的肉块一盆盆的放在架板上,偶尔跑来一个孩童偷偷的拧下一块入口,那美滋滋的味道从他的牙齿传出,歌声都是香的。
腊月的天气,萧瑟寒冷,有时大雪纷飞几日夜。白天孩子们在雪地里玩,打雪仗,吃雪球。夜晚邻人相聚,赏雪唠嗑,静谧的乡村,远离尘嚣,雪花落至古色青瓦,柴草上,每一个搁置旧物的角落。整个乡村宅院披上白衣,美丽如画。偶有几童,在雪地里奔跑,留下深深的脚印,欢乐溢满印痕,
不时传来谁家狗吠的声音。雪花透过暗淡的灯光传着柔情,母亲在厨房里忙碌着,唱着喜气的豫剧。馒头在母亲的手下旋转着,愈加光滑和挺拔,微微隆起的山峰,丰满的馒头锦簇的排列着,等待火的洗礼。我偷偷的跑出房间吃几口雪花,又偷偷的将雪捧进屋里,母亲会喊“别寒了你,小心咳嗽。”我就会跑到母亲身边,坐在暖暖燃烧着火柴的锅边,倾听母亲讲动人的乡村轶事和美丽的传说。母亲说“雪盖三层被,来年丰收年!”雪洁白的就如馒头的颜色,所以雪是天使是美丽的化身。于是我爱上了雪,爱上了雪的纯洁和神话。雪中光阴,缓慢温柔,静赏庭院飞雪,淡看风尘世事。尤其爱静听雪落的声音,就如我孤寂时惆怅地坠落。因为在雪静静坠落的故事里有母亲的歌声与传说。
尤其最爱玩的就是放炮了,不到除夕,乡村里就会不时传出噼里啪啦的响声。那时这个响声是美好的,而且我们会几个人顺着响声跑去捡起没有炸开的炮,取出里面的火药,重新卷好,聚集在一起欣赏着自己伟大的创举。
接下来 ,就要清扫房子,房前舍后,轩窗案几。姐妹分工,承包各自的责任区。掸去房梁上的灰尘。坼洗被褥床单,清洗各式器具。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如有必要,还需将门及桌凳涂染新漆,或去集市购些桌布,再收集几束绢花,放置瓶内,客堂顿时生色。看院内整洁,母亲忙碌着整理年货,我们欢呼雀跃。
集市越加热闹及喜气,成群的村民赶往购置年货,有谚语,“糖瓜祭灶,新年来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老头儿要一顶新毡帽!”平日一里长的集市就会增长到几里开外,如在云端观望,是一条彩色的曲线,很是壮观。人头攒动,春联年画挂满两侧,鞭炮齐排,随手而取,叫卖声,欢笑声,环绕天宇。集市的最头位往往是鸡鸭和猪的交易场所,加之鸡鸣鸭叫,猪猪高歌,好不热闹。提一竹篓,内放几只鸡鸭,右手拿着竹杆轻轻赶着哼唱的猪儿归家,路洒喜悦。
母亲也会与婶婶相约,前赴集市,添置一些新衣衫,挑选一些头上的饰品,例如彩色的头绳和纯色的皮筋是那个年代的饰品。在民间艺人的小泥人前观望好久,取得一两只为我们带家。从鸡鸣启程,往往午后方归,一篮子一包的,甚是丰富,我们围着年货兴奋不已,抬至屋内,细数年货,一一记下,就如清点幸福的账单,期盼着除夕礼品的发放。
村里很多家贴的春联都是出自父亲之手,他的神笔颇为出名,每至腊月,不断有乡邻送来红纸,求得父亲的贵墨,然后欢喜的粘贴于一物一草,沾喜于一年得来如此难得的字体,让孩子读给自己听,笑降于眼睛与眉毛。每收到红纸,父亲都会支起书架子,细研墨香,尽书喜气。偶尔教我们读一些繁体字,观赏一些四个字组合的巧妙。边吟边写,畅想着明年的丰收。“五谷丰登、青龙治水、自力更生、丰衣足食、幸福家庭、出门见喜、日行千里、普天同庆、尊老爱幼、实现四化......乃是那年代流行的春联词语。乡村里,没有诗意盎然,却有惬意的墨香。偶尔母亲也会剪一些窗花,贴在箱子或衣柜或窗户上。我将父亲的大作一一排放在架子上或地上,静等墨干而后一家一家的卷好,等着乡邻来取。
姐姐喜欢贴年画,她端着用精致的小麦做成的面糊,满院子的开心,不一会,门上、门柜子上、门帘上、餐桌上、汲水井上、木架子车上、粮仓上、灶台上、猪圈上、鸡笼上、箱子上,全是红纸,平凡人家,一草一木,皆有喜气。就连我们床头的书桌上就有”好好学习,勤奋读书“的励志语。随着我们读书的增加,写春联的任务逐渐分工,大妹的字体较好,逢过年,她就会兴奋的展示着自己的作品,而后粘贴起来,幸福的读着散发墨香的文字,此时母亲就会望着我们笑。
转眼到了大年三十,这一天是最忙的。尤其上午的乡村,年货基本备齐,新衣服也已经备好,春联年画均已经粘贴到位,那么年夜饭是这日这年最丰盛的宴会。
上午,母亲开始挑选最优质的面粉和面,而后放在一个盆子里。再取出优质的大肉,剁成肉馅。抽空再支起油锅,炸一些红薯丸子,那圆圆的丸子在母亲手里飞转,从油锅出来金光灿烂,放进嘴里甜甜脆脆,那是最豪华的美食,至今我依旧贪爱吃她。
午饭后,母亲招呼开始包饺子,肉馅的.调制是淡淡的清香,轻轻嗅之,垂涎欲滴。姐姐赶着饺子皮,母亲教着我们学包,一排排的饺子如古代的元宝,蔚然屹立,不一会,床上、桌子上到处是排放饺子的托盘。母亲还会取来一个硬币,偷偷的包子一个饺子里,年夜饭时谁能吃到,谁就会大富大贵,成为我家的吉祥之星。我深深知道,那是母亲对儿女的期望,其实母亲很想为每一位孩子包进一个!风俗传说,一个才灵验,于是母亲只能包一个,不过,哪一个孩子吃到,对于母亲都是幸福的一件事。
忙至五时左右,厨房里风箱开始呼啦啦的响起,大大的锅里已经放满了扣碗和蒸菜。
炊烟袅袅升起,暮色的村庄在轻烟的笼罩下如是天上仙境。大队的广播里开始播放喜气洋洋的抬花轿选段,不时传来了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客厅里挂起了红红的灯笼,家门口也点燃了红红的街灯。
村头的坟地里人越来越多,家家都派人来为先祖祭拜。父亲也带我们前去祭拜,点燃一些黄纸,摆上一些祭品,添置一些新土于坟头,父亲在坟前磕头,我们就会点燃起鞭炮。归得家门,点燃鞭炮,饺子开始入锅。接着一道道菜上桌,一碗碗热腾的饺子端上来,母亲便会派我们端饺子为村里年长者送去,以示孝心及敬意,我们自然欣然前往,因为除夕送饺子长者是要给压岁钱的,街上也有别家的孩子送饺子,见面一笑,乐如烟花灿烂。
一切完毕,当一年的繁忙都结束时,围坐在一起的家人终于团圆了,最豪华的宴会开幕了。我们大口喝汤,小口吃肉,绝然不会锦心绣口,美餐雅兴,乐不可言。吃到硬币者更是乐不思蜀,我们也会向吉祥之星祝贺。庭院里飘荡着年味的欣喜和温馨。
饭后,父亲开始发压岁钱,我们会整齐排着向父母施礼拜年!然后父母就各自去邻家互道年安去了。
那一夜,心情是兴奋的,生活是富裕的,花朵是灿烂的,风都是温柔的。平日里打着补丁的裤子睡觉了,我们穿着崭新的花衣裳,头上绑着彩色的头绳,尽情的花着不足一元的压岁钱,约上几个伙伴买来玉米棒、花炮,买来气球串成串,买来琉璃球放在崭新的裤兜子里,听着哗啦啦的清脆的响声,甚是陶醉。正是“通宵灯火人如织,一派歌声喜欲狂,正是今年风景美,千红万紫报春光。”
夜色渐浓,拜年的父母和玩耍的我们归来,围于一炉,磕着瓜子守岁,再倾听父亲讲讲过年的往事。夜半子时,千家万户放过炮竹,合家坐到一起吃“更岁饺子”再检查下灶台上的锅里已经是放满美食时,方才安寝。唐朝诗人有诗云:“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
初一一早,炮竹声声迎来新春,我们一一穿着崭新地衣裳,弟妹有时兴奋的穿着新鞋一夜不脱,早上起来直接下地就跑。等我们焕然一新的站在庭院时,父亲已经上坟祭拜归来,母亲已经将饭菜和饺子做好,一家人又是一场丰盛的宴会。
正月初一,当时的旧俗很多,既不许动剪刀,也不许说不吉利的话,于是人人不可做家务,这是风俗,无人敢破。也不可以走亲戚,这一天村里的相邻四舍互相走动,互道问安。记得每每初一,外婆一大早就会将客堂摆放整齐,而后取出一个干净的苇席, 在苇席上铺上崭新的褥子,等着晚辈的拜年,每有街坊前来跪褥拜年后,外婆就会拿出备好的香烟送之,如有孩子前往,外婆就取出崭新的一角二角的纸币送就。尊老爱幼,此风此俗,好久不见,如今甚是怀念。
孩子们开始在街上游玩,拿着崭新的压岁钱尽情花着,打琉璃球,扎气球、投沙包等,不时买些玉米棒,不时在比着各自的新衣裳,抬起脚让她们看看自己的新鞋,也比着母亲的手艺。若初一这天有雪飘飞,街上依旧人多,邻居们一起铲着积雪,一起堆起雪人,再取红萝卜做鼻子,一起和孩子玩起雪仗。欢笑随着雪花融化,温暖着整个村庄。年长者一起守着火炉,叼起烟袋,诉说乡村轶事,忆往年沧桑,叹今夕美好!
小时候,也有些村子初一表演踩高跷,我们就会随着大人跑去观看,人群拥挤,锣鼓喧天,大头娃娃或是天女降临都是如此的让人流连忘返。
正月初二,开始有亲戚来往,尤其是新近结婚的年轻人,姑娘嫁得人家就要这日由夫君陪伴回娘家,那时多有女婿要带有抬礼盒之人,风雪无阻,以示孝顺和敬意,枣花馍是那时姑娘回娘家必带的礼品。于是初二一早,大婶大妈便相约成群在街上等着新女婿的驾临,或有给女婿涂抹花脸,或有要得几个糖块,算是喜气一场。待得午饭后她们又成群的巡视家家女婿送来的枣花馍,评论其大小,观赏其红枣通透的颜色,邻家丈母娘总是笑若牡丹花般的邀请品尝。只等得姑爷家随来者被灌的酩酊大醉后,姑娘方可随夫君归家,此为风俗,醉了,方能彰显招待之周全。
母亲也会做好枣花馍给外婆送去,我从小也吃得枣花馍,弥漫着甜甜的枣花味, 那是幸福的味道,是爱的味道!
母亲生育了我们四个女儿,每每邻居品尝别家女儿的枣花馍时,邻居都很羡慕说母亲是幸福的,以后有吃不完的枣花馍。此时母亲都会开心的笑。可是,母亲的大女儿方未成家时,就已远离我们而去,她没有吃到一口女儿的含有孝顺的枣花馍 ,想到此,我就会心殇孤寂。
正月里,有秋千荡漾,荡来欢声笑语;有炮竹声声,迎来春风;有翰墨清香,散发寰宇;有雪花飘舞,洁净至今;有天光云影,至今冥想;有枣花馍香,至今垂涎;更有母亲的爱陪着。正月里,夜夜繁华喜庆,时而几人围坐一处,摸个自抠;时而围炉共话,递烟沏茶;更有红包降临,我爱上了过年。
邻村每至正月初十后,便开始搭起戏台,请来乡里最有名的戏班,热闹地唱上几天几夜。看戏是过年最美丽而又最浩大的一道风景。车水马龙,男女老少,不顾风寒,聚在一处,共赏乡音。忘记了白昼,让自己醉在二夹弦或锣鼓声中,不愿醒来。奶奶拉着木架子车,车上放置厚厚的棉被,我们围坐在车上,在偌大的戏台下专注地看着,台上生旦净丑,台下观众拥挤如潮。锣鼓、二胡 、唱腔响彻了乡村和小河。《收姜维》、《抬花轿》、《借粮》等等台上、台下那气场,亦如繁华之东京的当年,华丽而喧腾。一年中,唯有这些日子,无须耕织,无须读书,安了心的开怀享乐。
那时的正月是温暖的。
灯笼是孩子元宵节必备的礼物,约上伙伴,挑着外婆送来的或是自制的 灯笼,点燃起红红的蜡烛,而后一起走在街道上,再看看乡村各家门口点燃起的红红的灯笼,如在天街行走,而母亲在家门举着一盏火红灯望着我们笑,指引着我们回家的路。
农村是没有花灯的,没有城市华丽的灯火,更没有城市璀璨耀眼的烟花,城市的街道两旁竖立的是各式各样的花灯造型,而在农村仅仅是蜡烛点燃的纸灯笼,这就是过年的不同,但是相同的却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我也来至城市看过一次花灯,生动有趣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猪八戒吃西瓜和倒拔垂杨柳,至今未能忘记,回至乡村我一一讲给伙伴们听,她们都是增大眼睛安静的听着我云天雾地喷着,那眼神里满是农村孩子对城市美好的向往。
如今一切华丽了,包括元宵节的灯,可是家乡的街道上缺少有了当年的欢乐和喜庆,我们的年味去哪里了呢?
吃完元宵饭,年味渐消,草木复苏,沉寂了一冬的农作物开始了她们的使命。于是农民开始进田灌溉,孩子们开始整理书包读书,春风也吹拂着大地,河水开始吟唱起春之歌,燕子开始筑起新巢。屋檐上的积雪开始融化滴落,日子简净悠长,似那条蜿蜒的小路,看不到边际。
窗台上的那盆菊花也开始吐露新芽,春天来了,新的一年开始了。
如今过年的年货比往年的甚是豪华,一年四季均有炮竹可燃,灯笼花样齐全等。可再也不见孩子相约去捡炮竹;街道上很少见孩子们一起挑灯夜玩,很少见孩子在街道打琉璃球、捉迷藏;也不见乡村庭院支起热锅,杀猪宰羊;也不见谁家支起书架子,泼墨书写年画;更不能闻及大队喇叭里喜庆的《抬花轿》,也不再有母亲盘起的圆圆的馒头,更没有人群相约去邻家品尝枣花馍的味道......
坐着”日行万里\'的汽车,却不再贴上红色的春联,住着四季如春的楼房,却很少顾及门口的对联,“出门见喜”的红纸已不见很久光景,环顾四周,无任何的喜庆的年货,关上门独自品味当代的年味,乏苦枯燥,孤寂落寞。
如今的花灯皆是电的,可真正挑起的孩子越加越少,风俗传承越来越淡,再也不能走在蜡烛点燃的天街上,再也看不见母亲的笑容。如今的菊花品种众多,繁华娇贵,行于脚下却无能闻及其芬芳,冷漠于她的存在。
历史的风烟在时空里渐渐淡去,而过年传承的风俗依然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富有代替了清贫,而我宁愿永远长不大,品尝清淡的年味。过往一切,皆归入时间沧海。如今过年,锦绣如织,却再也寻不到当年的滋味,春水秋月,物转星移,过往的岁月清明如镜,亦只能看到影子。
而我依旧盼望过年,那是家人团聚的盛会,期待一场繁华的世景。此时一家人在这座古城里煮茶听雪,倾听父亲讲流年往事,重温当年风华的过往。
那时的正月是温暖的。
灯笼是孩子元宵节必备的礼物,约上伙伴,挑着外婆送来的或是自制的 灯笼,点燃起红红的蜡烛,而后一起走在街道上,再看看乡村各家门口点燃起的红红的灯笼,如在天街行走,而母亲在家门举着一盏火红灯望着我们笑,指引着我们回家的路。
农村是没有花灯的,没有城市华丽的灯火,更没有城市璀璨耀眼的烟花,城市的街道两旁竖立的是各式各样的花灯造型,而在农村仅仅是蜡烛点燃的纸灯笼,这就是过年的不同,但是相同的却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我也来至城市看过一次花灯,生动有趣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猪八戒吃西瓜和倒拔垂杨柳,至今未能忘记,回至乡村我一一讲给伙伴们听,她们都是增大眼睛安静的听着我云天雾地喷着,那眼神里满是农村孩子对城市美好的向往。
如今一切华丽了,包括元宵节的灯,可是家乡的街道上缺少有了当年的欢乐和喜庆,我们的年味去哪里了呢?
吃完元宵饭,年味渐消,草木复苏,沉寂了一冬的农作物开始了她们的使命。于是农民开始进田灌溉,孩子们开始整理书包读书,春风也吹拂着大地,河水开始吟唱起春之歌,燕子开始筑起新巢。屋檐上的积雪开始融化滴落,日子简净悠长,似那条蜿蜒的小路,看不到边际。
窗台上的那盆菊花也开始吐露新芽,春天来了,新的一年开始了。
如今过年的年货比往年的甚是豪华,一年四季均有炮竹可燃,灯笼花样齐全等。可再也不见孩子相约去捡炮竹;街道上很少见孩子们一起挑灯夜玩,很少见孩子在街道打琉璃球、捉迷藏;也不见乡村庭院支起热锅,杀猪宰羊;也不见谁家支起书架子,泼墨书写年画;更不能闻及大队喇叭里喜庆的《抬花轿》,也不再有母亲盘起的圆圆的馒头,更没有人群相约去邻家品尝枣花馍的味道......
坐着”日行万里\'的汽车,却不再贴上红色的春联,住着四季如春的楼房,却很少顾及门口的对联,“出门见喜”的红纸已不见很久光景,环顾四周,无任何的喜庆的年货,关上门独自品味当代的年味,乏苦枯燥,孤寂落寞。
如今的花灯皆是电的,可真正挑起的孩子越加越少,风俗传承越来越淡,再也不能走在蜡烛点燃的天街上,再也看不见母亲的笑容。如今的菊花品种众多,繁华娇贵,行于脚下却无能闻及其芬芳,冷漠于她的存在。
历史的风烟在时空里渐渐淡去,而过年传承的风俗依然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富有代替了清贫,而我宁愿永远长不大,品尝清淡的年味。过往一切,皆归入时间沧海。如今过年,锦绣如织,却再也寻不到当年的滋味,春水秋月,物转星移,过往的岁月清明如镜,亦只能看到影子。
而我依旧盼望过年,那是家人团聚的盛会,期待一场繁华的世景。此时一家人在这座古城里煮茶听雪,倾听父亲讲流年往事,重温当年风华的过往。
【年味的散文随笔】相关文章:
年味依稀散文随笔01-19
年味优秀散文随笔01-19
年味的散文随笔09-10
年味优美散文随笔09-26
描写年味散文随笔09-26
关于年味散文随笔09-26
味散文随笔09-15
描写年味的散文随笔09-24
关于年味的散文随笔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