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优美散文随笔
歇夏
不知道别的地方有没有这个乡风,反正在我们盐城乡下,到了夏季炎热的时候,大多人家把嫁在外面的丫头带回家,住上几宿。名之曰“歇夏”。
带女儿歇夏,大多是舍不得女儿在男方家里太累,才找了这么一个理由,好让她回家聚聚。只是没想到,兴了这么多年。
漫长的暑假里,孩子有的是时间,大人多让孩子去带。孩子不明事理,就问,好好的,带姐姐做啥?大人就虎起脸,你说呢?姐姐在家累,带回家歇歇呗!又补上一句,你玩还喊累呢。孩子一听,伸了一下舌头,一路小跑,向着姐姐家的方向。带丫头回家,不一定要天热得怎么样,意思到了就行。那时候大集体,田里好像有没完没了的活。女儿嫁到婆家,就是嫁去一个劳动力,成天在地里干活。你不带,肯定要挨人家闲话,他家哦,女儿嫁了就嫁了,也就不当事了哦。你看看,这有多难听,好像咱家的女儿不是心头肉似的。
女儿带回来,一般都会当亲戚待之,也很当回事。赶早凉,上街买鱼买肉,回来招待一番。吃罢午饭,还带女儿上街逛逛,购买一下避暑的东西,比如油纸伞、草帽、凉鞋等。条件允许的话,再扯一块花布。条件差的就不同了,家里还有一趟孩子,吃饱饭都成问题,哪里来的闲钱啊,遇饭吃饭,遇粥吃粥,反正女儿是自己生的。女儿也懂事,回娘家的时候,如果不是顺拢,也会绕道去一下街的,她知道家里有几个馋嘴的弟弟妹妹。他们看见你回家,打老远就跑到路上迎接了,然后就翻你的包,抢饼抢油条吃。
也不知道是在什么时候兴下的,有的亲家就开始带未过门的媳妇歇夏了。亲家自有亲家的想法,说定了亲,就是换了亲,你家的女儿也就是他们家的,带一带,是理所当然的事。真是女儿吗?不是,是儿媳,是儿子将来的老婆,是头等亲戚,马虎不得的。有女儿的,也把女儿叫回来陪着。大鱼大肉的招待,话是拣好的说,总之让人家姑娘开心。吃过午饭,稍歇一会,就带人家上街去,避暑的东西一样不能差,完了,还要买水果糖之类的好吃东西。人家家里有弟弟妹妹,邻居家里也有孩子,最好的是给姑娘买的包都要揣满了,你家里没钱,就是借钱,也要把人家姑娘的脸做起来,不能叫人家回去,说闲话。丢了你亲家的脸面是小事,丢了儿媳可是大事。
为这事,大姐受过一次不小的委屈。大姐大我十岁,远嫁在邻镇的一个乡下,有二十多里的路。我去带她的时候,不凑巧,姐夫出去做生意了。她不放心家里的鸡、鸭、猪,还有棉田里的草要薅、赘芽要打。总之那天给事情拖着了,没有跟我回来。隔一天,我又去了,事先说好的,在渡船口等。河面有六七十米宽,河对岸上船的人,我是能看得清的,陆陆续续上船的不少,就是没有她的影子。船过来靠岸了,大家一个个上岸,我也是一个个细看,就怕错过去。就这样,一等就是一个多小时。可能是大姐在家忙着家务吧,这么想着,我便过了河,往她家里赶。谁知道,到她家,门上了锁,再到邻居家一打听,她一大早就出发了。怕是过了渡船口,往家的路上遇我了,目的是让我少踏一段路,这样的情况有过。往回赶的路上,我一个个留意着,一直追到老家的.村口,总算把她撵上了。大姐不理我,抱着小外甥只管往前走。我知道,她走了这么多的路,生气了。何止是生气,到了家里,她说说,眼泪就出来了。妈妈就责备我,走路怎么就不带眼睛的,说着,边向我挤眼睛。我就捂住嘴笑,然后蹲下去,抓住外甥的小手拍打自己的头,是三舅舅不对,三舅舅错了。姐姐见了,禁不住“噗嗤”一声乐了,眼里的委屈开始烟消云散。
大姐在家一般一两天,两天里,也没见她闲着。大热天里,一家七八口人的衣服,再加上外甥的,满满一大澡桶。洗完了,喂一下外甥,便到自留地里薅草,我和弟弟轮流抱着外甥,也跟在后面玩。那个时候,一个人口二分地,八个人就是一亩六,田里长了玉米、大豆,大行小行里尽是杂草。生产队放工前,大姐还得上来做饭。干活的父母哥哥他们很辛苦,一回到家,得让他们在凉棚里歇着。桌子上已经摆好,让他们吃现成的。吃饭的时候,母亲他们就嗔怪,说带你回家歇夏的,又不是带你回家忙夏的。大姐说,没事没事,不累,闲也是闲着。
如今都是机械化作业,除草有农药,田里的活没有那么多了,就是有,也不会让孩子插手的。现在的姑娘大多在上班,生了孩子就带带孩子,有消闲的时间,就常回家看看,没有必要专程带回来歇夏了。歇夏,也不再是连接亲情或让女儿偷闲的代名词,它将随着生活的美好,渐渐隐没在岁月的记忆里。
忆凉棚
小时候,到了夏天,家家户户都会先后搭个简易凉棚,一天三顿可以在里面吃饭。尤其是中午,用处最大,可以遮阳乘凉。
那个时候,茅草房子矮小,到了中午,一家人窝在里面非常闷热,吃饭的时候一撸一把汗,人们便会想到在大树下面搭建凉棚。树荫,也有纳凉的效果,但不利于吃饭。原因是上面的叶子之间也会有空隙漏下阳光,晒在人身上滚烫的,极不舒畅。再说了,树上有虫子、鸟粪冷不丁掉下来,落到汤碗菜碗里,你还怎么去吃呀。
搭凉棚是个很简单的事。有大树最好,在树杆上搭起来方便多了,还可以省些材料。没有的话,就在家里找出几根长棍子,胳膊粗的竹子也行。挖几个见方的小坑,立起棍子,埋在坑里,然后碎土回填,踩实。上面的横梁要直一点,掐几截茅草绳子,在上面梁柱接头的地方认真绑扎,最后在几根横梁上面苫上芦苇帘子。条件允许的话,上面还可苫一张塑料薄膜,薄膜上面再覆盖一层玉米秸秆。个把小时的工夫吧,一个简易的凉棚就搭好了。中午,把桌子、凳子摆在下面,然后一家人聚在里面就餐,若是有凉风窜窜,那是多么惬意的事啊。就这样,也还难倒一些人家。平时,有的人家没有往这里想,把棒儿棍子的当柴禾烧了。突然间,想找几根像样的,就有点犯难了,得到邻居家找。一连找几家,才勉强找到几根。那时候,像样的棍子少见得很!
也有一些人家很讲究,宁可多费一点工夫,多花一点力气,也要把凉棚搭得像个样子。他们担心搭得不好会挨人家说:呐,物像主人形!你看看,这话多难听,弄不好,孩子大了媳妇都难找。为这个省事,划不来,也不值得。当中有不嫌麻烦的,到木匠家里借把好使的锯子,回来后,把家里所有的树棍子的,统统搬到门口场地上,然后看看这根,瞄瞄那根,把成用的搁在一边。搭的时候,还会把孩子叫到一边,意思不言自明:学着点,这叫慢工出细活。那时候孩子调皮,觉着有趣,就搬来凳子,站在上面,把横梁的一端高高的举过头顶,然后等父亲在那一头绑扎。大人也摆着一副煞有其事的样子,每打好一个结扣,都用手拽拽,看看牢不牢靠。
印象中,本村的刘学富家的凉棚搭得最好,可以说是村里的一道风景。这里说的是他家的凉棚不是有多好看,而是说是很巴实的那一种。学富大叔是村里的老茅匠,徒弟不下于十几个。他用榆树棍子做柱子,槐树棍子做梁,然后在上面层层盖草。每天放工回家,他就爬上去,一连盖了好几天,才盖好。盖得紧紧实实的,就像屋面一样,要坡有坡,要面有面,雨下不透,大风也奈何不了它,一连用了好几年,除了失去原来的鲜艳光泽,样子还是原来的样子。为此,生产队除了请他修盖队里的房子,还让他给牛啊驴什么的,盖盖牲口棚子。
会过日子的妇女,把凉棚当做是架子,在柱根那里,点几粒扁豆,或者是几粒丝瓜籽。过不了多久,藤蔓扯扯拉拉的,爬满了凉棚,到了中午,除了增添几分凉意,还能闻到小花的芳香。
现在农村的房子高大宽敞,非常凉快,家家户户也都先后用上了电风扇、空调,谁还会去搭什么凉棚呢。凉棚只是生活的一个影子,渐渐地交给岁月的风尘。
【往事优美散文随笔】相关文章:
青春往事散文随笔08-27
往事回眸散文随笔09-01
《夏日往事》散文随笔09-22
童年往事散文随笔04-27
散文随笔:童年往事04-27
回忆往事散文随笔08-27
苦涩的往事散文随笔09-06
童年往事的散文随笔09-09
年的往事散文随笔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