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的壹字精神励志散文随笔
我敬爱的父亲生前给我们留下的“壹”字精神,使我们一家几代人受益匪浅,每每想起都感慨万千,也就更加怀念父亲。
父亲居住在陕甘宁交界处的一个靠天吃饭的偏远小山村里。老人家生于1912年,于二十年前病逝。由于爷爷去世早,奶奶年老且多病,爷爷走后身后留下多个子女,而且大多未成年,而此时的父亲也尚年幼。可是俗话说得好,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父亲自幼就与兄弟姐妹们出现在耕种打碾的行列里。当父亲进入青年时,已经成为种庄稼和搞养殖业的行家里手,并且逐渐成为爷爷走后的全家顶梁柱。
父亲作为农家人练就了种庄稼的一身硬功夫,在乡亲们的眼里有口皆碑。到了我们这一代人,早就听到乡亲们时常夸奖父亲种庄稼如何如何在行和身怀绝活,可是此时出现在我们眼前的父亲接近六十了。这时,我们注意到父亲即使到了这把年纪了,干农活还是那么得在行和实在。比如,一般人割庄稼最多也就是三行而已罢了,可是父亲是四行,而且一点都不会落后于他人的,还不慌不忙,实在让人惊讶不已。不仅如此,父亲割庄稼从来不穿鞋,这是几乎所有庄稼人做不到的。想一想,如果不留意或者走神,一刀下去,这只脚不是残废了吗?退一步讲,即使不残废,起码也是脚趾不齐了。况且刈割过的庄稼通常情况下往往会留下刀茬的,即使有人尽量使割后的庄稼刀茬与地面保持一致,可是一般人很难做到的。试想,有刀茬的庄稼根部尖如竹签,不穿鞋的话,恐怕双脚早已是血淋淋的了。只有刀茬恰到好处才不至于扎脚。可是父亲能做到,而且从来没有出现过差错。
父亲扬场的功夫更是令人叫绝。在他的木锨下,打碾干净的粮食,那么得听话,很顺从的径直直接掉进事先摆放好的麻袋(笆斗)中,无需乎扎堆后再一麻袋一麻袋装的。以前乡亲们对父亲的这些绝活赞叹不已,我们真有点不大相信。可当我们看了后,感到不可思议,才信以为真。
其实父亲务农的绝活还不仅仅局限在庄稼地上。由于我们家乡一带很早就属于半农半牧地区,解放前,牛羊马是各家各户断然少不了的。父亲不仅把牲畜牧养得好,而且极擅长骑术,多么烈性的骏马在父亲的胯下都会被驯服得服服帖帖的。而且父亲骑马从来不用马鞍子,往往是飞身上马,像贴在马背上似的。用父亲的话讲“用马鞍子不一定好,如果失脚的话,弄不好会被马活活拖死的。而一屁股上了马,即使栽下来也无大碍,最多摔上一跤”。可见,父亲的确是农家人中的佼佼者和代表。而父亲之所以有这么好的作为庄稼人养家糊口的务农硬功夫,很大程度上完全是生活所迫。加上父亲人品好,憨厚诚实,乐于助人,所以即使在解放前那个兵荒马乱的岁月里,无论是有钱人还是平常百姓都喜欢父亲。而父亲也没有因为当时社会动荡受太大的罪。其实,父亲的命运从根本上得到改变,还是从学写汉语拼音中的 “壹”字开始的。
父亲清楚地记得,1936年对于父亲来讲是一个极不平常的一年。几乎在这一年里,西征红军和长征过来的四方面军包括二方面军往返经过父亲的小山村一带。由于红军初来乍到,人地生疏,需要向导就成了红军当时很紧迫的一项工作。而父亲是本地远近闻名的“地理图”,给红军带路当向导就成为红军的首选人。当时给红军带路的酬金,由于红军限于当时条件一时拿不出现金来,只能打“路条”(欠条)。
父亲第一次给红军带路使父亲终生难忘。父亲清楚的记得,一整天的带路任务下来,红军给父亲说明了无法支付现金的原因,大致是说红军目前经费很困难,只能打“路条”,“待共产党坐天下后”,拿上“路条”到当地政府兑现。当父亲拿到这个条子后,两眼抹黑,不知所云,因为父亲斗大的字不识一个。
红军大概看出了父亲的心思,给父亲念了一遍。大意是XXX带路一天,所得酬金现洋壹元。当红军看出父亲似乎对此半信半疑时,就问父亲对条子里的“壹”字总该认识吧。父亲摇摇头说什么都不认识。没想到的是,这位红军热情地告诉父亲他可以给教。然后在地上写了一个很大的“壹”字,让父亲直到认识为止,并且手把手地教会了。
末了,这位热心的红军意味深长地告诉父亲道:“从今往后,就从‘壹’开始学起。”并且进一步告诉父亲,说中国汉字大多是象形字,好认好记,会写“壹”,就一定想到“贰”的。还说中国文字博大精深,不仅可以起到记载和交流的作用,还可以起到教育和启迪的主要功能。这位热心的红军说到这里,还给父亲打比方,说就以“壹”字作比吧。他热心地告诉父亲:“壹”不仅表示了是数目中的一个数字,而且还包含了“壹就是壹,贰就是贰的意思”。啊!父亲从学字中受到莫大的启发,悟到不少人生哲理。后来父亲在当地私塾先生的'指导下,最终脱盲,这是以后的事了。
在给红军带路的许许多多的日子里,父亲最自豪的是给西征红军将领彭德怀的一次带路。在一个漆黑的夜里,正在熟睡的父亲被红军叫醒了。一位红军首长焦急地让父亲趁着夜色急速从捷径直奔宁夏同心县的预旺堡(今天的预旺镇)。父亲听后,二话没说,带上红军飞快地出发了。由于这一带道路崎岖,坡高路险,小路两旁尽是高低不平的山梁,简直就是一个打埋伏的好地方。其中一位首长一边擦着汗水,一边不住地提醒父亲不会带错了路吧。父亲肯定地说一点问题都没有,并且告诉这位首长,说他闭上眼睛都能走到预旺堡的。这位首长听了父亲的话,才把一直紧张的眉头舒展开了。他一边与父亲赶路,一边与父亲拉家常,非常平易近人,根本看不出是个“官”来。
当黎明时分,父亲带上这支队伍按时来到了目的地——宁夏同心县预旺堡。父亲的表现受到这位首长的当场表扬。当时,父亲很纳闷,看得出这是一位级别很高的将领,可又不便于打听。直到这位首长表扬父亲路带得好时,一旁的警卫员才告诉父亲:“我们的彭德怀司令员亲自表扬了你。”此时此刻,父亲感到从来没有过的激动和莫大的荣幸。
父亲不仅是务农的行家里手,还是个孝子。红军到来之时,奶奶的身体已经很虚弱了,而且几个兄妹尚在年幼中,父亲挑起的这副家庭担子很沉很重,责任自然更大,像这样的家庭的确是离不开父亲的。而红军对于父亲的人品和务农的本事是非常非常的赞成,尤其对于父亲的马术简直佩服得只竖大拇指。红军出于对人才的渴望,多次动员父亲参加红军。父亲通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后,一直迟疑不决。当看到奶奶的年纪和身体后不由犹豫了。再看看身边的几个兄妹尚未成年,只好婉言谢绝了红军的一片好意。父亲最终在“忠孝不能两全”的情况下,没有选择革命道路,而是选择了孝道。父亲虽然没有选择革命道路,但是在父亲看来,不参加革命就不等于不革命了,好好做人做事,照样做好人干好事的。从此,父亲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里,父亲首先把这个家庭的光阴千方百计地过好,而且积极地给红区(解放区)的红军做好支前和筹粮筹款等工作,以及力所能及地救助弱势乡亲们,给红军和乡亲们留下极深的印象。
解放后,父亲更是怀着对新中国的深情厚谊,积极投身到祖国建设上去,把自己的务农硬功夫全部贡献出来,多次被乡亲们评为劳模。当我到了稍稍懂事的年龄时,父亲首先就给我教“壹”字的写法。当我懂事时,父亲就给我讲解“壹”字的含义,并且有意识的启发和引导我如何正确做人做事。而我后来从大学毕业到参加工作,每一步的迈出都包含着父亲的谆谆教诲。可以说,没有父亲自幼的循循善诱的教诲,就没有以后自己很快成为行业骨干、先进工作者等等的一系列业绩,这其中包含了父亲不少的心血。
当我的子女初识字时,我也是从“壹”开始教字的,并且循循善诱“壹”字的含义。我的子女从中也受益匪浅,个个在自己的单位和岗位上做出突出的成绩来。以后,我将“壹”字总结成“壹”字精神。即强调家庭成员从“壹”开始,从“壹”做起,诚实守信,一步一个脚印,方方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矢志不渝奋发图强。从此,“壹”字精神成为我家的传家宝,也成为我家克服各种困难和艰难险阻的制胜法宝。真没想到的是,从中国汉字里的一个“壹”字悟出这么多道理来,使我家几代人受益匪浅,这是当初我没有料到的呀!
【我家的壹字精神励志散文随笔】相关文章:
精神失重散文随笔09-23
工匠精神散文随笔09-26
这是我家散文随笔03-22
你家我家散文随笔03-24
价值与精神散文随笔09-23
精神的自由散文随笔10-16
我家的老屋散文随笔09-04
我家的对门散文随笔03-23
《我家的春节》散文随笔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