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渭桥畔,商芝肉散文随笔
开春,应一家报社之邀,去西安采风。回京前一天,组织者安排自由活动。晨起,我一改“三更渔火五更鸡,敲打键盘抒感遇”的习惯。走出酒店,来到西安古城城墙下,独自徜徉。
秦中自古帝王州。踏入这座中国自古建都最多、历史最悠久的古城,沿途感受,如一组壮怀激烈的诗歌,久久在胸中涌荡。沿渭河行走入陕,恍惚听到古人若隐若现的轻鼾声。博大山河间的文化积淀,真的`太深太厚。历代创新的急湍,无论怎样去刷新、去改观,八百里秦川依然苍莽;汉中栈道依然苍凉;华山古松依然苍郁,五丈原石碣的笔力依然苍劲……来到西安,你尽管去豪饮阔论,尽管端着肥汤泡馍大快朵颐。尽管晃荡在钟鼓楼下,猛然吼出一段跑了调的秦腔,绝对不会有人在意你粗犷率性。令人念天地之悠悠的陕西啊,令人酣畅淋漓的西安!
迎着春日丝丝暖意,我来到古城一处老巷巷口。巧遇一同采风的陕西作家。他一把拉住我:“走,我们畅饮它几大杯!”
饮酒,理应是午时或是黄昏。沐着晨光饮酒谈笑,我感到有些不适应。刚想婉拒,身材高伟、声音洪亮的陕西作家看出我的心思,不由分说,一手用力拉住我,一手掏出手机,吩咐驾车而来的妻子,送我们直入丝绸之路起点——咸阳市。路旁柳色青青,偶遇花色点缀。我们穿街过巷,停在西渭桥边一家餐饮老店门前。
西渭桥,唐代始称咸阳桥。建于汉·建元三年。是古人送客之处。这家老店酒柜上多是西凤酒。酒家满脸带笑,把酒倒入深褐色“浅碗”,洋溢几分古风。陕西作家说,我们算是“把盏共话”。
近年,我一向喝红酒。对于清香型白酒的代表作——西凤酒,早已一别多年。小品一口,旧时滋味便涌上心头,且增添了几分豪情。陕西作家指着窗外丝绦般的垂柳说,当年王维吟咏《渭城曲》时,也是这个季节、这个地点、这般景象。我说,当年,古人在此以泪挥别,今日,我们在此怡然相聚。畅饮、畅谈,意境自然大不同。
他点了几道风味特色菜。让我感到陌生的是,商芝肉。
兼有“美食家”称谓的陕西作家,见我听到“商芝”满脸疑惑,又是一阵朗笑,爽然告知,商芝即蕨菜。随着他的娓娓道来,数千年前一幕幕场景,恍然在眼前重现……
秦末,天下依然是铁马金戈、烽火连三月。在陕西商山,有四位耄耋之年的大隐,人称“商山四皓”。以论仙道、食野菜为乐。他们离世后数百年,晋·皇甫谧,在撰写《高士传》中,对商山四皓作如此描述:“四皓者,皆河内轵人(河南)也。见秦政虐,乃退至蓝田山而作歌曰:‘莫莫高山,深谷逶迤晔晔紫芝,可以疗饥’……”那年,也是春初,汉高祖行游商山,闻名拜访。见四人在山中抚琴弈棋、采芝(蕨菜)果腹,深得当地百姓敬重,于是,热邀他们协理朝政,委以重任,不想,一番盛情被拒。
10多年后,吕后用留侯(张良)之计,用多种方法终于把四皓请出山,辅佐太子,使太子日趋成熟。高祖不止一次在四皓面前指着太子说:“羽翼成矣!”(此情节源于《史记·留侯世家》)
高祖为褒奖他们,命御厨每次做蕨菜时,都放入香喷喷的红烧五花肉,要求精工细作,肉与菜,在色、形上搭配适当。自此,商芝肉渐渐地传入民间。
当时,淮阳山下,才学能力不亚于商山四皓的隐士应曜,一直拒绝高祖的征召。一日,高祖命人把商芝肉端来,请其品尝,他在品尝前,十分认真地把五花肉夹出扔掉,而后有滋有味地吃起了商芝。高祖闻听此事,就再也不为难应曜了。当地人感慨应大隐士“真清高”,留下了一句流行语——“商山四皓,不如淮阳一老”,延至到今,成为掌故。陕西作家说到此,停箸叹息。
此时,我见到餐桌八寸盘内的商芝早已吃完。一瓶西凤酒业已见底,只剩下晶亮浓郁的五花肉……
我俩目光会意,抚掌大笑。
【西渭桥畔,商芝肉散文随笔】相关文章:
西湖,西冷桥畔散文04-06
桥畔孤魂散文11-26
奈何桥畔,彼岸花开10-30
散文:枫林桥畔,夜色正美04-14
话说西桥散文04-05
小西散文随笔09-26
西仓散文随笔10-06
西浜散文随笔10-20
七夕桥畔-现代诗歌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