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古今新故事散文
【一】
深秋时分,天气正好。一路跋涉,饿极了。在一家饭店吃野味火锅,据说是这小城最具特色、最滋补的美味。屋外热气腾腾,屋内腾腾热气,真好吃,大家大朵快颐,吃得头上直冒汗。有人忽然说,今早从老家赶回前,在山上埋了一只狼。
我们一起停了筷子,抬起头来。
埋狼?!
当然是真的。他是个实诚人,从来不撒谎。
和狼直接间接的记忆就冒了出来。童年时听老人们讲“古今”,除了跑土匪,毛野人,还有很多关于狼的奇闻异事。比如叼走谁家娃娃,咬伤谁家母猪,钻进羊圈咬死很多羊,怎么聪明狡猾,记仇报复心强。讲故事人为追求效果,故意夸大其词,听得一屋人毛骨悚然。每当我们哭闹要这要那时,大人们只说,不听话,让狼吃了去。孩子们顿时静悄悄,闭口不言。
小学时同学吵架,不知谁骂一句,狼啃下的。教室角落里另一孩马上变脸,疯了似滚上前,撕扯不已,真有狼架势。放学后,其他同学神秘兮兮传言,XXX出生没有几天,被狼叼走,不知为什么,半路又放下,脸被啃了一口,半边皱皱巴巴,没有了一只耳朵,奇丑无比。晚上,褐色如狗、尖牙利齿、大尾巴毛茸茸的东西在梦中出现几率就较高。传言是真是假至今不知,但那时我的确只闻狼名,从未见狼身。
十年前在西安动物园,第一次亲见,很失望。记得带孩子从蛇馆出来,被那些巨大细小的、地上卧枝上缠的爬行动物彻底打败,我除了恐慌惊惧,不忍卒看,还心悸虚汗,呕吐不止。正怨声载“园”,恨恨不已,老公忽然说,快看快看,狼。连忙爬起来拼命挤,见叫做狼的动物平卧在地,灰毛尖脸,耳朵端立,尾巴茸茸,在笼子里懒洋洋躺着。游人抛进去香蕉橘子,它眼睛一抬,冷眼一看,低头不理,落架的野狼不如狗。
我在别人家墙上还见过一块狼骨,黑乎乎,脏兮兮。头戴瓜皮帽满脸皱纹老人,提起来刮下一丝丝看不清颜色的干肉,泡在水里递过来,满含关切,狼肉是酸的,可以治百病,尤其是胃病,一小块就可疗治老寒胃,胃也不泛酸。可惜我不懂事,假装看屋外野花,端出去顺手倒在墙根下,然后悄悄进门,斜坐在凳子上,听人们闲话。他们说狼皮褥子可以防潮,是山里人家最值钱的东西,来了贵客晚上才铺;狼有情有义,有礼有节,人不惹它们,它们一般也看不上搭理人。其时才看过电影《暮光之城》,狼人高大凶狠,但正义感十足;恰值《狼图腾》火遍神州,读完后,对狼的印象变化了很多。
人们议论纷纷,边吃边说,为本地出现狼而兴奋。雨水多山上才有草木,草木葳蕤才有野物,有狼活动说明生态多么和谐。狼该是撵山清水秀来的`吧。那些年,连连大旱,到处光秃秃,不见狼影子;干山苦岭,黄土飞扬,有只狼也早都饿死了。
那你遇见的这只狼是怎么死的,难道被人打死的?
才不是呢。狼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谁敢打?现在人懒,满山野鸡嫌抓起来麻烦,图省事到处撒拌过农药的粮食,野鸡吃了被毒死了,狼吃了毒死的野鸡,也死了。
狼被埋了,那野鸡呢?
野鸡被人收拾在一起,卖进城里了。据说煮熟后农药味不显,吃起来还有股特别的味道。
我们面面相觑,纷纷搁下筷子……
【二】
“半夜里,女人悄悄和毛野人妈换了位置,然后假装睡熟了。月亮上了山头,毛野人提刀进了门,在炕边站站,一刀砍下去,提起头到月亮底下,一看是它妈,放声大哭……”
冬天夜里,寒风飞雪,热烘烘土炕上,一豆灯光下,母亲姨妈们凑近了做鞋缝补衣服,外婆架不住趴在被窝里的孙子们央求,继续讲“古今”。据说那是她奶奶的奶奶流传下来,又传给我们听。说到关键处,总要插一句,哪个娃娃要是不学好,让大人赶出去的话,毛野人就在大门口等着呢。窗外黑乌乌一片,间或有雪渣打在窗纸上,沙沙作响,一群碎娃娃忙将头埋进被子,在毛野人咔嚓咔嚓嚼手指的情节里瑟瑟发抖,大气也不敢出。一会又抑制不住好奇,竖起耳朵认真听,恐惧敬畏如细尘,弥散在空气中。
关于毛野人的传说,从小听到大,情节曲折跌宕,内容大同小异,常见的故事梗概是:毛野人在地上一滚,变成娘家兄弟,牵一头毛驴,请某女去趟娘家,女人上了当受了骗。路上,被吃了孩子,又被带回“家”,但她聪慧睿智,躲过种种将被吃掉的险情,和后院捉来的女人们一起,最终战胜了动物。斗智斗勇的情节虽各有版本,兼有虚夸,但结果总会人定胜“毛”,皆大欢喜。
传说中这种灵长类动物,身高丈许,红毛绿眼,口阔膀圆,力量超大,喜爱收藏东西,喜爱吃女人(呵呵,好像嫌弃瘦子,先捡胖得吃),喜爱笑(还有笑死的),但它们又憨厚有余、精明不足、率真性直、缺根筋。那些人人皆知的故事,在没有电灯电话、信息完全闭塞的年代,无疑是很重要的调味品,闲谈趣话也好,惊惧梦魇也罢,给单调的乡村童年生活增添了诸多乐趣,也伴随我们走过无数个充满想象的黑夜。
后读史书,才知道古籍中关于“野人”早有记载。《周书·王会篇》里,便载有人捉到“红毛野人”向周成王进贡之事,《海内经》中更多;战国时屈原,在《离骚》中有一篇叫做《山鬼》的诗,就是以“野人”为题材抒发忧愤之情的。清代,多处记载新疆一带有野人活动,只不过好像个子很低,如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卷三《滦阳消夏录》中记录:“在乌鲁木齐周边山中,每当红柳长大时,有名红柳孩者,长仅一二尺许,结柳叶为冠,赤身跳踯山谷间,捉获之,则不食以死,盖亦猩猿之属,特不常见耳”。
还有一个版本为毛野人变为老奶奶哄骗弱小无知孩子,最后露出破绽自取灭亡。惯用象征手法,强调小孩识别坏人阴谋、提高警惕的重要性,和欧洲《小红帽和狼外婆》、台湾《虎姑婆》有异曲同工之妙。后读《增广虞初新志?卷十九》,见到黄之雋的《虎媪传》及郑振铎先生《老虎婆婆》,恍然大悟。这些故事居然有惊人巧合,可见不同地区的人在幼年时期是有共同故事作伴的。
细细想来,毛野人传说背后,是人类对远古时期的简单记忆,也是人与自然斗争抗争的一个符号。人嘛,总以为自己是万物之灵,是自然主宰者,所以塑造出一个最有灵性的动物来进行对比衬托,在故事里多用嘲讽挖苦,诡辩装傻,偷换概念等方式,渲染人的聪敏精灵、足智多谋以及终不可战胜。
“刚藏好,毛野人就进洞了,四处闻闻,嚷嚷说:‘生人味,生人味,今天家里来了什么人?’”,多年后,我给小外甥女讲这故事,她倒是一点也没有害怕。想了半天,只说,“姨妈,毛野人就是陌生人吧。我老师说,世界上最可怕的是陌生人”。
童语无假。
【三】
“儿子撵走了老娘后,浑身轻松,和媳妇边喝酒吃肉边思谋连夜挖。夜深人定,月亮明晃晃,他们掀开石磨,挖开一层层土。忽然,头碰到缸沿上,火星四冒,两口子高兴地不知道说什么好,抛下铁锹用手使劲刨,最后刨出来一个大缸。结果大吃一惊,缸口印封还在,缸里却空空的,一个银锞子也没有,只有一只癞蛤蟆在里面呱呱叫”……奶奶讲完这段,仿佛很轻松,端坐在炕边,气定神闲。
“银子、银子呢”?我们着急追问。
“银子走了”。
大家一点也不相信,“银子又没长腿,还会走”?
“咋不会走?财贝有份限。后辈不孝顺不节俭,不积善不积德,银子就走了。世上人只以为自己能攒住钱财守住钱财,没想到财贝也选人呢”。她慢悠悠绕着针线疙瘩,肯定地说。
我第一次听“财贝有份限”这句话时,年少无知,总不解其意,分先?奉贤?奉先?奉献?份限?问了很多人,查了字典,也不知道那两个字怎么写。起先觉得讲人命乃天定,那么便为“份限”。后来自己倒越发觉得是“奉贤”二字了,何故?“人有德,财亦不弃”之意吧,当然只为个见。
还听过几个不同版本,有前辈好容易积攒下财富、后辈挥霍无度或无德无能守不住的,也有命中注定贫争不来富变不穷的。离奇的结尾很多,有人说某人挖开后,白花花银子马上变为一缸水。还有人说,夜里听见银子走时顺便嘀咕,“这家人不怎么样,咱走吧走吧”,随后一道银光,便飞走了,只剩下栓银子的红头绳躺在地上。故事神秘莫测,但幼小的心里还是埋下了干了坏事遭天谴不说,连金银都守不住的概念,朴素的价值观金钱观道德观在短小的“古今”里得以充分渗透,再以口传亲授的方式一代代传承下来。
长大后,看武侠,记住了古龙先生一句话:“世界上最可爱的东西莫过于一块银子”,也知晓了“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故事,再后来,莎士比亚洋洋洒说了句“钱是一根伟大的魔棍,随随便便就能改变一个人的模样”,惊觉做个富翁也真不易。近读《初刻拍案惊奇》,在开篇第一回“转运汉遇巧洞庭红波斯胡指破鼍龙壳”里,终找到“古今”之影,大喜。宋有一金老头,做了一辈子生意,从初期艰难拮据到后来“家事挣得从容”,想得一方法,攒够百两便熔一大锭,一生共积攒八锭大银即八百两,用红绳系着,天天抚摩。大寿时宣称要分给四个儿子做“镇宅之宝”。可银子成了精呀,分开前夜不但叛逃,且留言“我等与诸郎君辈原无前缘,故此先来告别,往某县某村王姓某者投托。后缘未尽,还可一面”。
将这些故事告诉给学生,他们颇感兴趣,嬉笑不止,“老师多虑了,不管用什么方法,只要赚得来银子,买个最好的保险柜一锁,保证它们飞不了”。
剩下我瞠目结舌……
【老古今新故事散文】相关文章:
老钟散文故事04-01
老棉袄散文故事04-01
老黄的故事散文04-02
老队长的故事散文09-27
老单车的记忆-散文故事03-30
老包的故事随笔散文03-31
古镇邂逅老才子散文故事04-01
老故事罐罐茶散文09-27
老谢的故事现代散文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