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老子与函谷关的故事散文

时间:2021-08-13 11:59:49 散文杂文 我要投稿

老子与函谷关的故事散文

  了解一个国家就要先了解它的历史,历史故事是让我们最容易了解中国历史、外国历史、世界历史、清朝历史等不同地域,不同朝代历史最快捷方法。经典历史故事等你来品味。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老子与函谷关的故事,欢迎大家分享。

老子与函谷关的故事散文

  我一直有一个心愿,去函谷关看一看,了解当年的老聃在这里发生了什么故事,从而横空出世一部千古著作《道德经》。

  到了函谷关,才发现,它并没有想象中的雄伟,但地理位置很重要: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是中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因关在谷中,深险如函,故称函谷关。

  周朝春秋时期,时任柱下史的老子看到周王室日渐衰败,决定西渡隐居。

  公元前491年,函谷关令尹喜,清早从家里出门,站在一个土台上,看见东方紫气腾腾,霞光万道,欣喜若狂,大呼:“紫气东来,必有异人通过。”忙令关吏清扫街道,恭候异人,果然,见一老翁银发飘逸,气宇轩昂,并且倒骑青牛向关门走来。尹喜忙上前迎接,通报姓名后,诚邀老子在此小住。老子欣然接受邀约,于是,在尹喜的照顾和优待下,在此著写了彪炳千秋的洋洋五千言《道德经》。

  我有时在想,如果不是关令尹喜博学多才,善于识人,热情接待了老聃,并邀请他小住,也许这部恢弘巨著就不会产生,这真是千古奇缘。

  而《道德经》虽然篇幅并不多,但却是一部充满哲思的千古奇书。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是一部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的书,倡导“内圣外王”,“道”:是指事物发展的本原和实质,原理、真理、规律等,“德者,‘道’之用也”,“德”是“道”的具体表现形式。

  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遵循一定的规律(道),比如,事物本身是相对复杂和变化的。事物本身是阴阳的统一体。方法(德)来源于事物的规律(道)。

  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以“无为”为目的,而是以“有为”为目的。只要遵循了“道”,“无为”也可以转化为“有为”。

  从“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老子所说的“自然”不是虚无的概念,而是万物皆有规律(道),由自然来运转,即是“道法自然”。人何必为刻意达到某一种目的而痛苦不堪,根据自身的情况,设定合理的目标,量力而为,才能心平气和,才能长久和持续。

  孔子曾数次向老子问礼、求道。有一次,请教完之后,孔丘向老子辞行。老聃送至馆舍之外,赠言道:“吾闻之,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义者送人以言。吾不富不贵,无财以送汝;愿以数言相送。当今之世,聪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难而几至于死,在于好讥人之非也;善辩而通达者,其所以招祸而屡至于身,在于好扬人之恶也。为人之子,勿以己为高;为人之臣,勿以己为上,望汝切记。”孔丘顿首道:“弟子一定谨记在心!”想想社会上很多冲突和奇怪事情的发生,都跟“讥人之非”、“扬人之恶”、“以己为高”、“以己为上”有很大的关系,老子言论,可谓振聋发聩。

  在为人处世方面,老子还讲究“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用自身的修养和行为来去感化对方,而不是以牙还牙,否则,冤冤相报何时了?

  其实,在修身方面,老子称得上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这些观点,在欧美国家得到体现,比如,“小政府,大社会”,宽松的社会环境,给人以自由、充分的发挥空间等等,在规则即“道”的驱使下,人人自然安居乐业,政府当然也自得其乐。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鸡鸣狗盗”台下老子的这一段话,让人深思。可现实当中,还是有很多人贪恋权势、富贵,最后跌入深渊,身败名裂。所以,他又说:“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学会知足,乃可以保全自己。

  凡事要讲究节持,不可过度,如此,方可长久。这体现在他的“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的观点里。

  他还认为:“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层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天底下,没有太容易的事情,必须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勤勤恳恳,如此,才能会有所成就。

  他还说:“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这与诸葛孔明的“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有同工异曲之妙,只有沉下心来,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少犯错,才能让自己坚守,而不为外部的诱惑所迷失。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这是讲一个人的预见性,这种预见,应该跟一个人的学习、洞察或悟性有很大的关系吧,“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但这位秀才一定是博览群书,读书,尤其是读史,可以知未来。

  在治国方面,老子的话,更是直入骨髓。“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统治阶级或管理者,不以百姓幸福指数为执政理念,无论你的口号有多响,最后都会被时代的洪流无情抛弃。“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守正出奇,无为而治,但治理天下,需要“无为”、“好静”、“无事”、“无欲”,如此,才能“民自化”、“民自正”、“民自富”、“民自朴”。老聃太有前瞻性了,能够预知到未来这么多年,可赞可叹!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施行宽厚、仁爱的政治,就会形成淳朴、真诚的民风;施行苛察、重刑的政治,百姓就会千方百计地躲避、对抗,从而人心险恶、世道日下。他认为:“治大国,若烹小鲜。”“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此言甚是。

  老子,以他的远见,影响着当世,也彰显着未来,可历史,还是一幕幕重演,可喜,还是可悲?

【老子与函谷关的故事散文】相关文章:

《老子帛书》帛书老子注释06-19

《老子帛书》帛书老子校正06-19

历史名人老子收徒弟的故事05-28

《老子帛书》楚简老子校正06-19

《老子帛书》帛書老子乙本06-19

《老子帛书》帛書老子甲本06-19

陶渊明的散文与辞赋解析01-31

与茶有约散文03-02

裁剪与制约散文02-28

独与立散文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