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方言故事散文
长安在世界范围内是个大气磅礴的地方,璀璨耀眼,光华四射照亮了全世界,被称为著名的国际大都市。长安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首屈一指的地位她不仅是中国七大古都之一,周、秦、汉、唐等十三个王朝建都的地方,也是丝绸之路的起点。不仅如此,她还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中国文字的诞生地,“天雨粟,鬼亦哭”相传黄帝史官仓颉在这里发明创造出了中国文字,如今在仓颉故里白水县有仓颉的墓地和祭祀的庙堂,在长安区有仓颉的造字台遗存。因此对曾经盛行的长安方言进行深入研究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有人说:“长安方言就是中国语言的源头和正宗”、有人说:“长安的方言就是“京城所在地区的宫廷和官府所说的语言”。意即长安方言是古代的标准语言同今天盛行的普通话一样流通与世。有人说:“西安话,也就是关中方言,最接近古汉语,被认为是最难解读的方言。但它的用字,在四书五经以及二十四史里大多都能找到,即使古汉语里最难理解的话,在关中方言里多数都可以找到它的用意。
史载关中话,古代也称雅言,是古代流通的官方话。朝廷商讨国事,接待外宾用的都是雅言,据说孔子接待外地官员采用的就是雅言。中国的第一部语言词典《尔雅》,不仅是首次规范化的关中话,也是首次推广的全国普通话。由此可见长安方言曾经是中国语言的源头和主宰。在中国语言发展的`历史上享有突出地位和深远的影响。(长安广义的指整个关中地区,狭义的指西安市领土,因此长安方言在不同的版本也称关中方言或者西安方言。无论怎么界定长安地界,如何划分与测量长安区都在范围内是其行政区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长安区方言具有重要的代表意义)。
长安方言较其他地区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厚实饱满。据学者研究长安方言属于关中方言的子系。“秦中自古帝王州”,不仅地区霸气,语言在外地人听来也具有生硬、直率、粗犷和霸气的成分。这些特点不仅体现在对话言谈中而且体现在读音上,长安话的发音体现在牙齿,每个字都好像是从牙齿中咬出来的一样厚重,坚强。常把齿龈后的辅音读成唇齿音(sh---f),如“喝水”会变成“喝fei”,“睡觉”会变成“fei觉”,“武术”会变成“武fu”一样。当年秦始皇,汉武帝就是这样发号施令声若洪钟。多么雄壮,威武、霸气!不说金戈铁马、驰骋疆场了,仅仅关中话字字铿锵,出口威严,力度显扬,就可退敌百里之外呀。
笔者不敢妄称是语言历史专家,更没有时间和精力翻阅研读语言史籍和专著,权且将自己这多年了解的长安方言举一些例子,讲解几个故事以点带面,管窥浩淼深厚的长安方言文化吧。
瓜子
“瓜子”大家都知道是炒货干果的一种,人们茶余饭后聊天消磨时光的休闲食品。在长安方言里“瓜子”是愚蠢、不精明、憨厚、诚恳的意思,有时还包疼爱的意思比如:“我娃呦,真是个瓜子,下着大雨来看妈来了,看雨把我娃都淋透了”。
“瓜子”是怎么来的呢?据《左传.襄公14年》记载,春秋初期,生活在关中西部的羌戎因多次受秦人进攻,遂在其首领吾离的带领下向西迁移,最后定居在瓜州(今甘肃敦煌),以当地地名取代了族民,称为“瓜子”族。当时瓜州一代自然条件极为恶劣,而且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瓜州人对外界反应较慢,在经济比较发达的秦人眼里,瓜州人是非常愚蠢的。因此,关中的秦人便把瓜子族的族名作为愚蠢的代名词。
先后
这里所说的先后不是时间用语,在长安方言里指“妯娌”关系,兄弟的妻子。“先后”称呼最早见于《史记.封禅书》:“神君者,长陵女子,以子死,见神于先后宛若”。意思是说:“这位神君本是长陵一位妇女,因难产而死,名叫宛若的先后,发现了她的神异.”由此可见早在西汉时兄弟的媳妇互相称呼先后。我们可以这样联想兄弟俩的媳妇总有先后,如此妯娌称先后就比较好理解了。
吃了五花想六花
这是长安方言里形容人们贪得无厌的一句常见方言。“五花”原指五谷“稻、黍、稷、麦、豆”所开的花,泛指粮食作物。“六花”则指粮食以外瓜果蔬菜等食物的花蕾。由于古代人生活物资贫乏能吃上五谷就很不容易了,要想吃六花就是异想天开了,不知满足的事情了。是故“吃了五花想六花”流传了下来。
胡拉海
胡拉海的主要含义指性格热情随和,心胸宽广,不拘小节,有时还不计个人得失,慌慌张张的人。比如我们常说:“小李是个胡拉海,你开两句玩笑骂了他,不要担心,他不计较”。
“胡拉海”看似想外来词,英语一样。据说:这胡拉海,原来写作“虎刺孩”或者“忽刺孩”是蒙语里经常用的一个词。出现在元杂剧《陈州崇米》里含有土匪、强盗骂人的意思,汉语翻译时出现了书写上的偏差变成了今天的“胡拉海”。笔者认为这个词应该出现的更早些,应该是汉唐时期民族大融合时期的产物。当时各民族聚集在长安都城周边,贸易兴隆,蒙、汉,或者胡、汉来往密切难免将自己民族的语言渗透到汉语里。
年时个
“我年时个去了一趟咸阳,旅游了一回,还不错,名胜古迹,人文风光值得一看”从这句话里人们能看出“年时个”指去年的意思。“年时个”同其他方言一样具有非常久远的历史,特别之处是“年是个”原来是一个非常文雅的词语常常出现在古诗词里。指“去年或者当时”的意思。如:《董西厢》七卷:“从别后,脸儿清秀,比年时个瘦。《小孙屠》中:“怕别后,忆年时个桃花面,两东西”。卢挚《清平乐》词:“年时寒食,直到清明节,草草杯盘聊更适,不管家徒四壁,今年寒食无家,东风恨满天涯”。其含义与用法与如今长安方言完全一致。
燎
“燎的太太,燎扎了”这是长安人形容舒心,高兴、喜形于色常用的字眼。比如“哎呀,张三会办事,人活便,现在当上省城的大官了,娶了个有文化的漂亮的太太,那日子过的燎扎了,把弟兄们羡慕的没办法,哎!谁叫咱过去不好好学习,如今恓惶的还面朝黄土背朝天,跟牛一样辛苦”。
“燎”在过去意思是美好也是一个比较文雅的词语,常常形容美女。如《诗经.陈风.月出》:“佼人僚兮”美人多漂亮啊!西汉时“燎”已经转化为好的意思。
杨雄在《方言》中明确说“燎”就是好。只是这个“燎”字不同的场合,不同的人,不同的文献里出现的字都不是一个字,如“燎、僚、僚、嫽”但表达的基本是一个意思美好和抑制不住的欢喜之意。
咥
咥是吃的意思指吃饭时狼吞虎咽的神态。如:“咥一碗面片子浑身都是劲,上山背石头都不知道累”。后来也形容人比较鲁莽粗犷如“那人咥实活的,别小看人家,厉害着呢”。还有为难的意思“这可咋办呀,把人咥住了”。
细究咥的来历至少有3000年的历史了,古指人们笑嘻嘻的样子,《易.履》:履虎尾,不咥人享”。大约到明代才转化为吃的意思《中山狼传》中东郭先生问狼:“我救了你,你反欲咥我”。
长安方言历史久远、深厚不但具有极强学术性,历史性,文化性、民俗性而且极其活泼、幽默有趣,上述长安方言的追溯与解释只是瀚海中的一滴水珠而已。就其比较有代表意义的方言恐怕讲述三年五载都说不完道不明。所以笔者在这里戛然而止以期抛砖引玉,吸引大家走进《长安方言》这个文化大餐领域中,去追求、研究、挖掘长安方言的无穷奥秘与宝藏。
【长安方言故事散文】相关文章:
方言夜话散文05-13
长安散文11-02
我和这座长安古城的故事散文09-29
西望长安散文04-08
烟雨长安散文04-10
梦回长安散文07-01
长安遗梦散文03-20
描写长安的散文02-03
长安少年散文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