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城中村散文随笔

时间:2024-08-21 10:24:39 散文杂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城中村散文随笔(精选11篇)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说到随笔,相信大家肯定都不陌生,随笔,或讲述文化知识,或发表学术观点,或评析世态人情,启人心智,引人深思。为了帮助大家更多的了解随笔,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城中村散文随笔,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城中村散文随笔(精选11篇)

  城中村散文随笔 1

  雾霾笼罩下的城市,让昏黄的路灯显得格外耀眼,远处的小山失去了它原有的模样,留给我们的只剩下轮廓。候鸟不知道在哪一天开始迁徙,此刻能听到的只有汽车的轰鸣声。我们就是在这样的傍晚走近了城中村。

  顺着柏油路往前走,能看到飞速的汽车,这让人有些不适。有些地段的人行道还没有修好,只能深一脚浅一脚的踩在建设中的小路上。

  过了下班时间,路上的车辆少了很多,却也显得繁忙,时不时的会掠过一辆工程车,也有摩托车。从他们的速度上,能体会到他们的兴奋。

  工业园的写字楼主体是钢筋混凝土,最外面却换成了钢结构,再装上挡风玻璃,整个楼房显示出现代化进程。傍晚整栋大楼灯火齐明,让人不由自主的想到了盛世繁华。

  工业园对面是一排拆迁房,人们随意的用铁皮了瓦片在拆迁后的地上搭建起临时住所。

  从一排排商店和饭店中能感受到昔日的繁华,在建设过程中肯定有大量民工积聚与此。他们吃最便宜的饭菜,住最简陋的房舍。那些小商小贩们抓住这个商机,才有了马路边那些临时建筑。

  民工走了,很多小店很难维持生计关门了。还有一两家小店照常营业,大门上用毛刷蘸些墨水或者白石灰,歪歪扭扭的写上“河南烩面”、“陕西油泼面”也有“蒙城羊肉汤”,这是他们最酷的招牌。

  在陌生的城市,看到家乡的牌子,不管是不是正宗都愿意捧场。几个同事一起出去吃饭,都想替自己“老乡”拉拉生意。所以,我们经常会出现意见不一的时候,最后索性轮流坐庄。

  沿着胡同往里走,仿佛回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村子蛮大的。胡同和小巷就像迷宫一样,分不清楚哪里是正道也不知道哪里是死胡同。

  跟着感觉走,很多次都是终止在某户人家的大门外,这个时候我们都会骂走在最前面的人。

  胡同很长却很窄,两栋房子之间最多六尺,有些地方只有一米那么宽。不知道是不是受了“六尺巷”的影响。

  家家户户门前都是水泥硬化过的,也能看到用青砖铺的地方,最古老的也许是石头铺的路面吧。走在这样的小路上,不用担心迎面过来的汽车,也不用怀疑背后杀过来的摩托车。这么狭隘的场所,只能步行也只适合步行。

  冬天来了,住在村里的`人,仍旧喜欢用最古老的方式取暖,到处弥漫的煤炭没有充分燃烧的味道,炊烟和雾霾夹杂在一起。让村子更加多了一份神秘,从太空往下看,如果能看到的话,肯定觉得这里就是传说中的仙境。

  村子中间有一条略宽的马路,能将就着并排走两辆马车。现在很多家庭有了汽车,让这样的道路变的拥堵。

  胡同里面无法通车,很多人索性把车子停在路边。有密集恐惧症的人,也许会被眼前的景观吓到吧。

  很多家庭都把自己的墙凿开一面,安装上卷帘门,就成了车库。这是这个时代特有的产物,往前二十年看不到,往后二十年估计估计也没有。

  村子四周都是高大的楼房,只有村子还保留着原来的模样。这种不协调,影响市容市貌,却也承载了更多人的回忆。

  不知道有多少人跟我们一样,在陌生城市看到残破的城中村总有说不出来的感动。这里不是故乡,似乎有着故乡的味道。这里没有温暖,却也能抵御严寒。

  时代在发展,有些东西将逐渐离开我们的视线,从农村走出来,努力的讨生活,梦想着能够在那个钢筋混凝土结构里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净土。等到靠近了,一转身却发现,故乡离我们越来越远,也越来越模糊。

  一群西装革履的人,大家都带着面具把最好的一面展现出来,把最阴暗的一面藏在心里。睡在柔软的床上,翻来覆去回想的都是尔虞我诈。吃最美的食物,听到的是服务员的恭敬也有别人的恭维,却很难辨认哪一句是真哪一句是假。

  我更愿意跟一群衣衫褴褛的人在一起,他们身上布满灰尘,却能感受到他们一颗丹心。沾满油污的桌子前却能吃到久违的味道。

  城中村早就纳入了国家改造的计划,他影响的是城市全貌,却也承载了很多人的回忆和过去。如果北京城那1700个城中村全部改造完成,又有多少人愿意去北京参观。如果,留着我们记忆的地方,都被摧毁了,那我们又能独行多远?

  煤炭的味道沧的让人喘不过气,狭长的小道独自行走还有些害怕。一转身却看到一个老人推着自行车,后面跟着一个半大的孩子。他们脚步都很急促,从身边走过甚至应到他们的鼻息声。不知道为什么,第一时间闪现在脑海的却是有人在等他们回去吃饭。

  眼前的一切让我觉得熟悉,好像在哪见过,到底在哪见过呢……

  城中村散文随笔 2

  如果生而为农民,在城市边缘的村庄降落也是一种幸运。

  突然有一天,城市开始在这里盖楼房、修公路、建学校、政府搬迁、超市林立。

  与城市一起忙碌起来的,还有这里当年以种菜卖菜为生活的农民。他们用出卖菜地分得的一包子钱,在巴掌大的厦屋的顶子上垒砖垒水泥,一层两层——— 钱多的人垒他七层八层,钱少的人垒他三层四层。很快,学生、外乡人,纷纷提来了铺盖卷洗脸盆,领钥匙,交押金,入住。

  这里的门大都是红外线电子遥控开锁,房客交上50元押金就可以钥匙自带。主人一般住在一层,推开大门后院子基本是整个暗无天日。这不要紧,他们在门外留下准备做生意用的门面房里可以开个面店、烧饼、馄饨、面皮、理发和麻将馆,或者收房租让别人开。主人们要么开着灯坐在一楼客厅看电视,要么出去挤在麻将馆里看个红火,要么,在自己或者别人家的店里卖卖眼。

  虽然环境是这样的脏乱差和黑暗,然而想想这越来越繁华的城市越来越高涨的房费,一间如果收他300元,先不说有的`七八层一层有七到八间,就按四层就按每层四间来算,300乘以4再乘以4,每月四千八,外加门面出租或者收进,松松月收入七八千上万元。如果一个孩子单传,得,不用再奋斗,吃了转转了吃,凭这家道混个俊媳妇生个后人养着又何愁?虽然失去了土地,可这基业,祖祖辈辈他是咱自己的,全产权。

  李今年19岁,可是他的孩子已经一岁半了,他在一家公交单位开车;郑今年30岁,女儿却已12岁上初一了,郑和李都在这家公交公司开车。他们看上去很淳朴,因为辍学早而在单位都很老实和沉默。他们下了班通常都是上网打游戏聊天,因为家有父母操持,妻子带着孩子在家受父母养听父母管,十足两个做了父亲的懵懂少年。结婚早这种情况在他们的村子里都属于普遍,正赶上政府征收土地,按人口统计分钱呗。

  不知道城中村的村民的孩子们学习状况到底如何,这样衣食无忧的比城市人还要活得不累的家庭,是否滋生出很多社会闲流?只是听说,只是局部,岂不悲哉忧哉?

  城中村散文随笔 3

  房东是个半老头,据说也是二房东,帮亲戚看房,收房租。瘦瘦的,爱喝茶,我们常常下班回来,就摆套茶具在门口,和三两个人闲聊、饮茶,兴许是收房租太无聊的缘故。

  收房租的时候,房东只收现金,微信、转账一律不接受,交完房租,赶紧到楼道的黑板上,擦掉你的房号,真是个谨慎的家伙。逢到涨房租,他开口就说,“我和几个朋友聊天,他们一涨就涨两三百。”“他们要杀人哦!”,他一边絮絮叨叨,一边写好要涨的房租。

  在这里住了两年多,房东两夫妻收着高额的房租,过着清简的生活,楼道每月打扫地干干净净,从初来乍到深圳到现在,算是某种幸运了。

  城中村里便利店多,每几栋出租屋下面,总会有一两家便利店,方便附近的租客,最多的就是买点冷饮和生活用品,人不在的时候,帮忙收下快递。

  楼下的便利店,原先是一对夫妻开的,陈设整齐,每每进货都会擦拭货架,男的戴着斯文的眼镜,四川人。逢年过节很少回家,他说“来回车费贵,时间久。”我搬过来的时候,他们的孩子还要抱着,男的很瘦削,女的估计是胖了几圈,大概这符合生孩子后,男女身材变化的基本规律。

  大概过了一年,店面就转出去了,听人说,回老家去了。新来的也是一对小夫妻,身材反了过来,男的胖胖的,女的瘦瘦的,估计他们还没有生自己的孩子。年轻的夫妻经营起来随意一些,两人各自沉浸在手机里,游戏打得不亦乐乎。

  常常都是一人坐在柜台上边玩手机,一人坐在外面打游戏。店门外,有两个摇摇车,吸引着周围带小孩的人家,来坐车。店门的另一边,常常坐着一排不知哪里来的小年轻,喝饮料、玩手机,或者傻傻的坐着,看着过往的行人。

  有时候,会摆出一张桌子,从店里拿几瓶冰镇啤酒,买些烧烤小吃,坐在那里,偶尔喝一口,具体谈笑些什么,我也不清楚,看样子是不需要上班的闲人,作风潇洒。

  虽然是城中村,楼下停着一溜小车,车子中低档都有,车牌来自五湖四海,全国各地。晚了回来,车不仅进不来,还找不到空位停车,强行停下来,第二天就会收到违章停车的单子。

  有时候,我甚至怀疑是有人随便贴上去的。乱七八糟的城中村,电动车冷不丁从小巷子了窜出来,结果却没人管,旁边一家修车的小铺,生意最是火爆。

  除了便利店,和各色各样的餐饮店、小超市、理发店,这里开的最长久的可能就是二手家具、二手电器铺子。每天都有人来看一些二手电器,炉子、冰箱等等,兴许也是跑来深圳,打算开个餐饮或者做点小买卖。

  二手货市场,在这里是个暴力行业,搬家或者离开深圳,几块钱就变卖了所有的家当,放在二手店里,它能够给下一个人卖上百块,谁说呢?会吃人的又何止是房租?

  还有就是一些家私店,新旧都有,刚来深圳,买不起新的,就索性买一些旧家具来将就下,桌子、床铺都有了,总算还是有个住家的感觉,尤其是毕业后,来了这里的小情侣,“房子是租来的,生活是自己的”,欺骗的就是这样一群人。

  这里的工作日都是忙碌的,主要集中的早上和晚上,大白天没人蜗居在出租屋了,都在南山、福田各个岗位上工作着,孩子都在附近的中小学上课。

  只有到了七八点钟的光景,开车的、骑电动车的、走路的,将原本不宽敞的路,瞬间堵住了。慢慢的开始有人见缝插针,或者大呼小叫,受不了的,要破口大骂。

  过了十几分钟,人群渐渐远去,原本水泄不通的道路,又开始清净了。逢到周末,附近中学的广播也不响了,忙碌了一周的上班族,终于可以清净的睡个懒觉。

  往楼下走上一会儿,到菜市场或者小超市转一圈,叫卖的喇叭叫地轰轰响,摆在外面的特价菜,被早起的人挑选一空,就剩下些歪瓜裂枣,鲜有人问津。楼下的`小店,间隔开着,尽是些餐饮店、小超市、理发店……

  过不了几天,经营不下去,就有下一个人,捯饬一番,店铺改头换面,又变了一家新店,不过过不了多久,估计门庭冷落,难以维持,要么转让,而小超市,就开始吐血大甩卖,卖来卖去,感觉都是套路。

  夏天来了,水果铺前最是吸引人,那是穿着靓丽的办公室女孩,下班了总要到水果摊转转,化妆、养生、品质生活,一样都不能落下,挑挑拣拣,经过捯饬的生活才能叫日子。大个的西瓜,被一片片切开来,选好后,被削成一片片放在盒子里,这种售卖方式,很受欢迎。

  下班回来,打个外卖,买一片西瓜,提着回到出租屋,打开风扇、打开电脑,边吃边看,兴许这是大部分人的真实写照。

  城中村里的夜晚并不安静,灯火星星点点的亮起来,总有早出晚归的人,总有入夜还在楼下清洗新收来的旧货的店铺。楼下的店铺,到了凌晨还不关门,半路上下班回来的人,可以顺手买个宵夜,填填肚子。

  租住的房子对面,有个废弃的天台,几块铁皮搭起一个小棚,废弃的铁皮、物什,横七竖八的躺着,有人在天台上放了些盆栽,连着一些不知道从那里冒出来的几管野草,颤颤巍巍的立着。

  大白天,朝远处望去,有打着赤膊的男人,和女人发生口角,声音随着楼梯渐渐远去。风中还是有一抹绿色在摇曳。

  尽管在一片狼藉中显得突兀,有废墟感。

  这废墟属于城中村长久积累下来的样子,要不然怎么那么多城中村开始重建,幸好还没有殃及这里,去年,步行街重新整饬了一番,青砖黛瓦,一片古色古香,夜色倒影在路灯下,倒影在脏兮兮的河里,倒有几分老街的样子。

  拆拆建建,终归还是在原来的基础上修修补补,住在城中村里的人,换了一茬又一茬。

  我刚搬进来的时候,这家人在这里住了六年,六年竟然在深圳买车、买房,真是厉害,房东说起来都是羡慕,别人一直都摇不到车牌,他一摇就摇到了。

  这多半就是命运,来到这里的人,又何尝不是在堵命运呢?

  深圳的夏天,多台风,常伴大风大雨,台风天或者炎热的夏天,城中村都容易停电,空调开多了,电压不稳,一不留神,整栋楼就黑了,估计又是哪里出了故障。停电了,人开始摸着黑走出来,过道里的狭管效应,停电的夏天,风也大,还是有几分凉爽。

  遇到雷雨天,电闪雷鸣,楼下不知某个角落,传来阵阵凄异的猫叫声,声音凄惨,混杂着打在窗户上的雨点,不远不近的传来,睡至半夜,如果是一个人,兴许会有些渗人。

  但渐渐就习惯了,蜗居在这大城市里的城中村,谁又不是一只害怕受伤,而又孤独的,凄恍的猫呢?

  我们一个穿梭在白天,一个穿梭在夜间!

  城中村散文随笔 4

  8月4日,那是难忘的一天,因为我和同学们一同游览了城中村。

  那天清晨,朝阳缓缓从东边升起,大家早早在学校门口集中,带者异常兴奋的心情,我盼望着,期待着一辆专车从对面驶来,我突然心里为之一震,盼望已久的游览开始了。

  坐在车上,和同学们有说有笑,但心里不免又有些着急,我们的车穿梭在川流不息的大街上,路边的行道树在我眼中掠过,不久,车来到了一片住宅区前,我抬头一望,看见四个大字“山隐新村”。乘在车里,我们在小区里游览了一圈。我不禁感叹,“这里的景色可真美啊!”眼前是一片片的绿草地,小桥流水,亭台楼阁,白云一丝一丝在空中飘动,鸟儿停在枝头歌唱,鱼儿们在水中嬉戏玩耍,多么迷人的景色啊,欣赏完美景,我们又来到一个建立在小区里的幼儿园。那里,我们不但听到了亲自经历过城中村改造的学生们的演讲,也看了城中村改造的`专题记录片。从中,我更进一步,更深入地了解了城中村。

  随后,乘着车我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山隐新村,随后我们又来到鹅境组团,塘南组团,在那儿,同学们还参观了居民家的新屋。同学们个个都十分高兴,想到自己将来也会有如此好的环境,期待与羡慕之情不自禁油然而生。

  中午了,同学们不得不回去,虽然只有短短的半天,但是它在我的脑海将留下不可抹去印象。

  城中村散文随笔 5

  蓝天碧水绿茵地,世外桃园城中村。

  当步入城中村的一刹那,我完全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惊,因为在我的记忆中,这里原来的只有饱经沧桑的古老村庄,原有的只是凌乱破旧的`低矮小房,原有的只是臭气熏天的乌黑小河,原有的已是垃圾纵横的狭窄小道……一切的一切都与现代化格格不入。

  但是呈现在眼前的景象似乎已脱胎换骨过了。昔日的村庄已变成美丽,高雅的社区,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鳞次节比;小河已褪去了往日的污秽,以清澈的面貌展现给世人。整洁的社区中,绿色随处可见,但这并不意味是杂草丛生,一个个坐落在街道两弯的花坛中。小草勃发着无穷的生命力。古柳摇摆着嫩绿的枝条,迎风招展,别有一番诗情画意。

  社区中的人们有的坐在凉亭中,有说有笑,谈笑风生,尽享夏日的清凉,看到自己有如此优越的住宅条件,也打心眼里高兴。

  城中村,一个跨时代的突破,让城市与村庄相结合,居民们既能运用到城市中所带来的先进设施,又能体会到农村特有的风情,真是令人神往。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城中村的改造将“红”遍大将南北。

  城中村散文随笔 6

  在街灯明亮的一偶,自然过渡地出现了一个城中村。这种过渡常常令人浑然不觉,若要仔细分辨,城中村与繁华街道的区别在于,房屋不再那么高大张扬,而是显得拥挤杂乱,道路不再那么规整宽阔,而是显得逼窄曲折。但明亮的灯光依然照亮每一个角落,人潮堆叠出来的喧嚣同样充盈其间。这些景象本地人早已习以为常,外来者也见惯不惊。令人意外的是这种嘈杂拥挤的地方竟然还保留着一块方圆十亩的田地。田地的四周是高楼和小产权房交替织就的篱笆,将这块残存的田地包裹得严严实实,就像一个有点大的盆栽,它们充当了花盆的角色。在寸土寸金的地方,为什么还能保留这样一块尚未吞噬的处女地呢?这不禁让习惯了工业文明的外来人心生愕然。

  这种愕然是那种被称作农民工的人才会有的。在这块盆栽式的田地里,虽然没有极目远瞭的纵深,却同样种植着碧绿的稻禾,禾田里同样有曲曲儿在哼唱,田埂上的野草同样绿得流油。更加触动人心的是,夜色下来,那些被高楼和明灯遮没已久的月亮和星星从这块巴掌大的田地的上空挂了出来!这永远如唐诗宋词一般充满迷幻魅惑的星星月亮哦,让游子坚硬的心坎顿时稀里哗啦地松软下来。这田野,这星星和月亮组成的意象令他们情不自禁地想起了自己的家乡——那遥远的,偏僻的,寂静的,几或破败了的小村庄。

  在当下,对农民工来说,故乡几乎是贫穷落后的代名词,或者在几多专家的眼里也是那么一回事,农民工的出行,更多的.是一种迫于生存的逃离。乡村仿佛一个大染缸,从这个染缸里出来的人灰头土脸,成了愚昧落后的化身,因而无论何处,饱受歧视。他们无法改变制度性的抑制,只能被动地在困境中一代代奋斗,用辛勤的汗水浇灌微薄的希望;他们无法校正高贵者睥睨的眼神,只能低下头默默地干活,期盼改善自己的生存境遇。农民工的个体尽管卑微,群体的力量却大得令世界惊讶,是他们支撑起“世界工厂”的大名,是他们砌就资本房地产的梦想,然而到了本山式的舞台上,他们是搞笑的对象;在车间里,他们只是肉身的机器。有谁认真地审视过他们丰富的内心?有谁真诚地解读过他们的梦想和希望?

  城中村的田野引起的联想更多的是一种回忆,是游子对家乡的思念,是潜存心底的深情眷顾。无论外面怎样精彩,只有家乡才是根之所在!那里有祖宗和祠堂,有父母和妻儿,有留守的企望,有分隔的情思。家乡的天空是那样的蔚蓝,那样的高远;故乡的春风是那样和煦,那样温暖;那掠过田野的南风哦,掀起一层层稻浪,看着就像抓痒抓到了痒痒肉一般让人惬意。偶尔回乡,瞭望树木掩映下空心化的村庄,那寂静的房屋间隐约传来鸡鸣狗吠喧闹,那散布田间劳作的细微身影忽然扯开嗓子唱起音律绵长的歌谣。幻像和现实就这样交叠着出现在眼前,不禁让人心生沧海桑田的感慨。循着时光回映,呀呀学语的童年依稀蹒跚而至。秋天的早上,牧童骑在牛背上的剪影从高岗上初升太阳红彤彤的脸膛前徐徐走过,一会儿伴随晨霭和炊烟悄悄消散;清澈的小溪里,光屁股的顽童正在嬉水欢闹,转眼间只剩下荒草寒塘。在农村,欢乐并不常有,撒野只是孩子天性的展露。某个残阳夕照的下午,父母都下地干活去了,从熟睡中惊醒的婴孩在长长的哀嚎中便已体验到一种蚀骨的寂寥。待到渐通人事,才发觉前途是那样地渺茫,眼前只剩下严峻和忧伤。年轻的心不甘命运的桎梏,都想折腾一下,于是有了打工现象;他们怀着诅咒的心离开故乡,于是造就了城中村现象。当他们的心被商业社会熏染得日渐麻木日渐坚硬的时候,蓦然回首,故乡依然是内心无法抹去的最柔软的一页。他们以家乡为原点,像缠绕纱锭,像收拢电线,不断地扩大出行的半径,但无论在外飘泊多久,无论发达与否,无论是否购房成为城市常住人口,此生此世,他们已经深深地烙印了乡村的痕迹,无法剔除,无法改变。待到年老体衰,或生命终极,就像地球最终会被太阳吞噬一般,他们还是要流星般掠过遥远的半径,迅速回归原点。咽气之后,于家乡僻静的荒岗挖一孔墓穴,长眠泥土。待到春草新萌,秋花摇曳,生命将以另一种形式重新绽放。

  或许,这就叫宿命。在此之前,他们还是要在城中村里滞留,在流水线上忙碌,就像这城中村的田野,没有被钢筋水泥彻底占据之前,依然要年复一年地绽放新绿,哪怕,只是野草。

  城中村散文随笔 7

  在繁华热闹的城市之中,高楼大厦之后,隐藏着一座座村落,这里居住着五湖四海来这个城市打工之人,这便是城中村,给了这些异乡人暂时遮风挡雨的地方。

  当我第一次看到城中村,我脑海里想到了第一个景象便是美国的贫民窑。

  走进城中村的小路,弯弯绕绕犹如迷宫,抬头只见一缕阳光,我称之为一线天。

  密密麻麻的小楼栖居着几十万的人,小楼之间的没有太大的间隔,在握手之间,所以又称之为握手楼,也正是因此如此密集,所以也滋生了盗窃,而且很难去追查,只能自求多福人安全就好,自我安慰钱财乃身外之物。除此外低层楼的采光很差,终年不见阳光,不得不在白天的时候也要开灯。居住着这么庞大的人群,一天天产生的垃圾也是非常惊人的,特别是餐厨垃圾,所以你能在巷子里看到肥硕的大老鼠窜来窜去,似乎并不害怕人。

  城中村房间的格局大都很简单,多数为单间,一房一厅,进入房间,所有家当便可一览无余。对于男生来说,也许一张床,一张椅子,桌子便足以,通常来说洗漱,厕所,厨房都是紧邻着,看多了也就习惯了,最难熬的便是回南天,墙壁地面都渗水,晾晒衣服就不得不去顶楼,在多雨的季节,还要时刻看看天气预报以防随时来临阵雨。

  酷热而又漫长的高温季节,空调就是你的续命伙伴,但是没有空调的日子我与一台床头扇为伴,也熬过了好几年,每次翻来覆去,等夜深温度降下来才得以入睡,在这湿热的天气下,每天冲好几次凉才能洗去身上黏黏的感觉,也许很多异乡的打工者是也都有如此经历。

  最难堪的莫过于每次下雨,出行就犯难了,因为排水不畅,下水道的水溢出,积水严重还漂浮着垃圾,散发着阵阵恶臭,大多数暴雨天气之下都会如此,积水超过你的膝盖已经成为家常便饭,但你仍然不得不挽起裤脚,穿着拖鞋趟着污水走出去,只是为了能准时上班不被扣钱。

  如此简陋,又存在安全为问题,可是为什么还有这么多的人住在这里,主要是便宜,交通便利,多方权衡之下,这里便成为了最佳的地方。

  每天的清晨,狭窄的.主干道行走着密密麻麻的上班一族,他们有的手里拿着早点一边吃一边赶路,时间不允许他们慢条斯理的坐在店里享受。其实早餐还蛮丰富的,豆浆油条包子,炒粉样样齐全。一天之中最热闹的也许就是晚上了,可以持续到凌晨左右,因为下班的时间终于可以自己自由支配了,也许一部分苦逼的人是加班归来或者去赶着上夜班,总之每个人都在想着努力赚更多的钱。晚上的烧烤,街边的小炒,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美食撩动着每一位顾客的味蕾,大家三三两两齐聚一起,吃着喝着聊着,诉说着各自的故事,天桥上的弹唱流浪歌手吸引了很多人驻足,天桥下的小贩也在不断的吆喝着张罗着生意,这一切暂时绘成了一副繁忙热闹的画面。

  城中村,尽管简陋,尽管有着很多问题,但确实给出门在外地打工一族提供了遮风挡雨的蜗居之地,这里住着很多有梦想的人,不甘平凡的人,这里有着他们曾经努力奋斗的故事。

  城中村散文随笔 8

  村庄盘根错节于大地,自古岿然不动,很边缘,但城市长了脚,塔吊执戟仗矛,远征而来,蚕食,鲸吞着田地。村庄小的像一个偏安的小朝廷,村口挂着村委会的牌子,固守着区别于城市的自治。殊不知,仅有一百多亩的领地,远不及农业时代的一个小地主。

  一片田野,一年之内长成了高楼林立,广告牌的围墙一拆,花花草草和树木几天功夫冒了出来。没有了树枝的断头树失去了自然的形态,不是乡间常见的树种,怪物一样戳在那里,维生素两三袋不等地挂在树杈,引来村人指指点点,稀奇树跟人一样要输液。

  满是好奇地站在树下端详,想它们是否像人一样有动脉静脉,还是被园林工人随便扎入树的纹理;扎针的时候,有没有握紧虚空的拳头,那种疼一下子扩散成树叶的颤抖,像受难前的序曲。

  滴沥的维生素日夜不停,白日蒸郁,夜晚凉凉地漫过年轮,输送进金黄的树芯。“人挪活,树挪死”的道理,在现代文明的股掌间是可以颠覆的吧。

  大多数的树活了,稀稀拉拉的叶子绿着生的意志。极少的几棵还是枯萎了,大自然的土著太过骄傲了,持抱着天高地厚的纯粹,效死于生身之地的春泥,地气,所以,留给城市一截枯木,一缕幽魂拾着脚印潜返故土了。

  美学意义上,城市并不占领先机,必移植那些人类心魂所系的绿植山水妆点自己。每一棵拣选而来的树木,做着执象而求的生死挣扎,存活于园圃的方寸之间,可是大自然的叛逆?换一种想法,这儿本来就是人类文明抢占的大自然的地盘,它们更像大自然的反攻英雄,替祖先顽强地挺立在城市的盲点上推涌绿波,提醒着人们绿野青山的念想。高楼壁立,园林处处,写意野渡册,水湄间得以依靠,泊附,人弃岸登舟,诗意的栖息涨墨枯墨,内心的背景定静生慧,又一番烟火腾腾的热切得以为继。

  打量一棵被尾气洗面,噪音净耳的城市之树,常心怀敬意。它们的根埋伏的有多深,浓荫就有多稳定自在,笼覆着城市喊苦叫累又紧张的神经。面对复杂扰攘且变动不居的世界无从选择,却可以回到愈挫愈勇的内部,遍设无形路障的思索之途,叩问文明与原生态的仁慈疆界。

  对于故园,它们不是离开,而是另一种建立,另一种肯定的开始。泥土里的根细胞醒来,融入新的园林气象,构建免于时间毁坏故乡,大地上开枝散叶的苍翠,便春风十里了。

  挪移来的树会爱上城市,而对城市爱的死去活来的人类,大多爱着城市的欲望。树的千指万掌托出人类必需的香氧和荫郁,它的生命信仰从未降格以求,枝枝叶叶萧然御风,扶风,怀风,妙手空空,恒朴素简单,谦卑如是。

  生而沧桑,谁又躲得过,一棵树的试炼,顿挫之间,只管站住。

  当我谦逊地租住到城市,寻找食物的超市一样,找到小区附近的一片绿化带,塔松常青,三两丛翠竹飒飒临风,足以让人驻足神凝。鸟儿不美也不多,啾鸣着一派生趣,花儿笑盈盈地捧出烂漫,四周都是满满的静;摁掉几欲拨打的手机,本来相谈亦无事,这断处的空白,素壁为纸,修竹作画,虚实引带,断连呼应处鸟语花香,已胜却万语千言。

  一日,见一黑鸟在树枝上玩倒挂金钩,细看,在从不同的侧面啄食着树种,地下一片粪便的涂鸦,籽壳星散。好奇难禁,拾起几粒回家去,想品尝一下鸟儿舌苔上味道。种子苦涩酸甜,五味杂糅,难以生津。想来,城市里没有粮食,草籽,鸟儿却有随遇而安的胃。从乡下的庄稼地飞到城市的树枝上,仿佛吞下这近似于苦楝树的籽粒,城市里的一切都可以吞下了。光阴的教室,鸟儿为初来乍到的城市寄生者,上了生动的生存一课。

  灯下,把玩那几粒籽,仿佛看见数不清的籽粒瓜瓞绵延,每一粒种子不只埋藏了过去,还孕育着未来,活化石一样,渐渐地把祖先时代的千江之水,万山明月转成这样的基因:晨时,把饥蝗般涌来的车辆宠成河流;黄昏,拟把高楼爱成梦中的山岳;霓虹灯下,铿锵乱弹的人造喷泉,何妨在一侧耳的温柔里,陶醉于林溪淙淙。

  树与鸟犹如此,人何以堪?我们都是村庄的先遣者。有一天,村庄也会连根拔起,栽到城市的规划图上,一派承欢气象。或者就这么枯寂索寞地村着,像城市啃剩下的鸡肋,相顾两茫然。

  乡间的见多识广者说,村庄搬迁与城市拆迁有着截然不同的标准。一个村庄,只有一个单身汉搬进了新建的楼层,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这个村庄的叛逆,卖村求荣,因怕上访者,钉子户的唾沫与殴打,每天出门,两个保安护驾,很是招摇。后来,整个村庄都招安于城市了。挥别了星临万户,天象庄严,鸡犬相闻的旧时光,圈进了城市的村庄,一体两面,一面是城市的房客,一面是精神家园的房东。

  夕暮之间,人们常去新城区散步,那儿灯火如昼,繁华着一个新城的'麦加。很多东西消失了,好多五彩缤纷的花边诞生了。

  人说城怎么这样近了,一出门就有城中村的感觉,一天进的城快赶上过去一年进城的次数了。路这样干净,打个滚儿都不会有尘土浮起来,几十年前,进城路上的那脚泥,胶着感直到现在还抖落不掉呢。说着念着,一拨乡下人汇合到城里人里头,就像两股水流自然的融合,没有人能看的出谁土气谁光鲜来。一路的灯如添万束追光,人在光河里漫游,兴奋如城市的新血,消解着那份华彩,慌乱或静好,叹那黑灯瞎火赶夜路的年月,真是恍若隔世了。

  有时,驻足市街,听蝈蝈在小巧精致的笼子里清唱,遍地是虫鸣,世界在它身边轻若鸿毛。流落城市的乡村歌手,把野地的传说带到城市,迁徙的草蛇灰线,起始于老槐树上的老鸹窝,唱到移民小脚趾上的烙印。一家人繁衍成村落的民间传说,填进一首首怀乡的民谣,唱念的天地洪荒。童年在乡间的青草地和阳光里很湿,很诗地捉迷藏。走红大街的网络歌手,拨弄着圆滑的琴弦,哦哦哼吟爱情的苍白无力,磨不灭的乡音,远胜于这些流行的曲调。

  城市把乡巴佬浮起来,飘蓬似的很高,很空,比树还高,鸟儿在脚底下穿行。封在水泥下的脚印和伏脉,阳台上的棉被,盆栽,再也享受不到日出日落一百八十度的照耀,一棵大树高举邀月的双臂,在想象的山顶上与月亮风云际会。

  带着微笑和亲吻的月亮,进退维谷,犹抱琵琶半遮颜地泊在楼层的缝隙,月光的羞涩倾注不进空空的乡愁酒杯。一切藏纳心底,诚知此意人人有,城市与乡村有了默契,不在多言。

  星空的窥梦女神,正莞尔于一位城中村语者取譬生喻的闲愁吧。

  城中村散文随笔 9

  记得在二十几年前,也就是上世纪90年代初,我到深圳去探望一位在报纸当小记者的朋友,他住在一条我不知其名的城中村里。那天,我坐着一辆破旧的摩托进村,七拐八拐,好不容易才找到他的住所。

  我这位朋友是从内地来的,那时深圳在内地人眼里,还笼罩着某种神秘色彩,有很强的吸引力。树起招兵旗,自有吃粮人。各个长途客运站、火车站,每天人山人海,一群群拖着红白蛇皮袋的女孩子,踉踉跄跄从车站出来,跟着领队向东走,向西走,一双双好奇的大眼睛,东张西望。这边喊着“搞么子鬼”,那边骂着“你龟儿像个细娃儿样”,远处嚷着“到哪往子歇”,近处叫着“我滴乖来”……各种南腔北调,此起彼伏,嗡嗡营营。

  村民们早就建好一栋栋住宅,笑逐颜开地迎接一批批从内地来的打工者。街头巷尾到处贴满了出租房子、通渠、补漏的小广告;新移民要在陌生地方落脚,衣食住行都得解决,村民又建一排排商铺出租,大排档、小百货、发廊、快餐店、烟酒店、收废品店、电器维修店、二车单车店、麻将室、游戏机室、音像店、卡拉OK,门连户接,成行成市。

  到2005年底,仅宝安区的住宅出租屋就有128万间(套),商铺13万间,其他用途的出租屋11万间,合计共出租155万间,总面积1.18亿平方米。这个数字吓煞人。

  深圳农民经历了两波建房高潮,第一波是1980年代后期,各社队大办乡镇企业、“三来一补”,南下打工大军,浩浩荡荡,席卷全国;第二次是2000年前后,因为深圳开始大规模拆除违章建筑。原来住在违章建筑里的居民,不得不到另找地方栖身,这就刺激了城中村大量宅基地房子的出现。尽管宅基地房子的产权无法解决,进入不了买卖市场,但只要能租出去,村民就抢着盖。

  直到21世纪以后,深圳还有241条以行政村为单位的城中村,其中关内有91条,关外有150条;而以自然村落为单位的城中村和旧村两千多条,总土地面积43.9平方千米。著名的城中村白石洲,就是其中之一。2015年的时候,在0.6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建起了2527栋出租房,大约有14万人蜗居在此,其中外来流动人口为12万。白石洲被科技园、华侨城、世界之窗、欢乐谷紧紧包围着,简直像一个高度密集的蜂巢或蚁穴。

  城中村也是一种产业,是农民被迫进入现代化城市,在丧失了原有的生产方式之后,不得不另起炉灶的一种谋生方式。一方面出租,另一方面等着政府拆迁补偿,所以村民尽可能多地兴建高密度的“握手楼”“接吻楼”。它为初到深圳的草根阶层提供住所,但也成了龙蛇混杂的地方。

  在城中村中,是几十万、上百万来自天南地北、有血有肉的个体生命。许多大学生,在自己的家乡是唯一考上大学的天之骄子,毕业后带着父老乡亲的厚望,带着丈夫志四海的雄心,想在深圳创一番事业,但到了罗湖的人才大市场一看,人山人海,全是找工作的大学毕业生,个个手里都攥着一摞简历,神情急切,在招工信息栏前挤来挤去。这时才明白,从前种种,已如昨日死。“大多数来深圳的人,几乎都有一段城中村经历。”深圳金威啤酒集团的一位品牌经理感叹。他刚来深圳时,也曾在城中村里寄居。这些狭窄、肮脏、昏暗,甚至白天都要开灯的出租屋,曾寄托着多少人的创业理想、发财梦想。

  很多离乡别井的年轻租客们,对在出租屋渡过的第一个夜晚,终生难忘。当他们躺在占了出租屋几乎三分二面积的`单人床上,呆呆地看着天花板的发黄水渍,街上不时传来“你个死打靶鬼”的骂人声,还有从窗前经过的单车铃声、路人的交谈声、狗吠声,和家乡如此相似,却已相隔千里。每个人的心境都差不多,一半是不安,一半是期待。谁也不知道,明天会是怎样的一天。

  第二天,当太阳升起来以后,他们就像开了闸门的渠水一样,流出了城中村,流向四面八方的工厂、餐馆、酒店。在深圳打工,建筑地盘是男人的天下,工厂里则女孩子占了绝大多数,流水线上的男女工比例,甚至达到严重失调的1:8。有些工厂也提供宿舍,但往往是十几平方米住十几个人,共用一个厕所,闷热又潮湿;在酒店打工,也许酒店会包一两餐,但食无定时,别人吃饭时间,正是他们最忙的时候。

  城中村里没有电视,没有微波炉,没有电脑,没有互联网,大哥大(手机)是老板才有的奢侈品。打工仔、打工妹最常用的电器,就是一支“热得快”,冬天洗澡靠它,平时煮鸡蛋也靠它,一煮七八只,搁在床头,饿了就剥一只。干了一天活,回到出租屋连烧水也没力气的人,最好就是买大瓶装的纯净水,性价比高,1.5升一瓶,够喝上两天了。赚了点钱后就买个山寨厂的小电饭煲,煮饭、煮菜、下面条、烧开水全用它;再赚点钱就买个单声道的录音机,晚上听听邓丽君、甄妮、徐小凤的翻录歌曲磁带,忘却一天的疲乏。没工开的时候只能泡即食面,吃多了一闻那味就想呕吐。遇上老乡来串门了,也会到快餐店买个“套餐”招待一下,两素一荤,外加一碗味精汤,以前是三五块,后来也要十几块了。

  夜生活很单调,村里士多有一台黑白电视机,门前常聚着一群人追看香港电视连续剧,最初连一句对白也听不懂,但“昏睡百年,国人渐已醒”“让当初都过去,纵有痴心,仍难定散聚”的粤语歌,听多了也会哼上几句。不爱看香港电视剧的人,就和几个老乡聚在昏暗的灯下,喝马尿(啤酒),打扑克,侃大山。“那时候我们谈什么来着?”一篇署名清秋子的文章《深圳,你让我泪流满面》回忆,“是在谈将来的归宿,打工打到什么时候是个头儿。这话题,是深圳打工者们永远谈不够的话题。”

  城中村的深夜,有时像死一般寂静,有时却突然鸡飞狗叫,那是村里联防队突击查房。没有办理“暂住证”的人,会被送去收容所。不少人早就成了收容所的常客。但办“暂住证”麻烦,还要花钱,许多人懒得去办。有人抱怨:“深圳就是我们建起来的,只让我们‘暂住’,是什么道理?”但抱怨归抱怨,生活也就是这么过了。

  正规的外资厂条件比较好,管理者可以吃小灶,每月350元伙食费;工人吃大食堂,每月108元;管理者每天上班8小时,10小时。有些不那么正规的厂,底薪很低,工时很长,工作条件很差,工人的血汗被最大化地榨取,舆论斥之为“血汗工厂”。

  一首在厕所里涂鸦的“打工者诗歌”写道:“一早起床,两脚齐飞,三洋打工,四海为家,五点下班,六步晕眩,七滴眼泪,八把鼻涕,九(久)做下去,十(实)会死亡。”这就是他们的人生吗?每一间出租屋,每一间工厂宿舍,都曾经发生过无数让人激动、兴奋、骄傲,或者悲哀、沮丧的故事,都是那么平凡、琐碎,在历史的巨澜之下,轻若微尘。但对于曾经沧海的个体而言,则有一份维系一生的感情在。

  城中村总有一天是要消失的。这种特殊的人文景观,以后一定会成为历史,从保护人文历史的角度考虑,我总觉得如果能及早规划,挑选一些典型的城中村,在村民都迁出以后,有计划地按原貌保存下来,将来建成一个“城中村博物馆”,也是一笔极宝贵的遗产,不仅可供后世的社会学家研究之用,说不定还能成为旅游景点呢。可惜在寸土的一线城市,这是完全没有希望的。

  城中村散文随笔 10

  近不知怎么了,老是梦见以前的村庄。这是一个古老美丽而宁静肃雅的村庄。在那里,我度过了一个充满童趣和快乐的时光。

  记得那时我们光明村还住在铁路以北的半坡上,整个村落东西狭长,足有四五里,是个老村庄,也是个大村,全村6个组,650多户,2400多人,由原来的二甲村和六甲村合并而成,主要有两大姓,一二组姓符;三四五六组姓张。据村里的老人讲,我们的先人最早是从山西大槐树迁徙而来,是经过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薪火相传努力传承下来的。整个村庄也是经过几十年、数百年乃至千年形成的。

  我家是五组的,最早和3组的张姓人家是一个先人,住在下面的铁路边,一个叫扬沟的地方,那里有一股清泉水,几十孔窑洞,地势比较平坦,出行也很方便,离大队部也很近。

  只是到了上世纪60年代宝鸡峡修引渭渠要从我们原先住的地方贯通,不得已我们四、五、六组的住户全部搬到引渭渠北边的半坡上,据说是为了安全,怕被水淹。

  在我童年的记忆中,我们这个古老的村庄是一幅美丽的画卷。每当天刚蒙蒙亮,天空中开始出现淡淡的炊烟,这些烟雾从村庄的各个地方升起,汇集在一起,形成了一道道风景线。

  那个时候,早上起来吃完饭就要去上学。从家里出来顺着小路下来,走到引渭渠边的路边,往向走一段向南从土城门洞出来再往下走,前边是一段300多米平缓的长路,再下坡,往南走100多米,向东一拐向前走500米就是卧龙寺小学,那里最早是太白庙。

  过去村庄的道路都是土路,曲曲坎坎,每到下雨天会泥泞不堪,晴天暴晒之下又会尘土飞扬。就连公路上看到的汽车也很少,只是经常会看到马车和驴车。

  但整个村庄的乡土味很浓,人们普遍住的土窑洞和土厦房,烧的是柴火,睡的是土炕,喝的都是井水,吃晚饭的时候一般会在院子里,左邻右舍也很少有围墙,有的端着一碗饭去院外吃,一大堆人蹲在一起,边聊边吃,吃完了拿着空碗回家休息。

  最吸引人的地方还是村上的那棵古老的大槐树下是每天上工铃声敲响的地方,也是平常聚集人们最多的地方。从早上炊烟袅袅地升起,午后明媚的阳光,到傍晚柔和的夕阳,绚丽的云彩,夹杂着青草味和柴火味的凉风,人们在这里聚在一起,揉着吃饱饭后的肚子,手捧着黝黑的搪瓷茶缸或磨得发亮的长烟杆儿,抽着旱烟,喝着浓茶,揪着四方,谝着闲传,享受着生活的乐趣。

  我最喜欢雨后村里泥土的味道,夕阳下炊烟袅袅的祥和,夜晚虫鸣的宁静,时而听得到犬吠,时而听得到家禽在嬉闹。

  我喜欢春天在村里田间抓蝴蝶,夏天扑蜻蜓,捉蚱蜢,秋天在树上抓知蝉,掏鸟窝,冬天在路上堆雪人,打雪仗,滑溜溜坡。

  我更喜欢趁着月色,独自一人走在乡村小路上,对着无边的天穹,遥望着满天的星星,独享这一份别样的宁静。

  我从小到大的生活印记,已经深深地镶刻在这个古老而难忘的村庄上。这个村庄是我们光明村的历史传承,是全村人曾经的生养作息的地方,更是我流恋和眷念的地方。

  时过境迁,沧海桑田。昔日的古老村庄,经过时代的变迁,早已成为废墟,不复存在了。但我还会时常想起它,挂念它。因为老村庄永远是我们的根,我们的魂!

  尽管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们全村六个组的村民又从铁路以北的坡塬地带全部搬迁到铁路以南公路以北的平地,生活条件发生了很大改变,家家户户盖起了楼房,吃上了自来水,村庄道路全部硬化,安装了路灯,人们出行方便多了,日子一天比一天过得好了,但我总觉得缺少了以前农村的乡土气息和风土人情,村庄也慢慢地变味了。

  2013年的时候,我们光明村整体进行了城中村改造,村上的新老庄基全部被拆除,再也回不到过去的老村庄了。人常说,故土难离。一下子让人老几辈居住的村民离开老村庄,住上高楼大厦,人们不仅不习惯,更多是流连和不舍。

  一晃我们搬迁住上现代化的电梯楼房也已七八年了,但总感不接地气,一有时间,我还会上到坡上,来到老村庄的地方寻根探访。

  走在弯弯曲曲的乡间小道上,深吸一口空气,悠然的芬芳扑鼻而来,仔细闻一闻,是泥土的芬芳、草木的清新、鲜花的甜味儿……我仿佛又回到了过去,一切都是这么熟悉。

  来到原来的村庄,格外寂静,过去的村舍已被夷为平地。曾经是一排排、一处处,高高低低,大小不一的田园方舍,庭院炊烟袅袅,鸡鸭鹅羊猪牛犬连声,人群的欢笑,已经成为既往,再也无法重现,只剩下被遗弃的破旧不堪的一孔孔窑洞和一些残墙断壁,似乎在告诉人们这里承载着我们的根和魂。“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日明月照古人”,看着这里的一切,勾起了对以往的回忆,心中忽然有种失落感,如同冬天的枝叶,悄然落下,却无人问津。

  漫步在这无边无际的乡村田野,有种久违的感觉,它褪去了城市的.浮华,洗尽了尘世的繁杂,让人回归自然,心灵得到了净化。

  遗失的村庄,诉说过往,永不止步,没有最后,说说过去,让一些美好驻留心里,弥漫开去,给村庄多点尊严。然而,乡村的魅力和传承并未因此消失。尽管人们离开了这里,但乡间的风土人情、古老的传统与文化,依然在等待着我们去发现。

  我们也许无法改变乡村的失落,也许无法阻止城市的繁华。但在这个冬天失落的季节里,我们可以去观察、去感受,尝试理解那些离开的人们,去理解他们的无奈和遗憾,去感受这遗失的村庄给人们带来的喜悦和沉寂,以便重新找回那份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

  一个村庄,就是一个历史。村落小巷那些古朴的台阶上沟壑纵深,那座院子,那孔窑洞,那间旧居,那扇花窗......都是岁月埋下的脚注。我们村的张神庙、太白庙和土城门遗址依稀在讲述着旧日历史,往日二甲村、六甲村古村落里的老屋、古道,延续着乡土的宁静风貌,都值得你放慢脚步,慢慢感受灵魂深处的留白与余韵。

  村落承载着数千年来农耕传统的共同记忆,传承着农耕文明的文化基因。对我而言,这遗失的村庄是心中的乡韵,烙着乡愁,裹着童心,是故乡的象征,更是四季流连的向往之地。

  看着斑驳的老墙,凭着自己的想象,这些遗失的村落在若干年后或许会有很多。村庄不仅仅是安放身心的亲乡故土,更是人们藏在内心深处最美好的记忆之一。一亩田园,一方原舍,回到乡村,悠然自在。

  城中村散文随笔 11

  2015年的一个闷热夏夜,我站在广州一条熙熙攘攘的城中村边,眼前是一排排杂乱无章的楼房,热气腾腾的地摊食物弥漫着油腻和辣椒的味道,攻击着我的嗅觉。

  我是一个普通的打工者,来自湖南的一个小村庄,我的故事就开始于这些看似平凡却又让我难以忘怀的夜晚。

  那时候我不过是一个刚刚大学毕业、背着沉甸甸梦想的年轻人。

  我选择了广州,这个南方的繁华都市,希望在这里能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过上城里人的生活。

  然而现实很快就给了我一记重击,高昂的生活成本、激烈的竞争环境,让我不得不放低姿态,在城中村租了一个不足十平米的小房间,这里成了我在这座城市的第一个家。

  我的房间位于一栋破旧的楼房里,墙壁上的漆早已剥落,霉味和潮湿伴随着我每一个夜晚的入睡。

  对面的房间住着一对来自四川的夫妻,他们白天忙碌在各自的工地,夜晚则在狭小的空间里争吵、和好反反复复。

  他们的生活,就像这个城中村的缩影,充满了挣扎和不易。

  我在这里的第一个工作是在一家五金厂的普工。

  每天除了机器的轰鸣声,似乎已经没有其他的声音能够进入我的世界。

  工作十分枯燥,但我仍然努力地做着,因为我知道这是我在这个城市立足的唯一方式。

  晚上下班后我穿过狭窄的巷子,偶尔会在地摊上买一些烤肠或者炒粉,那是我微薄生活的一点慰藉。

  有时候我会在深夜里听到邻居的哭泣声,那是一种对未来无望的绝望。

  我也曾在夜深人静时流下眼泪,怀疑自己的选择,怀疑自己是否真的能在这座城市中找到属于我的位置。

  但每当第二天太阳升起,我又会重新鼓起勇气,告诉自己不能放弃。

  与此同时我也开始考虑提升自己。

  我利用晚上的时间学习新的技能,报名参加了会计资格证的培训班。

  课程费用不菲,几乎占据了我大半个月的工资,但我相信这是走出困境的必要投资。每当夜深人静,我就点上一盏小台灯,对着厚厚的会计书籍苦读。

  终于我的努力有了回报。在跌跌撞撞中,我取得了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也找到了一份稍微体面一点的工作。

  虽然薪资并不高,但至少不再是那种机械重复的体力劳动。

  我记得那个告别五金厂的夜晚,我对着破旧的镜子,看着自己憔悴的面容,嘴角却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希望的曙光,就在这个充满油烟味和嘈杂声的城中村里。

  新工作虽然繁忙,但我学会了如何在繁忙中寻找平衡。

  我的生活渐渐有了规律,我也开始计划未来,想要搬离这个让我又爱又恨的城中村。

  我开始存钱希望能有一天有能力租一个更好一点的房子,或许还能带着父母一起来广州看看。

  城中村的日子虽然辛酸,但也让我学会了坚韧和自立。

  我见证了那些和我一样的打工者们的生活,他们的'笑容、泪水、挣扎和希望,这一切都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记忆中。

  我曾在那些夜晚里,听到城中村的狗吠、小贩的叫卖声,还有那不断循环播放的广州本地歌曲。这些声音构成了我在广州的记忆,尽管有些刺耳,却也充满了生活气息。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终于搬出了城中村,搬进了市区的一间干净明亮的小公寓。

  每当夜深人静,我常常会回想起在城中村的那些日子,那些辛酸的夜晚,那些陪伴我成长的经历。

  我知道那段经历将会是我一生中宝贵的财富。

  它教会了我如何在逆境中寻找希望,如何在平凡的生活中坚持自我,如何在繁华都市的边缘,依然保持着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追求。

  如今我依然会在偶尔的夜晚,驱车回到那个城中村,看看那些曾经陪伴我度过无数个夜晚的街道和小巷。

  虽然变化很大,但那份独特的气息,那份属于打工者的精神,却永远不会改变。

【城中村散文随笔】相关文章:

父亲的散文随笔10-22

客车散文随笔01-10

傻子散文随笔09-12

养花的散文随笔09-18

割草散文随笔09-15

感慨散文随笔09-23

知了散文随笔09-20

荷散文随笔02-05

怀念散文随笔09-20

蒲公英的散文随笔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