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绊倒在起跑线上散文随笔

时间:2021-04-27 10:55:53 散文杂文 我要投稿

绊倒在起跑线上散文随笔

  新学期开始,各式各样的培训班也开始活跃起来,我也跟着凑了把热闹。

绊倒在起跑线上散文随笔

  有个家长带着一个站都站不住的小孩子,问我能不能让他学奥数。于是我苦口婆心地解释说,这孩子看上去最多就是幼儿园中班,这时候启蒙没什么问题,但正儿八经学奥数还为时过早。家长瞥了我一眼,很不屑地对我说,不知道你在讲什么,我有钱,就说你教不教吧。我很无奈地摇了摇头,她头也不回就走了,我一个人坐在椅子上思考,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

  其实有那么一瞬间,我很想骂脏话。有钱了不起么?刚上中班就想让孩子学奥数,问过孩子的想法么?怎么不让孩子在娘胎里就去考清华北大?没想到,还没来得及跟朋友抱怨,就有人跟我说,家长这么做都是为了让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

  于是,幼儿园的孩子开始接触小学知识,刚上小学就开始学习初中内容,刚上初中就开始研究高中课本。我们小时候在泥巴地里玩,他们小时候在题海里面游泳。于是出了很多天才,出了很多高材生,也出了很多罪犯和变态。

  其实孩子的起跑线是父母。对孩子过多的要求和期望,只是在满足父母畸形的心理需求罢了。之前看到一个笑话,孩子的父母总是责骂他,说“你看谁谁谁家小孩怎样怎样听话,怎样怎样优秀,再看看你,怎样怎样”,有一天这个孩子很生气,怼他爸妈说:“你看谁家爸爸妈妈对他多好,人家多富裕,家庭多幸福”。输的并不是孩子,而是一直怕输的父母。何为输,又何为赢?我想听听这些家长的意见。

  我不想讲什么《指导纲要》,也不想谈什么《教育法》,更不会慢条斯理说些什么教育大道理,介绍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吧,名字叫做《格塞尔双生子爬梯实验》。

  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让一对同卵双胞胎练习爬楼梯。其中一个为实验对象(代号为T)在他出生后的第46周开始练习,每天练习10分钟。另外一个(代号为C)在他出生后的第53周开始接受同样的训练。两个孩子都练习到他们满54周的.时候,T练了8周,C只练了2周。

  这两个小孩哪个爬楼梯的水平高一些呢?大多数人肯定认为应该是练了8周的T。但是,实验结果出人意料——只练了2周的C爬楼梯水平更高。C在10秒钟内爬上特制的五级楼梯的最高层,T则需要20秒钟才能完成。

  孩子的身心发展是有自然规律的,人为地提前干预往往事倍功半,甚至适得其反。

  当然,我并没有否定努力和正常学习,我国古代一个名为《伤仲永》的故事便是最好的证明。

  有个神童名字叫做方仲永,五岁的时候自己作了一首诗,那时他甚至连文具都没见过。将那首诗给全乡的秀才欣赏,无不称赞。自此之后,只要指定一样事物,方仲永就能写出一首好诗。于是父亲为了谋财,带着方仲永四处题诗赚钱。等到他十二三岁,写的诗大不如前,又过了七年,江郎才尽。

  很多父母以为提前让孩子学很多高深的东西,可以跑得更快更远,殊不知这么做让孩子变成了代号T;有些父母以为孩子天资聪颖出类拔萃,整天带着孩子游山玩水,又塑造了一个方仲永。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太阳,或许你并不能理解他的光芒,但请你不要让他绊倒在你以为的“起跑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