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条河散文随笔
一如往昔。伴随着小雨,天阴沉沉的。此间,南国的夏日显得格外的沉郁。
河,依然静静的流淌着,从寂静仙山过喧嚣俗世,携“古魂”越千年而来,向未知而去。雨滴在水面激起点点波纹,但很快也被朵朵浪花抹去,踪迹无存——似乎从未来过一般。
这个诗人的节日,诗人的子孙在岸上哭泣!泪水混着雨滴流向“那条河”里。
“节分端午自楚民,万古同悲直臣冤。玉粽袭香浴芳兰,佳人相见一千年。”
中国人的情感很复杂,而这复杂的情感的延续更体现在对于山川草木的特殊情节。尤以山水情怀之重为甚。一条河承载着对“故园”之情,一座山更是脊撑一个族群的历史。水,成了加速情感勃发的血液;山,化作历史的脊梁,承载过去,支撑未来。而对于河的情感更甚,似乎是灵魂中轮回不灭的深深的印记。
那年始,五月初五这个日子,对于接受传统汉文化的人来说,便开始显得格外的特殊。哪怕“故国”已然千年。
忘了从什么时候开始,浴兰之日,开始一个人过,也总是会不由自主翻开诗人的作品。那河边所发生过的,诗诉如画,画如斯:高吟“抚长剑兮玉珥,璆锵鸣兮琳琅”以祭东皇太一;“龙驾兮帝服,聊翱游兮周章”的云中君;“君不行兮夷犹,蹇谁留兮中洲”,“聊逍遥兮容与”之湘君;更“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之“帝子”;多情如斯,不禁令人莞尔。《离骚》绝响,却是拳拳赤诚。后世不乏诸多好手不吝之赞,然今世吾之后辈于斯,情之于字,却也是显得惨白了。诚论诗人之言莫非于诗、情。不论及多少报国情怀,满纸可见于故园之痛。只此一点,庾信“关山则风月凄怆,陇水则肝肠寸断”之情或有通鸣。
河边之事,亦多与河边之人有关。近世,言及屈氏之人繁多,诸如郭沫若之“屈原”,然真懂屈氏之人,却是无几。俗云“爱之深,方痛之切”,予以为,深懂之人亦可谓之大骂之人。如此,唯鲁迅一人耳。许寿裳曾有鲁迅与屈原之精神联系《屈原和鲁迅》一文。论及诸要点有四(摘录):一,鲁迅对屈原一向持有肯定性的理解与评价,认为他“虽怀内美,重以修能,正道直行,而罹谗贼”;称赞他“驰神纵意,将翱将翔,而睠怀宗国,终又宁死而不忍去也”。二,鲁迅非常熟悉且十分推崇屈原的作品,不仅明言“《离骚》是一篇自叙和托讽的杰作,《天问》是中国神话的渊薮”;而且在自己的旧体诗里多有对“骚词”的汲取与化用。三,“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鲁迅采“骚词”作《彷徨》题词,意在自况。四,“望崦嵫而勿迫,恐鹈公式之先鸣”——鲁迅集“骚句”作壁上楹联,借以“自励”。可见,屈氏对其影响之深。然,他又大骂屈氏乃“奴才”,更痛呼当时国人奴性不改,这也许令有的'人唏嘘,然此乃难免之事,其于“传统”之中某些因素之深恶痛恨,亦正是特定情况下之于现世的不满之表征。
若即若离之间,屈原转首将要纵身倾越那一刻,过往的一切是否都清晰的浮现于脑海?是否从此,他的灵魂便追寻前人的足迹,游走于天地之间?我想,落日的余晖中,在纵身的一刹那,来自前方的阳光让他感到了从未有过的温暖和幸福。恰如登高远眺,他的梦境与现实在这一刻才得到完美结合,没有人知道,屈原平静的外表下是如何暗流汹涌。这一刻,他究竟看到了什么呢?
也许,他所看到的正是吸引着芸芸众生所不断追寻的“那条河”。
这条河,从古流至今,不仅承载着诗人的情和留恋,更倒映着无数人的呐喊和哀思,亦将带着过去流向未来。
“午日偏逢晦暝生,楚江何处缅孤魂。香草深冤千载悲,忠骨一跃今何在?”
这个诗人的节日,诗人的子孙在岸上哭泣!泪水混着雨滴流向“那条河”里。
【那条河散文随笔】相关文章:
家乡的那条河的散文随笔09-07
家乡的那条河散文随笔01-13
那条河12-10
家乡的那条河12-03
那条河的作文12-03
那条河,那条瀑布,那份乡情06-10
外婆门前那条河06-09
外婆门前那条河06-09
回忆童年那条河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