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儿时的清明节随笔散文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清明节,此时故乡已是万物复苏,麦子吐穗,柳树吐芽,草长莺飞,到处鸟语花香景色宜人。面对此情此景,我总会想起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诗句,也时常回忆起儿时的清明节……
儿时的清明节习俗丰富多彩。除了讲究禁火、扫墓外,还有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等一系列风俗活动,期间既有祭扫新坟生离死别的悲酸泪,也有踏青游玩的爽朗欢笑声,相互交融构成了一个富有特色让人难忘的节日。
在故乡,清明节当天每家每户都有在大门两侧插柳枝的习俗,听娘讲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为了辟邪,让家家户户图个吉庆祥和而已。每逢清明的前一天,我们显得异常兴奋和激动,因为家里安排采摘柳枝的任务,通常是由我与哥哥去完成的。柳树长在离家不远的西湾边,下午放学后,我们便急匆匆地放下书包,如同放飞的小鸟蹦蹦跳跳,唱着不知名的歌儿来到了目的地。望着一排排舒展着嫩绿色枝条的杨柳,在温暖的春风中飘来荡去,像一群身着绿装的仙女在翩翩起舞,受此感染和启发,让我不禁想到了唐代诗人贺知章的:“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的诗句。在哥哥的怂恿下,我如同灵巧的猴子,不出三下两下,便一溜烟窜到了柳树杈上,开始攀折柳枝,不一会便够了满满一抱,哥哥负责带回家中,由母亲在第二天清晨插在家中的大门两侧。此时,我依旧钻在树杈上去攀折柳枝,开始了我下一项做哨子的游戏。在春暖花开的时节,能够做哨子的柳枝,需要粗壮的树枝,最好透着青色,没有一点疤痕,是柳树中长得最旺盛的枝条。因为只有这样的柳枝,做出来的哨子,声音才会响亮耐久。当我看中一根柳枝后,迅速攀爬过去,将枝条握在手中轻轻折断后,用灵巧的双手不断扭动柳枝皮,让皮和干脱节后,然后从大头往下慢慢抽下……此时假若用嘴轻轻地吸一下洁白的枝干,有一种青青的、甜甜的、略带点苦涩的滋味。我从柳树上下来以后,把柳皮用刀子割齐,稍微一压,这样柳哨就做好了。把它放在嘴里,呜呜的吹着,走在大街上,被围观的人注视着,那份惬意,那份舒心,如同电影《闪闪的红星》中的潘冬子一样,真是幸福极了!
清明节吃鸡蛋是我们那儿多年来一直不变的习俗,就如同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一样重要。儿时,清明节早上的饭是最值得期待的,因为母亲要给我们煮鸡蛋吃了,这对于一年里难得吃上一次鸡蛋的我们来说,似乎从清明以前的很多日子就开始期盼这一天了。清明这天,母亲起个大早,把家中积攒多日老母鸡下的鸡蛋,从坛子里小心翼翼的拿出来,用清水洗干净,放在锅里给我们煮着吃。此时,我与姐姐哥哥赶紧从被窝里爬起来,围拢着母亲……当蓝色的火苗舔着锅底,锅内的水早已沸腾,鸡蛋散发出的香气也随处四溢。此时我们的口水几乎就要流出来了……这不,鸡蛋刚一出锅,我们便每人一个拿在手里,不停地上下翻动着,还没等到鸡蛋完全冷凉,便抢先在桌子上磕开,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吃完早饭后,我留一只感觉皮特别硬的鸡蛋,用大红纸把鸡蛋皮染红,便拿着出去,在人群中开始炫耀,找同伴们开始参加碰鸡蛋的游戏。当然碰蛋也是有学问的,因为蛋的两头硬,特别是最尖的那头最硬,中间脆。所以要用最尖的那头来碰,再说一定要出手快,做到主动出击,这样才会把对方的蛋碰碎几率就大。胜利者,当然会得意洋洋,失败者,脸上面带沮丧,只能无奈的把碰破的鸡蛋由自己解决掉了……胜利者再去找更好的对手来“决斗”。当然,我也碰上过不厚道的小伙伴,他用家中的鹅蛋来碰我的鸡蛋,当然鹅蛋一定会胜出;还有慌乱中,故意用食指骨节碰鸡蛋的,当然是鸡蛋要破了。但“伎俩”被识破后,都是一致被谴责的。谴责归谴责,事情过后,我们依然还是好朋友。事后,我也曾带着疑问和困惑多次跟问母亲,询问清明节吃鸡蛋、撞鸡蛋的意义,母亲告诉我,这不仅是当地的一种民俗,其中还寄寓着人们对于生命、生育的敬畏与崇信之情吧,我似懂非懂的点了点头又不解的摇了摇头……
清明是寄托哀思之日,是人们对先烈的缅怀、对先祖的追思之时。在我们农村,扫墓的习俗都是赶在清明的前一天进行。小时候我依稀记得,父亲总爱带上我去上坟的场景。在母亲的嘱托下,我第一次极不情愿的尾随在父亲身后,带上祭品,慢腾腾地来到了两个土丘面前。当时的我,根本不知道那是什么东西,从远处看样子像是小土坡,但又不敢直问。此时我静静地注视着父亲,看着他仔细地把土包上的杂草拔干净以后,用铁锨漫上新土并逐一拍实,接着用砖块压好坟头纸。并将带来的水果和榨菜,放在那两个土包前面的石板上,神情专注地点燃了香火……伴随着燃烧的黄表纸,和升起的袅袅烟雾,父亲嘴里不知在小声嘀咕着些什么。但见他表情严肃,气氛凝重……看着父亲一本正经的动作,不懂事的我总觉得好玩,忍不住笑了一声。可是不知为什么,父亲生气地看了我一眼,还让我也跟着蹲下,并对着土包磕了两个响头,“为什么呀?”我当然不乐意,再说“这是什么东西呀,又为什么要我下跪呢?”我奇怪地问。只见父亲神情严肃地看了我一眼,接着轻轻地对我说道:“星儿,这两个小土包里埋着你的爷爷和奶奶,他们为了咱们家人奉献了自己的一生,我们要永远怀念他们……”我心里顿时觉得非常难过。却始终不明白爷爷奶奶去世后为什么会埋在这里呢?年幼的我,仿佛什么事情也不懂。但是最后,我还是听从父亲的安排学着父亲的姿势对着坟墓拜了两下。因为我从父亲的言谈举止中看出,他的心里非常难过,我这样做的目的或许是对父亲最大的安慰吧!
记得上小学时,每年清明节学校会经常组织去烈士墓祭扫,这对我们来说是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清明节一大早,我们以班为单位,列队从学校出发。班长打着少先队旗在前面带路,我们则雄赳赳气昂昂在后面跟着,大家一路高歌唱着《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的队歌,此时路两边的.山坡上,桃花和梨花正在开放,山上的松柏青青翠翠,我们的心情是既沉重又欢快,沉重的是想起烈士为了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而捐躯,欢快的是我们走出校园可以在大自然中尽情玩耍。期间向烈士墓献的花圈,是我们头几天用买来的纸在老师的指导下做成的,花以白色为主调,间隔置以黄色和蓝色的花,花的形状有菊花、玫瑰花和细条叶状花,这些做法至今我还记得清楚楚。每次祭扫活动都有介绍烈士的先进事迹及老师对我们的鼓励,接着是我们学生的宣誓仪式,每只高举过头顶的小手下是挺得笔直的胸膛,每颗小小的心灵满怀着崇敬的心情,立志要做“红色接班人”,坚定了我们努力学习的信心和勇气。
清明节期间,荡秋千也是我们那里的习俗之一。作为大人和小孩都能娱乐的活动,秋千受到人们的喜爱。我清楚记得村里的秋千高七米左右,大人们可以站在踏板上荡,也可以坐着荡,单人荡也可,双人荡也可以。对此我们只有用羡慕的眼光,看着他们站在秋千上,腿一曲一直前后摆动,衣服随之舞动就像蝴蝶纷飞。那时因为我们个头小,力气也小,只能在家中让父母找两棵相邻的大树,绑上一根结实的木棍当横梁,横梁上放两个结实的大铁环,绳子中间穿上一块木板,两头连在铁环上,这样就构成了童年时我们简单而喜爱的秋千了。清明期间,我在姐姐的帮助下,一屁股坐好,两手揽住绳索,便晃了起来,并一边唱着“荡秋千,荡秋千,一荡荡过柳树梢,摘朵白云怀中抱,送给爷爷把背。秋千秋千高高,荡呀荡过树梢,树梢点头微笑,夸我是勇敢的宝宝。”的儿童歌谣。是啊,童年的乐趣随着秋千的荡漾而不断延伸……
清明又是踏青的大好时节,有明媚阳光相伴,鸟语花香作陪,在这充满生气的季节里,大都数人都按捺不住内心的出游渴望,儿时的我们同样也是如此,平日里,我们利用放学的时间结伴去山里或者小溪边玩耍,那时候大自然是我们的亲密玩伴,虽然大家没有新潮的玩具,但是玩的花样也挺多挺有趣。记得村子里有一条小溪淌过,我与小伙伴们放学后,挽起裤腿,常常一块去捉螃蟹、捞虾米。如果不去溪边玩耍,就是在大山里游逛,当自己置身于青山怀抱中,顿觉空气清新,鸟鸣山涧,每一处风景都那么赏心悦目。有时候,春雨过后,我与村里的小伙伴们拎着篮子,去山上找蘑菇或者春笋,偶尔也会摘一些野果子在路上解馋。除了这些,我们还会和山间的花花草草玩耍,叼一根狗尾巴草在嘴角,骑在牛背上,暖洋洋地晒太阳,就能打发掉春天里一整个下午的惬意时光。等太阳下山了,就带着晒得通红的脸蛋,赶着牛儿回家了。当然最有趣的还是三年级那年,我跟着老师参加的踏青活动。大家背着书包,系着红领巾,一列队伍欢乐地走在春游的路上。队伍在路上行进的时候,老师通常会喊班上某个歌喉好的同学唱上一首歌,或者全班大合唱,走到哪唱到哪,真是欢乐无比。到达目的地以后,大家分头坐下,全班围成一个圈,玩着丢红领巾、老鹰捉小鸡的游戏,或者三五围城一个小团体,大家彼此交换着各自带的零食。现在想来那份欢乐、那份真情,那份友谊,真是让人难以忘怀啊。
现在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不断转变,生活节奏进一步加快,清明节已经上升为国家法定节假日,里面不仅融合着文化元素,同时更多地的包含了经济元素,缺少的却是儿时的那份温馨、纯真、和谐与快乐,看来这些美好的场景温馨的故事只能在记忆中寻找罢了……
【回忆儿时的清明节随笔散文】相关文章:
儿时的回忆散文随笔05-03
回忆儿时的散文01-30
儿时回忆散文02-28
回忆儿时的麦收散文03-01
儿时的记忆随笔散文05-02
回忆儿时走人户的散文05-21
儿时的年味回忆散文02-28
回忆儿时玩过的游戏散文03-01
赎回儿时的梦想随笔散文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