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腊八粥散文随笔

时间:2021-04-25 10:48:14 散文杂文 我要投稿

腊八粥散文随笔

腊八粥散文随笔1

  腊七腊八冻掉下巴,这只是个传说,我上网查过,医院里从来没收过冻掉下巴的患者,因事故或者车祸掉下巴的真有,还有整容没整好,一笑下巴掉了,看来整容最恐怖!今年冬天不太冷,即使腊八也没感到太冻人,所以说北极熊面临生活困境是真实的。不冷好,我们家里有暖气,你想想那些住着小平房的人,这天,屋子里照样冷嗖嗖的,不信,你去住一个星期。前几天去吉林拍雾凇真回到小时候冬天的感觉了,那手冻得真像猫或者狗咬的似的。

腊八粥散文随笔

  腊八古典版本的的故事不去重复了,如今的腊八粥可能成了奢侈品,饭豆、小豆、红豆、枸杞、大枣、葡萄干、薏米、小米、高粱米、江米,样数比八宝粥都多,可能有钱的富人还要加海参、鲍鱼、大闸蟹、鹿鞭、老鳖,想加蛤蟆,那东西不老实,很容易蹦出锅外,于是就不加了。有钱人太任性也不好,据说海参全是抗生素、生长素喂出来的、鲍鱼也喂那些东西。老百姓吃的各种杂粮也不十分保靠,现在转基因时兴!咱活着真不容易,到处充满危险,但腊八粥也得喝呀,茅台喝不起,咱喝腊八粥还不行吗?

腊八粥散文随笔2

  我一直以为,母亲是个心思灵巧的人。她常常会用一些小把戏,制造一些小惊喜,把平淡的日子过得活色生香。我的童年,因此多了缤纷的回忆。

  每年腊八节前几天,母亲就开始悄悄准备做腊八粥的料。她不声不响地备好大米、小米、大枣、花生、红豆等,等到腊八那天,她会把香浓的腊八粥端上餐桌。

  那时候,红枣是比较稀缺和珍贵的。腊八粥里,母亲一般只放三颗红枣。我的两个妹妹还没有出生,我和父亲母亲,每人一颗红枣。母亲神秘地告诉我,她在其中一颗红枣里放入了一粒花生仁,谁能吃到带花生仁的红枣,谁就是最有福气的人。我知道,母亲这个方法,是如法炮制大年初一饺子里面放硬币的习俗。

  粥在火上慢慢熬着,我们一家人围炉而坐,聊着天。父亲母亲聊着今年的收成、明年的打算,还有,过年给我买什么样的新衣服。我在一旁不时插嘴,炉火把我的脸烘烤得热热的。那种氛围,现在回想起来,温馨如一幅暖色的画。任凭屋外的世界怎样寒冷彻骨,屋子里,一家人其乐融融。

  粥里的香味慢慢飘出来,我显得有些急不可耐,眼巴巴望着锅里,偷偷咽着口水。母亲说:“不急,粥要慢慢熬,熬够了火候才好喝。”腊八粥终于端上了桌子,每人的碗里都浮着一枚红枣。白白的碗,红红的枣,浓浓的粥,真好看!喝一口,真香啊!吃了几口,我惊喜地叫起来:

  “吃到有花生仁的红枣了!”我看到,父亲母亲会意地相视一笑。母亲对我说:“傻丫头,每年都是你最有福气啊!”我开心地吃着腊八粥。母亲熬的腊八粥,味道特别地道,糯糯的,香香的。那种绵软醇香的味道,一直留在记忆里。粥香浓浓,暖入肺腑。有母亲的腊八粥,再冷的冬天,人也安然。吃上一碗粥,心都暖了。最重要的是那份惊喜,仿佛真的有幸运之神会来垂青我。

  腊八,是过年的序曲。“过了腊八就是年”,我知道,以后有更多的惊喜在等着我。馒头、豆腐、腊肉……不知母亲又会带给我什么样的喜悦。

  长大了,我才知道,其实,母亲的腊八粥里,每颗红枣里都放了花生,只不过父亲母亲是悄悄吃掉的,他们把一份惊喜留给了我。

  很多年以后,我也做了母亲。我学母亲,用一些幼稚的小把戏,为我的女儿制造小惊喜。看到她欢呼雀跃的样子,我想,我嘴角的笑容,一定和我母亲如出一辙。我相信,我的女儿将来做了母亲也会这样做。一种生活态度,像一个家族的遗传密码一样,就这样心照不宣“遗传”下来了。

  每一位母亲,都是一位出色的魔术师。她们把爱和欢乐,以千变万化的形式展示给儿女,而且有层出不穷的花样。

  我终于参透了母亲腊八粥里的秘密:腊八粥里,藏着的都是爱———对儿女的爱、对生活的爱。

腊八粥散文随笔3

  腊月,四川话又称之为lia月,意思是日子一lia一lia的,一下就Iia到了年关。

  年关是一个不好lia的字眼,经常是年未到,庄稼人就要绞尽脑汁把一年欠下的债务逐一进行了结,不让债主上门,不带着债务过春节是庄稼人最为纯朴的原望。

  腊梅逸香,寒意渐浓,腊月终结了十二个月份的轮回,古人曾云“腊者,接也”,有新旧交替,冬去春来的寓意!

  劳累了一年,不管日子怎样衰摆,庄户人家都要围桌在一起,体面的喝上一碗滚烫的腊八粥,毕恭毕敬的给灶王夜献上三柱香,日子无论苦与甜都要倔强的生活下去。

  落魂桥是玉成乡为数不多的〞山区〝,沟壑纵横,清溪环绕,不大的地方三沟、四桥、十八坡有玉成〞夹皮沟〝之称。

  由于水田面积少,人们利用边坡,山顶的地种植花生,高梁,玉米,巴山,红豆,绿豆,南瓜,葫豆等作物,施农家肥,浇山泉水,独特的地理位置,传统的种植方法收获了颗粒饱满的果实,味道好,有营养名噪一方。

  印象中,落魂桥曾经是玉成桥最为贫穷的村落,由于山高水底,道路不通的制约,村里土墙草房密步,单身汉成群,体强力壮的男人选择背井离乡到外地干苦力补贴家用。

  有生意头脑的男人翻山越岭,行走上百里崎岖山路,把花生和葫豆挑到鹞子坝卖一个好价钱发了家。

  只有那些窝在家里的青壮男人穷得叮当响,反而无事可干,迷上了牌桌子,成了单身汉。

  乡人巫昌友曾经慨叹过,梧桐沟的单身汉都倒在了穷困潦倒的乡亲路上。

  腊月是辞旧迎新的月份,能喝上一碗可口的腊八粥,滚滚烫烫的度过岁末成了梧桐沟人最简单的愿望。

  腊月,lia月,回首一年lia脱的日子,一碗腊八粥成了庄稼人最好的慰藉,从地图上看梧桐沟上三里,下四里,契合了一个大大的7字,村民说肖公河就是一根巨大的绾子索挂起了梧桐沟这块老腊肉。

  腊,从“肉”旁,古人用肉“冬祭”,难道梧桐沟真的lia脱到嘴的肥肉成了名符其实的〞夹皮沟〝?

  二十几年来,乡亲们都认为应该给张二娃立个碑,或者是把张二娃载入梧桐沟的史册。

  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年代,土生土长的张二娃凭借自己的一双手下田捉黄蟮,下河摸鱼虾,下塘逮青蛙,上山抓耗子硬生生的把几个成都下来的女娃娃养得眉开眼笑,上演了一幕现实版的城里大学生爱上了农村娃的〝样板戏〝,成为了村里单身汉最生动的活教册。

  老人们说,当年梧桐沟颗粒无收,麦粒还在麦田里就被饥饿的人们偷吃光了。到梧桐沟锻炼了一年的知青妹妹对张二娃说,很想在腊八那天喝上一碗腊八粥。

  在饥慌年月,要喝一碗腊八粥确实是一个天大的难题,不过喜欢动脑筋的张二娃却做到了。

  原来,张二娃在保管室附近发现了一个浅浅的耗子洞,他不动声色,每天晚上用细铁丝把耗子从保管室里搬来的花生,核桃,大豆一点一点收入囊中。耗子不停的偷,张二娃不停的挪,一周下来,张二娃紧锁的眉头,舒展开来。

  不久,一锅热气腾腾香喷喷的腊八粥端到了女知青的面前,淳朴的农村青年勾走了女知青的魂,留住了女知青的心。

  后来,随着女知青返回城里,张二娃也得道升天成为了村里最早进城的人。

  以后村里人到成都做事,务工都有了一个落脚的地方,梧桐沟也在不声不响中改变了自己的容颜。

  一碗腊八粥引来了一只金凤凰,成就了一段佳话,至今想起,人们仍然羡慕张二娃当年走了狗屎运连耗子都要帮助他。

  物质贫乏的年代,果实饱满品相好的花生,人们舍不得吃,都要挑到鹞子坝换白生生的大米。只有那些生了虫的,瘪的,留下来煮腊八粥吃!

  每逄腊八节是孩子们最开心的事情,女人们会把九里埂花生,梧桐沟核桃,吊脚楼梗米,苏家沟葫豆,黄家厂红豆混合在一起,掺一大铁锅水,盖上木盖子,用小火熬制。

  小孩子们围着灶头磨拳擦掌,其实馋虫早就在肚子里闹腾得不亦乐乎,一边往灶里添柴,一边接开锅盖偷捞浮起来的核桃和花生,尽管热浪滚滚,一双小手还是〞火中取栗〝大功告成,不过这样的举动非常危险不是被烫伤就是被母亲揪着耳朵训斥一顿,在女人们看来,偷吃锅里的东西是对灶王爷的大不敬会遭报应的。

  经过半小时的煨煮,一锅香中带甜的腊八粥就呼之欲出了。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要想吃上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小孩子们还得上山完成捡一背柴禾的任务。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从小割猪草,打柴禾,干农活已经成了家常便饭,区区一背柴禾对小朋友来说并不是一件难事,大家一声呐喊,拿着竹笆,背上背兜,嘻嘻哈哈冲上山坡,三下五除二就弄好了一背柴禾。

  对一碗粥的向往,成了孩子们干活的动力。对外面世界的念念不忘,也成了孩子们奋发学习的动力。

  小时候家境不好,养的牲畜也时常害瘟,为了我的学习和生活,〞赊〝字成了一家人的生活常态。

  每年的腊月,父亲就开始计划卖鸡卖粮还一年欠下的外债,辛苦劳碌了一年的劳动成果,一夜之间就成了别人的囊中之物,不过父亲并不气馁,他说欠债还钱,相信来年会好起来的。

  这样的愿望,父亲从我上小学到高中,不知道许了多少遍,一直都没能够实现,还是我步入社会打工家里才开始有了转变。

  不管日子过得有多艰难,腊喝粥的习惯从来沒有中断过。

  有一年腊八节,大家刚坐上桌子准备喝粥,门口的阿黄突然凶狠的狂叫起来,父亲跑出去一看,原来是一个穿着破烂的年轻人蹲在门口瑟瑟发抖,看样子是个乞丐。

  他向父亲乞讨二元钱,父亲难为情的笑了笑,他告诉年轻人,自己也是穷人,经常为两块钱发愁。如果年轻人不嫌弃,欢迎进来喝碗腊八粥暖一下身子。

  年轻人也许真的饿了,没有丝毫的拒绝,径直上桌子,端起碗狼吞虎咽的吃了起来!

  对于父亲的举动,全家人非常生气,怎么可以容留一个乞丐在家吃饭呢!在乡下,大家对年轻的乞丐是有戒心的,生怕遇到坏人。

  乞丐浑身脏兮兮的,散发着说不出的臭味,大家沒有了食欲,厌恶的看着乞丐,纷纷离开了桌子!

  只有父亲若无其事的陪着他,离开时,父亲还偷偷捧了一把花生给乞丐,这可是来年的花生种啊,平时父亲也舍不得吃的,因为这件事父亲沒少挨母亲的骂!

  父亲不敢言语,只是呵呵的笑着,他说能帮一个人度过难关是件功德无量的事。

  父亲的话沒有错!

  20xx年,一个开着小车的中年人专程到我家感谢父亲当年的一饭之恩。

  对于这个太过于电影的桥段,全家人一下子反应不过来了,只有父亲依旧呵呵的笑着,他不好意思的告诉中年人,当年自己确实没有钱,只能请他吃一碗腊八粥了。

  原来,中年人姓周,绵阳人!

  当年,由于太过自负,贩猪到简阳卖被歹人骗了,身无分文,只能靠乞讨为生。

  他说,如果没有父亲的那一碗腊八粥,后来会怎样真不好说!

  对于腊八粥这件旧事,父亲不愿多提,他说lia月lia月,日子就要lia起过,沒有什么困难克服不了的!

  是的,腊八粥熬的就是生活的甘甜,一分爱心,一分执著,一定会lia出一个好的未来!

腊八粥散文随笔4

  看到朋友圈里疯转有关腊八粥的祝福,才知道真的要过年了,突然明白了安意如“时间太瘦,指缝太宽”的诗句是多么精辟的比喻。

  腊八粥的味道,听起来是否是很遥远的过去式了,但那份残留在脑海中的滋味,仿佛就在舌尖上跳跃。

  记得小时候,每到腊月初八,过年的气氛就渐渐地浓起来了,第一宗便是吃腊八粥,栽腊八蒜,关于栽腊八蒜可是有口彩的:初八栽蒜,免灾免难。吃过了腊八粥,过年的序幕就算拉开了,母亲开始忙于年底的大扫除,拆洗全家老小的被褥,晚上还要挑灯夜战赶制一家老小的新鞋子,这样的忙碌一直会持续到小年夜。

  我家煮腊八粥一直都是祖母的专利,因为人口众多(全家老少最多时是十二口人),备料总是在几天前就开始了,具体有哪几样食材记得不是太清楚了,好像小米、黄软米、去皮的小麦粒、高粱米、玉米糁糁、红小豆、绿豆、黄豆、花生豆、核桃仁、红枣是必须的,对了还有豆角籽,煮熟后的豆角籽特绵,特好吃,偶尔还会有薏米,记得那时生产队有种过薏米的。每一样食材都要事先仔细筛选,挑出其中的坏粒或小石子、小土块等杂质,比如豆类中的铁豆,看上去和正常豆子也没啥区别,可你就是煮再长的时间,它都不会熟,特容易磕牙,祖母却能一眼识别出来,这其中老花镜的功劳自然不小。而我们通常只能检出里边的小石子之类的,祖孙们一边检一边听祖母说古今,在那个年代听老人说古今和今天小孩子看动画片一样很容易上瘾的。这几样食材应该是当时北方农村全部的食材了吧,虽没有南方腊八粥的用料讲究,更没有现如今用料的五花八门,但在当时条件下已经算是很用心了。

  煮制过程通常会比较漫长,几乎要用整整一天时间,印象中祖母一般会在早饭后在她起居的窑洞里生火,然后开始一天的忙活(那时农村是一日两餐,早饭一般在九点左右)。然后祖母会一直守在灶台边,据说火候很主要,烧开后要转为小火慢炖,那时农村的灶火不像现在的燃气灶容易调大小,所以控制火候是需要技术和耐心的。各类食材的入锅也不同步,有些还需要提前浸泡。灶火上一口大铁锅咕嘟咕嘟的冒着气泡,不时的还需要翻铲翻铲,以防糊锅,水的量是有比例的,一般中间不再添水,祖母说这样熬好的腊八粥才醇香,见功夫。

  现在想来,祖母熬的不仅仅是腊八粥,分明就是把对孙辈的爱就着这文火一点点的融进这粥中的一种享受。爷爷是独苗,祖母育了一儿一女,可惜姑姑不到三十就早逝了,到父亲和母亲这儿一口气生了我们姊妹八个,六个孙子两个孙女,把祖父祖母乐的跟得了什么似的,印象中两位老人家几乎没有责骂过我们一丁一点,即便是我们哥几个合伙将祖母藏起来的香烟偷光的时候,祖母也顶多是气的把拐棍举起来又放下,叹叹气跺跺小脚而已。

  不久五谷杂粮的香味就溢满了整个窑洞,进而飘满了整个院子,然后各家各户的腊八粥香味最终在小山村的上空聚会、融合,于是满村子都弥散着腊八粥的香味。不对,好像少了点什么?是萝卜干,不是胡萝卜或白萝卜的那种,而是北方农村秋天腌制酸菜的那种圆萝卜,通常是腌制酸菜剩下的'小萝卜,蒸熟后,用粗棉线串起来挂在房门外晒干,平时不动,好像专为煮腊八粥准备的,入锅后腊八粥的味道会立马上一个台阶,很浓烈的一种不可名状的香味,只是那时候不是很喜欢这种味道,每每央告祖母不要加萝卜干,但每年煮腊八粥时老祖宗都会固执的加进去。即便这样,午后放学回家能吃上一碗祖母盛上来的热气腾腾的腊八粥仍是一种很惬意的享受。将近四十年过去了,这种感觉就在嘴边,仿佛随时可以呼之欲出。

  后来念书、工作一直在外,就再也没有吃过真正意义上的腊八粥了,所以记忆里的腊八粥永远是散发着祖母味道的那份腊八粥。

  今年腊八,受微信里腊八粥气氛的蛊惑,我决定自己煮制腊八粥,从选料到浸泡我都按照记忆中祖母的方法去做,另外又加入了适量的黑米、糯米、白芝麻、莲子、桂圆、百合、葡萄干。当然了,熬粥的过程轻松多了,智能炖粥锅,只需按键设定,慢炖三小时,既不用担心溢锅也不用担心糊锅。萝卜干是无法找到了,我别出心裁的另外准备了胡萝卜,切成丁单独煮到烂熟,从而避免与粥一起炖,这样做是因为两姑娘不吃胡萝卜,而大人吃粥时可以灵活调配,或许真能找回祖母腊八粥的那份独特味道。

  很快满屋子都洋溢着暖暖的粥香了。

  午饭前,当我把腊八粥盛上来时,两姑娘浅尝一口直呼比娃哈哈八宝粥要好喝,我知道这功夫算是没白下啰。八十一岁的老父亲更是笑得合不拢嘴,一口气吃了一大碗,连连说:“饱了,饱了,午饭不吃了。”只有我知道这腊八粥永远也吃不出祖母的那份味道了。

腊八粥散文随笔5

  每年一入冬,儿子就开始追问什么时候喝腊八粥。我总是疑惑的望着天资聪敏的儿子,“傻瓜,腊八粥当然要腊八喝,不过现在物质生活那么好,五谷杂粮一年四季应有尽有,想什么时候喝都成。”说起腊八粥,还流传着一个历史典故。

  据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小时候家里非常穷,经常食不饱腹。有一年冬天,已经几天没有吃东西的朱元璋,在一个老鼠洞穴里,发现了老鼠偷运来的各种五谷杂粮,便挖出来,淘净,让母亲给做了一锅粥,因为饿极了,吃起来觉得非常香甜可口。再后来,朱元璋做了皇帝,珍馐佳肴吃尽,忽然想起小时候自己用老鼠洞里的粮豆参杂熬制的米粥,就吩咐御厨用各种米,豆混在一起熬制了一锅甜粥,那天正是腊月初八,因此得名腊八粥。后来流传到民间,便逐渐演变成一种风俗。

  小时候,家家生活条件有限,作为小孩子的我们就一直盼着冬天,盼着腊八,仿佛不单单是因为腊八粥的香甜诱惑,更是因为过了腊八,年就一天天走近了,就是再拮据的日子,到年节也会奢侈一回,犒劳一下贫瘠的胃口。

  每年一进腊月,母亲就开始把平时积攒下的五谷和各种米豆挑拣好,再把亲戚送的红枣和花生准备齐全。因为那时没有天燃气,更没有压力锅,纯粹是手工熬制,为了把各种米豆熬得更烂更软,所以在腊八的前一天,母亲就会把各种原料都放到盆子里用水泡上。第二天当我们还在睡梦中的时候,就会被那香浓的米香味儿馋醒。一直习惯懒床的我们,只有在腊八这一天,才会主动起床,争相爬上饭桌享受每年一次的腊八粥。这时母亲总会倚在门口,看着我们馋猫儿一样的吃相,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还有一丝淡淡的倦意。

  我们哪里知道,母亲为了不影响我们上学,起床就能喝上温热适口的腊八粥,在天上还布满星星的时候,就开始熬粥了。整整一大锅生米豆,要把它熬的香浓粘稠,需要将近两个小时的火候,而且还要一边添柴禾,一边拉风箱,火不能太旺也不能太软,还要时不时的搅拌一下,为的是怕米粘在锅底。当时年幼的我们根本不能理解这锅香浓的腊八粥里包含了母亲多少的爱。

  如今早已为人母的我,能够深切的体会到当年母亲为我们熬粥时劳累又幸福的心情。在每年的这一天,我也会学着母亲的样子,为儿子熬一锅包含着爱心的腊八粥。五谷杂粮,自不必说,再自己配置花生,核桃,栗子,红枣,莲子,桂圆,百合,葡萄干等干果,与各种米豆混在一起淘净,以1:2:5的比例加水熬制,压力锅一般要四十分钟左右,一锅香甜黏糯的腊八粥就熬制好,稍微回气,起盖,便香气四溢,令人垂涎欲滴。

  现在生活好了,虽然我不再像母亲那样辛苦,可我一样会把我的每一点爱融进每一粒米里,用心去做。现在的孩子不知要比我们那时幸福多少倍,他们的口味也越来越高。早已喝腻了超市里香甜八宝粥的儿子,也像我小时候一样,爱喝自己熬制的腊八粥。他说妈妈做的粥里有他喜欢的味道,我会告诉他那是家的味道,有妈妈的爱在里面。

腊八粥散文随笔6

  婆婆爱喝腊八粥,每次哥从日照回来都给她买一箱,可姐姐们不愿让她喝,因为她有糖尿病。哥说:娘都八十七了,喜欢吃啥就吃啥吧。我看她抱着一罐腊八粥,笑嘻嘻地喝着,心里总是酸酸的。

  对于我为什么要写“婆婆的腊八粥”这个话题,还得从三十多年前说起。一九八二年秋,我毕业分到了矿山任教,不久,邂逅了我可以托付终身的男人。应邀去他家做客正逢腊月初八,虽是周五,哥和两个姐姐都从外地赶回来,说是过节,其实不说大家也能猜到。可就是这种合家团聚的气氛,让我感受到家的温馨与和谐。一碗香甜的腊八粥,几个入口回味无穷的肉包子,让一个没经历过这个民俗节的我舒心难忘,于是,我和他就这么简简单单地进入了婚姻生活。

  有人对婆婆说,看你儿媳走路的精神劲儿就知道很厉害。可她却回答说:厉害不怕,只要讲理。有人提醒我,你婆婆可不好惹,婚后可得小心。更有人私下议论:看着吧,这对个性强的婆媳过不了几天就会吵起来的,大有幸灾乐祸之嫌。

  婆婆是个很聪明的老人。她明白地告诉我:小温,妈对你好是因为我希望你对我儿子好。我对你不好,儿子会难过。儿子心里不好受,我也不会舒服。所以,妈必须对你好。我心里清楚,遇到了一位通情达理婆婆。

  婚前,我和他谁都没做过饭。可婚后,婆婆和我商量,为避免日久产生矛盾,还是分开单过。我想,这样也好,彼此自在,减少摩擦,不会做的我可以学,反正每天吃不了夹生饭。

  爱人每天下班都比我早,等我进家,饭菜都已经放到桌上。他偶尔加班,我就边做边等他回来。后来,每遇到他在家,饭都做得很好吃。我不由得问,是不是你做的。他说是娘做的。

  我明知道婆婆就是婆婆,偏心向着儿子,可这是人之常情,她没生没养我,就是因为儿子爱的女人,她就得用心和这个陌生女人相处。我也一样,婆婆不是妈,可她是我爱人的母亲。我爱这个男人,就要爱他所有的亲人。

  调整好心态,我就不再多心,反正每天能吃到婆婆做的可口饭菜,心里自然感激。其实,婆婆就是这样的人,别看嘴上说让我们单过,不一起开伙,可她还是不放心我们两个各自在家娇生惯养的老小,独立生活的能力很差,需要她慢慢引导。

  在一起生活的过程中,我慢慢品出婆婆的性格:依着她,顺着她,让她高兴,听她安排,我们就能得到她的关怀,特别是当她知道我怀孕后,更是绝口不提分开单过的话。

  一天中午下班,老远就看婆婆站在高坡上招手。等我走过来,她满脸堆笑说:小温,快回家,妈给你做腊八粥了。几个随行同事羡慕地说:瞧你多有福啊,老婆婆做好饭等着,回去正好过腊八节!我吃惊地望着他们,真是腊八了?他们笑嘻嘻地点头。我美滋滋地跟在婆婆身后回家吃饭。

  进门揭开锅,我看到的不是稀粥,而是一锅红米饭。婆婆看我迟疑的样子,笑着解释:咱老家的腊八其实就这习俗,虽然离开多年,可饮食习惯没改变。你看这锅里的腊八饭可是由大米、小米、黄米、糯米、红枣、花生、红豆、云豆混在一起做的。过去可没这么多米,家里有啥吃啥。第一次去婆家时,哥和姐都在,吃的是肉包子和腊八粥,可这次我不知说什么好了。

  想起从小总羡慕伙伴一进家,饭菜就在桌上,母亲收拾灶台等孩子们回来,而我脖上总挂着钥匙,在邻居家等父母下班。他们忙于工作,平时一家人很少相聚。当母亲吩咐我把蒜剥了皮,等她下班泡蒜时,我知道年快到了,哥哥们都会从外地回来,我就可以像伙伴们一样,玩儿回来,进门就能看到爸爸妈妈,饭菜放到桌上等着我。在我心里,腊八就是过年的标志,不外乎就是企盼过年时,那种一家人和和美美聚在一起吃饭的幸福。

  现在,婆婆给我做腊八饭,过民俗节,享受另一个家庭的关怀和照顾,这是何等的幸福?五谷杂粮混在一起,做成饭也好,熬成粥也罢,不都是为了体现家庭和睦,共享丰收的喜悦吗?妈妈说“里层父母,外层父母都要一样对待”,我为什么不能像爱妈妈一样爱我的婆婆?其实想想,身处外乡,婆婆给予我的,远比我给她的多得多。

  矿山高低不平,路窄台阶多。快分娩时,婆婆把院长请到家里,还邀请一位老姐妹陪着一同守候着我生孩子,对我无微不至照顾令人心生暖意。那时,母亲还没退休,我也没姐妹。婆婆的两个女儿都大我十来岁,受她影响,对我也疼爱有加,就连妯娌也与我如同姐妹。爱的氛围,让我和孩子沐浴着大家庭的温暖。

  刚做母亲的我不知如何喂奶,怎么抱孩子。婆婆耐心指导,一点点教我。月子不能吃咸了,可又不能不吃盐。她就将核桃仁儿炒了,再碾成粉末,拌一点点盐,让我蘸着吃,还将炒熟的小米熬成喷香的粥。俗话说:坐月子的女人吃六顿饭。这是形容初为人母的日子随时饿了,随时吃。喂孩子吃奶需要营养,婆婆既要做稀饭(鸡汤、荷包蛋、小米粥,鸡蛋龙须面),还让我吃暄腾腾大花卷,不等我饿就把饭送过来,似乎掐着手指算的一样准,知道我什么时候该吃饭,什么时候该喝红糖水了。

  婆婆很开明,既遵循传统养生,又注重新方式补充。整整一个月,她什么都不让我做,甚至不允许我下地,所有洗洗涮涮的工作,都叮嘱儿子负责。出月子时,为给孙子过大满月,竟炸了三十多斤面的黄糕,送给街坊四邻,分享我家的幸福。她还特意批准我吃了四个饺子,两个炸糕呢!

  由于她的悉心照料,我没落下任何月子病。婆婆是个传统观念很强的人。她总说:闺女和媳妇不一样,闺女好嫁到人家伺候别人去了。媳妇不好,生下孩子姓咱家的姓了。说归说,她对家里每个成员都一样对待,只不过情感的天平稍稍有些倾斜。平心而论,她对我的确比对闺女好。家庭聚会,她每次都将两个闺女安排在厨房,让我陪孩子在客厅。我说我给做点事,她就说:烙饼容易糊叫你三姐做吧;煮饺子容易烂,让你二姐看着吧;面条煮不好就一锅粥了,让你姐她们煮吧。吃完饭我去洗碗,她说甭管了,你性子急,别把碗打了。不管怎么着,她总找理由不让我做。时间长了,姐她们也有微词。

  有一次因为包饺子,二姐开了句玩笑,我生气了,将擀面杖往桌上一扔,不做了。婆婆当时就拉下脸数落二姐不该那么说。她说,世上读书最难,小温都学会了,做饭算个啥?二姐、三姐和嫂子都哭了。公公耳朵聋不知发生什么事,看大家的表情也唉声叹气。我觉得自己太任性,不该把姐的话放心上,还耍性子扔了擀面杖。二姐流着泪向我道歉,我哭着说姐是我不懂事,姐别计较。一家人又有说有笑地一起做饭,一块吃饭,快快乐乐地度过一天。

  我父母去世早,婆婆和公公对我更加关怀备至,说我没爹没娘,也没姐妹,一个人在外乡,不能让我有孤独感。每次回婆婆家,她都做我爱吃的饭菜,两个姐姐更是对我嘘寒问暖。

  和和睦睦的日子一年年过去,公公病逝后,婆婆也没有了往日的精气神。她说:什么也干不了了,没用了。听到这话,我心里格外难过。

  每次邀她到我家住,她都开玩笑说:不去了。家人都知道,婆婆年纪大,腿脚不利索,从楼房搬到平房后,她觉得出入自由,更不愿再回到楼里,可住在平房,两个姐姐比我们付出更多的辛劳照顾婆婆。姐姐们受累,我心里也过意不去,可又能做点什么呢?

  婆婆半个多世纪没回过故乡,常叨念记忆久远的人和事。为了却她的心愿,在几位好友的帮助下,我亲临蔚县,拍摄了很多照片,制成动画,用笔记本电脑播放给她看。她听着,看着家乡的变化,笑得像个孩子。

  去年春天,我要去南方采访,走之前去看望婆婆。她抱着一罐哥买的腊八粥,喝得津津有味。离别时,我说:妈,等我回来给您买南方好吃的。她笑着摇摇头,抱着那罐腊八粥说:还是腊八粥好喝。谁知这一别,竟是我和她的最后一面。

  今年的腊八节快到了,我不禁想起离开了十个月的婆婆,想起情同母女的三十年婆媳相处的岁月,想起第一次见她时,家里呈现的洋洋暖意,想起那碗香香甜甜腊八粥,我的泪又流出来……

【腊八粥散文随笔】相关文章:

腊八粥的散文随笔05-02

婆婆的腊八粥的散文随笔05-01

祖母的腊八粥散文随笔09-02

腊八粥10-07

腊八粥12-14

腊八粥10-07

腊八粥12-14

腊八粥05-22

自制腊八粥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