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仲秋闲谈散文

时间:2021-04-23 10:31:20 散文杂文 我要投稿

仲秋闲谈散文

  谈音乐

仲秋闲谈散文

  自学习音乐以来,一直以为音乐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可以很强力地唤一起一个人深层的情绪和情感,因为音乐本身就是一种情绪:闭上双眼沉浸在无边黑暗,那时你只需要用耳、用心去聆听,让呼吸、心跳与音乐的旋律节奏自然合拍,那时你就能触一摸一到音乐真正要表达的情绪,还有音乐独有的光线色调和飘浮于空中的一精一魄。

  欣赏音乐需要一定的学识和修养,最重要的是,要有生活中历练来的丰富情感。情感是春芽,音乐是雨露。

  据报道,某国著名乐一团一来我某大城市举办音乐会,在乐曲段落出现一个长长的休止符时,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以为演奏已经结束。这是一个值得寻味的现象。

  在许多发达国家或特定地域,男一女老少,读(乐)谱就象我们识字一样普遍。与之相较,我们的整体音乐素养还相对落后。我们很难象德国、俄罗斯那样培养出一批优秀的作曲家,创作出较多有博大思想一性一的音乐作品。特别是目前这个人心浮躁、为名为利是图的时代,这种企望似乎是一种奢求。

  音乐一直伴随着人类的成长和文明的进步,抚一慰着人类受苦受难的心灵。值得关注近代两个关于音乐与国家命运例子:肖斯塔科维奇在卫国战争期间的重要作品《第七交响曲》(1941),是用交响乐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首个范例。这部作品在战争最关键的时候,极大鼓舞了苏联人民的抗敌意志。与之相应的是二战时的《德国装甲师的军歌》,它在战争中也起着相同的作用。

  在我国,伯牙摔琴谢知音,高渐离击筑刺秦王,更是带有传奇色彩的,关于中国古代音乐的千古绝唱。

  在众多的优秀作品中,最喜一爱一的还是柴科夫斯基的《悲怆交响曲》和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每在深夜沉湎于此,都能给自己全新的感受和触一动。

  现实生活难免有纠结和郁闷的时候。在只属于自己的时间里选择音乐和阅读,是一部分希望安静下来并关注内心感受的人,较为倾心的选择。音乐可以让你在宁静时感悟生命的曼一妙,在唯美中充实自己不太完满的灵魂。闲时的一杯清茶、一首美曲、一本好书,这就是与一般人不一样的生活。

  有云:下棋不如观棋,弹琴不如听琴。那是世道境界的问题。能用适合自己的乐器表达自己的情感,是听琴者不能取代的。小孩子学习一种器乐可以平复躁气,却也需要一些天份。我在师范校办过三期古典吉他培训班,能很快入门并有所悟一性一的也就十之一二。小儿一岁两个月已能记忆电脑中播放的协奏曲、交响曲,并合拍指挥;四岁时由我教授他古曲吉他演奏;今年五岁,除了每天坚持练习指法,已能很好地演奏《哈尼姑一娘一》、《一爱一的罗曼斯》,以及第四级的曲子《斯卡布罗市集》。孩子每天黄昏都会主动提醒我陪他练琴,他怀里抱着吉他时,会比平日沉静、成熟许多。

  学习并懂得音乐,熟悉某种乐器,并不等于以后定要成为表演艺术家。生活中有音乐,懂得音乐只是为了让自己生活更充融丰润,让自己的灵魂更轻一盈宁静,让自己的品味更洁净优雅。

  谈阅读

  最近读过一些近代学者关于治学的.散文和随笔。这些学者中有理论家、科学家、作家和艺术家,涉及学术研究、艺术创造等多个领域,如我们熟悉的:季羡林、周汝昌、徐悲鸿、杨振宁等。读罢,受益颇深。

  从今天看来,前辈学者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很多。说条件,他们那时多逢战乱,信息落后,居无定所,在缺少物质基础和书本的时候,仍然能够勤奋、严谨、一精一细地治学;而目前我们创造的物质空前丰富,网络信息已经覆盖到了生活的每个角落,但是象前辈们那样认真学习、阅读、做学问的人却正在减少。这也许是物质时代的理想、信念、目标和信仰的暂时迷失吧!我们多了物质积累起来的表面繁华,却少了人类需要不断丰满的一性一灵。如果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长远进步来看的话,不得不让人忧虑。

  现在一部分读书不多的人,靠忽悠、卖弄和人际公关沽得了名利,成了“大师”;另一些人已寄情他物不读或少读书了;还有些想读书的人却在浮躁的表象下,已不知何去何从。现实让人迷茫,而清醒思考着将来和结果的人也变得沉默。

  谈点个人读书心得。当年参加自修考试时,列过一个长长的书目,每次考完试就奖励自己读几个月的文学作品。那时只注重读书的数量,少了思考,少了自己应该总结的得与失。

  读书要拒绝过多的名利,但一定要有阅读的目的。要明白自己喜一爱一的书类,自己需要补充和扩展的知识,自己需要涉猎的其他不足。书生原来有个观点:生命有限,时间有限,要读就读一些好书。有前辈学者却认为,读些差点的书也不是坏事,这样才有比较,知道好书好在什么地方,差的差在哪方面。

  关于什么是好书,古今中外能够选择的范围比较宽泛,取决于读者的喜好和阅读目的。一个时代的优秀作品,如果经得起时间和多数读者检验的并不太多,可以将这类作品纳入自己的阅读书目。

  分类的书目可以用几种方式阅读:文学、哲学类的经典作品可以一精一读,可作摘录、批注、点评并写下读后心得;有些作品可以闲读,但要用心去体悟作品的现实思想,以及对人类、对社会、对人一性一所作的一些思考,甚至要学习一些文章的布局结构和章法。

  历史类,建议借助一些工具书,如《历史纪年表》之类,梳理出时间和事件的线条。若不是做课题的专业研究,可以读些普及综合类的教材(历史著作浩如烟海,只我国明史就可以读上几年十几年);自己感兴趣的历史,可以随时翻看,随意翻阅。书生经常驻足于书架前随意一抽一取一本,读到喜欢的章节,就多读、细读,然后再一抽一取另一本。“以史鉴今”,这样可以对历史知识进行积累和巩固,既扩展了知识面又对交叉的知识有所比较判断,从而形成自己的观点。

  关于哲学类读物,一般读者会感觉枯燥难懂,不感兴趣。个人建议还是应该对中外经典著作作些了解。哲学最大的作用在于,让自己的思维得以澄清,形成一些思考的方法和习惯。除了读一些优秀的中西哲学史外,诸子百家、尼采、叔本华、罗素、海德格尔的有些作品都不太难懂,可以选择涉猎。书生师范校初读《近代西方哲学思维方式》时,一天只能学习和理解数行半页。在乡下教书时,最喜在泥地球场放置一椅,默读《庄子》一精一彩篇章,让思想随一心一所一欲,得以放飞。

  阅读最终的追求是获得渊而博的知识。一般阅读还应扩展到政治、经济、社会学等诸方面。关于音乐、绘画、书法、美学等艺术类,可以学着吸收一些理论和鉴赏知识。艺术门类一脉相通,对个人有所帮助自然不言而喻。唐代书法家张旭从公孙大一娘一舞剑中,悟出了狂草笔意,作家王蒙从一场音乐会中,悟出了正在创作的一篇小说的结构。

  我想阅读就是这样,多读、多思,定会让我们对人生、对现实、对历史、对自己看得更清、更远,也会让我们有限的生命丰盈许多。

  谈幸福的心态

  前段时间一句:“你幸福吗?”到最后,成了我们这个时代闹剧般的玩笑。名高利厚者有他不可言说的苦恼,身无分文者也有他享受生活的独特方式。幸福与否是一种综合一性一情感体验的复杂结果,它包括了物质和一精一神的双重需要,以及生存环境、状态和自己与社会的认同感。不是一句:“你幸福吗?”说得明白的。

  幸福感在不同人身上差异巨大。而一个人的心态,对一爱一的感触和理解,决定着对幸福感的最终趋衡和认同。卡德勒.胡赛尼在作品《群山回唱》中说,“有些人感觉不到幸福是因为别人一爱一的方式:秘密地、热烈地、无助地去一爱一。”这是人类深层的共同情感,值得体味。

  更多人的幸福感,来自于一种同类同量或不同类不同量的比较。一种较淡定的心态是往下比,如一首古诗所云:“世人都说路不齐,别人骑马我骑驴,回头看看推车汉,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另一种心态是往上比,高不可攀的也要固执比对。这种心态很容易表现为另一种心态,不满、嫉妒和牢一騷一。可以说,没有一个适度的心态,就不可能感觉到幸福并与幸福结缘。

  当然适度的心态不是自欺欺人,更不是对社会公平、公正表现出的世故和冷漠。幸福取决于一种感受生命的可贵,体验人生的多姿多彩,发现自然、亲情、创造之美的积极心态,不必有求必应,不必十全十美。从人一生的过程来看,其实留一些缺憾可能是一种幸运,得到未必幸福,失去未必不幸。古人一则《塞翁失马》已经把祸福、得失讲得十分透彻。

  用淡定的心态去发现幸福、追逐幸福、珍惜幸福才会感受到幸福的眷顾。幸福就在身边,同样的空气,同样的收入,同样完整的家庭,同样公正或不公正的生活环境,有人感觉幸福,有人却怨天尤人。

  追逐幸福,要先弄明白需要的幸福标准是什么,然后才可以积极地付出你的努力。幸福得到的方式和过程也是幸福结果的一部分,不要把这种幸福建立在损人利己和别人的痛苦上。

  最不幸的人也有感觉幸福的时候,只要你懂得珍惜已经拥有和曾经拥有过的幸福。

  其实,一个人能来到这世上走上一遭已经是最大的拥有。也许你没有足够的金钱,但你有丰富的学识,懂得从点滴生活中感受人生之美;也许你居无定所、四处流一浪一,但你比别人看得更多世间万象,人情冷暖;也许你没有情一人也没有车子,但你有体贴关一爱一你的丈夫或妻子;也许你无官无职,但懂得孝顺父母,拥有天伦之乐;也许你身带残疾,但你靠自身坚强战胜了痛苦和自卑,你今天依然笑对人生……

  也许你现在失去了很多、很多,也许你到现在什么也没有,但你依然是这世上独一无二的灿烂生命。

【仲秋闲谈散文】相关文章:

心灵的仲秋散文01-09

仲秋杂感散文04-04

闲谈弹弓散文05-13

闲谈端午散文08-19

散文:闲谈大学06-13

闲谈旅游散文06-14

闲谈网络散文05-09

仲秋,心中的遐想散文05-04

冬季闲谈优秀散文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