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老师的研修日志

时间:2024-09-07 14:00:27 日志日记 我要投稿

[通用]老师的研修日志14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日志是一个汉语词汇,不如趁现在好好写一篇日志。如何写好日志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老师的研修日志,欢迎大家分享。

[通用]老师的研修日志14篇

  老师的研修日志 篇1

  进过这段时间的研修,虽然我们老师都很忙碌、劳累,但也让我收获较多、充实了很多。同行们的经典文章、评论......这种远程学习、交流让我明白知识需要积累,经验需要总结,学习+反思=提高。也使我进一步感受到“化学”这一门学科所蕴含的魅力,它的内在的实践探索之美能使学数学的人变得更加聪明与深邃。

  这种新形式的远程研修,形式新颖、范围广泛。同行之间没有了距离,大家都在畅所欲言,毫无顾虑,发表着自己的见解。从中我得到了专家们在线研讨的指点,看到了许多优秀的案例。在新课改中就非常强调集体备课,充分做到资源共享。而在远程研修平台上,我得到了广泛的教育资源,同时也吸取到了许多优秀老师的教学经验。现将我研修的情况总结如下:

  从本次《以易错题为载体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专题研修来讲让我学习到了如何来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首先老师本身要做表率,作为老师来讲要做到:1。平时需要不断充电。在这个学习化的社会里,不学习就会被淘汰。作为老师,尤其是化学老师,更需要在工作中不断反思不断总结不断调整,才能进步和成长,用深厚的博学来适应自己的工作。

  2。业务需要不断拓展。通过几天的研修学习,我找到自己的差距,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进而给自己在各方面有一个教为清晰明确的定位。对自己不足之处有正对性的加以充实、调整、提高。3。理论必须落实实践。通过研修学习,接触到许多新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内心无比震撼。同时感到自己作为一名教师的责任重大,必须将这些新的、先进的理念落实到实践中,充分发挥先进理念的价值与意义。

  其次,在老师的指导下分步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1、指导学生建立自己的纠错本。纠错本的建立有助于学生平时发现错题及时积累。2、学生把易错题给收集起来。易错题的收集积累可以让学生平时再出现错题或少现错题3、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何去防止出现错题或者少现错题。4、老师再如何组织指导易错题的教学。5、最终达到培养好学生严谨的学习习惯。同时,在日常工作中不忘把实践中的一些作法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及时总结,及时与同伴一起进步和成长。

  老师的研修日志 篇2

  随着培训的深入,越来越感觉到自己专业知识的匮乏,越来越感受到此次学习收获的巨大。很多事情以前是糊里糊涂做,现在知道了为什么要这样做,还可以怎样做。例如关于朗读,以前只知道朗读很重要,课堂上要让学生多读,于是总是在理解了文本内容之后才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今天从大渡口区实验小学刘里波主任的讲座中明白,朗读是一种非常好的理解积累的方法。对文本的理解,除了抓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除了老师的层层点拨,还可以什么也不讲,引导学生反复读,读正确,读通顺,读出理解,读出感情。原来朗读竟有如此功用,这不正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理儿吗?此刻才真正领悟了朗读于阅读教学的重要意义。除了朗读,启发学生根据语境想象画面,也是一种解词、品词的好方法。

  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案例,我也体会到阅读教学中,老师的提问方式于学生的学也是相当重要的,同样的教学内容,同样的教学目标,若提问方式不一样,其达成效果相差万里。

  归根结底,语文学习的本质是思维方式的训练,老师良好的思维品质会极大提高语文课堂效率。所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教师首先得关注自身思维方式的转变。

  下午是重庆一中著名高中语文教师周鹏跟大家交流。周老师乃性情中人,他首先痛批小学语文教材编写的不合理,痛陈阅读检测题目的低水平,然后以《阅读之道:质、量、法》为题,通过大量案例给老师们详细讲解了如何读懂文本。周老师指出,阅读的.目的就在一个“懂”字,所以阅读的过程就是体察花漾懂得心——读出文字蕴藏的能量,即文字背后的意思。周老师提出了他自己的阅读主张——理解就是建立联系,处理关系。具体操作模式为:①分解,即梳理出文本描述的对象,一一罗列;②凸显,即确定文本重点描述的对象,并根据文本定义它“是什么”;③联系,即通过对比发现文本对象之间的异同,找出它们的内在联系;④整合,即根据以上结论,联系整句或整段、整篇,疏通对文本的理解。

  周鹏老师的课让我再次意识到思维方式的重要性。因为周老师自身拥有优质的思维方式,所以他教的学生语文平均成绩可以达到120分。这样的好成绩不是靠题海战术熬出来的,而是学生掌握了好的思维方式使然。思维方式决定命运,我觉得这样的说法毫不为过!

  周老师建议小学阶段重视经典篇目的背诵积累,也深深引起了我的共鸣。周老师从儿童身心特点规律与生命发展需要两方面陈述了背诵经典的重要性。周老师借明末陆世仪的《论小学》告诫老师们,学生十五岁以前多记性,十五以后多悟性,所以小学阶段是学生记忆力最好的时期,要让学生多背诵,一旦错过,遗憾终身。周老师根据自己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总结出,文言是母语的精髓所在,让孩子从小背点儿经典,可为他们的生命发展提供好的参照,其人生之路才不致走偏。

  从周老师时而迫切激昂,时而痛心疾首的话语中,我深深体会到一个有良知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对母语传承的担当大义。

  从现在起,改变思维方式,拯救自己,拯救语文学习!

  老师的研修日志 篇3

  针对当前小学语文新课改中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我想谈一点儿自己的看法;

  一、要重视朗读训练

  语文阅读教学问题不少,其主要表现为“三多一少”,即空洞繁琐的分析多,把一个原本好好的整体(课文)搞得支离破碎;作用不大的板书多,老师在黑板上密密麻麻地写了一大板,学生忙于做笔记,老师讲得一点儿也听不进去;不必要的提问多,使有限的时间耗费在问问答答当中,而学生所得甚少;而学生潜心读书的时间少。

  下面是一年级下册《月亮的心愿》一个片断:

  师: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生:珍珍很孝敬妈妈。

  师:从哪些地方感到珍珍很孝敬妈妈,关心妈妈呢?找到有关的句子读读。

  生:她不去春游了。

  师:她为什么不去春游了?她想干什么?此时窗外的月亮会怎么想呢?明天下雨意味着什么呢?你能理解月亮的心愿吗?

  这不像是一年级的课,像中高年级的课文分析。一年级的课要引导学生多读书,有没有需要理解呢?有,那就是要读出作者写这些话蕴含的感情。孩子刚刚认了十几个生字,读一遍就要谈出自己感受,多难为孩子啊!有的老师可能说:“可学生能说得出来。”是的,有个别学生说得出来,大多数的学生呢?他们能把课文读通就不错了,过高的要求只会令他们望而却步。不要用那无谓的分析磨灭学生爱读书的天性了。

  有的老师会不解地问:“那不提问,怎么读书呢?”不提问就不知道怎么指导学生读书了,这确实是在一部会老师中存在的问题。另外还有一部分年轻的老师没有以前分析的条条框框,但是怎么读,却很模糊,课文都是泛泛读读,这样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阅读教学三个任务:“最重要的是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最好能读出感情。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认字学词,积累语言。此外,还要培养读书的习惯,习得初步的读书方法,体现正确价值观的引导。《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应要求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朗读、默读、精读、略读、浏览、诵读,概而言之,就是读书,没有读书,就不能称其为语文教学。现在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中,“三多一少”的现象非常严重,这样一来,致使学生逐渐对书面语言感到生疏,不能掌握和灵活运用书面语言来表情达意。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和习作都有不少困难,特别是农村的中小学,很多学生读不好书,写不通话,为了克服这种毛病,我们这些语文老师必须转变观念,从应试教学中转变过来,把阅读教学的立足点要转移到以读为主的教学实践上来,将朗读训练贯穿于阅读教学始终,落实到每一个环节。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原原本本地读,平心静气地读,整体联系地读。要读出声、读出意、读出味、读出情、读出神,读得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在读中整体感知,理解文意;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和情感的熏陶;在读中积累语言,学习表情达意的技巧。

  一年级的阅读教学,要结合对少量词和句的理解,体现由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读出感情的指导过程和学生练读的过程。”

  二、慎用多媒体课件

  现在的阅读教学多媒体盛行,似乎不用多媒体,就不能体现现代化。有的教师指导学生读课文不用书,而是读屏幕,教材中精美的插图不利用而非要将其做成多媒体。明明是需要学生通过文本描述来实现自我想象、联想、体验与感悟的,却被教师精心制作的多媒体画面同化到一种认知与体验上去。其实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课件,首先要清楚为什么要用?它的作用究竟有多大?现代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毕竟是工具,必须为我所用。那种完全用课件的演示取代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活动,用事先设计的课件演示流程取代学生思维的发展轨迹的做法是很不妥的。学生在课堂上的真实生成状态自始至终是我们的关注点和着眼点,教学的进程,课件内容的呈现始终应围绕他们的需求进行及时调控,而不能被预设的某种“电子教案”所羁绊,人机交流不能简单取代人际间的互动。

  语文学科最根本的任务,就是让学生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通过揣摩、品味、联想实现多姿多彩的再造想象和个性化的情感解读。如果一味以标准化的图像直觉取代语言感知,那就无情地侵占了学生的想象空间,粗暴地践踏了学生独特的体验,从而背离了语文教学的目标。

  所以说,我们使用多媒体课件不要只注重形式。要因需而用,适时适度,恰到好处;要用在关键处,用在点子上,使复杂的简单化,抽象的形象化,平面的立体化。多媒体不是万能的,传统教学手段也不都是落后的。我们经常使用的、近年来在语文课堂上好像不多见的传统的小黑板、教学挂图、卡片等,是成本低而又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

  三、正确处理继承和创新的关系

  此次课程改革是在继承前七次课程改革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在继承我国优秀教育传统的基础上展开的。改革,要继承以往的好经验、好做法,要克服以往的弊端和缺陷。改革本身包括继承。现在一说到新课程改革,就是要摒弃原来一切教学手方法,课堂教学就要展现全新的局面。于是,就出现一些极端,

  一上课就合作,一学习就探究,热衷于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如:阅读教学不是以读书为重点,而是以讨论为主导。读一段课文没有半分钟,而安排讨论却用了3——5分钟。如有一位老师这样上《洲际导弹的自述》:《洲际导弹的自述》这篇课文很长,我抽课间十分钟的时间都没有读完,再加上课文中有些专业的术语读起来比较拗口,我就想利用课堂上学生读书的时间和学生一起学习。但是,老师却只是零星地安排了一些读书的时间,整整一堂课,老师没有安排一次能读完全文甚至读完一个段落的时间。我千方百计地“抢读”,把老师给的定的零星读书时间加起来,也没能读上文章的三分之一。而学生,则在频繁地“四人小组”的活动中,进行着没有没了的不知所云的“探讨”。有一位老师这样上《桥梁远景图》:首先让学生欣赏师生共同搜寻的各种桥梁的图片,然后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未来需要什么样的桥梁,为学校设计一座现代化的桥梁等等。上《碧螺春》的时候是这样安排的:1、首先教师演示事先做好的课件:让学生观看泡碧螺春的录像;2、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学生收集的资料;3、默读课文,思考:你知道了关于碧螺春哪些知识?4、师生

  共同归纳,制定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目标:(1)关于茶的种类;(2)关于茶的泡制;(3)关于茶的制作;

  (4)关于中国的茶文化;(5)关于茶的起源。忽视了文本(课文)解读,而让学生讨论这些懵懵懂懂的问题,有的甚至是学生无法解决的问题,这就偏离了阅读教学的本质让学生的感受浮光掠影。

  所以说,改革是要抛弃一切不合理的东西,而不全盘地“自我否定”。新与旧,传统与现代,不是截然对立的。对于传统教学中的优秀经验,要继承,有些要根据现在出现的新情况,加以改造,融入新的思想与方法,不断丰富,推陈出新,促进其发展,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四、课堂教学要追求“三实”,即“真实、朴实、扎实”

  当前某些课堂教学存在一些弊端。审视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由于一些老师对课程改革的理念并没有吃透,于是,在课堂上就出现了很多“化简为繁”的“风景”:一节课上,一会儿合作学习,一会儿探究学习:一会儿表演课本剧;一会儿讨论对话??声光电多媒体,各种现代化教学设施一拥而上,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然而,在这热闹景象的背后,却是对语文本体的迷失。

  如有的老师在教第六册《燕子》时,首先就让学生讨论燕子的生活习性,捉虫的本领;接着交流候鸟的有关知识,介绍有关候鸟的特点;然后再让学生画燕子图,唱燕子歌,跳燕子舞等等。一节课可谓是高度地“综合”了,但是,语文学习却未着过际。因为没有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没有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所以是一堂失败的课。新课程提倡学科融合,并非是在语文课上充斥非语文活动。“融合”,即将相关学科的有价值的教学内容、形式,融入语文教学中。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活动、游戏、画画、表演??是借种种形式活跃、辅助、促进语文学习。

  其实我们语文教育所要追求的目标是要把复杂的课文教简单了,把深奥的道理教浅显了。要把语文课上得清爽简洁,干净利落,这是一种境界。千万不要叠床架屋,不要拖泥带水,不要把课堂教学搞得太过于复杂,更不要让语文课堂成为一个大杂烩!

  五、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我们所看到的语文教学通常以教材上的课本展开,一篇课文就是一个(或一组)训练目标。课堂上,读课文,想课文,说课文,基本上“万变”不离课本。可见,课文对语文教学作用真大,对于语文教师简直如同臂膀。因为,在他们心中教语文其实就是教课本,教课文其实就是把教学参考资料中的答案通过课堂,通过训练一步步地有序地固化在学生思想中。叶圣陶先生早就语重心长地说,教材其实也就是个例子,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拐杖。可是我们的教师却把“例子”当成了语文教学的通天的法宝,拼命地挖掘这“宝库”中的训练“资源”,他们仿佛就是“魔术师”,一篇短短的课文能衍生出许许多的练习题,有些问题连作者也感匪夷所思,在语文教研组,经常看到这样争论的场面:几个语文老师捧着习题在争论着答案是“A”还是“B”。细想一下,连老师也闹不明白的题目,学生岂不是想昏了头,你说,这样的把“鸡毛”当成“令箭”的语文、语文教学,孩子们能喜欢吗?

  老师的研修日志 篇4

  作为一名普通小学教师,网络研修给了我们一个学习、交流的一个很好的平台,它跨越各县市区、各乡镇、各学校间的时空距离,神奇地让我们在一线的广大教师得以实现与同行、与能手、与精英、与专家共同在线交流、探讨、合作、学习的愿望。在这里,我们沉醉其中;在这里,我们乐此不疲。我有幸参加这期网络研修培训,受益匪浅,如一缕春风吹进我的心田,对我的大脑也是一次全新的洗礼。作为一名刚踏入工作岗位的英语教师,一直认为“在其位,某其职”,只要把学生教好,开启学生智慧之门,让学生做一个品行端正的人即可。可通过研修,我的认识有了转变,对教育教学工作也有了一种新的理解。在这次网络研修中,我认真观看了视频课程及大量教学案例片段,参入了全组教师的'热烈讨论,积极进行了“在线研讨”,不失时机地向专家请教了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疑难问题,感觉受益匪浅,提高了自身的专业水平与知识素养,完善了自己的教学理念。通过网络进行话与话的交流、心与心的碰撞,思想和思想的共融。我们在交流中碰撞思想,在交流中深入研讨,在交流中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在交流中开拓视野、增长见识、丰富信息……网络教研的神奇力量着实令人震撼!

  在网络研修中,我具体做了以下几点:

  1)积极观看了视频课程及大量教学案例片段,时间达24小时之多,在观看视频的同时,积极发起话题和留言多条;

  2)积极建立自己的工作室,本人还积极协助他人完成网络教研活动。积极上传教育教学资源,实现资源共享,积极建立研修日志,并且主动发表自己看法,积极向专家及其他学员以及老老师请教。

  经历这次网络教研生活,我受益匪浅,让我感触最深的是:现代教育要求教师要由“单纯、简单教书型教师向学习、研究型教师转变”,以前看来是盲从、可笑而遥不可及的,然而,网络教研却帮助我在不知不觉中成功完成了教师角色的转换。

  网络教研让我的学习、工作、思想改变了很多,我们学校每一位教师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网络教研中去。尽管我在校是一线教师,在工作、生活的重负有时让我难以有喘息的机会,但我还是每天都准时融入在网络研修中,积极参与在线研讨活动。精心准备每一次研讨内容。我知道,这是大家对网络教研的挚爱,更是对自己教育事业的热爱。在研修中提高自己,武装自己,是自己成为一名现代的合格教师。

  老师的研修日志 篇5

  当教师,是我自己的选择,当地理教师,却是凭着自己的喜欢,而且一干就是二十多年。二十多年来,不断完善自我,开拓教学新路,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是我始终追求的目标。学生时代的亲身经历,使我深知一名在教学上业务精通,语言生动,思维敏捷,知识渊博的老师,就一定能赢得学生的尊敬。为此,我不敢有丝毫的懈怠。熟悉教材,熟悉学生,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能力水平,针对不同的教学要求,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和语言表述,是我多年不断钻研和尝试的方向。回想走过的路,条件简陋也好,设备现代化也好,有几条教学原则我却是始终坚持,也算是我的教学风格吧。

  一、始终带着微笑进课堂。

  常言道:亲其师而信其道。地理教师任课班级多,每周课时少,所以要充分利用每一节课去熟悉、去亲近自己所教的学生,微笑是最好的交流工具。微笑可以是鼓励,微笑可以是提醒,微笑可以是欣赏,如运用得当,在师生之间,微笑永远是一种双赢。我相信,如果用关爱、宽容、乐观向上的人格魅力在师生之间营造一种和谐的、真诚的、相互理解和信任的情感氛围,课堂上就不会有对抗,学习应该是愉快的。地理教师还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道德情感、自然情感和兴趣情感,以此去感染学生,引起其情感的共鸣,产生学习的动力。总之,重视师生间情感的交流,使地理课成为学生喜爱的学科,并以此达到教育的目的.,一直是我努力的方向。

  二、始终重视新课导入的设计。

  一直相信:好的开头便是成功的一半!所以我在新课的导入方面颇费心思。由于地理课特别贴近生活,新课的导入就有了丰富多彩的素材:一个小故事,一首优美的旋律,几句脍炙人口的诗文,一道设计巧妙的问题,几幅紧扣主体的图片,一组扣人心弦的镜头,都可以一下抓住学生的心,触动学生思维的网。为此我喜欢看书,喜欢读报,喜欢电视,喜欢旅游,习惯用地理人敏锐的目光去收集可以活跃课堂、充实头脑的资料。建议关注中央10套科教频道,正大综艺也不错,它们是最便捷的地理资源库。

  三、始终坚持让学生参与进来。

  熟练地运用地图是地理学习应掌握的基本技能,早在八十年代初,我的地理课堂上的指图、读图就已经由学生代劳了,那时没有中国政区的拼图,我就带头用硬纸板做了个大拼图,于是学生们就每人做了个小拼图,中国区域学习就有学生介绍家乡的课堂安排。现在,教学资源日益丰富,尤其是新教材,不仅给学生活动提供了空间,也给教师提供了组织活动的参考,甚至也给学生自主参与提供了参考,我的许多课上,都有学生主动提供来的资料、图片、邮票、钱币、照片等作教参或教具。当然,这些都和教师的榜样和鼓励作用分不开。凡是学生能做的、能想的、能画的、能填的、能讲的,就放手让尽多的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是我一贯的做法,更是现代教育的方向。

  我一直认为,中学地理是一门生存规则课,它承担着向未来的建设者介绍人类的家园,宣传自然的法则,倡导人地和谐的重任。我们的地球家园更需要有地理头脑的家庭成员。我为自己是这样的一名“布道者”或说“宣传员”而自豪。让我的学生们喜欢地理,给我的学生们装上地理的头脑,是我的执著,是我的追求。

  老师的研修日志 篇6

  通过中小学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远程培训项目的学习,作为一名新课改的参与者,我在学习中从以下两个方面谈谈自己一点的看法。

  一、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

  新课程改革和指导思想和传统体育课程的指导思想有较大差别。我们要改变过去那种体育课过于注重运动技能和运动水平提高的指导思想,把上体育课变成了 “专业训练课”。没有顾及到学生的差异性,评价不科学,往往以学生最终成绩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

  新课程的指导思想更注重于学生的参与,教学项目的选择更丰富,更具人性化,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关注学季的身心健康,不但要求学生身体健康,还要求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如:身体素质、心理、社会适应等多方面的发展。评价不但要看结果,更要看过程,更合理的对学生进行评价。

  二、加强学习,不断丰富自身专业内容

  为适应新课程的需要,我们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丰富理论知识体系。虽然在教学中对体育理论要求没其它学科高,但任何项目的运动技术和技能都要靠理论来支撑的,没有正确理论的指导就谈不上科学的合理的运动技能技术。所以我们必须加强理论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满足新课程学生的需要。

  体育学科与其它学科教学相比,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身体的示范性,示范教学法在体育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这由体育的特点:即身体的活动性决定的。我国中小学目前许多学校体育教师少,工作量大,而且专项搭配并不合理,有的学校甚至最普及的体育项目的专项老师都没有。虽然各级体育学校对体育教师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培养和培训,但比较全面的教师并不多,有的老师甚至一些学生比较喜欢的运动项目都不会。现在的学生对老师的要求高,如果教师连技术动作都很难完成,或是问个相关问题都回答不出来,那么老师的话对这个学生就没什么说服力了,对学生也没什么吸引力,上课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学校教学项目的选择主要受学校硬件、教师组成、学生兴趣爱好的影响。我们要通过自己身的努力,克服其它不利因素,充分发挥教师因素的积极性。如羽毛球现在普遍受到学生欢迎,如果天气条件允许(风不是很大)的情况下,只要羽毛球器材有保证,学生的参与的积极性很高(特别是女生)。象这些项目对场地的要求不高,而且器材配备相对也容易,适合广大学校开设。这就要求我们老师也要有一定的羽毛球基础,但我省各级体育学校开设羽毛球这课程的还很少,广大体育教师掌握这一运动技术的还比较少,精通的就更少了。所以我们要加强运动技能的学习,不断丰富自身的专业内容,这样才能满足新课改学生的需要。

  老师的研修日志 篇7

  通过这此培训学习,我深深体会到我们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摒弃传统的教学理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运用新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对于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在此也作了个总结。

  一、让学生做好笔记相当重要。

  现在所使用的教材,内容是经过浓缩的,可我们不能只让学生学习“精华”,还得把内容讲细,讲完整,要补充很多知识,所以让学生做好笔记,把各知识点进行完善是很有必要的,而且,有了笔记,对学生课后的巩固、复习也相当重要,否则,学生连一些基本的题目都没法解答。

  二、注重基础知识的记忆。

  有人说化学是理科中最简单的'一个学科,可我认为化学是理科,却又像文科,要记忆的东西特别多,如:元素符号、原子团、化合价、离子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还有很多概念、定义、规律、原理等,这些知识在上新课的时候,逐渐向学生介绍,一段时间后,再进行归纳、小结,让学生读、写,让学生记,给学生听写。特别是化学方程式在会考中占有一定比例,要求学生必须过关。

  三、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选择教学方法。

  要搞好教学光凭自己的工作热情是远远不够的,对于很多学生来说,上课一听就明白,课后却糊涂,做练习题时,心中没有一点底,也有人反映说每节课的内容多,上得有些快。可我一想,我上得也不是很快,属于正常的教学进度。问题出在哪儿呢?后来,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发现,很多学生只是在课堂上听懂了,课后没有及时复习,该记的没有记住,知识没有得到巩固,于是问题越堆越多,学生觉得记不了,更不要说综合运用了,这样,学生就产生了畏难情绪,感到要学好化学好难。针对这些情况,我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教学时,加强趣味性和新旧内容的联系,以旧引新,讲新复旧。(二)用综合对比法,对知识进行总结,融会贯通,揭示规律。例如学非金属的活动顺序与金属的活动顺序进行类比与总结(三)针对他们的畏难情绪、怕苦怕累,怕付出了又没有收获的心理。我专门安排时间,让他们记忆,复习某部分的知识,然后找一些相关的题目进行练习,结果多数学生能很快完成那些题目。这样的结果让他们感觉到,化学还是可以学好的。

  另外,在教学中不要拼命赶进度,否则会造成学生“消化不良”。甚至让一部分学生跟不上,而对学好化学失去信心。在教学中,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紧跟教材讲课,重视基础知识,不讲难题、偏题。教法上争取步步到位,让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每次测验都注意控制试题的难易程度,让大部分学生踮一踮脚就能摘到桃子,充分让学生感到学好化学不是高不可攀的事情。

  四、对两类题的教学探讨。

  简答题和综合实验题,是很多学生感到很难的两类题,包括一部分成绩比较好的学生也属于这种情况,在历次的考试中,丢分严重。

  对于简答题,有一部分学生是无从下手,不知道用哪个或哪些知识或什么化学原理来解答;成绩好一点的知道解答题目所要用到的知识原理,可也是表达不清楚,写了一大篇却没有说到点子上。所以在这类题上,我们还要多下功夫,找一些题多让学生练习。让他们弄明白,题目的意思,该用什么知识原理进行解答,怎样描述得准确、完整。

  综合实验题文字多,信息新、阅读量大、隐蔽性强,学生一见就怕,为了答好综合实验题,应该做到:1、务实基础、联系实际、训练多变,提高知识的运用能力;2、重视培养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学会审题,通过阅读,能对题中的一些信息进行摘取,重组和加工,找出实验目的、已知条件、有关数据、相关信息等。

  老师的研修日志 篇8

  通过假期的网上研修学习,我聆听了教育专家的精彩讲座,领略了他们幽默风趣的教育风格、先进的教育理论。小学美术教育不同于专业美术教育,它为发展学生整体素质服务: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培养发展学生审美能力、感知力、想象力、表现力等方面的能力,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新教育強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合作互动学习,強调情感体验,注重学习的过程,注重跨学科的综合学习,改变传统教法和学法。通过美术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最终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终身受益。

  (一)不断创新,激发学生兴趣。美术课要实现高效教学,我觉得:课前要精心设计备课、备学生;讲课时要充满激情和号召力;学生创作时少评论、少干预;评价时应真诚赞赏,诚恳地提出建议。充分信任学生,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主动探究,从而真正实现美术课高效教学。课程改革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似乎不那么强调教师的“讲授”,但并不是轻视讲授,其实,好的“讲授”永远象磁铁一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学中,尽可能做到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欣赏、体验感受、探索、总结、想象、创作、评价的过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感受美术作品的美,使学生的创作欲望倍增。尽可能的给孩子创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空间(优美的画面,轻柔的音乐),使整节课沉浸在艺术的氛围中。同时,要突出了美术学科的特点,学生运用多种形式,设计出精美的、主题丰富的作品。新教材的编写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是把活动作为显线,而知识作为隐线。因此教学中要多采取活动的形式开展,活动是否有收获,即活动要为教学目标服务。设计的活动要呈现一个知识点。

  (二)学会欣赏,学会评价。在上课时,对待学生的作品时,不仅要学会欣赏,还要学会评价,更要懂得尊重学生。在评价方式上可以多种多样,以自评、同伴评为主,结合老师的评价,使评价进一步民主化,多样化,充分体现了评价的多元功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同时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在美术教学中,注重面向全体学生,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为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在上美术课,要有美术元素在里面,情感态度价值观也要自然的体现。不光要教孩子的技巧,还要教孩子的思维。对待学生眼光要放高些,学生掌握的技巧放的低一些,给学生更宽、广的一个思路。

  (三)注重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教师的语言要结构化,实体的操作工具要精心设计,为学生探究与合作及教学过程服务。在教孩子的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能力、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设计教案和教学过程。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从最基本的`东西入手,让孩子关注自己身边的一些关于美术方面的东西。从生活中,理解线条等美术知识,如:三角形、长方形、圆、树(年轮)等。培养孩子搜集素材的能力。让学生了解艺术创作,不仅只是用纸、用笔。要理解材料的多样性。学生可以采用自己喜欢的材料来进行创作。高段学生要注重培养自学的能力,不能用过多的技能束缚他,能让学生自己探究的,尽量让孩子去探究。重点在于培养孩子的创造力。作好示范,科学地设计好教学内容,由易到难,由浅到深,循序渐进。

  (四)加强学习,提高自我美术素养。在教学之余,注重教师自身业务知识学习。积极参加校内外听课,评课、教研活动及专业培训。多向老教师学习教学经验,同时课外多看看教学理论方面的书籍、杂志,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素养。对待学生作业时要做到:心态平和,善于指导,欣赏有加。对交待学生完成的作品,要有趣味性,可操作性,不一定要求很高。让学生奇思妙想,愉快地完成任务,不要让孩子痛苦的冥思苦想,不要产生厌烦情绪。手工制作时,开始不要太难,然后慢慢的深化。做到精心备课,耐心辅导。

  通过学习培训,我觉得:作为一个美术教师,应该教会孩子的审美知识和画法技巧,培养孩子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让孩子的思维活跃起来,放的开,敢于用笔和色彩大胆地来表现。总之,我将会不断地学习,多体会感受所学的知识,并用于实践中,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学生提供更好更优质的服务。

  老师的研修日志 篇9

  在远程培训研修的日子里,我认真观看了专家老师们的讲座的视频:那一个个生动的教学范例,让我受益匪浅;专家们精辟独到的分析又使我们知道了语文教学中应该注意什么,哪些细节需要扬弃,哪些地方需要改正。特别是在作文教学方面我有更深刻的认识。初中学生作文难教也难写,主要因为初中作文教学上仍然存在应试式的非积极心态,而这种非积极心态又主要根源于以“文”为本位的旧作文教学机制。要改变这个现状,必须从教学观念上予以根本的变革,建立一种全新的作文教学机制。这个新机制,应该是以“人”为本位的,从学生的需要和发展出发的,能将人的性格培养、情感陶冶、审美情趣、个性发展、习惯养成等人文教育因素与写作能力培养、写作技能技巧获得统一起来的,将课内外融为一体的开放的植根于现代教学观念及我们民族优秀文化土壤上的新作文教学机制。

  如何建构这种教学机制,我想谈谈自己作文教学的一些体会。

  作文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努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作文教学的关键。组合“实物”和“媒体”参与作文教学全过程,改变作文教学信息传递方法和手段,可有效地调动学生写作积极性,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构建,强化学生的内心体验,从而使其兴趣盎然、满怀信心地实现作文教学目标。怎样运用“实物”和“媒体”指导学生轻松、愉快地写好作文呢?

  一、以“媒”激趣,用“媒”引导,培养学生动态观察力

  运用学生表演或借助声像媒体,创设良好的习作情境,让学生在愉快的情绪下写作,能激发学生“爱写”的兴趣。对学生突破习作时“无话可说”、“无事可写”的难点,掌握写作技巧,是至关重要的。要让学生在心理上不紧张不畏难,靠大谈作文的意义、重要性之类的抽象道理并不能奏效。必须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运用直观、形象、新颖、有感染力、可视性强的“表演”或多媒体,调动学生的观察、思维、联想和想象等智力因素以及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参与到习作活动中来,并使之相互作用,形成最佳的心理状态,视写作为乐事。

  在初一学生的作文入门教学中,我将学生领去多媒体教室,观看了一段动画《汤姆和杰瑞》,学生很快进入了情境,兴趣被调动起来。一段结束,我直接布置学生把刚才的内容描写下来,学生很乐意,立即进入了写作。可刚写了一半,学生就开始抓耳挠腮,左顾右盼,交头接耳,小声探问。原因很简单,没有仔细观察。他们要求再次播放媒体内容的愿望十分强烈,我逐段重放媒体内容时,发现同学们观察得特别仔细……

  二、减“形”去“声”,去“头”藏“尾”,有效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德国著名的哲学家黑格尔说得好:“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语文课程标准提出7-9年级学生要能“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续写。”这就要求学生作文,尽管不是艺术创作,但同样需要比较丰富的.联想。要形象地描绘客观事物,就需要运用生动的比喻、拟人的手法;要完整地刻画每个人物的形象,就需要对他们的内心活动作合理的推测;要比较深刻地揭示某一事物的象征意义,就需要开展较丰富的联想。怎样才能使学生神思飞动、文潮奔涌、浮想联翩呢?

  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运用形象或媒体教学是一种较有效的手段。对运用媒体进行习作教学要按部就班地恰当处理。如何处理呢?第一步,选准材料,在多媒体材料或学生表演材料的选择上,要选择那些学生熟悉、理解或曾经历过的材料,这样学生才有兴趣、有体验、有话可说。第二步,设计写作目标及采取的方法手段。要根据作文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对形象(有时可以是学生现场表演)或多媒体录像资料作适当的取舍。比如要培养学生的对话描写能力,可以对所选(对话描写内容丰富)多媒体材料采取“去‘声’处理”——保留“形象”、去除“媒体声音”。学生观看媒体时,形象鲜明,就是缺少人物对话和画面其它声音。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协作为这段材料配音,配音的过程就是一个艰苦表演及培养对话描写能力的过程。比如要培养学生的动作描写能力,可以采取“减‘形’法”——去除“形象”、保留“媒体声音”的方法。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可以采取去“头”藏“尾”——藏掉媒体的前半部或后半部,让学生进行合理想象。第三步,设计好某一作文教学的具体目标及实施方案。如要培养学生作文的对话描写能力,(第二步所举的那个例子可以放在学生进行正式配音前)可以分以下几步进行准备:

  1、根据媒体或表演展开想象,把人物对话写下来;

  2、写出人物说话时的神态、语气、动作等;

  3、使人物语言富有个性,自然贴切。

  三、以“文”富“形”,用“情”点“形”,有效升华学生的情感价值观

  一次作文课上,我用金山画王和动画flash制作了一段人物活动场景,学生“观赏”了之后,个个觉得没“意思”,少“趣味”,什么原因?学生发现动画中人物动作生硬,缺少语言,神态全无。这时,我不失时机地问学生,我们怎样才能使这段动画变得“行声有色”呢?学生纷纷展开讨论。接着我指出,如果没有语言、缺少动作、毫无表情,那就不是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物,而是“木偶”、“僵尸”,只有通过认真观察,不断丰富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尤其要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体现人物的兴趣、爱好、情感价值观,才能使这段动画变得有声有色,学生展开探讨,进行“创作”。一会儿,我动画上的“人物形象”就在同学们的“笔下”变得感情细腻、血肉丰满了。这种方法我归纳为四个字“以文富形”。

  新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学生写作应做到,“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要培养学生作文情感,主要依靠学生思想道德认知水平,也要靠我们语文老师通过形象来升华。这就是要做到“用情点形”。在作文课上,放一段国际时事,让学生有感而发,就其中某一件或几件作一两句评价;有时放一两段电视或动画,让学生评判其中人物的言行举止;有时直接由班级学生之间的争端谈起,让学生来评判是非。然后要求学生把这些感受用笔写下来,这些往往就是学生自己的独特感受。教者不必去在矿井“描写要深刻细致,议论抒情要以记叙描写为基础”的理论,学生自然会从平时的积累中慢慢理解。

  利用“形象”进行作文教学,可以摆脱老师枯燥地味地说教作文,能多方位地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老师的研修日志 篇10

  在“罢工”了若干天后,今天我又点开了网页开始了新一轮的学习。忽然发现比起上网收菜,这样有针对性的学习快乐多了。在这种学习的过程中受到了启发,发展了思维空间,荡涤了心灵,真好!

  在初步学习《如何制作微课》理论篇之后,我很有感慨,激发起我身为英语老师的自豪感和责任感。英语老师责任重大,比任何一个学科的老师责任都重,由于我们肩负着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重任;肩负着让学生学好英语的重任;肩负着培养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重任……总之,我们不只是在培养学生,更是在传承文明。

  作为一个和英语打交道十一年的老师,我喜欢英语,发自内心的喜欢。我喜欢在课堂上声情并茂、激情四射地引导孩子们学习英语;我喜欢听孩子在我的教导下说出字正腔圆的英语,如潺潺溪流,流进我的心田;我更喜欢看孩子睁着大大的亮晶晶的眼睛,一个个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问题,这是一种美的享受……总之,我自豪我是一名英语老师。

  说来汗颜,十年了,对英语我有时也会感动迷茫,即便我喜欢语文,但也感受到其中的艰辛和劳累,有时从心底、从骨髓透出的累让我想过放弃,但最后,我坚持了下来。为什么呢?我想就源自于对英语的热爱吧!

  我不要把英语课上成冰冷的`死板课;不要把英语课上成机械的反复读课;把没有温度的语言强加给学生;我不想……

  我要让学生在英语课上字正腔圆地读,激情澎湃地参加各项学习活动,如情进境地吟,生动活泼地悟,有的放矢地议。

  对自己说:努力吧,英语老师!

  老师的研修日志 篇11

  (一)

  今天下午,长春市南关区教师进修学校的李博教研员给我们做了一个《小学数学教材有效使用策略》的讲座。在听她的讲座时,我心里就有一个很强烈的想法,如果她是在我们中山的附近,邀请她来与数学老师进行教材的培训,那老师们的收获一定会非常大的,对老师们的日常的教学工作也会有很大的启发的。尤其是她在讲其中的一个要点“把握知识脉络,掌握教材的结构”中她工作的一个小情景,更引起了我很大的兴趣与反思。她说,她在参加工作不久的时候,刚好遇上更换教材,她的校长要求她在那个学期期间,把主要的精力放在背诵教材上,校长要求她能够随时回答出校长的考查,例如《分数的基本性质》在哪册书哪一章哪一页!前后的知识联系是什么……通过这样的磨练,那掌握整个知识体系!对整个知识的脉络就会了然在胸!

  在我们的现实当中,存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低年段的老师对高年段的教材与知识的衔接不甚了解,甚至不会做高年级的题目,而高年段的老师也不了解低年段知识的教学要求,相关知识相互之间的迁移了解也不多,他们往往会把同一体系的知识,在传授传授的时候,没有很清晰地教学理念,把教学要求放在低年级上也行,高年级段上也行。低中高年级的知识衔接没有很清晰与明朗的脉络。各自只管扫好“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这是一种很普遍存在的现象,这也是制约我们教学质量提高与老师专业成长很大的因素。

  我决定,在以后的校本培训上,我一定要把这一项工作做好!

  (二)

  今天与一位老师在课余时间闲聊的时候说起昨天晚上我们数学组的同学与语文组的一起搞联欢时的一位语文老师,也是我们这次培训班的班长----李亚利。在开班典礼上,她作了学员代表的发言,发言时,热情洋溢,才气横溢,还把她就这次的学习写的一首诗与我们共勉。她当时就把我们征服了,这是一个多么有能力的人啊!能说会道,落落大方,出口成章!马上就给所有的人留下很深的印象,让人见了她一次,就不会把她忘了!今天与我闲聊的老师说,她不应该做老师,她应该做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就算不做节目主持人,也应该做学校中的行政。

  我对她的观点是持反对意见的,我觉得作为她这样优秀的教师,做教师是最好的选择!除了做教师,其它的学校行政也不应该做!我认为,一位优秀的教师,如果想在专业上有更好的发展,就一心一意地做好本份的工作,其它“虚”的头衔,我们要有舍弃的勇气。适合教书的,不一定适合做行政,就算你有这个能力做行政,但是,在你踏入了行政的这个队伍时,很多时候你会身不由己,会有很多的繁琐的事情捆住你,你在专业上的发展,进修,学习会受到很多很大的影响,在行政队伍中浸泡的时间越长,你的专业修为就会越来越退化。你的专心专意已经变为“一心多意”啦。这不是危言耸听,这确实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曾有多少行政人员,在他们脱离行政队伍时,他们成了“没人要”的老师!想当年,他们能够踏入这个行列中,大部分的人是因为在教学上有一手,表现突出而晋升的!在他们进入管理层的时候,先不说他们是否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没有很好地对自己进行提升,但工作确实占领了他们绝大部分的时间,他们只好“舍小家,保大家。”这确实是不争的现实。所以,我认为,如果一个人对自己在是否加入管理层没有特别明确的目标与追求外,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不妨走名师成长之路!这可能会给你更大的工作乐趣与满足感,工作的幸福指数会更高。就如语文学科泰斗——施霞老师那样,她把自己定位在做一名普通的小学语文老师,而拒绝做任何单位的行政人员。最终,她在教学上取得的成绩不是一位行政人员可相比较的!

  (三)

  这几天的学习,听得最多就是数学教师的专业素养!作为一名优秀的数学老师,不但要具备专业素养,还要具备文化素养、科学实践素养。尤其是在专业素养方面,我们在职的教师有多少是专业院校毕业出来的,尤其是35岁以上的教师,他们一般都是中师毕业,再加上在某一个年级段摸爬滚打十几年,而且各年段的教学循环又是小循环的话。那他们以前掌握的知识体系基本上已经忘得差不多了。如果一个人没有上进心和好学的精神,对自己的'工作没有充满危机感,没有时刻勉励自己、提醒自己进行“充电”的话,那我们现在大部分的教师只是把教师工作当为一种谋生的手段,生活的本领,而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从而在专业素养方面的提升就没有多大的提高与迫切要提高的愿望!这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是不可取的。要知道,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身上的责任是很大的,如果你没有相应学科的教学素养,而是过一天算一天的话,受伤害最大的还是我们的孩子,而且还不是一个孩子,那是几百个、几千个的孩子,受到影响的还有我们几百个、几千个家庭!

  前两天,听了一节北师大版的三年级的数学课《面积》,先不说这位教师的上课水平与教学质量怎样,单从她对面积概念的板书,就让人觉得是一种遗憾:物体表面和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正确的是: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小小的一个字“和”与“或”,就让人“遐想”万千!“和”是并列关系,而“或”是选择的关系!一字之差,就差之万里啦!所以说,一个合格的数学教师,他的专业素养是无时无刻不在表现,他对学生的影响也是无时不在的!

  老师们,让我们在平时的时候勤修炼,常反思,把我们的专业素养提上一个新的台阶,让知识丰满我们自己,让知识充实我们自己,最基本的好处就是:不用担心我们的“饭碗”!

  (四)

  天上午听了邓涛老师的《教师合作文化与专业发展》。其中,邓老师给我们阐述了合作文化的五种特征:一.自发性;二.自愿性;三.发展取向性;四.超越时空性;五.不可预测性;他让我们思考平时的集体备课、听课、师徒制、综合实践活动等的性质是否符合合作文化的五种特征,如不符合,那就达不到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咱不说这些观点是否准确及可行性。

  老师的研修日志 篇12

  (一)自主学习

  众所周知,我们历史学科在初中阶段所有学科中的地位,如果要求学生回家去以后预习完全就是不切实际的想法,可是,我们的课改如果没有学生的自学,要在课堂上展示那简直就是天方夜谭。又鉴于我们历史学科每周两节课时的原因,最后,我们一致商议每周用后面一节课时间预习下周要展示的两课的内容,完成学案,老师给与简单的点拨和提示,让学生自己根据所学知识,在一节课内展示两课的内容。想象是丰满的,现实是骨干的,结果,几周下来,由于我们学校学生的`“自然条件”限制,所以,一节课只能预习一课,有时甚至一课预习起来也有很大的问题。更不用说课堂展示了,不要说拓展,就是基础知识讲起来都成问题,如此下去,我们的教学如何推进,任务怎么能完成?我们历史教研组的老师们陷入了沉思,第一步还没有迈出,就遇到了如此大的困难,还有三步我们如何能迈出步子?

  于是,我们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找寻途径的历程。这一次我们决定首先在历史课的前一天布置预习任务,要求学生只需要完成学案上面的基础知识部分内容,其余内容在课堂上完成。同时,上课时,首先用几分钟时间让学生互查基础知识的完成情况,并提出预习问题,老师进行解决。这一次,效果明显比前一次好多了,由于学生的互帮互助,基础知识的完成情况不错,但是学生基本不能提出问题,最后仍然是被老师牵着鼻子来完成学习内容的。在我们相互听课后,我们再一次对预习课进行了思考,如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主动学习呢?

  老师们又开始了新的探寻。有设置预习问题的,有推荐阅读资料的,有-------直到今天,我们仍在进一步的探寻中。我们希望能找到一个好的预习方法,因为,小组合作学习,预习时关键。只有学生预习好了,才能有课堂的展示,才能有问题的生成,才能有思维的碰撞,不然,一切都是空谈。

  (2)交流展示

  这个步骤是在做好“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开展的学生组内和组间进行的交流和展示的活动。这一步骤主要是为了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为了能有效地走好这一步,我们历史组的老师们又进行了辛苦的摸索。

  首先,我们仿照我们学习的杜郎口中学和綦江模式进行,结果,我们的学生们根本不具备此种表达能力,就算是好不容易抽起来一个能说清楚一点的,都只是个别,不可能一个班级每一个学科就只发展这几名学生啊?如何能让更多的学生动起来?这时候,我们首先想到了学习,让学生们也进行一下学习。我们把外出学习录制的学生们上课的影像资料放给学生们看,并且边看边给学生讲解,哪一个步骤应该怎样做,如何做能做的更好,让学生们整体感知了原来我们也可以做的这样好,树立了自信。于是,又开始了第二轮的“交流”。这一次,要比第一次好些了,可是在交流的时候,其余学生的状态还不是很好,能够体会如何交流的学生还不是很多,怎么办?培训!进行“职业培训”!我们开始对每个学习小组的组长进行特别的培训,培训每个阶段组长应该怎么做,组员应该怎么做,如何能把小组管理得更好等等,经过这次组长培训和小组成员培训相结合,学生们整体改变很大,上课交流时状态也好多了。可是,这样的状态始终不能坚持如一,如何能让学生状态长期保持,这又与我们班级的考评机制有很大的关系。

  老师的研修日志 篇13

  作为一名教师而言,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是教师的一部分,就这段时间的学习而言我认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是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全体在职中小学教师整体素质和促进教师专业化的有效途径,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学习期间,在与实际相结合,不断的实践,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现将一些学习体会做个小结。

  一、通过对继续教育的学习,我首先是更新了两个重要的观念:其一,对中学教师来说,研究是学习、反思、成长、发展的同义词,与专业人员的研究具有质的区别。它是“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诊断性研究及实践者对自身实践情境和经验所做的多视角、多层次的分析和反省。”其二,我们这些综合科从现在的教育角度上讲不是一门主科,但也是必不可少的学科。教师对此的定位非常迷惑。但通过学习,从“过去的我”与“现在的我”的对话交流,是努力摆脱“已成的我”,为不断获得新生的过程。努力研究自己,其目的就是为了提高自己、发展自己、更新自己。

  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守护人。他将教师角色定位于学习者、研究者、实践者。教师首先是学习者,不仅要善于向实践学习,向理论学习,而且要向学生学习。教师是研究者,带领学生主动积极参与科研课题的研究。教师是实践者,实践的内涵是“变革”。

  二、教育无小事。一个细节可能会影响一个孩子的一生。一个教师最可贵的品质在于他能从日复一日的教学生涯中领悟和体会到教育的真谛,开掘出散发着新鲜芳香、体现着高尚情操的教育细节。学生是具有极大可塑性的个体,是具有自立发展能力充满创造力的生命体。概括地说,“教育的真谛在于启发自觉,在于给心灵以向真、善、美方向发展的引力和空间。

  三、就人格而言,无论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域、任何学段,师生之间都应该是天然平等的。教师和学生不但在人格上、感情上是平等的朋友,而且也是在求知识的道路上共同探索前进的平等的志同道合者。”

  在教育中,教师要用自己的行动去感染学生,要用自己的言语去打动学生,把自己对人或事的真情实感流露出来,以此使师生间产生心灵的共鸣。学生只有感受到教师的善良和真诚爱心,才乐于听从老师的教诲。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要抓住机会,适时地把自己的喜、怒、哀、乐表现给学生,与学生通过交流达到心与心的沟通。教师的语言要有魅力,要富有人情味、趣味,同时又要富有理性。这样的语言才能让学生愿意接受,达到教育的目的。暖人话语,滋润心田。温暖的的话语,可以使学生深深感到教师真诚的关爱,从而拉近师生的距离。教师对学生还要有一种充满责任感和理智感的爱,这种爱就是严格要求,严而有度,更要严而有理。

  除了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之外,我们还需要结合个人情况及教学环境和特色来很好的贯彻和应用它们。这个过程也是一个自我发现和自我完善的过程,除了需要不断客观的看待“过去的我”,我们更需要一份持久的热情,一份对教育、对学生、对社会的神圣信仰与追求!

  在学习研修的过程中,我坚持每天进行网上学习,认真观看各个专家的视频录象,通过学习,解决了我在实际教学中遇到的很多疑难问题,使自己在师德修养、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等各方面有了很大的提升,驾驭课堂、把握教材、交流沟通、教学设计、班级管理、教学反思的技能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更新了教育理论,丰富了教学经验,同时也结识了许多优秀的教师,开阔了视野,充实了自己。虽然能够学习的时间必须得从一点一滴的积累,这样也更加珍惜这次学习机会。我通过课程视频聆听了专家的专题讲座;通过课程文本加深了对专题的理解; 通过课程作业反思了以往和展望即将启动的教学改革;通过网上探讨寻找到了思想的沉淀和共鸣。

  学习的目的就是要有实效。我根据区、学校制定的学习计划,几乎每天都安排了一定的学习时间和内容,把学习、作业、交流、讨论互相穿插,保证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获取最大的学习效益。将近一个月里我用课余时间和双休日完成了多项选修课程的学习,在网上向全国各地的教育专

  家、名师学习,在学习中,我还做了大量的学习笔记,注重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能够根据网上提供的一些案例发表自己的见解,探索更有效的方式与途径。每次学习之后,积极独立高质量地完成了网上作业,达到了预期的学习效果。

  学习的过程是一次知识积累与运用、创造的过程,因此要会学、善用。继续教育学习课程里有丰富的知识讲解,我每次看后,总要有一个思考,即如何将这些优秀的`、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带进自己的课堂,有针对性的运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缩短同发达地区学校教学上的差距。通过实践对理论、经验的检验,寻找这些方式方法上的不同点、相同点与衔接点,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方法,提升自身的课堂教学艺术。我刻苦钻研以求更大程度的吸收这些知识,结合教材所需,将一些抽象的知识内容具体化、形象化,现实化,让自己不断进步,争取做一个称职的教师。

  通过这个月的学习,我受益匪浅。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听课是提高自身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没有进行这个月的学习之前,一直对听课问题存在一些这样的误区,简单说一下这三个方面

  (1)听课缺乏计划。有时高兴听才去听,随心所欲,其实,听课教师应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安排好自己的听课计划。

  (2)没有调整好听课心态。我以前听课的时候,就是觉得授课教师讲得挺不好的。其实不应该这样,应该抱着学习的态度去听课。

  (3)听课不能做到跨学科去听。跨学科听课是新课程提出的要求。新课

  程的一个新的特点就是打破学科的界限,注重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利用其他学科的知识解决本学科的问题。掌握丰富的知识,就能够融会贯通。。

  还有就是关于评课的问题,以前对于这方面的认识也是比较片面的,没有深刻的认识。自从听了《课堂教学诊断》之后,认识也进一步深化了。我也认识到了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思想上没有重视评课,认识上有偏颇。当时,我就认为,听课就是找别人的缺点。评课时听课教师或提出教学方法不当、板书不明晰、提问方式有待提高等笼统的意见,或抓住一个发音、一句话的失误大做文章,把教师的课堂教学说得一无是处。这样的评课,不但不利于教师扬长避短,改进课堂教学,而且会使他们产生谨小慎微、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消极情绪。对于评课,要进行充分的重视。评课是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高和引导课堂教学改革方向的重要手段,是教师之间进行交流的平台,不论是对于听课教师还是对于被听课教师来说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老师的研修日志 篇14

  诗人常说“功夫在诗外”。艺术表演家也有一句名言: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音乐教学也是一样,好的音乐教学设计在于音乐教学的设计者平时加强修养,提高素质,厚积薄发,做好充分准备。

  通过近几天的学习我认为音乐教师,首先应该明确音乐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悟,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在整个音乐教学过程中要以音乐的美感来感染学生,要以音乐中丰富的情感来陶冶学生,进而使学生逐 步形成健康的音乐审美能力。

  在教学中,要使学生先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感受、体验和表现音乐中丰富的情感内涵。只有这样,学生才会逐渐喜欢音乐,从而才能对音乐有更深一步的了解。要积极引导学生,从而使学生不仅做到现在受益,而且做到终身受益。因此我们应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培养:

  1、通过音乐欣赏的形式,让学生认识和了解各种乐器,并且让学生参与其中亲身实践,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对乐器有了进一步的接触,而且还对我国的各种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

  2、通过丰富多彩的音乐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爱好,活跃空气,在紧张的文化课学习之余可调节情绪,有利于其他课的学习。

  3、用多种方法,努力提高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4、课堂上,让学生上台演唱,培养他们的参与、实践能力,学生情绪高涨,使音乐课上得更加生动活跃。

  就像课程中讲到的一样,音乐课堂教学不是教师想让别人看什么,而是教师想让学生学会什么。新课程的理念与前之不同,主要是爱护学生对音乐的爱。所以先弄清楚教学的对象,明确教学的目的是上好课的前提。 如果学唱歌是主要目的,就要把歌唱好;主要的精力要放在学唱歌上;如果歌曲表现,艺术加工是主要目的,就要在歌曲内涵的分析,表现技巧的训练上下功夫;如果欣赏是主要目的,就要在欣赏音乐,体验情感,段落分析方面做深入的研究。

  总之,真正有生命意义的课堂教学是动态的,师生互动的(但绝不是事先排练好的互动),是有教案而不“走”教案,有设计而随时又有即兴表演的应变过程。这样的教学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了学生的独特感受,展现了课堂教学的真实性,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机智和教学艺术,体现了音乐学科自身动态生成的特点。把学生看作重要的资源因素,让学生在教学环境、教学文本、教师以及同学的思维碰撞中产生火花,课堂教学才能不断焕发出精彩。

【老师的研修日志】相关文章:

老师的研修日志06-09

教师研修日志11-05

教师研修日志【精选】07-03

教师研修日志05-21

老师的研修日志[集合]06-09

教师的研修日志06-28

(精选)教师研修日志05-22

研修的日志01-02

研修日志06-27

小学语文老师研修日志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