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日记优秀【3篇】
有趣的一天又要结束了,想必大家都学习了不少新知识,因此我们要写好日记了。可是怎样写日记才能出彩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二年级日记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二年级日记 篇1
公园里有花有草很漂亮。
那里不管是花草树木都茂密。远看好像一堆堆花草的海洋,广阔无边。近看花草有很多,每种花都很鲜艳,有红的、蓝的、黄的、白的……它们都在争奇斗艳,比谁更漂亮,更艳丽。花的形状千姿百态,各种各样,有的好像一只蝴蝶,有的张开了它的“大嘴巴”……
花的旁边是一片树林,它们也不落后,也是很茂盛,整一片的树叶长在树上,好像一朵绿色的'云装在上面。树下面是一片草地,那草地绿油油的,像给大地铺上了一层绿色的地毯,那草很柔软,躺在上面很舒服。
小河就在后面,小河边的花也很多,蜜蜂在花丛中采蜜,看它们忙碌的样子,应该是在做过冬的准备吧。
公园里到处都很美,到处都很热闹、漂亮。啊,公园真美丽!
二年级日记 篇2
我执教的小学语文人教版第三册上册的24课《日记两则》一文,感受有许多不足之处,现反思如下:
在语文学习中,学生从读到“悟”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从已知领域到未知领域探索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以读为本,并不是机械地朗读背诵,为读而读,而是要教师通过“以境诱读、以读引读、以说带读、以评促读”等方法,促进学生自主地读,从而达到“以读促思,以读激情,读中感悟”的目的。
一、以境诱读
教师通过富有情感的语言,通过音乐、图片、实物、幻灯、影视片等真实生动的各种媒介,营造读的情境,从而诱发学生读书的热情,激活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更好地感悟语言,引起感情的共鸣,达到“语语悟其情”的目的。在本教学环节中为了让学生体会阿英妹妹的生活艰难,我找了一段城市和山区孩子生活对比的视频,让学生听这段画面,再通过自己动情的叙述,使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更好地体会山区孩子的无助与渴望。但是本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是没有让孩子痛快地表达内心的感受,放得不开,其实有很多学生他们都有自己的体会。只是老师没给他们机会表达内心世界。
二、以读引读
通过教师读,带动学生读,通过优生读,带动差生读,或激发学生情绪,或帮助把握感情基调,或促进思考加深理解。如在读第一个梦时语气有种盼望、期待地感觉,读第二个梦时有种帮助别人后愉悦的美感;先理解了这两点后才能读出语言真挚的情感,在这方面我做得还不是很有启发性,没有让学生把文本咀嚼细腻,怎么能触动心灵呢?
三、以读带读
通过读重点语句,让学生谈感受、谈体会,带动学生深入地研读课文,同时培养锻炼学生的.说话能力。如本课中设计的当“我”没看到心爱的连衣裙时,会有什么样的疑问;当“我”知道妈妈的别有用心后又会有怎样的感受;阿英妹妹想对帮助过她得人说什么……这些创设性的问题需要在读书的基础上强化,在表达的逻辑性和严谨性上还需要在平时的课堂上下大功夫,让学生通过对文本的理解自创情景问题,而不是跟着老师指好的路线,有点独创性,让思维开放性,而不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只有在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深入地感悟课文内容,用心感受文本。
四、以评促读
通过对朗读的自我评价、同学互评,促进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在评价基础上进一步朗读,从而激发兴趣,加深兴趣,加深感悟,积累语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说说“为什么这么读?”“哪个地方读得好,结合课文具体说说为什么好”或是“让我们学习他一起读读”等促进学生读文。本课教学中,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由朗读我的两个梦,再通过对“读”的评议,()领悟两个梦的区别在哪里。从而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本环节读的有点少,所以学生理解不是很到位。
当然,倡导学生独特感悟的同时,并不是对学生的放任自流,忽视对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能力的训练,而是激活他们的独创精神,使学生主动融入阅读情境,感受语言的神奇及内蕴的意味绵长,从而促进学生的阅读意识,提高我们的阅读教学质量。
总之,在今后的语文课堂上,我要让学生深入地理解文章的内容,真正做到“多读多悟”,达到“画龙点睛”,”字字珠玑”的境界。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语文学习扎实、高效,而且充满乐趣。争取让每个学生都会自主的学习,做个快乐的读书人!
以上只是我个人一些微不足道的见解,但是都是我的肺腑之言。我更想听到听课老师的建议,让我们也能一起学习,一起成长,做个快乐的教书人!认识立体图形教学反思认识路线教学反思认识分数教学反思
二年级日记 篇3
今天,是我最开心的'一天。因为我今天玩了很多游戏。有赛跑、跳绳、还有玩沙子。
先来说赛跑吧!我和高倪星就位后,随着陈晨的一声令下,我们开始跑了,到了最后,竟然是高倪星赢了!
再来说跳绳吧!我上次败给了高倪星,可是,我这次就不同了。我和高倪星两人跳呀跳,最终,我赢了。
比赛还在继续……最终,我赢了。我高兴得跳啊蹦啊,这就是我最快乐的一天了,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