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干部扶贫日志精选
导语:扶贫,任重道远,需要干部群众的全力以赴和坚持不懈。以下是2017年干部扶贫日志,供大家阅读和参考。
2017年干部扶贫日志【1】
201*年*月*日 星期* 天气:*
“今天下雨,下午到孙家沟困难群众孙忠臣家走访,孙忠臣今年58岁,住着上世纪70年代建的三间小屋,孤身一人,是村里的低保户。在家种着两亩地,身体常年有病。今天去是了解基本情况,制定下一步的帮扶计划……”这是安丘市郚山镇包村干部王少营《工作日志》里的一段内容。
在开展的“包千村联万户促和谐谋发展活动”中,安丘市郚山镇积极创新工作思路,大力实施百名干部联村包户工程,要求中层以上干部每人联系一个村,每周在村工作时间不少于两天,察民情、听民意、汇民智;将全镇10924户群众分户整理,科级干部、中层干部每人联系10—20户,一般干部每人联系不少于10户,其他干部每人联系5户,确保每个单位都联系包村,每名镇、村党员干部都联系包户,这样以来,每户群众都有自己家的贴心联系人。
人手一本《工作日志》,将联系户的走访时间、走访对象的基本情况、联系电话、群众反映问题和意见建议等详细地记录下来,并对《工作日志》实行每周一上报,每月一评审制度。干部帮扶结果及日志纪实情况还作为年底评先树优的重要依据。工作日志制度,促使干部自我加压、自我约束,自觉转变作风,使得党在群众中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不断得到加强。
该镇南逯村的刘凯,是安丘二中的一名学生,今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中国刑警学院,但每年需要近万元的学费,一度让全家人犯了难。刘凯父母伤残无正常劳动能力,每年需医药费5000余元。包村人员在入户走访了解到该情况后,及时向镇党委、政府领导汇报,立即给他家送去救助金2000元,并经过多方联系协调后,最终落实了刘凯读大学的所有费用。目前,郚山镇机关干部共结对帮扶农村贫困户、病灾户和留守户等370多户,资助帮扶贫困学生76人,发放救助资金36万多元,调处各类民间矛盾纠纷80余起。
一本小小包村工作日志,激励广大干部深入村居和单位,深入田间地头,深入大街小巷,深入基层群众,了解第一手的民情、民意,彻底解决过去那种“僵、惰、低、散、慢”的问题,从根本上转变了干部作风,提高了工作效能。
2017年干部扶贫日志【2】
201*年*月*日 星期* 天气:*
7月6日,肩负着雨湖区地方税务局党总支的重托,我们一行人在副局长尹灿文的带领下驱车数十公里来到了韶山市银田镇凤家村,这里是我局开展“干群一家亲、党群心连心”精准扶贫活动的目的地,也是我们践行“两学一做”的重要载体。
在村干部的带领下,我们开始逐户走访慰问前期工作中确定的17户困难群众家庭,在送上慰问金的同时了解他们的生活困苦,倾听他们的诉求愿望,和村干部一起为扭转他们的困难局面出谋划策。
来到凤家村中沙组郭楚才老人家,低矮的房子,外墙大片的霉斑,门前堆砌的垃圾纸箱,和周围几户干净漂亮的院落相比显得格外的扎眼。老人正好外出归来,挑着担子的身影佝偻而单薄。交谈中我们了解到,郭老今年82岁高龄了,老伴、儿子均已过世,媳妇携孙子改嫁,只有已嫁人的女儿隔三差五地过来照顾一下老人。看着老人坐在简陋家中的孤单情景,我们的心情很是沉重。当村干部说每月村委会组织人员给郭老家打扫三次卫生,每年还有经济补助时,我们顿觉欣慰许多。在尹局长的带领下,我们和村干部商量研究了后续帮扶措施,安排了具体人员一对一解决老人生活困难并负责与有关部门对接,落实相关帮扶资金。
在执意送我们出门时,老人嘴里一直念叨着“感谢党”和“感谢组织关心”两句话,这让烈日下汗流浃背的我们心中升起一种莫名的神圣感,挥别老人,继续向下一户进发……
2017年干部扶贫日志【3】
201*年*月*日 星期* 天气:*
按照单位的安排,今天到城固县北山区双溪镇扶贫。我们扶贫的这个村子,是地处秦岭主脉的南麓。沿着大山的峡沟,朔河而上,大约距离县城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到了我们要扶贫的村子。看着两边的山脉,常青树夹杂着枯草,在大石山的身上,坚强地站在,我就想着这里的村民,是怎样的一种生存环境中和这些没有多少直接经济价值的杂灌共生?这里的生产条件太差了,大石山土壤贫瘠,不能生长可以换钱的'经济作物,偏远和艰难的交通条件,贫困就是自然的事情。
走了一个多小时崎岖的山间羊场小道,进了一个大山沟,总算看到了几台狭小的畦田,带路的村民组长告诉我们,这个组现在就十一户人家,有几户已经搬走了。沿着山路继续,看到了在山坡上住着的人家,零散在各个稍有点平台的坡中,没有一户砖瓦房,全是土墙房,很旧,而且年代久远。贫困,单从一眼望去,都表现的淋漓尽致。
连续走访了多户人家,看到的是土墙屋黑暗的光线,床铺上很旧的衣被,没有几样像样家具。各户人家都有着不同的情况,但是贫困却是相同的。好几户都是光棍户,没有哪家的姑娘愿意嫁到这里。各家都没有多少经济作物,没有几颗果树,只有生长不大的山林树木,也都不是换钱的东西。土地面积人均也就几分地,而且产量不高,能填饱肚子也很不易了。
原来的小学也不存在了,这里没有学校、医疗、商店等等,社会化服务在这里没有任何踪迹。就是买一袋盐,到山下的河道路边商店去,来回几个小时。更别说有个什么急病,无从及时的救治了。
看着这样的贫困状态,怎么扶?这真是一个问题。
【干部扶贫日志】相关文章:
教育干部的扶贫日志03-30
关于扶贫的日志03-30
2017扶贫日志03-31
精准扶贫日志03-31
扶贫日志短篇03-31
扶贫帮扶日志03-31
包户扶贫日志04-16
我的扶贫日志04-13
精准扶贫的帮扶日志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