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教育日志

时间:2022-03-02 11:34:42 日志日记 我要投稿

教育日志范文(通用16篇)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对日志都再熟悉不过了吧,立即行动起来写一篇日志吧。那么什么样的日志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育日志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育日志范文(通用16篇)

  教育日志 篇1

  从这周开始已经是教育见习的第一周了,虽然上两周对幼儿课堂有涉猎,内容虽然很简单,但要想让幼儿理解并有所学还得下一番功夫。第一堂课上的是科学小实验,回形电路,本课目标是:科学实验活动,体验生活乐趣,初步探究木棒,铁棒,塑料棒的导电性能,区分导体,绝缘体,在上课之前小朋友们先回忆什么是环形电路然后再跟据环形电路认识导体,绝缘体等。

  其中大概包括猜想实验,结论三个步骤,其中小朋友们积极回答问题,积极思考,将枯燥的课变得活跃,受欢迎。第二堂课是舞稻课,首先小朋友们回忆之前学得秧歌舞手步动作,然后看视频引出课堂主题,在这个过程中包括小朋友们学舞,跳舞,然后在教实习老师一起跳,从中让孩子们体会到了舞稻的乐趣。

  幼儿年龄小,所以上课的导入性十分重要,内容应当由浅入深,结合孩子的学习特点,因材施教,这才能让幼儿学有所获。

  教育日志 篇2

  通过这次的系统培训后,在我的学习和运用过程中,让我的教育教学理念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视野逐渐开阔,技能大大提高,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更新。

  远程教育资源的运用,使得信息技术的使用已成为实现现代化、信息化必不可少的手段,也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应用多媒体教学的最佳途径。信息技术的使用符合了中学教学过程有效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实现信息化教学、媒体化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迫切要求。使教学方式方法更精益求精,丰富多彩,声色具备。在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之后,我感到自我需求的不满足和对传统教学方式方法的不满意,便开始大胆的对原有资源重新编辑、改造、升华,从而更有效的组织利用资源,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方式方法,制作出更符合实际教学的多媒体课件。用于课堂,激发了学生们的探索精神及求知欲。

  通过我对远程教育学习和应用,使我感受到这是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教育对传统教育的挑战,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技术,开始消除地区性的教育差距,改变了课堂教学以教师的语言讲授为主要形式,一直沿袭单一的口耳相授的教学模式,使我们的教学方式变得丰富多彩,让课堂更形象、具体、生动,更直观,更逼真。使用教学光盘、教育网络去采集和利用各种教学媒体资料使学生的视野更开阔了、教育信息更灵通了,不再限制学生的发展空间,更能有效的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学习和使用,如我在讲课时,利用课件动画素材制作课件,创设了情景,引起了学生们极大的兴趣。有时我把有关教学资源应用于实际教学中,利用图片、背景音乐等素材创设出符合课程要求的情境,渲染了课堂气氛。我发现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既学到了知识,减轻了学生的负担,更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教育日志 篇3

  首先是在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政治的能力。政治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人文精神、充满智慧的学科。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教师关注的热点,讨论、交流、探究等学习方式已成为课堂的主流。我在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其次是每一节课注意新课导入新颖。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譬如,在导入新课,让学生一上课就能置身于一种轻松和谐的环境氛围中,不知不觉地进入学习状况。我们要根据不同的课型,设计不同的导入方式。可以用多媒体展示课文的画面让学生进入情景;也可用讲述故事的方式导入,采用激发兴趣、设计悬念……引发设计,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

  再次是培养积极探究习惯,发展求异思维能力。教学内容,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积累、认识能力、理解水平有关。为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各抒己见。在思考辩论中,教师穿针引线,巧妙点拨,以促进学生在激烈的争辩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得到思想的升华和灵性的开发。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了自然,懂得了知识无穷的,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体会学习是无止境的道理。这样的课,课堂气氛很活跃,其间,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教师也毫不吝惜地让学生去思考,争辩,真正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了自我价值。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让学生表述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使学生理解和表达,输入和输出相辅相成,真正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教育日志 篇4

  已经是见习第四周了,这周我和我的同学已经开始写教案,上课了,说真的,我们真得不能小瞧写教案,其中的组织过程十分重要,并不能面面俱到,上课的时候自己也很紧张。我记得老师说过,你也许以为自己的教案万无一失但等到上课时却会有意想不到的麻烦,所以备课的时候要想到一切可能出现的麻烦,首先要集中孩子的注意力,这样才能上好课。

  我上的是美术课,教具也准备的很齐全,上课时由于没有考虑周全,没有跟他们讲情楚该怎么画就把作业发给他们了,后来幸好有主班老师的提醒。老师说如果先发作业纸,他们就不会认真听讲了,上课时他们一直叽叽喳喳的,我真得不知道该怎么办,脑子里都是空白,还好有老师的帮助,才把课上好。

  一堂课下来我觉的自己上得很失败,因为并没有教好他们,想一想,幼儿园的课也没那么简单,虽然只有短短的15分钟,但想要上好还需要能力,也得考虑周全,要考虑一切可能出现的因素,要做到面面俱到还真是有点难。所以小课堂却是大智慧。

  教育日志 篇5

  今年暑假我省开展了初中政治老师远程教育培训,天气虽然很热,但是感觉很充实,收获很大,因为教育远程研修改变了我的生活,每天打开电脑的第一件事,就是登陆我们的班级,在新的作业、日志、话题中汲取我需要的营养。从网上的专家学者那里学到了很多。学习的过程是短暂的,但学习的效果是实在的,令人回味无穷。

  通过培训,我加强了自身科学素养和教育素养的提高。既重新认识到了学生的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课堂,还应该走出课堂,走向生活,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又开阔了视野,进一步更新了观念,并将所学习的知识应用于自己的实际工作,使我的个人修养和个人业务水平都得提高。

  通过培训,通过专家的讲解和指导,我在理论的形成方面有大幅度的提高。提高了我对新课标的认识,对“三贴近”教育原则的认识,更新了教育教学观念。拓宽了思路,对新课程的认识和实践都有了质的飞跃。对自身素质的提高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通过培训,通过和其他老师的交流、研讨,我在课堂教学方面获得了很多的经验,开阔了视野,学习积累了很多教学的好方法,好途径。如;在导入方面怎么样更科学合理;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方面,学生应该怎样做,老师怎样起引导作用;在课堂设问方面有那些技巧;在板书方面怎样更清晰,更全面等等。

  通过培训,很好地解决了我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疑问和困惑,原来在教学中一些束手无策的问题,也得到了很好的借鉴和启迪。让我能重新的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对自己以前的教学有了一次彻底的反思。

  教育日志 篇6

  我一直都在好奇这一问题,是因为我发现至少在我接触的博士生里面,无论是理科博士,亦或是从事社会科学的,会主动读书者,似乎凤毛麟角。

  常理而言,学问做到博士阶段,这一路的书自然读得不少,对于挑灯夜读的读书之苦也肯定都有着切肤之痛的记忆,但倘若撇去所有因课程要求而布置的读本,因论文写作而参考的书目之外,仔细想想,又有多少杂书、闲书、枕边之书、无关痛痒之书、不务正业之书、信手拈来之书,会是博士生们因兴趣而发,主动去阅读的呢?

  前几日和一位牛津大学毕业的博士生聊天,当谈及他所攻读的管理学领域时,他可以就某一篇论文所阐述的观点侃侃而谈,但当话题移到某一社会议题时,他炯炯的眼神就会黯淡下来,不自觉缩在角落里,而难以将对谈继续。

  在专业学科领域,我相信我这位朋友定会做出卓越的贡献,但我总感到有小小的遗憾,遗憾他在人文底蕴和人文识见上的缺乏,而这根源所在,就是年少正好读杂书的黄金时期,阅读的时间都交给了专业的学科读物。其结果,专业知识突飞猛进之余,学养气质却无法跟上,那种对于文化的敏感、对于政治的关怀,以及对于忧患的反思,都会于潜移默化间欠缺下一份自省的批判意识。

  所谓术业有专攻,系统而专业的学科训练自然是必须,但过分专注于某一单一学科的专业强化,特别是对那些需要自由思想的社会科学领域,包括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等,过分强调技术和职业化的训练而忽略人文内涵的拓展,其结果,就是李泽厚在20世纪90年代就曾提出过的“学问家出现,思想家退出”的学术走向。读书本该是一种心灵的活动、思想的激荡,然而在大多数博士生的长期“读书”生涯中,读书却并不是一件得其所趣,本该“乘兴而来、尽兴而返”的自得,反而演变成了一种机械式的摄取。等博士生们毕业后成为了学院里的教授,学问是有了,但知识结构却狭窄片面,只有分析而没有联想,只有技术而没有文化,只有实证而没有批判,缺乏社会理想和人文关怀,对本专业以外更为重要的社会结构、政治伦理、文化形态等问题也缺乏应有的信念和投入,“专家没有了灵魂”(韦伯语),那就会成为“一根筋”和“工具人”。

  美国著名的批判社会学家米尔斯就十分厌恶那些只具有“技术专家气质”的社会科学家。在《社会学的想象力》一书中,米尔斯曾毫不客气地指出:那些“缺乏人文修养的人”,那些“非萌生于对人类理性尊重的价值指引了他们生活”的人,属于“精力充沛、野心十足的技术专家”。在米尔斯看来,人文精神和价值信仰是激发社会科学之想象力、“确立社会科学对于我们时代的文化使命所具有的文化涵义”的关键。而现今,“科层制的气质渗透入文化、道德和学术生活领域”,这种实用主义横行、功利主义作怪的状况是社会科学的重大灾难,技术专家式的学者们因其实用性取向不仅远离了社会学的想象力,也远离了社会学的思想力与行动力。

  米尔斯的批判并不仅仅于局限于社会学,当我还在香港的大学里工作的时候,就曾深感到米尔斯笔下所谓的“科层制的气质”对于思想、理念无孔不入的侵袭和束缚。我所在的学校每年最自豪的成就,就是在泰晤士全球高校排名榜中又前进了几位。指标压力之下,博士、教授们都成为了论文生产线上的机器,一项课题可以就其中几个变量的异同颠来倒去翻炒出好几篇论文。更为甚者,这条论文生产线也讲究专业化分工,在某一社会科学系,有位副教授最为擅长统计运算,被奉为镇系之宝,因为系里但凡有其他教授的论文牵涉到复杂的统计分析,就好像装配某一重要零件一般,都必须交给他来做。他每年也因此会发表十几篇学术论文,但迄今鲜有一篇具有影响力和创新力。这种学术思想上的僵化,正是得囿于对工具理性的过度追求而忽视了人文底蕴这一本为内核的因素。

  我之所以如此强调人文修养对于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强调知识自主性的分量,是因为我更加看重学者的公共责任。在我看来,作为知识分子的学者,他并不应该只局限于自己的专业学科之内,他也应该是一个行动者,应该关心政治,具有文化上的敏感,同时将自己的思想力投入到社会议题之中,去参与、去批判、甚或去改变社会运行的可能性,从而带动起大众,或者说是沉默的大多数的认知和思考。这一过程中,一个具有良好人文底蕴的学者,必然会秉承自己独立的价值标准,坚持自己的道德准则,而不委身于某一利益框架之下,“只有到那时,社会才可能是理性和自由的”(米尔斯语)。

  教育日志 篇7

  现实中有很多人在与同事交往时“弹性不足”,他们认为做人做事都应保持一个原则,交往也是如此,如:

  看不顺眼者不来往;

  兴趣不同者不接近;

  话不投机者懒得说;

  令人不愉快者断交。

  当然,我们每个人做事都有自己的原则,这种交往的态度和原则也无可非议,但一个人在社会上行走,做事还是有点弹性,即灵活性为好,交往也是如此。我们交往要因人而宜,在坚持一定原则的情况下保持弹性。以下交往原则可供参考:

  世上没有不可交的同事——如果你对一个人看不顺眼,或与他话不投机,但这个人并不一定是“小人”,他们也有可能成为对你有所帮助的君子,如果你一律拒绝,将来未免感到可惜。也许你会说,一个人话不投机、又看不顺眼,自己还要装出副样子去“应付”,这样做人做事未免太辛苦了。是的,这样是有一点你让你觉得委曲,但一个人要有一点这样的功夫,并且还要不让人感觉到你是在“应付”他们。要做到这样,只有敞开自己的心胸,主动去接纳他人。

  相逢一笑万事了——如果他人因为某事得罪了你,或者你曾得罪过别人,双方心里确实有点不愉快,但绝对没有必要结仇;如果你觉得有必要,应主动化解僵局。俗话说,不打不相识,有了这次相交,也许你们会因此成为好朋友,或者关系不再那么僵化,至少你少了一个潜在的敌人。很多人就是难以做到这一点,因为他们就是拉不下脸!其实只要你放下自己的架子,采取主动的态度,你的这种气度会赢得对方的尊敬,因为是你先给了他面子。如果他还是故作高姿态,那是他的不对!不过化解僵局要找一个合适的场合和时机,也就是说要有个借口!

  不是对手就是朋友——有些人奉行一个原则,“不是朋友就是对手”,如果这样,敌人就会一直增加,朋友一直减少,最后让自己变得孤立;应该改变一个原则,“不是敌人,就是朋友”,这样朋友就会越来越多,敌人越来越少!

  没有永远的敌人,也难有永远的朋友──世上的一切都处于变化的状态之中,敌人会变成朋友,朋友也会变成敌人,这是一种社会现实。当朋友因某种缘故成为你的敌人时,你不必过于忧伤感叹,因为有一天他有可能再成为你的朋友!有了这种心态,你就能以一颗平常心来交友!

  放下你的身价——身价是交往的一大阻碍,也是树敌的一个原因,你千万不要以为你是博士,就不去与日俱增一个勤杂工,在“交朋友的弹性”这件事上,这种自我标榜的身价会使交不到真心的朋友!

  如果你做到了上述弹性交友的法则,你就不用担心自己交不到朋友,不用担心自己的路走不通。不过这种弹性的法则也并非一看就能做得到,而要经过慢慢磨练而养成。

  教育日志 篇8

  规则会节约孩子的成长成本。它保护孩子成长的自由,让孩子自由地发展潜力,自由地解决问题,自由地承担责任,自由地得到他想得到的答案……最终成为一个在心理、精神甚至体态上有尊严的成人。

  为孩子建立哪些规则?

  对于0-6岁的孩子,国际儿童教育界的通行规则是以下3点:

  不伤害自己

  不打扰他人

  不破坏环境

  其中,不伤害自己是最基本的。先明确不可以伤害自己,孩子就能学会守住自己的界限,保护自己。只有有了不伤害自己的体验,才知道如何尊重别人,这是遵守社会道德的基础。

  具体而言,以下是6条需要为孩子设立的规则:

  1、粗野、粗俗的行为不能有。

  2、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自己的东西由自己支配。

  3、从哪里拿的东西,放回哪里。

  4、玩具和所有公共用品,谁先拿到谁先使用,后来者必须等待。

  5、不可以打扰别人。

  6、做错事要道歉,并且有权利要求他人道歉。

  这用简单的语言表达的6条规则,其实建立了最基本的社会化秩序。

  妈妈给孩子制定规则时不能随心所欲,“听话的孩子才是乖孩子”、“坐着不动就是好孩子”、“乖,不要弄脏手”、“不睡觉,狼就来叼你了”、“不给别人玩,就是自私的孩子”……这些混乱的、临时性的规则,并不能使孩子养成正确地规则意识。

  这些规则妈妈也要遵守

  规则不是仅仅设立给孩子的,而是针对所有人的,家长和教师应该与孩子共同遵守规则。

  仅仅让孩子按你的要求去做是“权威”,而规则却是带着界限的感觉,让孩子通过自己的眼睛、心灵、身体去体会。

  有一个孩子曾经这样问他的妈妈:“为什么我打人就是坏孩子,你打人就是爱?”

  希望这个妈妈的回答不会是:“因为我是妈妈!”

  执行规则的几个关键词

  以下几个关键词,相信只要妈妈能够掌握,就能更成功地为孩子建立良好规则。

  妈妈的难题1

  规则一旦建立,肯定就有违规的时候,这时家长是否需要为此设立惩罚的原则?其中的分寸又是什么?

  场景:小成妈妈规定,不许碰电源和电视屏幕,摸就打手心,小成就先摸一下电视,再主动伸出手来让妈妈打。

  应对关键词:探究儿童心理的秘密,他为什么这么做?

  教育不提倡惩罚,而主张探究儿童内心的秘密。

  这个场景是家长和孩子间最常见的冲突。孩子在三四岁的时候,正处在执拗敏感期,你越不让他做的事情,他越要做。

  正确的做法是在家中和幼儿园封住所有的电源插座,不给孩子犯错的.条件。对于其他的危险物品,比如热水、门(可能会夹伤手指)、刀具、剪子,则要告诉孩子正确地使用方法,告诉他在什么情况下身体可能会受到伤害。

  孩子摸电视荧屏,可能因为他不明白为什么电视里有人有房子。妈妈可以告诉孩子,那不是真正的人和房子,可以给他电视机的包装盒,让他坐在里面体会,也可以说,电视屏幕上的静电对身体不好,去摸它是违背了“不伤害自己”的规则。

  妈妈的难题2

  孩子在家、在幼儿园里学会了遵守规则,但在其它场所,遇到来自不同教育理念的孩子,抢他的玩具或打他时,家长怎么向他解释这种矛盾?怎么说服孩子继续执行规则?家长又如何平复自己因孩子受侵害而带来的愤怒情绪?

  场景:妈妈教洋洋,公共场合的玩具,谁先拿到谁先玩;不可以打人。但在游戏场,洋洋拿着一个小铲子玩得正高兴,另一个孩子上来就抢,洋洋不松手,他就打了洋洋一巴掌。妈妈看着洋洋吃亏,心疼得不得了。

  关键词:上善若水

  一个在规则中成功构建了自我的孩子,是有一种内在力量的。强大的内心力量像水一样,柔软,包容,却拥有改变对方的能量。

  当这样的孩子面对冲突,可能有两种表现:一种是不主动伤害别人,同时又明确告诉对方“不许伤害我”的勇气,在对方一再伤害自己的时候,敢于反击。

  另一种是,选择离开,意味着接受这种现实,但不愿陷入这种斗争的姿态,这是一种更高级的修为——你打我,我知道你怎么了,我也知道我怎么了,我离开,因为我不想介入你这种不好的状态。而此时妈妈的鼓励和肯定可以帮助孩子建立一个内心强大的自我。

  妈妈的难题3

  孩子吃饭是很多妈妈感到头疼的问题,应该如何何设立规则,执行规则呢?

  场景:天天妈妈深知,儿童教育专家都在强调减少孩子吃饭的压力,但天天的确是不追着逼着喂,就不好好吃饭。妈妈试过很多办法,比如,这顿不吃,到下顿开放中间没吃的,连水果也没有;比如,吃饭时只能在饭桌旁,离开就没的吃,又比如在饭桌上放个闹钟,20分钟内必须吃完。但这些办法都不是特别有效。

  关键词:松弛、安静、悠闲

  在吃饭的问题上,教育专家主张先调整妈妈的心态:请妈妈深呼吸,接纳孩子。比如孩子在1到2岁时,有一个“和饭”的过程,他喜欢将凡从这个碗倒到那个碗,往往弄得一桌子都是饭,但是,孩子的发育过程中,需要这种玩儿饭的自由。

  比如孩子在2岁左右表示出对零食的兴趣,如果这时压抑孩子对品尝的发展需求,等三四岁进入执拗敏感期时,心理上对零食的占有欲就超过了品尝的需要。

  吃饭的良性循环是:告诉孩子为什么要吃饭,为孩子演示优雅的餐桌礼仪,全家吃饭时有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让孩子知道吃饭不仅是为填饱肚子,也是一种精神享受,还是难得的与家人朋友沟通、表达情感的美好时段。

  吃饭的恶性循环则是:妈妈担心孩子吃不饱,这种紧张情绪令孩子恐慌或方反感,然后更吃不好了。家长于是更着急,想方设法要求孩子进食,直至追着喂,最终让孩子对吃饭的兴趣彻底丧失。

  其实一个人饿两顿不会影响身体健康,但如果连续两顿饭都是在压力和逼迫中进食,他一定会反抗。妈妈不妨先在吃饭的问题上学习如何尊重孩子的需要。允许孩子选择吃什么,吃多少,怎么吃。

  妈妈的难题4

  定下一个规则后,孩子过一段时间就失去了耐心,开始讨价还价。这时是否需要变通地修改一下规则?

  场景:小波妈妈允许小波每天上网半小时,前提是必须练完琴。开始小波能遵守,后来就开始提出;“我能今天不练,明天补上两天的课吗?”“我打完这个电脑游戏就练琴行不行?”

  应对关键词:弹性

  规则要有弹性,不是规则本身可以变来变去,而是根据儿童发展的不同阶段,有执行规则的弹性。

  学过琴的人都深知,练琴时非常辛苦和枯燥的事情。教育专家建议,如果孩子表现出对琴棋书画的兴趣,家长不妨先带他去听、看或体验,比如小波妈妈可以提前告诉孩子,学琴不是件容易的事,时间会很长,过程也很枯燥。当孩子遇到了瓶颈产生厌烦的情绪,可以告诉孩子,“是的,我知道这个过程是很枯燥的,但是当你走过了,克服了,会非常棒。在你到达那个目标之前,妈妈愿意在这里陪着你。”

  专家强调,成不成钢琴家不重要,但要让孩子知道,当你决定做一件事,你就要习惯,每天贡献给这件事10分钟,为你的梦想和目标。这个规则适用于任何目标,不仅适用于孩子,也适用于成人。12下一页

  教育日志 篇9

  陶行知先生曾言:“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而教的法子也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就是把教和学联系起来,即要教学合一。”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我认为教学应该在有效教学方面多下功夫,如何进行有效教学?我认为开展有效教学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教师的行为要密切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首先,要求教师有“对象”意识。教学不是唱独角戏,离开“学”,就无所谓“教”,因此,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其次,要求教师有“保护”意识。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序、有度;教学难度把握要恰当;教学容量要适中;作业练习安排要合理。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第三教师要有“激活”的意识。应该说绝大多数学生不喜欢数学,甚至讨厌数学。数学教学要不考虑这些学生情绪,我们就陷入“对牛弹琴”的尴尬境地。那就要千方百计激活他们,让他们在数学课堂上也要有成就感,在现行的课堂教学中要考虑分层教学。目标分层,题目设置要有梯度。

  二、教师的行为要紧紧盯着有效教学,要求教师要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

  有效教学不是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

  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考虑所教学生的实际状况,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三、关注教学目标的可测性和量化

  教学目标尽可能明确与具体,以便检测教师的工作效益。但是并不能简单地说量化就是好的、科学的。应该科学地对待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的结合,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业成就与教师的工作表现。因此,有效教学既要反对拒绝量化,又要反对过于量化。教学目标的可测性和量化能减少教学的随意性。

  四、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

  叶澜教授有一句著名的话: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可能成为名师。每一个教师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我这样做有效吗?”“什么样的做法才是有效的?”“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

  五、重视训练的有效性

  抓好训练题的选用。一般说来,应做到每道试题精心采集,每份讲义集体审定,重要题目避免遗漏,一般题目避免重复,易错题目经常出现,以保证练得对路,练得有效。

  六、重视教学中的六个“简”

  1、教学目标简明。解决好一两个问题,留给学生真东西。

  2、教学内容简约。用好有限的学习时间、精力,选择关于学生终身受用的“核心知识”,留下点悬念和空间,就是给学生空间和发展。

  教育日志 篇10

  今天听说我班有一女生,坠入爱河,不能自拔,怎么办?她的学习成绩已一落千丈了。面对此情此景,我给她讲了一个“青苹果”的故事,让其回去思考:“马路边,有一棵苹果树,树上长着许多苹果,当苹果还青还小的时候,路过的人,没有一个人会注意到这些苹果,更想不到去摘一个尝尝。如果有一天,行人忽然发现在众多的苹果中有一个苹果红了,就纷纷注视这个苹果,猜测这个苹果是否好吃,什么味道。于是,胆大的人就伸手将这个先红的苹果摘了下来,咬了一口,随手扔掉了,并自语道:“不好吃”。对于行人来说,这个苹果不好吃,他还会去摘第二个,第三个,或者更多,直到找到好吃的为止,而对于苹果本身呢?一旦被摘去,就永远不能再长在树上了。”事后,我再也不提此事了,没过多久,她悄悄地告诉我:“老师,我的问题解决了”。我会意地点点头笑了……

  批评是教育的重要形式,但是,有人的批评暖人心,有人的批评伤人心;有人的批评让你如坐春风,有人的批评却使你如鲠在喉。如何才能产生最佳批评效应呢?批评应当是对错误本身客观的剖析和中肯的评价,而不应是严厉的指责和训斥。指责和训斥常常伤人自尊,毁人自信,甚至造成批评者和被批评者的感情对立,这种批评最多只能让人怕你烦你,很难让人敬你服你。

  实践证明,对缺点、过失、错误的评价越是客观中肯,批评就越有力,而客观、中肯的剖析和评价又常常表现为对缺点、过失、错误的某些肯定性认识。一个学生上课时擅自去看世界杯足球赛,无疑,这是违纪行为,可是关心体坛赛事,这未尝不是一种积极进取的心态。

  冷处理论而不逼

  教育日志 篇11

  晚自习。

  班内,座无虚席;教室外,到处是火把,喊声一片。

  课间。教室外,依旧火把、喊声;教室内,欢笑声,伴者微火……

  我赶快跑到教室:笤把冒着烟,几个调皮鬼头上满是汗……

  “谁干的?怎么能在教室玩火把?”几个调皮鬼低着头,谁也不敢站出来。其他同学面面相觑。见大家对自己的行为已有所认识,我既讲了安全问题,又讲了“每逢佳节倍思亲”;既指出了如此做的错误,又表达了对他们的理解。没有停课整顿、厉声查询、严辞训斥,甚至罚站、逐出课堂。

  第二天,带头玩火把的一位学生向我承认了错误。从此以后,班上从没有发生过此类错误。

  通过这件事让我感到,假如注重即时效应,但势必影响教师和学生的情绪;况且,大动干戈只能禁其行而不能感其心,甚至还会激化矛盾。而对学生偶然的过失并不立即查询追究,闻而不怒,止而不咎,努力淡化查咎意识,注重学生的自我感悟,还其自尊,促其自爱,这是一种治标又治本的教育方法。

  事实上,教育者的作为能否对教育对象产生心灵效应,这效应大小如何,并不取决于教育者表面的凶狠与否。国外的一些研究人员曾把教师分为随机应变、专横和惩罚三种类型,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教师的随机应变特征与学生的合作、参与和求成成正相关,而教师的专横和惩罚特征则与学生上述行为成负相关。可见,对学生的过失闻而不怒,止而不咎,正是这里所说的随机应变,它不是无所作为的表现,而是一种积极、高明的教育方式。

  暖批评评而不责。

  教育日志 篇12

  今天我班上的汪为又犯了错误:

  他与一个同学吵了起来,“剑拔弩张”,一场武斗大有一触即发之势,值日组长一看事情不妙,马上跑到办公室向我报告。“让汪为马上到办公室来!”我说。

  汪为一听就火了!老师也没有调查就让我一个人去办公室?去就去!于是他雄赳赳,气昂昂地进了办公室,也没有报告,把门一推,进来就往我面前一站,挺昂首,一副宁死不屈的架势。我深知他的性格,没有去激化矛盾。仍然埋头批改试卷,一本一本直到把试卷全部批改完成,而头也没有抬,不看他一眼,而是翻开记分册,用若无其事的口吻,平静地说:“来,汪为,帮我把试卷上的分登记一下。”说完就把记分册推到对面,把钢笔放在记分册上。他一听感到很意外,老师不但没有训自己,反而让他帮助登记分数——这是在平时只有优秀学生才能干的工作。汪为的气立即消了大半,他犹豫了一下,规规矩矩地坐好,认真地把我念的分数逐个填写上。发挥自己写字的最好水平。65名学生的成绩也全部填写完了。而且他恢复了一个青年应有的可爱。这时我才望着他正式开始谈话。他也比较客观地说明了他们争吵的经过,还主动作了自我批评。当汪为离开办公室的时候,心上没有任何伤口,没有痛苦,所有的倒是一种满足感。

  学生出现严重的对立情绪,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时,教师先采用过后迂回的方法,等“障碍”排除以后,再触及问题的本身,特别是有些暴躁、任性倔强的“胆汁质”型的学生,他们进办公室就好摆出一副“较量”的架势,这时候如果严厉批评他,那么很可能使矛盾激化,把事情弄僵。如果先谈一些题外的话或者若无其事地请他同老师做一些其他的工作,等到他的情绪恢复正常以后,心理的气烟消云散之后,再开始批评他,这样的效果就会更好一些,达到了使他自觉认识自己缺点的目的。

  教育日志 篇13

  今天大一班的美术课是户外房子的写生,我制定的教学思路如下:第一步,教幼儿识别画夹的正反面和背法;第二步,让孩子自己用铁质的蝴蝶夹固定好画纸;最后,请孩子依次排队到校园操场上选好写生角度,自主地在防腐木台阶上坐下来观察、动笔作画。

  上课的一开始大家都很兴奋,但是到了自己动手用夹子去固定画纸,小朋友们就犯难了,以至于“各显神通”:有的用双手使劲按住夹子的蝴蝶状柄,不停地凑到画夹上,但是由于画夹没固定,所以一直在移动,没固定成功;有的两个小朋友互相帮忙,一个固定画纸和画夹,另一个双手打开夹子,费了不少劲总算夹住了(由于夹子是中小号的,比较紧);还有的索性用嘴巴使劲咬开夹子,被我制止了(危险啊!);多数小朋友,不是坐着等老师帮忙,就是呆着不动了……

  我看了一圈,看到豆豆小朋友也在吃力地夹着。为了鼓励他,我给他换了个大号的蝴蝶夹子。我的打算如下:

  1、不帮他,让他能够自己完成。

  2、让他树立自信,做个榜样给别的小朋友看。

  3、给其他能力相对较强、但是有依赖心理的小同伴一种教育暗示。

  两分钟不到,豆豆用对了我教的方法,端正地把画纸固定在了画夹上,但是还有近一半的同伴,有的木讷地看着别人继续努力夹,有的用吃奶力气在使劲固定。我把豆豆的画夹给大家看了下,大声地表扬:“表扬豆豆,他自己做到了,而且很棒!豆豆很认真,不要老师帮忙的哦!有的小朋友呢,总是依赖别人帮忙,这样好不好啊?”“不好!我们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表扬豆豆,你真棒!”大一班小朋友异口同声道。

  接下来,在豆豆精神的鼓舞下,大家都迅速地做好了写生的准备,很开心。

  教育日志 篇14

  大一班的豆豆,其实早就可以上一年级了,就是由于各方面的能力比较弱,所以,爸爸妈妈特意让他再上一年幼儿园。

  我是从小班看着他一天天长大的,从入园到中班上学期,他进班级几乎都需要早值班老师和阿姨抱着,到了中班下学期才慢慢由大人搀扶着走路和上楼梯。说到上课学习的能力,豆豆相比较其他孩子也是弱的,比如,美术课的画画和手工操作,动作缓慢,思考也比较慢,说话也不是很清晰。

  这学期,一天上午的美术课上,我正在巡回指导幼儿的活动,突然传过来:“豆豆,他不会画”、“他乱涂”、“他话也不会说。”回头望去,不善表达的豆豆,正紧张地巴望着我去帮他解围,左手护着画纸,右手紧握着油画棒,纸上已经画了几根弯弯曲曲的线条。我走过去,他慢慢地告诉我:“王老师,我会画曲线,走迷宫的。你看。”小手高高地将画纸举起来给我看。虽说没有成形的画面效果,但是,中班到大班的一年来,他已经进步了不少。有许多小朋友认为他的画以及其他方面不如他们,但是,他会认真地一点点地学习和模仿,尽可能使得自己跟上别人;他也相信,老师会给予他需要的帮助。

  这一天,我一直在感动:感动他的进步——从要抱着,到牵着他的小手可以慢慢地走上楼梯;感动他记住了我——王老师;感动他慢慢地会自己书写自己的学号—一工整的“27”;感动他会画出令我感叹的曲线,同时能够联想到一些有趣的图形……

  吾有所思

  “爱满天下”是行知路上一盏永不熄灭的明灯。作为老师,爱孩子又是一个颇具考验的课题:如何去爱?何时去爱?怎么去爱?又是现实与理想的矛盾:放手?还是扶着?真正爱的教育是要用心去鼓励孩子自己去寻找,去学会;是要有耐心地牵着发展能力弱的孩子和其他同伴一起走向胜利的台阶。对每一个儿童要有等待花苞开放的心态,对他们要会赏识和鼓励,为每一个孩子的自信而喝彩!让他们远离嘲笑和胆怯,使他们从不记得人生起点的词典里有“自卑”和“不会”这两个词语。

  教育日志 篇15

  20XX年6月18日星期五

  “老师,天上飞来了什么?”

  这天的风很大,天空中不时会有刮起的土和小草。从厕所回活动室的路上,郭海洋突然指着天空大声地喊起来:“快看哪,天上什么飞来了?”。我和小朋友都随着他指的的方向看去。只见从北方有一个很大的白色东西向南方飞来,随着那个白色东西越来越近,小朋友有的说是飞机,有的说是大鸟,甚至有的小朋友还说是飞碟。白色的物体离我们很近了,最后看出了是一个很大的白色塑料布,小朋友们都露出了失望的表情。

  回到活动室,很多孩子还在讨论着那个白色的塑料布。我见他们还对那块塑料布那么感兴趣,就问他们塑料布怎样会飞到天上去呢?透过讨论孩子们明白了风大了就会吹起来,很大的风会给人们带来很多不便,甚至还会把大树房子吹到等很多危害;但小一点的风能够给人们带来很多好处,例如发电,吹干衣服等。我又问孩子们塑料布和塑料袋飘在空中好不好?有的孩子说很好看,可有的孩子说不讲卫生。针对这些我又对他们进行了环保教育,让他们懂得塑料袋旧电池等这些东西,对环境破坏十分严重,不能随便乱扔,看到垃圾要捡起来放到垃圾桶,从而培养了孩子们的环保意识。

  教育日志 篇16

  早上家长送孩子入园时,常常说的一句话:“张老师,麻烦你多给我的孩子喝点水。”说句实在话,即使家长不提醒,我们也经常提醒孩子们喝水。由于家长的提醒,我经常悄悄地观察孩子们喝水的状况:有的孩子只喝一口水润润嗓子;有的孩子喝两三口水;有的孩子能喝半杯水;还有的孩子接了满满一杯水,却只喝了一两口,纯属于玩水之意。真正能喝水的没有几个。为了让孩子们喝足量的水,我搅进了脑汁,想尽了各种办法,先是让孩子们自我去喝,外加老师的督促,效果还是不怎样理想;然后,我又自编了两个小故事“嗓子里的小虫子被冲跑了”和“我的尿不黄了”,使孩子们真正认识到喝水的重要性,我觉得这个办法挺好,效果不错。透过故事,使孩子们明白自我该喝多少水,喝水少了会造成身体哪些部位不舒服等生活小常识。我经常采用故事法来教育幼儿,使幼儿明白喝水的重要性,果然效果不错,也很少听到小朋友的妈妈告诉老师提醒他的孩子多喝水。可有个妈妈告诉我:天气凉了,她的孩子不能喝凉水。妈妈告诉孩子,孩子不听,妈妈没办法只好来找老师。该幼儿是一个很好面子的孩子,她不乐意让别人明白自我的小秘密。为了不伤害到该幼儿的心理健康,我又编了一个小故事“虫子和凉水”,让全班小朋友明白喝凉水不有利于身体

  健康,喝温水能够促进幼儿的身体健康,并且让幼儿感知突然的冷热刺激会给身体带来不舒服的感觉,来帮忙幼儿慢慢地理解喝水的学问。

  关于孩子喝水的问题,看起来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问题,但是孩子喝水的问题却牵动着许多家长们的心。我们在一日活动中,经常提醒孩子们去喝水,有的孩子能够喝足量的水,而有的孩子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滋润一下嗓子就算喝水了,没能够到达喝水的目的。培养孩子喝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它需要。

【教育日志范文(通用16篇)】相关文章:

2021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研修日志范文(通用5篇)10-21

继续教育小学语文培训日志(通用8篇)11-25

继续教育研修日志范文(精选6篇)10-21

小学培训研修日志范文(通用7篇)10-22

小学安全的日志范文(通用8篇)10-22

小学体育研修日志范文(通用6篇)10-21

数学的研修日志范文(通用6篇)10-21

小学数学研修日志范文(通用5篇)10-21

继续教育的研修日志范文(精选5篇)11-27

教师个人的研修日志范文(通用11篇)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