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钱穆的名言名句100句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对名言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名言具有概括自然有力,言简意赅的特点。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名言才经典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钱穆的名言名句,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我们讨论一项制度,固然应该重视其时代性,同时又该重视其地域性。推扩而言,我们该重视其国别性。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2、闲暇乃文化之母。
3、读书当一意在书,游山水当一意在山水。乘兴所至,心无旁及。 ——《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
4、汉代司马迁著《史记》,凡一百三十篇,计共五十二万余言。《史记》虽然是记载真实历史的史书,所谓“文章同史”,所以也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俗语说:“千古文章两司马。”或说:“文章西汉两司马。”也有人说:“唐诗晋字汉文章。”如有人问汉代的最佳散文作品是哪部?则非司马迁的《史记》莫属。 我人从《史记》这部书已可解决有关西方文学的难题。西方人一直认为道德意识是不能加进文学中去的。如西方的莎士比亚、歌德等大文豪,无不有如此想法。自从《史记》面世以后,其书有道德思想融入作品中,却并不损害其文学价值,即如我国的屈原、杜甫等大家,亦是把道德思想融入于其文学作品中。在文学中可以将道德与人生合一,讲公的人生,有其最高的人生境界,《史记》讲的是整个时代的大生活。 ——《中国文学史》
5、理论是此制度之精神生命,现实是此制度之血液营养,二者缺一不可。即如唐代一切制度,也多半是由南北朝演变而来,有其历史渊源,亦有其传统精神。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6、目前的世界,似乎对外尽在找敌人厮杀,对内又尽在努力求脱卸此一身重铠,同时亦尽在坐立不宁寝食不遑的心情中走向病狂之路。 ——《湖上闲思录》
7、历史意见,指的是在那制度实施时代的人们所切身感受而发出的意见。这些意见,比较真实而客观。待时代隔得久了,该项制度早已消失不存在,而后代人单凭后代人自己所处的环境和需要来批评历史上已往的各项制度,那只能说是一种时代意见。时代意见并非是全不合真理,但我们不该单凭时代意见来抹杀已往的历史意见。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8、唐以后中国的历史演变是好是坏,那是另外一回事,但罗马帝国亡了,以后就再没有罗马。唐室覆亡以后,依然有中国,有宋有明有现代,还是如唐代般,一样是中国。这是中国历史最有价值最勘研寻的一个大题目。这也便是唐代之伟大远超过罗马的所在,更是它远超过世界其他一切以往的伟大国家之所在。但专就中国论,汉以后有唐,唐以后却再也没有像汉唐那样有声色,那样值得我们崇重欣羡的朝代或时期了,那也是值得我们警惕注意的。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9、余在对日抗战时,曾一度返苏州,时印光和尚在灵岩山。寺僧皆散,一伙头工人随侍。初夕,印光赏以数百文,晚饭后,伙人告,当回家。印光言:汝今夜仍当返。伙头言:既回家,当俟明晨来。遂辞去,半山树林中一强人,劫其钱去,伙头念钱己被劫,不如仍返山寺,归告印光。印光言:钱仍当送回。劫者因己晚,不下山,来扣山门求宿。伙头开门见是林中劫者,云:你果送钱来了。劫者初不知应门者是被劫人,至是遂直认,并请谒和尚,跪求留寺落发。印光劝其归,好自为人。此事传出,来者如市。印光静坐一室中,壁上一洞,装一小木板,来者扣此板,得缘板即开,印光或有言,或无言,言亦数语而止,板即复闭。余返苏距此己半年,幼年曾读印光书,遂欲约友往访。 ——《晚学盲言》
10、国家当动荡变进之时,其以往历史,在冥冥中必会发生无限力量,诱导着它的前程,规范着它的旁趋,此乃人类历史本身不可避免之大例。 ——《国史新论》
11、今天我们把历史切断,一概想模仿外国制度,明明知道这一制度与现实不配合,却想推翻现实来迁就制度,而美其名曰革命。其实革命的本质,应该是推翻制度来迁就现实的,绝非是推翻现实来迁就制度的。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2、向来只闻劝 人读书,不闻劝人游山。但书中亦已劝人游山。孔子《论语》云,仁者乐山,知者乐水。即已教人亲近山水。读朱子书,亦复 劝人游山。君试以此意再读孔子、朱子书,可自得之。太史公著《史记》,岂不告人彼早年已遍游山水。从读书中懂得游山, 始是真游山,乃可有真乐。 ——《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
13、任何一制度,决不会绝对有利而无弊,也不会绝对有弊而无利。所谓得失,即根据其实际利避而判定。而所谓利弊,则指其在当时所发生的实际影响而觉出。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4、从知厚积而薄发,急速成书之终非正办也。 ——《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
15、人类一达到这种文化人生自由的境界,回头来看自然人生,会觉索然寡味,于是人类便禁不住自己去尽量使用这一个自由。甚至宁愿把自然人生的唯一目的,即求生目的也不要,而去追向这自由,所以西方人说,“不自由,毋宁死”。 ——《人生十论》
16、人各有欲,而得其所欲则必在道。 ——《晚学盲言》
17、我可以肯定地指出来,中国有两大人物,即是两位大文学家: 一位是屈原,他解答了文学与道德的问题。 一位是司马迁,他解答了文学与历史能否合流的问题。 中国的历史是应用的、实用的,诗歌文学亦是应用的、实用的。正如中国的艺术产生于工业,如陶器有花纹、丝有绣花与钟鼎有器具、锅等。并不如西方那样专门为了欣赏而刻画像。中国的艺术是欣赏与应用不分,应用品于艺术品合一,亦即是文学与人生合一。中国的古砚与古花瓶,是古董,但同时又可使用,并不如西方般专为摆设之用,故中国历史与文学始终是应用的。 ——《中国文学史》
18、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闻。
19、中国人认为人生一切活动皆本预期内在之性,而人性则禀于天,故在人生中即涵有天之一部分,而与天为一。故曰,通天人,和内外,实即融为一体。 ——《晚学盲言》
20、在农人每见其业之可以相同而为群,而业工者则每感其为分别而成孤。 ——《晚学盲言》
21、亭林的学生潘耒次耕曾为通儒定下了一个标准。他认为:通儒必须要有匡时救世的心术,要有明体适用的学识,在著述上,要有“纵贯百家,上下千载,详考其得失之故,而断之于心,笔之于书”的具体表现。 ——《中国文学史》
22、单就中国历史论,如今所传历代名臣奏议之类,便是一项极该重视的材料。那些人,在历史上,在他当时,所以得称为名臣,而他们那些奏议,所以得流传下,仍为此后较长时期所保留,所诵览,正因为他们的话,在当时,便认为是可以代表他们当时的时代意见的。只有在当时成为时代意见的,所以到后来,才能成为历史意见。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23、即就帐籍制度言,可见每一项制度之推行与继续,也必待有一种与之相当的道德意志与服务忠诚之贯注。否则徒法不能以自行,纵然法良意美,终是徒然。而且任何一制度,也必与其他制度发生交互影响。故凡一制度之成立,也绝非此制度可以单独成立的。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24、“中国之将来,如何把社会政治上种种制度来简化,使人才能自由发展,这是最关紧要的。但这不是推倒一切便可以成功。重要的不在推倒,在建立。……讲历史,更可叫人不武断。因事情太复杂,利弊得失,历久始见,都摆在历史上。知道历史,便可知道里面有很多的问题。一切事不是痛痛快快一句话讲得完”。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25、当时中国人受异族统治,乃不得不更尊孔,使外族人亦知 中国有此人物,庶对中国人不敢轻视。今君辈争言孔子乃自来 专制皇帝所尊,以便利其专制。试读此间碑碣,亦岂当时许多 中国人惟恐外族人不易专制,故亦教之尊孔否。 ——《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
26、礼之主要内容,即是宗法,富自然性,与政府制定法律强人以必从者不同。 ——《晚学盲言》
27、我们谈《唐六典》的,仍不应仅当它是一部历史书,为记载唐代现实制度的书,而应同时当它是一部理论和思想的书看。因唐代人对政治上的种种理论和思想,都已在此书中大部具体化制度化了。制度的背后,都应有理论和思想。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28、后来的诸葛亮,羽扇纶巾,指挥三军,他作的《出师表》,亦如与朋友话家常,学的是曹操。曹操倜傥风流,其下属羊祜累官升至尚书左仆射,当其都督荆州时,轻裘缓带,身不披甲,学的亦是曹操。曹操在军中,意态安闲,如不欲战。曾用火攻败操于赤壁的周瑜,当作战时,背后却在听戏,学的也还是曹操。 ——《中国文学史》
29、惟为学先必有一种超世绝俗之想,弟性情忠厚,可以深入,因诗文皆本原于性情也。若不能超世绝俗,而只有此一番性情,亦终不免为俗人。从来能文能诗,无不抱有超世绝俗之高致,弟于读文时试从此方面细求之,若于此有得,则志气日长,见识日远,而性情亦能真挚而醇笃。文学之一方面为艺术,其又一方面为道德,非有艺术心胸,非有道德修养,则不能窥文学之高处,必读其文为想见其人,精神笑貌,如在目前。则进步亦自不可限量矣。 ——《中国文学史》
30、西方又有一问题,就是:“历史需要文学吗?”这亦可从《史记》得到充分的答案。可以说,最高的文学就是最高的历史。前面已经谈到“文章同史”,且《史记》中所记载的历史都是真实的,都是活的、生动的。并且从文学作品来说,“描写人物”难于“创造人物”,《史记》是极为形象生动地来描写人物……故太史公在《史记》中所写之酷吏、货殖、游侠及封禅诸作,都是为了发抒自己只感慨,但全是如实的信史,富有情感,且把自己也加入进去,却公证而不偏私。 ——《中国文学史》
31、惟其一切制度都不会永久好下去,才使我们在政治上要继续努力,永久改进。制度也只是历史事项中之一目,人类整部历史便没有百年不变的,哪能有一项制度经过一两百年还算得是好制度呢?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32、好吹箫,遇孤寂,辄以箫自遣,其声乌乌然,如别有一境,离躯壳游霄壤间,实为生平一大乐事。
33、读书游山,用功皆在一心。
34、余因此悟及人生最大学问在求能虚此心,心虚始能静。
35、人生不寿,乃一大罪恶。
36、只向前,不顾后,一味求变新,求速求快,本源易竭,则下流易灭只有中国,成为一源远流长积厚流光的大民族,因其尊重历史,胜过其企悬将来,本末先后,作一体看,有比过去,才有将来。
37、朋友的死亡,不是他的死亡,而是我的死亡。因为朋友的意趣形象仍活在我的心中,即是他并未死亡,而我在他心中的意趣形象却消失了,等于我已死了一分!
38、人的生命,有小体,有大体。推极而言,古今将来,全世界人类生命,乃是此生命之大全体。每一人之短暂生命,乃是此生命之最小体。但人类生命大全体,亦由每一人之生命小体会通积累而来。不应由大体抹杀了小体,亦不应由小体忽忘了大体。
39、越来越繁密的制度积累,往往造成前后矛盾。这样,制度越繁密越容易生歧义,越容易出漏洞,而执行新制度的人往往在分歧争执中敌不过固守旧制度的人,因而越来越失去效率。
40、我不敢认为自己在学问上有成就,我只感得在此茫茫学海中,觅得了我自己,回归到我自己,而使我有一安身立命之处。
41、读书当一意在书,游山水当一意在山水。乘兴所至,心无旁及。
42、学贵大成,不贵小用,大成者参与天地,小用者谋利计功。
43、我不敢认为自己在学问上有成就,我只感得在此茫茫学海中,觅得了我自己,回归到我自己,而使我有一安身立命之处。
44、读书游山,用功皆在一心。
45、余因此悟及人生最大学问在求能虚此心,心虚始能静。
46、惟有深知中国历史文化之精神,乃能建设中国民族之前途,乃能贡献于世界。
47、历史者,人群进化之记录也。
48、中国历史,乃一部民族精神文化演进之历史。
49、吾人读历史,当知古人所处之环境,所抱之理想,其思想之特征,其政治社会之背景,而观其人生,览其世变。
50、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随附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51、人生只是一个向往,我们不能想像一个没有向往的人生。
52、人生不寿,乃一大罪恶。
53、生命不在长短,而在活得有意义。
54、生命之意义,在于不断地自我完善与超越。
55、男女之间往往欲胜情,夫妇之间便成情胜欲。
56、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此为中国文化之精髓。
57、道德之修养,乃人生之本。
58、人各有欲,而得其所欲则必在道。
59、心存敬畏,方能行有所止。
60、惟知之深,故爱之切。
61、社会之进步,在于文化之繁荣。
62、国家之强盛,在于国民之素质。
63、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
64、民主与法治,乃国家之基石。
65、惟有民族自信,才能国家自强。
66、教育之目的,在于培养完整之人格。
67、读书不仅是求知,更是求道。
68、教师应该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
69、学习不仅是为了考试,更是为了生活。
70、教育应该注重启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71、文学与艺术,乃人类精神之瑰宝。
72、诗则贵于涵泳,如鱼之涵泳于水中。
73、中国文学与艺术,是欣赏与应用不分,应用品与艺术品合一。
74、文学与艺术之价值,在于其能触动人心,启发思考。
75、文学与艺术之创作,应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76、人生只是一个向往,我们不能想像一个没有向往的人生。
77、人生不寿,乃一大罪恶。
78、人的生命,有小体,有大体。推极而言,古今将来,全世界人类生命,乃是此生命之大全体。
79、读书当一意在书,游山水当一意在山水。乘兴所至,心无旁及。
80、学贵大成,不贵小用,大成者参与天地,小用者谋利计功。
81、读书游山,用功皆在一心。
82、余因此悟及人生最大学问在求能虚此心,心虚始能静。
83、惟有历史,才是我们的文化,才是我们的生命。
84、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85、中国历史是应用的、实用的,诗歌文学亦是应用的、实用的。
86、中国是一个人在作长时间的跑,欧洲则像是一种接力跑,一面旗从某一人手中依次传递到另一个人,如是不断的替换。
87、惟有深知中国历史文化之精神,乃能建设中国民族之前途,乃能贡献于世界。
88、社会之进步,在于文化之繁荣。
89、国家之强盛,在于国民之素质。
90、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
91、惟藉过去乃可认识现在,亦惟对现在有真实之认识,乃能对现在有真实之改进。
92、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此为中国文化之精髓。
93、道德之修养,乃人生之本。
94、人各有欲,而得其所欲则必在道。
95、文学与艺术,乃人类精神之瑰宝。
96、诗则贵于涵泳,如鱼之涵泳于水中。
97、戏剧必多刺激,夸大紧张,成为要趋。
98、设辞作譬,正如一面镜子,西方文学用来照外,而中国文学乃重在映内。
99、教育之目的,在于培养完整之人格。
100、读书不仅是求知,更是求道。
【钱穆的名言名句】相关文章:
钱钟书名言02-18
(经典)经典名言名句05-31
经典名言名句01-11
钱钟书励志名言01-31
武穆殇06-29
武穆殇06-29
朱熹的名言名句11-14
纪晓岚的名言名句08-08
孟子的名言名句10-17
励志名言名句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