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蔡锷名言名句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优秀的名言吧,名言是历史文化精华的积淀,对后人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警戒作用。那什么样的名言才算得上是经典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蔡锷名言名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吾人以一隅而抗全局,明知无望,然与其屈膝而生,毋宁断头而死。此次举义,所争者非胜利,乃四万万众之人格也。
2、事若不济,吾齐死之,绝不亡命;若其济也,吾齐引退,绝不在朝。
3、不求战而治兵,其祸尤为不可收拾。
4、兵易募而将难求!
5、惟诚可以破天下之伪,惟实可以破天下之虚。
6、治天下之真病莫于察吏!
7、彰人之功,不若拯人之命也!
8、求将之道,在有良心,有血性,有勇气,有智略。
9、天下事,未由不由艰苦中得来,而可大可久者也。
10、各奋愚公之愿,即可移山;共怀精卫之心,不难填海。
11、民心之向背、地势之得失,此胜败之大原因,未战之先已可见及。若夫军旅之多寡,器械之利钝,何足道焉。
12、以菩萨心肠行霹雳手段,以霹雳手段显菩萨心肠。
13、吾辈做事,不惟不怕死,不要钱,并宜不好名。一有好名之心,则瞻徇顾忌,不足以成大事。
14、做事须凭肝胆,为人莫负须眉。
15、以菩萨心肠,行霹雳手段,吾人今日处兹乱世,认定一事于道德良心均无悖逆,则应放胆做去,无所顾怯,所谓既要仁慈,又要痛快也。
16、将帅谋略,名将用兵,莫不以安民,民民为本。
17、以正胜邪,以直胜曲。
18、愿为民望者,以道德爱国。
19、治军之道,以勤字为先。身勤则强,逸则病。家勤则兴,懒则衰。国勤则治,怠则乱。军勤则胜,惰则败。
20、淡泊明志,夙夜在公。
21、胸怀广大,须从平淡二字用功。凡人我之际,须看得平。功名之际,须看得淡,庶几胸怀日阔。
22、国之不存,身将焉托?
23、人以良心为第一名,良心若坏,万事皆毁。
蔡锷简介
蔡锷(1882年12月18日-1916年11月8日),原名艮寅,字松坡,汉族,湖南宝庆(即今邵阳市)人。蔡锷曾经发动反对袁世凯洪宪帝制的护国战争,是中华民国初年的杰出军事领袖。遗著被编为《蔡松坡集》。
1882年12月18日(清光绪八年十一月初九)生于湖南省宝庆府邵阳县亲睦乡蒋家冲(今邵阳市大祥区蔡锷乡)一个贫寒农家。1887年随家人迁至武冈山门黄家桥(今洞口县山门镇)。幼年在私塾读书。
1898年考入长沙时务学堂,师从梁启超、谭嗣同,接受了梁启超等人维新思想。后入上海南洋公学(后更名为“国立交通大学”,即今天“上海交通大学”与“西安交通大学”的前身)。
1899年赴日本,就读于东京大同高等学校、横滨东亚商业学校。
1900年随唐才常回国参加自立军起义。失败后改名“锷”,立志“流血救民”。复去日本。先入成城学校,继入陆军士官学校,学习军事,曾参与组织“拒俄义勇队”。
1904年毕业回国,先后在湖南、广西、云南等省教练新军。
1911年初调云南,任新军第十九镇第三十七协协统。10月30日与革命党人李根源等在昆明领导新军响应武昌起义,蔡被推为临时革命总司令。旋成立云南军政府,任都督。蔡锷于宣统三年(1911年)二月抵达昆明,这年的农历九月初五日武昌起义,起义成功的消息传到云南后的第三天,蔡秘密约集同志刘云峰、刘存厚、唐继尧、韩凤楼、沈汪度、殷承瓛、雷飚、黄永社等计划响应,预定于十二日发动,推蔡为总指挥,以新军为骨干。不料事机泄漏,初九日云南总督衙门的总文案熊范舆、刘显冶把新军不稳的消息密告李经羲和统制钟麟,李、钟会商后拟下令解散新军以杜绝乱源。蔡等知道事机迫切,千钧一发,遂约同李根源率讲武堂学生自西北攻城,蔡自己率卅七协一部分攻东南门。
蔡是个有中国传统道德的军人,他深感李经羲对他恩深义厚,不忍迫以炮火,所以在发动攻势的同时,即函请熊范舆火速请李经羲迁赴法国领馆避难。第二天革命军攻占了昆明全城,军政学商各界集会公推蔡为“大汉军政府云南都督”,设都督府于昆明城内的五华山,都督府下设军政部、参政部、军务部。云南本赖中央协饷,云南独立,协饷来源断绝,所以革命政府成立后,第一要务是财政上的节约,蔡自定都督月饷60元。都督府全体官兵月饷3300余元,并设立富滇银行以维持金融。十六日蔡特派雷飚和彭新民礼送李经羲出滇。派谢汝冀和李鸿祥率师赴四川,迫川督赵尔丰独立;令罗佩金、康恩肠率一军南征;令李根源率一军西巡。并派唐继尧进军贵州,由唐接任贵州都督。后为矫正军人干政时弊,自请解职。
1913年被袁世凯调至北京,加以笼络与监视。
1915年袁世凯称帝,他由北京潜回云南,与唐继尧等人于12月25日宣布云南独立,组织护国军,发动护国战争。蔡任护国军第一军总司令。
1916年春率部在四川纳溪、泸州一带击败优势袁军,迫袁取消帝制。袁死后蔡任四川督军兼省长。
1916年8月,经上海去日本治病,11月8日病逝于福冈大学医院,年仅34岁。遗体由日本运回国,葬于长沙岳麓山上。遗著编为《蔡松坡集》(《蔡松坡先生遗集》)。
原配夫人:刘新英,后蔡锷将其名改为刘侠贞(有段典故,她是妹替姐嫁),生长女蔡菊莲;
二夫人:潘惠英,她接受过西式高等教育,生二子一女:长子蔡端(族谱名蔡泽琨),次子蔡永宁(族谱名蔡泽珂),女蔡淑莲;潘夫人二十几岁便守寡,直到终老,后以教书为生。
生平历史
救国的萌芽
1882年生于湖南宝庆(今邵阳)一个贫寒的裁缝家庭。6岁时在当地一位名士帮助下,免费入私塾学习。12岁考中秀才。16岁考入长沙时务学堂,受到该学堂中文总教习梁启超的赏识,并建立起深厚的师生友谊。
这时,中国在腐败的清王朝统治下,山河破碎,国力孱弱,帝国主义虎视鹰瞵,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蔡锷像许多热血青年一样,怀着急迫的心情,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他在一首诗中写道:“流血救民吾辈事,千秋肝胆自轮菌”,倾吐了满腔的爱国抱负。
军事救国
1899年7月,蔡锷东渡日本,入陆军成城学校学习,从此开始了“军事救国”的生涯,并正式改名为锷。
在日本,蔡锷一面如饥似渴地学习军事知识,一面苦苦地思索拯救中华的途径。1902年2月,他在梁启超创办的《新民丛报》上,发表了题为《军国民篇》的文章,阐述了他的救国救民主张。他认为中国之所以“国力孱弱,生气销沉”,主要由于教育落后,思想陈旧,体魄羸弱,武器窳劣等原因造成的。若要改变上述弊病,必须实行“军国民主义。”
他断言:“居今日而不以军国民主义普及四万万,则中国其真亡矣。”(《军国民篇》,《蔡松坡集》(1984年版),第15页)那么,怎样实行“军国民主义”呢?蔡锷认为“欲建造军国民,必先陶铸国魂”(《军国民篇》,《蔡松坡集》第32页)。至于“国魂”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蔡锷虽冥思苦想,却未能做出回答。尽管如此,他的这种探索还是有意义的。当时,国内正掀起编练新军、改革军制的热潮,把练兵作为救国的“第一要义”。而蔡锷等爱国青年则认为尚武不仅需要刀剑,而且更需要精神,御侮不仅需要枪炮,更需要国魂。提出对全民进行军事教育、军事训练,以提高国民素质。这种主张,与单纯依靠改革军制以求强兵御侮的思想相比,显然视野更广阔、更深远
军事思想
蔡锷撰写的第一部重要的军事理论著作是《军国民篇》。该书主要介绍西方的军国民主义,其最初是一种体育思想,主张把军事训练运用到学校体育教学中,把学生直接练成士兵。军国民主义先由德国传入日本,再由蔡锷和蒋百里等人介绍到中国。
《军国民篇》分析了中国近半个世纪以来屡挫于列强的败因,认为是国人精神气质的问题,从教育、思想、文学、风俗、体质、武器、音乐、国势等8个方面进行剖析。对于甲午战争中国败于日本,蔡锷认为,症结在于中国人的文化传统和精神气质驯顺退让,不善为战。而当此弱肉强食的世界,不好战至少也须有足够的实力方能自立自足,安处一方。所以,中国人首先必须在精神上抖擞、强健起来,铸造一种能够适应时代潮流的、全新的民族精神。
在等待接任新职期间,他伏案著书,完成自己第二部也是最为重要的军事著作《曾胡治兵语录》。从在论及“选将”时,蔡锷崇尚曾、胡“为将之道,以良心血性为前提”的思想,认为这是“扼要探本之论”。他说:“吾侪身膺军职,非大发志愿以救国为目的,以死力归宿,不足渡同胞于苦海,置国家于坦途。”抒发了他立志为国捐躯的志向。谈到治军,蔡锷认为“治军之要,尤在赏罚严明”,对于“风气纪纲大弛”的军队,“与其失之宽,不如失之严”,主张“以菩萨心肠,行霹雳手段”。同时,他也提倡官兵之间“和辑”相处,使士兵把军营视为“第二家庭”。他特别欣赏曾国藩“带兵如父兄之带子弟”这句话,认为带兵者若“能以此存心,则古今带兵格言,千言万语皆可付之一炬”。一个心怀仁德的将军不只爱兵,也会爱民,而这是更重要的。
民国初期日本印制的蔡锷像明信片
蔡锷治军严明,并以身作则。他在云南都督任内,曾令参谋部汇考中外律例,制颁《简明军律》四十七条,内分“叛乱”、“擅权”、“辱职”、“抗命”、“暴乱胁迫”、“侮辱”、“逃逸”、“损坏军用物品”、“掠夺”、“关于俘虏之罪”及“违令”等十一章。并制颁《军队手牒》,强调军人“宜忠国家,宜敦信义,宜重俭朴,宜守纪律,宜尚武勇”。明确规定,“自宣布之后,一律实行”。又转发了南京临时政府陆军部关于严禁私自劝募军饷的命令。护国军出师时有严明的军风纪,因此深受人民拥护,出现军民亲如一家的景象:护国第一军“出征以来,未滥招一兵,未滥收一钱,师行所至,所部士兵未擅取民间一草一木。”因之,在川南战斗中,所部连续“五月无饷,而将士不受馈一钱,蜀人爱戴之如骨肉也。”朱德也曾指出:“自滇以达蜀地,无不箪食而迎。”后来大总统黎元洪在为蔡锷国葬所致祭文中也以赞扬口吻说:“君故贫,靡有康食,而务敏于学,及御事至专阃,所入悉分赡隶军者。驭士卒严而有恩,皆乐为致死。”蔡锷这种艰苦奋斗、身先士卒的精神,鼓舞了为共和而战夺取反袁胜利的广大官兵。
关于作战指导,蔡锷既不完全肯定曾、胡“主守不主攻”的思想,又不被当时西方兵学家“极端的主张攻击”的思想所左右,而是根据中国军队、军费、交通等情况,提出了诱敌深入的战略设想。他指出以中国当时的战备力量,还不具备与敌国对攻的实力,一旦有敌来犯,与其苦苦硬撑,不如诱敌深入,利用本国开阔的地形拉长其战线,在持久战和消耗战中伺机歼灭敌人。蔡锷提到的应对战术为“波亚(Boer,即布尔人)战术”,即指“英布战争”后期,布尔人退出中心城市后分散展开游击战。他们切断铁路交通,抢掠英军给养,并寻机歼灭小股敌军,一度令英军大感头痛。蔡锷认为“不如采取波亚战术,据险以守,节节为防,以全军而老敌师为主,俟其深入无继,乃一举歼除之”。后来,毛泽东在对付国民党“围剿”和日军入侵时,即借鉴采用此种战术。
近代兵书中,《曾胡治兵语录》的影响是相当大的。该书民国六年(1917年)由上海振武书局刊行;民国十三年(1924年)蒋介石将它作为黄埔军校的必修教材;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八路军《军政杂志》出版《增补曾胡治兵语录白话句解》,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八路军山东军区重印再版。
与此同时,蔡锷看到“英窥西藏,法窥滇黔桂粤之谋日迫,边陲多故,危机已伏。若屏藩不固,国将不国。”为此,亲自担任主编,拟定了数万言的《五省边防计划》。该计划指出,民国虽已建立,但“内讧未靖,外患思乘”,列强侵吞中国之心不死。除沙俄日本在东、北部边境地区屡挑事端外,英国侵略者也不断从印度以武力干涉西藏,法国也往越南增兵,企图进犯滇桂。在此情况下,“西南边要尤陷危险,民国全局殆哉岌岌”。因此,蔡锷呼吁滇、川,黔、桂、粤五省实行军事联合,以便随时抗击英法侵略者的军事侵略,保卫新生的共和国。这份计划草案分三编十章,分别对五省联合军的兵力编成、作战区域和协同办法,军队的集中,展开和作战步骤,以及战前准备,兵站设置,战场建设等重大问题。作了详细的阐述和具体的规定。它在当时虽然未能实行,却充分而具体地体现了蔡锷的战区战略思想。
【蔡锷名言名句】相关文章:
经典名言名句12-30
名言名句的作文04-21
名言名句的作文04-21
经典励志名言名句08-05
励志的名言名句08-03
励志名言名句08-03
企业名言名句10-29
春天名言名句11-06
关于名言名句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