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心理哲理故事

时间:2024-07-18 19:06:32 思颖 故事会 我要投稿

心理哲理故事(通用15个)

  生活中处处是哲理,处处是学问,我们不能忽视那些小故事,因为它们蕴含太多的哲理了。下面是心理哲理故事。欢迎阅读参考!

心理哲理故事(通用15个)

  心理哲理故事 1

  最近迷住我的是一邮电视纪录片,这部片子由辽宁卫视的《王刚讲故事》首播,后来别的电视台作了改编,但脚本和素材基本相同。

  5年前,一个在地下通道卖唱的女子安童被记者发现,她的身世几乎集中了一切催泪的因素,她只有16岁,私生女的身份令她从小就寄人篱下,到处辗转流离,12岁的时候,因为患上白血病而落下身体残疾,但她热爱音乐,到16岁时已写有300多首歌曲,靠在地下通道卖唱维生及赚钱治病。

  媒体迅速对她做了报道,她甚至一度登上央视的访谈节目。媒体的热情开始消退的时候,她身边却有了一群追随者——有男有女,他们辞掉工作,倾尽家财,为照顾她而生活在一起,形成一个奇异的家庭。他们以兄弟姐妹相称,有人专门负责全家的开支。

  终于有人渐渐醒悟,去报了案。警方查实了她的身份,她家在北方的农村,曾经有过一次婚姻,最惊人的是她的年龄,在案发的当时,已近37岁。

  片子是以法制报道的形式进行,所以删减了一切枝蔓,尽可能地明确观点。但我还是凭一次次反复观看和百度搜索,一点点拼凑起了另外一个轮廓——她和她那一拨又一拨的哥哥姐姐,到底靠什么凝聚在一起?他们相处的情形如何?

  古斯塔夫·庞勒在《乌合之众》中说得好:“世上的一切伟人,一切宗教和帝国的`建立者,一切信仰的使徒和杰出政治家,甚至说得平庸一点,一伙人里的小头目,都是不自觉的心理学家,他们对于群体性格有着出自本能但往往十分可靠的了解。”

  她就是这样一个不自觉的心理学家,她本能地知道这些追随者们要什么,或者说,他们缺什么:他们需要破解孤独,需要和他人产生自以为超越世俗的精神和肉体的联系,需要加入一个集体,需要为一个共同事业而奋斗。

  她于是给了他们这个机会,她使自己成为那个崇高的共同事业,照顾她的生活为他们的人生提供了意义,她为一个集体、一个青春乐园的存在创造了理由,他们都不工作,在那个家里做迷信游戏,整日唱歌,围着她团团转。

  这种情感必须要以不断消费的形式来刺激它的延续,她自觉地担起了这个任务。她今天昏迷(昏迷的时候,她的“哥哥姐姐”们必须围在她的周围不断地弹着吉他唱歌,以防她被魔鬼掳走,直到她苏醒),明天需要钱,后天要去求学,一个个兴奋的小尖刺刺激着他们分泌情感,并始终维持着一定的情感强度。

  她最后的失败在于她消费过度了,她如果肯细水长流一点,甚至时不时还回去一点,恐怕到今天还不至于被发觉——事实上,至今也有她的“哥哥”相信她不是骗子,还需要帮助。

  她的“哥哥姐姐”们并不是庸常之辈,一个个眉清目秀,言辞得体,歌声嘹亮,显然受过很好的教育。但是,再好的教育也在这样一个不自觉的心理学家面前溃不成军。

  伏契克有名言:“人们啊,我爱你们,但你们要警惕!”要警惕的,大概就是这些隐藏在人群中的不自觉的心理学家吧。

  心理哲理故事 2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教授丹尼尔·卡尼曼经过深入研究发现,人们在做决策时,往往不是严格估计正确的收益,而是比较容易快速评价它的优劣。卡尼曼教授曾经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假设美国正在救治一种疾病,救治对象共有600人,为此人们提出了两种不同救治方案,分别通过下面两种方式描述:

  描述一:现在有两种方案,方案A,可以救活600人中的200人;方案B,有1/3的可能性救活全部600人,2/3的可能性一个也救不活。实验结果是:人们不愿意冒风险,更愿意选择方案A。

  描述二:现在有两种方案,方案C,会使400人死亡;方案D,有1/3的可能性无人死亡,有2/3的可能性600人全部死亡。实验结果是:死亡是一种失去,人们更愿意去冒险选择有概率的事情,因此选择方案D。

  事实上,A和C,B和D本质是一样的,不同的描述方法,结果却大相径庭,人们在面对收益和损失时采用的是截然不同的心态。经济学家认为,在可以计算的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对所损失的东西的价值估计要远远高出得到相同东西的价值估计。

  为了表彰卡尼曼的工作,瑞典皇家科学院决定将20xx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他,理由是他“把心理学研究成果与经济学融合到了一起,特别是在有关不确定状态下人们如何做出判断和决策方面的研究”。

  随着心理学家的介入,我们对人类理性的认识似乎更加清晰,卡尼曼在芝加哥大学的同事理查德·塞勒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让人们在以下两种描述中进行选择:

  描述一:假设你得了一种病,有1/10000的可能性会猝死,现在有一种药吃了以后可以把死亡的可能性降低为0,你愿意花多少钱买这种药?

  描述二:假设你很健康,突然有医药公司想找一些人测试他们的新药,但这种药会有1/10000的可能性突然死亡,那么你会要求医药公司出多少钱来补偿呢?

  在这个实验的参与者中,很多人对于描述一会说愿意用几百块钱来买药,以降低万分之一的死亡概率,但另一方面,对于描述二,即便是能获得几十倍的补偿,他们也不愿参加这个增加了万分之一死亡概率的实验。

  事实上,人们经济行为中这样的情形更是比比皆是,生活中更不少见。

  你很想买票去听一场音乐会,但出门前你发现你丢了一张200元的电话卡,而音乐会门票恰好是200元一张,你是否还会买票去听音乐会?调查显示,大部分的回答者仍选择去听。可是如果情况变一下,出门前,你把你的200元钱买的音乐会门票丢了,你是否还会去再买一张门票呢?结果却是,大部分人都说不去了。

  可仔细想一想,上面这两个回答其实是自相矛盾的。不管丢的'是电话卡还是音乐会门票,总之是丢失了价值200元的东西,要想听音乐会,都是要再花200元买票。之所以出现两种不同的选择,其原因就是一个关键点——心理账户。

  其实,在人们脑海中,电话卡和音乐会门票被归到了不同的账户中,即塞勒所称的“心理账户”。丢失电话卡是不会影响音乐会所在的账户的预算和支出,大部分人仍旧选择去听音乐会。但是丢了的音乐会门票和后来需要再买的门票都被归入了同一个账户,所以看上去就好像要花400元听一场音乐会了。人们当然觉得这样不划算。

  心理哲理故事 3

  苏格拉底是单身汉的时候,和几个朋友一起住在一间只有七八平方米的小屋里。尽管生活非常不便,但是,他一天到晚总是乐呵呵的。

  有人问他:“那么多人挤在一起,连转个身都困难,有什么可乐的?”

  苏格拉底说:“朋友们在一块儿,随时都可以交换思想,交流感情,这难道不是很值得高兴的事吗?”

  过了一段时间,朋友们一个个相继成家了,先后搬了出去。屋子里只剩下苏格拉底一个人,但是他每天仍然很快活。

  那人又问:“你一个人孤孤单单的,有什么好高兴的?”

  “我有很多书啊!一本书就是一个老师。和这么多老师在一起,时时刻刻都可以向它们请教,这怎能不令人高兴呢?”

  几年后,苏格拉底也成了家,搬进了一座大楼里。这座大楼有七层,他的家在最底层。底层在这座楼里环境是最差的.,上面老是往下面泼污水,丢死老鼠、破鞋子、臭袜子和杂七杂八的脏东西,那人见他还是一副自得其乐的样子,好奇地问:“你住这样的房间,也感到高兴吗?”

  “是呀!你不知道住一楼有多少妙处啊!比如,进门不用爬很高的楼梯;搬东西方便,不必花很大的劲;朋友来访容易,用不着一层楼一层楼地去叩门询问……特别让我满意的是,可以在空地上养一丛一丛的花,种一畦一畦的菜,这些乐趣呀,数之不尽啊!”苏格拉底情不自禁地说。

  过了一年,苏格拉底把一层的房间让给了一位朋友,这位朋友家有一个偏瘫的老人,上下楼很不方便。他搬到了楼房的最高层——第七层,可是他每天仍是快快乐乐的。

  那人揶揄地问:“先生,住七层楼是不是也有许多好处呀?”

  苏格拉底说:“是啊,好处可真不少呢!仅举几例吧:每天上下楼,这是很好的锻炼机会,有利于身体健康;光线好,看书写文章不伤眼睛;没有人在头顶干扰,白天黑夜都非常安静。”

  后来,那人遇到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问道:“你的老师总是那么快快乐乐,可我却感到,他每次所处的环境并不那么好呀。”

  柏拉图说:“决定一个人心情的,不是在于环境,而在于心境。”

  小故事大道理:在工作中,平和、乐观的心态是最重要的。任何对客观环境的不满和怨天尤人都是无济于事的,只有以积极向上的精神去面对工作,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

  心理哲理故事 4

  生活在海边的人,常常会看到这样一种有趣的现象:几只螃蟹从海里游到岸边,其中一只也许是想到岸上体验一下水族以外世界的生活滋味,只见它努力地往堤岸上爬,可无论它怎样执著、坚毅,却始终爬不到岸上去。倒不是因为这只螃蟹不会选择路线,也不是因为它动作笨拙,而是它的同伴们不容许它爬上去,当一只螃蟹开始往上爬时,另一只螃蟹就把它挤下来。

  深谙此道的渔民逮螃蟹时,总是用一个不盖盖子的盒子。把盒子的开口冲着螃蟹,让它们爬进来,当盒子装满螃蟹后,将开口关上。盒子有底,但没有盖子,本来螃蟹可以很容易地从盒子里爬出来跑掉,但是由于同伴的牵绊,结果一只都不能跑掉。

  真为“横行将军”的行为感到悲哀,我不能先逃,也不让你逃走,用拖后腿的方式挤掉原本可以逃生的同伴,最终都沦为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然而同样是动物,猎豹的.心理就与螃蟹截然不同。在加拿大的草原上,生活着一种白大角羊,它们的天敌就是成群结队的猎豹。传说为了生存,大角羊自身进行了“基因革命”,不但角越长越小,它们还移居到高耸、陡峭的山谷中生活,练就了一套特殊的爬山本领。每次遭遇劲敌猎豹的袭击,就撒开四蹄,左冲右突,向最最陡峭、崎岖的岩壁奔逃、躲避。令人奇怪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一贯群体捕猎、争食的猎豹,没有一只“横刀夺爱”、“半路杀出”的,而是一律安静地旁观。这是为什么呢?动物学家们经过多次观察、研究,终于找到了令人惊叹不已的答案:越是危急关头,大角羊选择逃生的路径越是陡峭、险峻,犹如万丈深渊上的细细独木桥。而猎豹体积庞大,奔跑速度快,狭路上猛不丁跳出“第三者”,另一只猎豹会因此而摔下悬崖、粉身碎骨。所以,猎豹们捕猎大角羊时,严格墨守一条原则:任凭同伴追逐大角羊直至美美享受战果,其余猎豹,哪怕馋得垂涎三尺,也绝不干扰、抢夺。“禽兽”尚且如此,以道德者自居的人类呢?

  很多人智商很高,却没有用在正经的地方。嫉妒总是发生在自己最熟悉的圈子里,人们往往不会嫉妒陌生人的飞黄腾达,也不会嫉妒亿万富翁拥有的财富,但却不能容忍周围的人超越自己半步。只要发现别人进步比自己快,运气比自己好,心中便酸溜溜地不舒服起来,争名逐利,钩心斗角,甚至不惜伤害朋友、诋毁同伴。这样的人看起来,真像一只大螃蟹呢!

  心理哲理故事 5

  为什么有些人就是比其他的人更成功,赚更多的钱,拥有不错的工作。而许多人忙忙碌碌地劳作却只能维持生计。其实,人与人之间并没有多大的区别。

  不少心理学专家发现,这个秘密就是人的“心态”。一位哲人说:“你的心态就是你真正的主人。”一位伟人说:“要么你去驾驭生命,要么就是生命驾驭你。你的心态决定谁是坐骑,谁是骑师。”

  大概是40年前,福建某贫穷的乡村里,住了兄弟两人。他们抵受不了穷困的环境,便决定离开家乡,到海外去谋发展。大哥好像幸运些,被奴隶主卖到了富庶的旧金山,弟弟被卖到比中国更穷困的菲律宾。

  40年后,兄弟俩又幸运地聚在一起。今日的他们,已今非昔比了。做哥哥的,当了旧金山的侨领,拥有两间餐馆,两间洗衣店和一间杂货铺,而且子孙满堂,有些承继衣钵,又有些成为杰出的工程师等科技专业人才。

  弟弟呢?居然成了一位享誉世界的银行家,拥有东南亚相当份量的山林、橡胶园和银行。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他们都成功了。但为什么兄弟两人在事业上的成就,却有如此的.差别呢?

  哥哥说,我们中国人到白人的社会,既然没有什么特别的才干,唯有用一双手煮饭给白人吃,为他们洗衣服。总之,白人不肯做的工作,我们华人统统顶上了,生活是没有问题,但事业却不敢奢望了。例如我的子孙,书虽然读得不少,也不敢妄想,唯有安安分分地去担当一些中层的技术性工作来谋生。

  看见弟弟这般成功,做哥哥的,不免羡慕弟弟的幸运。弟弟却说,幸运是没有的。初来菲律宾的时候,担任些低贱的工作,但发现当地的人有些是比较愚蠢和懒惰的,于是便顶下他们放弃的事业,慢慢地不断收购和扩张,生意便逐渐做大了。

  这便是海外华人的真实奋斗历史。它告诉我们:影响我们人生的绝不仅仅是环境,心态控制了个人的行动和思想。同时,心态也决定了自己的视野、事业和成就。

  一个人能否成功,就看他的心态了。成功人士与失败之间的差别是:成功人士始终用最积极的思考、最乐观的精神和最辉煌的经验支配和控制自己的人生。失败者则刚好相反,他们的人生最受过去的种种失败与疑虑引导支配。

  心理哲理故事 6

  一个犯人被告知将被处极刑,行刑的方式是在他手臂上割一个口子,让他流尽鲜血而亡。

  次日一早,犯人就被带到了个房间里,墙上有个小孔,刚好可以把一条胳膊伸过去。刽子手把犯人的一只手从孔中穿过,在墙的另一边,用刀子在犯人的手上割开一个口子,在手下边还放着一个瓦罐来盛血。

  “滴答,滴答……”血一滴滴地滴在瓦罐中,四周静极了。墙这边的犯人就这样静静地听着自己的'血滴在瓦罐中的声音,他觉得浑身的血液都在向那条胳膊涌去,越来越愉快地流向那个瓦罐。不一会儿,他的意志也随着血流走了,他无力地倒下来,死了。

  其实,他手上的那个小口子早就不流血了,刽子手身边的桌边上放着一个大水瓶,水瓶中的水正通过一个特制的漏斗软管往下边的水罐中滴。

  心理哲理故事 7

  一次过斑马线时,马路对面亮起了红灯,于是一堆人挤在斑马线前,等车流通过。这时,我看见一个人从我身边敏捷地迈开脚步,插进了车龙中,趁着车子停顿的间隙,到了马路对面,并很快消失在人流中。我计算了一下,等我们横过了马路之后,他应该已经走出了好几百米了。

  这是个违反了交通规则的人。但在对此行某个目标的追逐中,他利用斑马线,把我们远远地甩在了后面。

  我想起了我的一个同学。中师毕业那年,在我们还不知情的情况下,他走后门挤进了保送上大学的行列。大学毕业那年,他再次走后门避开了学校,分配进了政府办公室任秘书。毕业20周年的同学聚会上,他已是某个局的.局长了,而我们的许多同学,还在乡村偏僻的小学校里做教师。

  这个同学的超常成功,通常被人们总结为两点:有人(后台),有本领。但望着没入于马路对面人流中的那个身影,我忽有所悟。我觉得,我们许多人走路的速度实际上差不多,区别只是在斑马线上,采取的态度、策略、行动不同,得到的结果就大相径庭。

  违章过线,说穿了,就是在不正当地追逐利益,并且抱着一种侥幸心理。出事是难免的。比如我的那位同学,不久前就进去了,原因很简单,像许许多多被抓的官员一样:贪污。

  心理哲理故事 8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蒙古的部落使者到中国来,进贡了三个一模一样的金人,金壁辉煌,把皇帝高兴坏了。可是这部落大使不厚道,同时出一道题目给皇帝:这三个金人哪个最有价值?

  皇帝想了许多的办法,请来全国最好的珠宝匠检查那个金色小人,称重量,看做工,所有测量办法的'结果都是一模一样的。怎么办?使者还等着回去汇报呢。泱泱大国,不会连这个小事都不懂吧?

  最后,有一位退位的老大臣说他有办法。皇帝将使者请到大殿,老臣胸有成足地拿着三根稻草分别插入三个金人的耳朵眼……

  插入第一个金人的耳朵里,这稻草从另一边耳朵出来了。第二个金人的稻草从嘴巴里直接掉出来,而第三个金人,稻草进去后掉进了肚子,什么响动也没有。老臣说:第三个金人最有价值!使者默默无语,答案正确。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最有价值的人,不一定是最能说的人的人。老天给我们两只耳朵一个嘴巴,本来就是让我们多听少说的。善于倾听,才是成熟的人最基本的素质。

  心理哲理故事 9

  一次,我们几位同学去拜访大学时的老师。老师问我们生活得怎么样。一句话勾出了大家的满腹牢骚,大家纷纷诉说着生活的不如意:工作压力大呀,生活烦恼多呀,做生意的商战不顺呀,当官的仕途受阻呀……一时间,大家仿佛都成了上帝的弃儿。

  老师笑而不语,从房间里拿出许许多多的杯子,摆在茶几上。这些杯子各式各样,有瓷器的,有玻璃的,有塑料的,有的杯子看起来高贵典雅,有的杯子看起来简陋低廉……老师说:“都是我的学生,我就不把你们当客人看待了。你们要是渴了,自己倒水喝吧。”

  我们说得已经口干舌燥了,便纷纷拿了自己中意的杯子倒水喝。等我们手里都端了一杯水时,老师讲话了,他指着茶几上剩下的杯子说:“大家有没有发现,你们挑选去的杯子都是最好看最别致的杯子,而像这些塑料杯就没有人选中它。”我们并不觉得奇怪,谁都希望手里拿着的是一只好看的杯子。

  老师说:“这就是你们烦恼的根源。大家需要的是水,而不是杯子,但我们有意无意地会去选用好的`杯子。这就如我们的生活——如果生活是水的话,那么,工作、金钱、地位这些东西就是杯子,它们只是我们用来盛起生活之水的工具。杯子的好坏,并不能影响水的质量,如果将心思花在杯子上,你哪有心情去品尝水的苦甜,这不是自寻烦恼吗?”

  心理哲理故事 10

  有一位表演大师上场前,他的弟子告诉他鞋带松了。大师点头致谢,蹲下来仔细系好。等到弟子转身后,又蹲下来将鞋带解松。有个旁观者看到了这一切,不解地问:

  “大师,您为什么又要将鞋带解松呢?”大师回答道:“因为我饰演的是一位劳累的旅者,长途跋涉让他的鞋事松开,可以通过这个细节表现他的劳累憔悴.”

  “那你为什么不直接告诉你的弟子呢?”

  “他能细心地发现我的`鞋带松了,并且热心地告诉我,我一定要保护他这种热情的积极性,及时地给他鼓励,至于为什么要将鞋带解开,将来会有更多的机会教他表演,可以下一次再说啊。”

  人一个时间只能做一件事,懂抓重点,才是真正的人才。

  心理哲理故事 11

  美国一家铁路公司,有一位调车员叫尼克,他工作认真负责,可是有一个缺点,就是他对自我的人生很悲观,常以否定的眼光去看世界。有一天,同事们为了赶着去给老板过生日,都提早急急忙忙地走了。不巧的是,尼克不细心被关在了一辆冰柜车里,无法把门打开。于是他在冰柜里拼命地敲打着、叫喊着,可由于除他之外全公司的人都走完了,没有一个人来给他开门。尼克的手敲得红肿,喉咙喊得沙哑,也没有人理睬,最终他只得绝望地坐在地上喘息。他想,冰柜里的温度在零下20度以下,如果再不出去肯定会被冻死的。他愈想愈可怕,最终只好用发抖的手,找来纸和笔,写下了遗书。在遗书里,他写道:我明白在这么冷的冰柜里,我肯定会被冻死的,所以……当第二天公司职员打开冰柜时,发现了尼克的`尸体。同事门感到十分惊讶,因为冰柜里的冷冻开关并没有启动,而这巨大的冰柜里也有足够的氧气,尼克竟然被冻死了!

  其实尼克并非死于冰柜里的温度,尸检报告也显示没有被谋杀或急病猝死的可能,那么是什么原因呢?他是死于自我心中的冰点。因为他根本不敢相信这辆一向轻易不会停冻的冰柜车,这一天恰巧因要维修而未启动制冷系统。他的不敢相信使他连试一试的念头都没有产生,而坚信自我必须会被冻死。

  这种现象就是心理学中常说的消极暗示效应。悲观的人往往会自怨自艾而生出病来,严重的可能导致死亡。与之相反的就是进取心理暗示。所谓进取心理暗示,通俗地说就是坚信自我必须行,必须能办好自我想做的事,必须会顺利完成任务,必须能实现人生目标,就是让人充满自信!

  心理哲理故事 12

  小王子有一个小小的星球,星球上忽然绽放了一朵娇艳的玫瑰花。以前,这个星球上只有一些无名的小花,小王子从来没有见过这么美丽的花,他爱上这朵玫瑰,细心地呵护她。

  那一段日子,他以为,这是一朵人世间唯一的花,只有他的星球上才有,其他的地方都不存在。

  然而,等他来到地球上,发现仅仅一个花园里就有5000朵完全一样的这种花朵。这时,他才知道,他有的只是一朵普通的花。

  一开始,这个发现,让小王子非常伤心。但最后,小王子明白,尽管世界上有无数朵玫瑰花,但他的星球上那朵,仍然是独一无二的,因为那朵玫瑰花,他浇灌过,给她罩过花罩,用屏风保护过,除过她身上的毛虫,还倾听过她的怨艾和自诩,聆听过她的沉默......一句话,他驯服了她,她也驯服了他,她是他独一无二的`玫瑰。

  "正因为你为你的玫瑰花费了时间,这才使你的玫瑰变得如此重要。"一只被小王子驯服的狐狸对他说。

  一个既亲密而又相互独立的关系,胜于一千个一般的关系。这样的关系,会把我们从不可救药的孤独感中拯救出来,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一种救赎。

  如果不曾体验过,你就无法知道这种关系的美。

  心理哲理故事 13

  一天,几个学生向著名心理学家弗洛姆请教:心态对一个人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他微微一笑,什么也不说,就把他们带到一间黑暗的房子里。在他的引导下,学生们很快就穿过了这间伸手不见五指的神秘房间。接着,弗洛姆打开房间里的一盏灯,在这昏黄如烛的灯光下,学生们才看清楚房间的布置,不禁吓出了一身冷汗。原来,这间房子的地面就是一个很深很大的水池,池子里蠕动着各种毒蛇,包括一条大蟒蛇和三条眼镜蛇,有好几只毒蛇正高高地昂着头,朝他们“滋滋”地吐着信子。就在这蛇池的.上方,搭着一座很窄的木桥,他们刚才就是从这座木桥上走过来的。

  弗洛姆看着他们,问:“现在,你们还愿意再次走过这座桥吗?”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作声。

  过了片刻,终于有3个学生犹犹豫豫地站了出来。其中一个学生一上去,就异常小心地挪动着双脚,速度比第一次慢了好多倍;另一个学生战战兢兢地踩在小木桥上,身子不由自主地颤抖着,才走到一半,就挺不住了;第三个学生干脆弯下身来,慢慢地趴在小桥上爬了过去。

  “啪”,弗洛姆又打开了房内另外几盏灯,强烈的灯光一下子把整个房间照耀得如同白昼。学生们揉揉眼睛再仔细看,才发现在小木桥的下方装着一道安全网,只是因为网线的颜色极暗淡,他们刚才都没有看出来。弗洛姆大声地问:“你们当中还有谁愿意现在就通过这座小桥?”

  学生们没有作声,“你们为什么不愿意呢?”弗洛姆问道。“这张安全网的质量可靠吗?”学生心有余悸地反问。

  弗洛姆笑了:“我可以解答你们的疑问了,这座桥本来不难走,可是桥下的毒蛇对你们造成了心理威慑,于是,你们就失去了平静的心态,乱了方寸,慌了手脚,表现出各种程度的胆怯——心态对行为当然是有影响的啊。”

  其实,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呢?在面对各种挑战时,也许失败的原因不是因为势单力薄、不是因为智能低下、也不是没有把整个局势分析透彻,反而是把困难看得太清楚、分析得太透彻、考虑得太详尽,才会被困难吓倒,举步维艰。倒是那些没把困难完全看清楚的人,更能够勇往直前。如果我们在通过人生的独木桥时,能够忘记背景,忽略险恶,专心走好自己脚下的路,我们也许能更快地到达目的地,不是吗?

  心理哲理故事 14

  有个叫张三的解差,押送一名生性狡猾的和尚服役,途中解差为避免出现闪失,就每天早晨把所有重要东西全部清点一迫。他先摸摸包袱,自言自语地说:“包袱在。”又摸模押解和尚的官府文书,告诉白己说;“文书在。”然后他再摸模和尚的光头和系在和尚身上绳子,又说道:“和尚在。”最后他摸模自己的脑袋说;“我也在。”张三跟和尚在路上走了好几天了,每天早晨都这样清点一遍,不缺什么才放心上路,没有一天漏掉过。和尚对张三一举一动都看在眼里。一天,和尚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逃跑的好办法。

  一天晚上,他们俩照例在一家客栈里住了下来。吃晚饭的时候,和尚一个劲地给张三劝酒:“长官,多喝几杯,没有关系的。顶多再有一两天,我们就该到了。您回去以后,因为押送我有功,一定会被上级提拔,这不是值得庆贺的事吗?不是值得多喝几杯吗?”张三听得心花怒放,喝了一杯又一杯,慢慢地,手脚不听使唤了,最后终于酩酊大醉,躺在床上鼾声如雷和尚赶快去找了一把剃刀来,三两下把张三的头发剃得千干净净,又解下自己身上的'绳子系在张三身上,然后就连夜逃跑了。

  第二天早晨,张三酒醒了,他迷迷糊糊地睁开眼睛,就开始例行公事地清点。他先摸摸包袱说:“包袱在”。又模模文书说:"文书在"。"和尚…咳,和尚呢?”张三大惊失色。忽然,他瞅见面前的一面镜子,看见了自己的光头,再摸模身上系的绳子,就高兴了:“咽,和尚在。”不过,他马上又迷惑不解了;和尚在,那么我跑哪儿去了?

  智慧点拨

  自我。是一个“陌生的朋友”,即十分熟悉,义常常令人因困惑。它是你“自己手中的东西“。朱而我们往往对其熟视无睹,似乎它运在天边,神秘镖缈得很。例个张三的行为就是对自我的不认知。

  心理哲理故事 15

  小刺猬跟着妈妈来到果园里采果子,可是小刺猬总是认不清楚果树,经常采集了苹果爷爷的果子,然后对橘子爷爷说:“谢谢您的果实。”这让苹果爷爷很生气。

  小刺猬采完橘子树上的橘子后,又对着桃子树爷爷说:“谢谢您的橘子!” 桃子树爷爷说:“错了、错了、橘子不是我的果实。”

  橘子爷爷生气的在一旁吼道:“橘子是我的果实,你这只糊涂的小刺猬。”

  小刺猬有些伤心,它摘了些桃子就回家了,没有感谢任何树爷爷,因为它怕自己会认错,惹树爷爷们不高兴。

  可是小刺猬的这种举动让桃子树爷爷非常伤心,桃子树爷爷把最好的果实给了小刺猬,但是小刺猬连句谢谢都没有就走了。

  回到家后,小刺猬哭了起来,刺猬妈妈对小刺猬说:“为什么有的树上结满桃子,有的`树上结满苹果呢?”

  小刺猬说:“因为它们是不同的果树。”

  刺猬妈妈又说:“不同的果树会结出不同的果子,你只要看着哪棵树上有什么样子的果实,那就是什么树。”

  小刺猬明白了妈妈说的话,现在它再也不会认错果树爷爷们了。

  故事点评:糊涂的小刺猬,总是认不清楚果树,惹得果树爷爷很生气。其实,认清果树很简单,不同的果树会结出不同的果子,你只要看着哪棵树上有什么样子的果实,那就是什么树。小朋友,你们知道怎么认果树了吗?

【心理哲理故事】相关文章:

心理哲理故事9篇02-16

心理哲理故事精选9篇02-16

心理哲理故事(9篇)02-16

心理哲理故事(集合9篇)02-16

经典的哲理故事02-16

经典哲理故事02-16

哲理的故事02-16

小故事大哲理故事02-16

名人的哲理故事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