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荐读:能心平气和地使用朋友圈是一种能力
01.
同事小曲告诉我,她因相亲男谈论朋友圈的态度,而婉拒了对方。
相亲男初次见面后就热烈追求小曲,有次俩人散步,从生活工作聊到朋友圈,相亲男划着手机,介绍自己朋友圈的生态。
这是大学室友小A,你看他这次去台湾、上次去日本时的旅游照片,下面就开了当地的定位,他回他鞍山老家怎么不定位了?
这是富二代同事小B,你看她上午发的这张摆拍,是要炫耀她爸买的新车方向盘呢,还是展示她手上那块腕表?
相亲男说,真想回复他们一句:“装逼者,虽远必诛”。
看着小曲被他的话逗笑,相亲男更加起劲地点评。看到妈妈晒娃觉得心烦,看到美女自拍觉得不像,看到微商广告觉得坑人,看到情侣秀恩爱觉得不舒服……
相亲男时而羡慕嫉妒恨,时而恨铁不成钢,时而内心戏抓马,小曲借故结束约会,到家后联系相亲男,觉得俩人不合适。
我不太懂小曲拒绝对方的原因,小曲告诉我,她想找个成熟稳重的睿智男,而相亲男使用朋友圈的态度,表明了他的心智不成熟。
一是他的想法相对消极偏激。他觉得朋友圈里很装的人,可能人家只是纯粹地在记录行走轨迹,可能名牌就是别人日常的生活点滴,他缺乏什么,越会觉得别人在秀晒炫什么;
二是觉得他不懂思辨和包容。人生比钻石切面还丰富,而他却仅凭几个朋友圈截屏,狭隘地给别人贴标签、下定义,对复杂的人性还持有二元论评价体系,对别人不同于自己的生活方式接受度较低。
看一个人的成熟程度,比看他发的内容更重要的是,看他在朋友圈输入和输出时的心态。
而一个成熟的人,会心平气和地使用朋友圈。
02.
朋友圈是2012年开通的,距今有5年了。
我前几天问一位读者,刚用朋友圈和现在用朋友圈,心态上有何不同?
她回复我:以前太把朋友圈当回事了。
发朋友圈时,打了又删,删了又打,打了再删,删了再打。内容不能表现出矫情,也不想让别人猜透自己的处境,但是又希望有人理解背后的深意,发后觉得不妥又立刻删除。
发完后,忐忑地守着“发现”的红圈乍惊乍喜,简直是把点赞和评论当成KPI来执行。
后来渐渐释怀了,工作业绩摆在那,领导不会觉得我太闲,真心朋友会懂我,看不惯我的也不强求,别人把我屏蔽分组拉黑,我也拦不住。
现在发朋友圈才没有那么多内心戏,完全有种想发就发,爱谁谁的随性。
很多人的成长,体现在看待和对待朋友的态度上。
朋友圈几次“卸载-开启-又卸载-又开启”的某友,为了让自己更加自律,卸载了朋友圈,但依旧没过好生活。
后来他痛定思痛,如果自己就是个不自律,不会时间管理,不会好好和自己相处的人,用不用朋友圈只是表面问题。
性格腼腆的表妹毕业刚工作时,为了能和同事说上话,经常翻看同事的朋友圈,了解同事下班或周末的动态,成为朋友圈里的秒赞王。
后来她明白“加了朋友圈,未必就能加入一个圈子”,随着她迅速独当一面,才和同事结下深厚的战友情。
她对待朋友圈以及人际关系,都越来越不卑不亢。
03.
我发现,越是成熟厉害段位高的人,看待朋友圈越是云淡风轻、波澜不惊。具体表现为以下3个方面:
1).能够理解并包容朋友圈里的参差多态。
有些热门文章,一下说看你朋友圈觉得你很装,一下说朋友圈里没朋友,一下说朋友圈太干净的人套路深,一下说朋友圈里那个人不是你……
但这些只是用来扩充看待朋友圈的角度,而不是板上钉钉的结论,每个说法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大量反例。
有人爱发生活的苟且,有人爱发诗和远方,有人过了糟透了的一天发张美图自拍给自己鼓励下士气,有人发的那段矫情语录是特意为在乎的人而写,有人在线上活出与线下不同的自己。
一个时刻代表不了一个人浩浩荡荡的一生,没必要给朋友圈里的人上纲上线地贴标签。
罗素说“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只要不侵害别人的权利,别人朋友圈里的生活方式都值得尊重。
2).用朋友圈记录生活,但别“记录”大于“生活”。
有次我排队去餐厅吃饭,身边坐着一对来过纪念日的夫妻,俩人精心打扮,情话绵绵。
上菜后,老公送出礼物,妻子拿出手机,拍下老公、环境、菜式、礼物发了朋友圈,这成了浪漫氛围的休止符。
妻子举着酒杯还不忘查看评论,向老公实时报告朋友圈战况,谁谁给我们点了赞,谁谁问这是哪个餐厅。
老公后来不爽地问她,能不能放下手机好好吃饭,坐在旁边的我都能感到气氛变僵。
张爱玲曾说过,照片这东西不过是生命的碎壳,纷纷的.岁月已过去,瓜子仁一粒粒咽下去,冷暖自知,留给大家看的唯有那狼藉的黑白的瓜子壳。
妻子原本打算记录并分享这美好瞬间,却忽视了身边人的感受,以及此时此刻的品质。
最怕把朋友圈里的小恩小惠当作是大恩大德,却把身边那些死心塌地对你好的人当做理所当然。
3).内心丰盛到无需在朋友圈里找存在感和优越感。
随着生活日益热烈纷呈,我对朋友圈的心态也更明朗开放。
有时忙的话就忘了看朋友圈,闲着没事的时候随便刷一下,感兴趣的内容或有用有趣的资讯多看几眼,不感兴趣地迅速划过。
定期专门点进在乎的人的主页,认真看每条朋友圈,看到朋友安好也感染幸福,觉得朋友状态不对,专门开小窗或打电话私聊。
别人在朋友圈里过得好,我也不用蛛丝马迹地找证据说服自己其实比较好,以小见大地解读朋友圈,是和自己过不去。
毛姆说过,“我们要容忍他人,如同容忍自己”。比起看到朋友圈里我看不惯的存在更难过的,是我更难接受自己不能坦然地接受这些看不惯。
因为推己及人,将心比心,从乍惊乍喜到不卑不亢,从找茬挑刺到兼容并包,心胸大度到无需含沙射影,自信强大到无需刻意合群,这是我理想中对待朋友圈的状态。
【荐读:能心平气和地使用朋友圈是一种能力】相关文章:
使用心平气和造句01-15
读《快乐是一种能力》有感范文12-10
读什么书能提高语文阅读能力?06-17
糊涂,是生命的一种休憩「好文荐读」04-01
读心平气和的一年级有感04-19
读《心平气和的一年级》有感05-12
心平气和的成语解释11-05
心平气和怎么造句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