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人生成功的几何模型感悟

时间:2021-05-16 13:49:03 人生感悟 我要投稿

人生成功的几何模型感悟

  谈到人一生的成就与成功,都认为是人文社会科学的事情,与数学风马牛不相及。因为是学理工科出身,思维总带着不可磨灭的数理痕迹,随着年龄的增大,慢慢地又爱想一些有哲理的问题,于是就把两者扯到了一起。

人生成功的几何模型感悟

  以前,通常认为聪明的人会成功,故有“智商”的概念。后来发现不完全是这么回事,于是对比着“智商”,提出了“情商”的概念。以后发现“情商”也有局限性,又提出另外一些这个商、那个商。结果还是说不太清楚:为什么小时候被看好的某个人,长大后却表现平平呢?又为什么有大成就的人,却原来一点也不出众呢?

  现在的流行做法是,谁成功了,再从他以前的经历中找根据,说明他应该成功。但是我们都知道,马化腾长得帅,马云却不那么英俊;刘强东毕业于名牌大学,黄光裕却好像没有受过正规教育。究竟哪种人能成功?长得好的还是长得差的?学历高的还是学历低的?

  我们过去常说大学生是国家栋梁;华为的任正非却说大学生还不是人,要先做人,才能做人才。那么,大学生究竟是天鹅还是癞蛤蟆?

  人们一面说学历不代表能力,另一面又总会优先录用那些名牌大学的毕业生。究竟还要不要上好的大学?大学毕业之后还要不要读研究生,还是早一点出来工作?

  近几年,因为周围的一些孩子逐渐地进入到需要考虑未来发展方向的阶段,故经常跟年轻一代讨论与这些有关的话题,讨论讨论着,就碰撞出很多的思想火花,于是萌发一个想法,用我的视角来试图解释人生成功的原因。因为我的看法带有浓厚的几何学色彩,我就把它叫做:人生成功的几何模型。

  这个想法出来之后,却一直没有动笔。有时候觉得很沮丧,在我的模型中是没有结论的,我不知道这事有什么实际指导意义,又早已过了立说成名的年龄,连吸引眼球的事情都懒得去做了。直到在最近的一次闲话中,我比较完整地阐述了“我的说法”,被鼓励把这些说法写成文字,不管有没有用,也不管有没有人看,甚至不管别人看了之后是贬还是褒。

  首先,作为准备工作,我们要把“成功”这个概念进行模型处理,也就是抽象化。我们当然知道所谓“成功”,一千个人有一千种看法。在这里,我们不管“成功”的含义是什么,它只是一个概念,我们假设大家是在同样的含义之下去看问题。

  其次,我们要把“成功”这个概念用一个几何指标来表示。我们认为:人生是在一个三维空间中运动,在三维坐标系中,我们用一个坐标(例如,xyz中的z坐标,通俗说就是“高度”)用来代表“成功”的程度。某人所处的z坐标(高度)数值越大,代表他越成功。

  我的说法(不敢叫理论)是:在一个完全自由的状态下,每个人都是三维空间中运动的一个质点,并且,每个人的人生目标都是希望运动到尽可能高的地方,即获得成功。但是,人的运动轨迹总是受到客观条件约束的。例如,不能随意地从A点运动到B点,只有当A点与B点之间存在着可以行走的道路L时,人必须沿着道路L才能从A点运动到B点。如果L是弯曲的,人沿着L运动的实际路程要多于(甚至是远远多于)从A点到B点的直线距离。

  人生的每个阶段,受到的约束条件以及约束的程度是不同的。

  在中国,高中毕业之前,学生们被约束在数轴z之上,只能沿着z轴运动。衡量一个学生的好与坏,只看一个指标就是成绩,成绩好的学生z值高,成绩差的学生z值低。不同的学生,他们的另两个坐标x和y是不同的,但在中小学阶段,坐标x和y通常被视而不见。

  这是人生的第一阶段,我们叫它“一维运动”。既然都是沿着同一个方向(z轴的正方向)前进,那么速度是唯一的决定因素。从同一起点,经过一段时间,谁的的速度快,谁的z值就高,谁就成功。

  速度就是智商。在第一阶段,人们重视智商这个指标是有道理的。智商高的孩子,意味着他在数轴上奔跑的速度快,肯定会比智商低的孩子成绩好。但是,如果把第一阶段的结论推广到整个人生,却可能谬之千里。

  人们常常评论说,速度不够快的某个成年人比速度快的另一个成年人爬得高,是因为这样那样的额外因素,假如让两人站在同一起点同时起跑,那么后者一定会胜过前者。

  假如?在真实的世界里,没有假如!

  跨过人生第一阶段之后,两个速度不同的成年人不再“必须”站在同一起点,也不再“必须”跑向同一方向。起点不同、方向也不同的人,有什么可比性呢?

  孩子们经常抱怨,课业太重,考试太多,压力太大。我常对孩子们说,享受人生的第一阶段吧!奔跑虽然很累,但至少不用看方向,你努力的方向都已经由学校和家长指明,你每一步的学习内容、你的目标(高考)都是清清楚楚地摆在那儿,时刻看得见的。有朝一日,你需要经常想着有没有跑错方向的时候,会怀念那些埋头奔跑的日子的。

  上了大学之后,进入人生第二阶段。孩子们需要考虑的问题多了,可选择的余地也大了。这相当于在几何模型之中,质点运动的约束条件放松了,但又没有彻底放松。我们可以粗略地看成:从一维运动逐渐地转变为二维空间运动。例如,我们可以想象一些质点在一个斜面M上运动。斜面的一端高一端低,人人都想从较低的一端跑到较高的一端。

  与中小学阶段的“一维运动”相比,大学及大学毕业后一段时间的“二维运动”开始具有如下两个不同的特点:

  (一)成功不再是一个点,而是一条线,在斜面上等高的一条线上每个点都代表相同的成功程度。比如,对大学生来说,考取本校研究生是阶段性成功,出国留学也是阶段性成功,找个好的工作单位也是阶段性成功,甚至于谈一场浪漫的恋爱、找到理想的爱人也是阶段性成功。

  (二)奔向成功的路线不再是唯一的。在二维的斜面上,想到达一个成功点,既可以沿着直线走,也可以沿着曲线走,还可以沿着折线走。沿着直线走,虽然距离较短,但可能路上尖锐的石头多,会扎脚,走不快。沿着曲线走,初看起来路程远了,但可能好走,反而先到达。

  到了第二阶段,孩子们通常都会面临“选择的痛苦”:在二维的斜面上,不仅要选择奔向哪一个成功点,还要选择沿着哪条路线奔向那个成功点。

  在我们读书的那个时代,虽然也有选择的痛苦,但不如现在的孩子痛苦程度高,因为当时大学生是包分配的,职业出路是固定的,不能自己设计自己,选择余地小,没什么太多好想的。

  现在,随着家庭经济条件的提升以及教育理念的变化,在某些城市,“选择的痛苦”提前出现了。比如,我所在的城市,中学的孩子们就常常纠结于出国读大学还是参加国内的高考。

  总之,“选择的痛苦”是伴随着约束条件的放松而产生的。

  在人生的第二阶段,相比人生以后的阶段,有一点还是比较简单的,就是至少你还分辨得出哪些点是成功点,你的目标虽然多了,但至少你还看得见它们。或者,即使你看走了眼,在跑的过程中发现看错了成功点,你还比较容易改变一下奔跑的路径,跑向另一个临近的成功点。或者,就算是换一个比较远的成功点,你多半也还来得及。

  不过,在这个阶段,速度(也就是智商)虽然仍然重要,但已不是唯一的重要因素了。方向感越来越重要,方向错了,事倍功半;方向对了,速度慢的人也可能比速度快的人更早取得阶段性成功。

  方向感是个很复杂的东西,不完全是通常说的情商,但情商显然是方向感的一部分。

  然后,当人逐渐成长,进入到人生的深水区,我们叫做“三维运动”,原来的约束条件基本上被消除了。再没有人告诉你应该怎么做,也没有什么人限制你怎么做,只要你做得到,只要不违反法律,不违反公序良俗,就是合理的。

  这个阶段就好比进入了丘陵地带,你的周围高高低低,有许许多多的山,山顶代表不同的成功,山的高度代表成功的程度,同时,山与山之间既有代表普通平庸的平地,也有代表失败的深谷沟壑,甚至还有一些表面看不出来的陷阱,一不小心掉进去就出不来了。那些山,不仅高度各有不同,爬山的道路也不同,有些平坦,有些崎岖。有些山顶只是一小块岩石,仅能站一两个人;有些山顶是一个很大的平台,能站几百数千人。

  每个人都希望爬到一个高山上,爬得越高越成功。有些山就在你身边,马上就可以开始攀登。有些山在遥远的地方,需要走很远的路才能到山脚下。每个人都要做出选择:究竟爬哪座山?你的人生有限,不可能爬遍所有的山。你也不能指望或者强迫你的'人生竞争对手跟你爬同样的山。所有的人生都是个性化的。

  身边的山,可能高度有限,人生花个十年就爬到山顶了,此时空有一身本事和力气却再也无法上升一厘米。远处的山,虽然可能高度合适,但在前往山脚的路上可能踩到陷阱,或者在你走向山脚的过程中,你的同龄人选择就近爬山,已经比你高出很多了,你心里能平衡吗?还能坚持自己的选择吗?

  在这阶段,个人的爬山速度究竟还是不是重要因素?

  你和别人一起爬同一座山。他速度快,先爬到山顶,但此后就无法再上升。你速度比他慢,但坚持不懈,最终也爬到山顶。你和他一样成功。

  两个人分别爬两座山。速度快的那人选了一座高度较低的山,虽然在到达山顶前他总是比另一人高,但当他到达山顶之后再不能上升。而速度慢的那个人选择爬更高的山,他可以一直不断地上升。有那么一天,他的高度会超过速度快的那个人,成为最终的胜利者。

  还有,虽然你的体力足够爬到山顶,但是有很多人在爬这座山。山顶却很小,先爬的人已经把山顶占满了,没有多余的位置留给你。虽然你有成功的能力,却没有成功的机会。

  也许,你在爬山时看到前面有五百人。这些人的体力都比你强,你觉得山顶容不下这么些人,于是你放弃了。但实际上这个山顶很大,足可以容纳六百人,中途放弃也使你失去了成功的机会。

  当然,有些人永远也爬不到山顶。这种情况下,个人的爬山速度还是最重要的决定因素。

  好了,如果人生的变数仅仅是这些,那么还是能够通过事先的规划达到最好的效果。比如,我们首先看一看哪些山高、哪些山低,再看看自己的能力,可以爬哪些山,然后选择一座正好可以在人生精力达到极点的时候能够登顶的山,岂不是最好!

  然而,在很多情况下,你事先根本不知道哪些山高、哪些山低。因为可能有云绕在半山腰,看不见山顶在哪。你以为这山只有这么高,实际上被云彩遮住的部分还有两三倍。可能当时天色已黑或者光线很暗,根本看不到远处的山。也许,是因为你站在深谷中,视角受限,只看见周围几座山,不知道远处还有更高的山(正所谓“井蛙之见”也)。甚至于,一片树叶也可能挡住了你的视野。

  总之,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一时看不清状况这是非常有可能发生的,差不多每个人都曾经有过这种时候,关键是怎么对待,如何处理。比如有云彩遮住山顶的时候,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处理办法。

  有的人愿意耐心等待云开雾散的时候再做决策。如果只等了几天,我们可以说这是正确的选择。但如果等了几年甚至十几年云都不散开,我们只能说他迂腐。

  有的人愿意向别人请教,比如请教那些刚从山上下来的人。有时候问对了人,我们说这是正确的选择。但问人也有局限性。比如,张三登过甲山,他说甲山好;李四登过乙山,却说乙山好,究竟张三对还是李四对?

  还有的人,既不等也不问,逮住哪个算哪个,反正都是碰运气,闭着眼睛挑出来的不一定比睁着眼睛挑的差。

  小时候听人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大概就是这个道理。

  如果错了呢?选了一座山,爬着爬着发现这山其实很矮,或者原来聚集的乌云此刻已散,发现旁边那座更高。人们的选择就千奇百样了。有些人会这样想:认了吧,自己的选择,不再变了。另一些人会赶紧退下去,到另一座山前重新攀登。有时候,几个人都在爬一座山,速度慢的那人想:反正我爬不过他们,另选一座山吧。结果反而抢占了先机,取得了成功。而爬得快的人因为有心理包袱(或者说有既得利益)放不下,纠结着是继续向上爬还是退下去另择良山,结果错失机会。

  放弃已经爬到一半的山头换到另一个山头,需要极大的勇气,我对此深有体会。因为一般来说,这个转换过程意味着要先走一段下坡路,即V字形,这就要求极好的心理承受能力。

  当然,对某些人来说,可以避开V字形,他们有钱或者有权,可以派直升飞机直接从一座山上接到另一座山上。不要不服气,人人生而不平等。但是,有时候却会弄巧成拙,直升飞机坠毁了,还不如老老实实地走V字形。

  有些人无钱也无权,偶尔也有机会乘直升飞机,那就是碰上贵人了。

  在三维空间里,人的成功与否,只有很小的部分取决于速度所代表的智商,大部分取决于心理特点、判断力、运气、机遇等等,甚至取决于直升飞机所代表的权势或者贵人。

  对于某一个具体的人来说,如果他足够优秀,我们虽然可以判断,在正常情况下他会取得一定程度的成功,但无法事先判断他究竟会取得怎样的成功。对于两个人或者更多的人来说,我们根本无法事先判断他们当中谁比谁的成功程度更高一些。

  所以,我的这些说法,其实什么问题也没有回答。但是,读读这些文字,无论对年轻人来说还是对我们这些正在退出舞台的人来说,心境可以平和一些。我想,这就够了。

【人生成功的几何模型感悟】相关文章:

关于几何学的作文《几何春秋》03-12

专注与成功的励志感悟10-12

成功人生的励志座右铭03-01

成功的励志人生格言01-17

成功人生的励志故事12-26

感悟人生的说说05-07

感悟人生的名言06-26

成功人生励志格言12-30

成功人生的关键励志教育12-07

人生成功的励志作文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