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谚语中的中医药理知识

时间:2022-10-10 12:31:05 谚语 我要投稿

谚语中的中医药理知识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用过谚语吧,谚语是民众的丰富智慧和普遍经验的规律总结。那么,你知道都有哪些民间谚语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谚语中的中医药理知识,欢迎大家分享。

谚语中的中医药理知识

  谚语中的中医药理知识

  【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

  “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出自《素问?六节脏象论》。食,同饲。五气,不应指臊、焦、香、腥、腐,而应指天之风、暑、湿、燥、寒,因《素问?六节脏象论》有“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声音能彰。”如果不是与人呼吸息息相通之气,又如何能从鼻窍而入,藏于心肺呢?又如何能使面部五色明润,声音洪亮呢?

  可见“天食人以五气”,就是指与人息息相关的呼吸之气。

  五味,即饮食物内含的酸、苦、甘、辛、咸之味。饮食物主要来源于地面种植的五谷,故说“地食人以五味”。古人认为:天与人的关系,最明显地表现在呼吸方面,不可一息停止;地与人的关系,表现在饮食方面,是人生活不可缺少的生存条件。

  【肺为娇脏,心为火脏,脾为土脏,肝为刚脏,肾为水火之脏】

  “肺为娇脏,心为火脏,脾为土脏,肝为刚脏,肾为水火之脏”,这五句医学谚语分别见于《黄帝内经》、《难经》及后世医著中,现述如下:

  “肺为娇脏”,语出宋代杨仁斋《仁斋直指方论》。杨仁斋说:“夫肺为娇脏……易为冷热。”清代江笔花著《笔花医镜》进一步说:“肺主气,司呼吸……凡声之出入,气之呼吸,自肺司之。其性娇嫩,故与火为仇;其体属金而畏燥,故遇寒亦咳。”《黄帝内经》指出;肺合皮毛而主气,最易罹受寒热之邪侵袭,且肺脏娇嫩,过寒过热均不耐受,以寒为畏,以火为仇,偏则为病。陈修园《医学三字经》在论述咳嗽时,把肺比做钟,风寒入侵,从外撞击而鸣;火热上炎,也可由内撞击而鸣,由此可见肺脏娇嫩,不耐邪气的侵扰。

  “心为火脏”,指因为心和自然界的`火属性相同,存在着内在联系,所以气化相通。《素问?五运行大论》指出:“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脏为心,在体为脉。”自然界的火,可以直接侵袭人体,首先引起心的病变,而心之为病,也多表现为火的偏盛、偏衰。

  “脾为土脏”,言脾属土而蓄养万物,故位居中央而灌四旁。《素问?太阴阳明论》说:“脾者土也,治中央。”又说:“脾与胃以膜相连耳……而能为之行其津液。”

  “肝为刚脏”,《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篇》说,“肝为牡脏、肾为牝脏”。牡,刚之象;牝,柔之象。《笔花医镜》说:“肝与胆相附,东方木也,其性刚。”

  “肾为水火之脏”,《素问?上古天真论》说:“胃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黄帝内经》着重从肾水方面阐述,《难经》则指出肾中元气亦有阴阳之分,肾精乃属元阴范围,属水,还应该有火的一面。只有“肾水”与“命火”相济,才能使人体的生理功能正常,故说“肾为水火之脏”。

  【壮火食气,少火生气】

  “壮火食气,少火生气”,这两句医学谚语出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经说:“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壮火,指过亢之火,过亢之火能销蝕元气,使元气衰弱,故为病理之火。少火,指平和之火,平和之火能饲养元气,使元气亢盛,故为生理之火。《类经》指出:“阳和之火则生物,亢烈之火反害物,故火太过则气反衰,火平和则气乃壮。”

  “壮火食气”,指阳气过亢,火热耗气,使正气衰弱。火邪伤于人多见高热,或恶热、烦渴、汗出、脉洪等,这是由于火热之邪最易迫津外泄,消灼阴液,使人体阴液耗伤。临床上除上述症状外,多伴有口渴、喜饮、口干、舌燥、大便秘结、小便短赤等伤津耗液的病理现象。再则在临床上治疗疾病时,过于使用辛热燥火之品,也可耗伤元气,故说“壮火食气”。

  “少火生气”,指生理之火、平和之火,有滋生元气,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作用。在正常情况下,少火藏于脏腑之内,具有温煦脏腑的作用,是为人身之阳气。例如,肾阳虚弱,就易造成命火不生脾土,而引起脾土虚弱。《医学正传》说:“少火生气,谓滋生元气,盖火不可无,亦可少而不可壮也,少则滋助真阳,壮则烧灼乎元气。”这就具体指出了“少火”和“壮火”的不同功用。

  【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这两句医学谚语出自《灵枢?营卫生会篇》。书上说:“血者,神气也,故血与气,异名同类焉,故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意思是,血液耗损过度的人,不宜再去发汗。汗出过多的人,也不可再耗损其血。

  “夺血者无汗”,指心主血,汗为心之液,汗血皆同源。所以《伤寒论》认为亡血者、失精者、衄者、疮者皆忌重剂发汗之品,就是本“夺血者无汗”之理而来。

  “夺汗者无血”,指出汗过多,或者津液耗损的病人,不要再伤其血分,因津液皆源于血液,否则,必然加重病情。成无己注《金匮》时说:“水竭则无血。”若汗出过多的病人,再度使用刺血疗法或投以伤血之剂,必然会引起伤津脱液之变。

  【脏寒生满病】

  “脏寒生满病”,这句医学谚语出自《素问?异法方宜论》。经说:“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藏(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炳,故灸炳者,亦从北方来也。”由此说明,北方高寒地带杀厉之气损伤内脏,易成胀满之病。治以火灸之法,宜用温阳祛寒之品。

  鼓胀之病亦属满病,其症多表现为腹部胀大,绷急如鼓,自觉胀满。鼓胀腹满的原因很多,但“脏寒生满病”则主要是说寒胀之症、水臌之症等。凡阴症必寒,寒症多虚,若因谷食不化,小便不利,脾之阳气不能运化水湿,浊阴不降,累及肾阳受伤,阻于肺所主之皮里膜外,肺卫之阳气皆伤,水气不得发越,则形成胀满之病。可见“脏寒生满病”之病理仍然关系到肺、脾、肾三脏,其病发于中年以上,由日积月累而来,其症必有虚寒之候,其治必用温阳之法。

  【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这两句医学谚语出自《黄帝内经》。有胃气则生,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经说:“脉弱以滑,是有胃气,命曰易治。”无胃气则死,见于《素问?平人气象论》。经说:“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则死。”由此可见,人体以胃气为本。胃气的强弱,关系到人体的盛衰;胃气的有无,更关系到人体的生死。

  所以,在诊治疾病时,可以通过胃气来推测疾病的预后。原文有两种含义:一是人体在疾病中,如脉弱以滑,则是有胃气的表现,疾病治疗就比较容易。二是正常人的脉象是受气于胃的,所以有胃气的脉称之为常脉,人的脉象如果没有胃气,说明病情比较严重,治疗就较难。故《望诊遵经》说:“诊脉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谚语中的中医药理知识

  不要虚胖,但求实壮。 表壮不如里壮。

  小孩不蹦,必定有病。有钱难买老来瘦。

  百病从口入,病从虚处发。感冒是百病之母。

  裤带越长,寿命越短。 英雄只怕病来磨。

  小病不治,大病难医。新病好医,旧病难治。

  白露切勿露,免得着凉又泻肚。衣服常洗换,强如上医院。

  牙不剔不稀,耳不掏不聋。 苍蝇嗡嗡叫,疾病快来到。

  遇事不恼,长生不老。不气不愁,活到白头。

  蔬菜是个宝,赛过灵芝草。能忍者长寿。

  (常山)吃面多喝汤,免得开药方。 机器不擦要生锈,卫生不讲要短寿。

  常洗衣服常洗澡,常晒被褥疾病少。三分医,七分养,十分防。

  出汗不迎风,跑步莫凹胸。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

  常常晒太阳,身体健如钢。常开窗,透阳光;通空气,保健康。

  日光不照临,医生便上门。入厨先洗手,上灶莫多言。

  饮前洗手,饭后漱口。饭前一碗汤,气死好药方。

  饭后一百步,强如上药铺。运动好比灵芝草,何必苦把仙方找。

  人怕不动,脑怕不用。早起做早操,一天精神好。

  饭后散步,不进药铺。拍打足三里,胜吃老母鸡。

【谚语中的中医药理知识】相关文章:

中医养生谚语08-17

中医养生的经典谚语04-12

谚语中养生保健知识04-15

学习台风谚语中的科学知识08-18

夏季中医养生谚语08-14

中医养生保健谚语推荐08-15

知识与智慧的谚语08-17

生活中的谚语经典08-07

生活中的经典谚语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