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清明节习俗谚语

时间:2021-04-03 19:52:25 谚语 我要投稿

2017年清明节习俗谚语大全

  导语: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下面是语文迷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清明节的习俗谚语大全,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2017年清明节习俗谚语大全

  关于清明节的习俗谚语:

  1、 清明北风十天寒,春霜结束在眼前。

  2、 清明不拆絮,到老没成器。

  3、 清明不带柳,来生变黄狗。

  4、 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

  5、 清明不怕晴,谷雨不怕雨。

  6、 清明断雪,谷雨断霜。

  7、 清明断雪不断雪,谷雨断霜不断霜。

  8、 清明谷雨,寒死老鼠;小满立夏,寒死老郎爸。

  9、 清明刮动土,要刮四十五。

  10、 清明刮了坟头土,沥沥拉拉四十五。

  11、 清明嫁九娘,一去不还乡。

  12、 清明冷,好年景。

  13、 清明螺,抵只鹅。

  14、 清明南风,夏水较多;清明北风,夏水较少。

  15、 清明难得晴,谷雨难得阴。

  16、 清明暖,寒露寒。

  17、 清明起尘,黄土埋人。

  18、 清明前挂金钱,清明后挂铜钱。

  19、 清明前后寒十天。

  20、 清明晴,六畜兴;清明雨,损百果。

  21、 清明晒得杨柳枯,十只粪缸九只浮。

  22、 清明无雨旱黄梅,清明有雨水黄梅。

  23、 清明无雨少黄梅。

  24、 清明雾浓,一日天晴。

  25、 清明响雷头个梅。

  26、 清明要晴,谷雨要淋。谷雨无雨,后来哭雨。

  27、 清明一吹西北风,当年天旱黄风多。

  28、 清明宜晴,谷雨宜雨。

  29、 清明有霜梅雨少。

  30、 清明有雾,夏秋有雨。

  31、 清明雨星星,一棵高粱打一升。

  32、 清明早,小满迟,谷雨种棉正适时。

  33、 阴雨下了清明节,断断续续三个月。

  34、 雨打清明节,干到夏至节。

  35、 雨打清明前,春雨定频繁。

  36、 雨打清明前,洼地好种田。

  37、 二月清明一片青,三月清明草不生。

  38、 三月清明不用忙,二月清明早下秧

  39、 春分有雨到清明,清明下雨无路行。

  40、 交春落雨到清明,清明落雨无日晴。

  41、 春分雨不歇,清明前后有好天。

  42、 清明前后一场雨,强如秀才中了举。

  43、 春雷日日阴,半晴半雨到清明。

  44、 清明风若从南起,预报田禾大有收。

  45、 清明晴鱼上高坪,清明雨鱼埤下死。

  46、 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

  47、 清明不插柳,死后变黄狗 清明不戴柳,红颜变白首。

  48、 清明前后,点瓜种豆。

  49、 植树造林,莫过清明。

  50、 栽树不过清明节,栽松不让春晓得。

  51、 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种莫迟延。

  关于清明节的习俗大全:

  斗鸡

  古代清明盛行斗鸡游戏,斗鸡由清明开始,斗到夏至为止。我国最早的斗鸡记录,见于《左传》。到了唐代,斗鸡成风,不仅是民间斗鸡,连皇上也参加斗鸡。如唐玄宗最喜斗鸡。

  蚕花会

  蚕花会“蚕花会”是蚕乡一种特有的民俗文化,过去清明节期间,梧桐、乌镇、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项民俗活动。其中以洲泉的马鸣庙和青石的双庙诸的蚕花会最为精彩隆重。马鸣庙位于洲泉镇西,在当地有“庙中之王”之称,每年蚕花会人山人海,活动频繁,有迎蚕神、摇快船、闹台阁、拜香凳、打拳、龙灯、翘高竿、唱戏文等十多项活动。这些活动有的在岸上进行,绝大多数在船上进行,极具水乡特色。近几年乌镇香市活动中的蚕花会,仅有迎蚕神、踏白船、翘高竿等几个项目,大有潜力可挖。

  拔河

  早期叫“牵钩”“钩强”,唐朝始叫“拔河”。它发明于春秋后期,开始盛行于军中,后来流传于民间。唐玄宗时曾在清明时举行大规模的拔河比赛。从那时起,拔河成为清明习俗的一部分。

  踏青

  清明时节,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介绍说,清明通常在农历三月前后,恰是大地春回的时节。经历了一个漫长寒冬之后,人们纷纷走出居室,来到户外探寻春天的气息——或在田野踏青,或在郊外放风,这些郊游活动便被称为“踏青”。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

  传说,在很早以前就有清明踏青这一活动了。据《旧唐书》记载:“大历二年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可见,踏青春游的`习俗早已流行。杜甫有“江边踏青罢,回首见旌旗”的诗句。到了宋代,踏青之风盛行。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就极其生动地描绘出以汴京外汴河为中心的清明时节的热闹情景。在这一画卷,画面人物就达 550多人,牲畜50余头,船20多艘,车、轿20多乘。清明踏青之盛况,可见一斑。

  赵之珩表示,由于全国各地春天到来的时间不一,因而踏青节也就有先有后。农历二月二为福建一带的踏青节,三月三为陕西一带的踏青节。北京、东北由于春来得特别迟,到了五月初五才开始踏青。由于踏青是一项有意义的习俗,因此代代流传。

  插柳

  据说,插柳的风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阴。

  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原来中国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为三大鬼节,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人们为防止鬼的侵扰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响,人们认为柳可以却鬼,而称之为“鬼怖木”,观世音以柳枝沾水济度众生。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说:“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自然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汉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李白有词云:“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古代长安灞桥两岸,堤长十里,一步一柳,由长安东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别,折柳枝赠别亲人,因“柳”与“留”谐音,以表示挽留之意。这种习俗最早起源于《诗经.小雅.采薇》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离别赠柳来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天中摇曳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折柳赠别”就蕴含着“春常在”的祝愿。古人送行折柳相送,也喻意亲人离别去乡正如离枝的柳条,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发芽,好像柳枝之随处可活。它是一种对友人的美好祝愿。古人的诗词中也大量提及折柳赠别之事。唐代权德舆诗:“新知折柳赠”,宋代姜白石诗:“别路恐无青柳枝”,明代郭登诗:“年年长自送行人,折尽边城路旁柳。”清代陈维崧词:“柳条今剩几?待折赠。”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曲,也会触动离绪。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其实,柳树可以有多方面的象征意义,古人又赋予柳树种种感情,于是借柳寄情便是情理中之事了。

  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人们踏青时顺手折下几枝柳条,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编成帽子戴在头上,也可带回家插在门楣、屋檐上。谚语有“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的说法,说明清明折柳在旧时是很普遍的习俗。据说柳枝具有辟邪的功用,那么插柳戴柳不仅是时尚的装饰,而且有祈福辟邪之效了。清明插柳也可能跟过去寒食节以柳枝乞取新火的的习俗有关。今天看来,随意折取柳枝是对树木的一种损害,是不宜提倡的。

  扫墓祭祖

  中国历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为习俗。唐朝之后,寒食节逐渐式微,于清明节扫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续不断的节俗传统。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诗云:"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死离别处。冥漠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宋朝诗人高菊卿也曾于一诗中描写道:"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一滴何曾到九泉!"就是到了今天的社会,人们在清明节前后仍有上坟扫墓祭祖的习俗: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于坟前上香祷祝,燃纸钱金锭,或简单地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

【清明节习俗谚语】相关文章:

清明节的习俗谚语03-17

各地不同清明节谚语习俗09-27

关于习俗的谚语07-10

2017年清明节的习俗谚语大全04-05

民间习俗经典谚语大全05-06

关于家乡习俗的谚语06-14

有关小寒的谚语及习俗09-26

有关春天习俗的谚语04-27

大暑习俗及农事谚语大全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