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运动的快慢教案

时间:2024-08-17 07:09:40 语文迷 我要投稿

运动的快慢教案实用(6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运动的快慢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运动的快慢教案实用(6篇)

运动的快慢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观看多媒体视频,知道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理解速度的概念。

  2.在教师的指导下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通过比较物体的运动图片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

  4.在粗略研究变速直线运动时,能用平均速度描述物体运动快慢,能用v=s/t计算。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1)对速度概念的理解。

  (2)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

  2.难点:对速度概念的理解及利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具

  多媒体、视频文件。

  教学过程

  回顾思考

  1.宇宙中一切物体都在 , 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

  2.物体 随时间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3.要描述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先选定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作为标准的物体叫_____。

  4.判断一个物体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与我们所选的 有关,选不同的 ,对物体的运动描述就有可能不同。这就是物体运动和静止的。

  5.长度的基本单位是 ,与千米(km)的换算关系是:1km= m。时间的基本单位是 ,与小时(h)、分(min)的换算关系是:1h=_____min,1min=_____s。

  导入新课

  1.多媒体导入

  观看“繁忙的公路”视频并提问:公路上行驶的车与行人有什么异同点?

  引导学生回答出:相同点是车和行人都在运动,不同点是车运动得快而人运动得慢。说明运动有快有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运动的快慢”。

  2.问题导入

  同学们,我们上体育课进行过跑步比赛吗?谁跑得比较快?教师找出两名同学到教室前面进行一次跑步比赛。

  引导学生分析:你是如何判断谁跑得快的。

  教师:今天我们就研究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进行新课

  探究点一 速度

  1.判断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教师:请同学们观看学校田径运动会上百米决赛的盛况。(学生观看多媒体播放视频。)

  提出问题:

  (1)在比赛过程中,如何判断谁跑得快?

  (2)赛后,裁判员是怎样计算成绩的?这两种方法一样吗?

  学生思考交流、回答

  从观众角度判断:时间相同,通过路程长的运动快。

  从裁判角度判断:路程相同,所用时间短的运动快。

  归纳:比较物体运动快慢必须考虑路程、时间两个因素。

  即:

  (1)时间相同,比较路程;

  (2)路程相同,比较时间。

  2.速度的定义

  教师:通过同学们的分析,我们已经知道在路程相同的情况下,通过比较时间的长短来判断运动的快慢;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通过比较路程的长短来比较运动的快慢。请同学们继续关注下面的问题:如果学校百米赛跑冠军的成绩是12.8秒,五千米赛跑冠军的成绩是18分25秒,那么路程和时间都不相同时,我们应该怎样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呢?

  引导学生分析:根据前面的方法,可以比较他们一段相同路程内的时间或比较他们一段相同时间内的路程。

  相同的路程,用的时间越少,运动得越快,需要我们进行一下思维转换,所以我们可以比较他们在1秒内运动的路程。

  教师:请同学们分别计算他们在1s内的路程。

  (学生演算,教师巡视。)

  (1)百米赛跑冠军:

  100m/12.8s≈7.81m/s。

  (2)五千米赛跑冠军:

  5000m/1105s≈4.52m/s。

  教师:在物理学中物体运动的快慢用速度表示。同学们刚才求出的就是两名运动员各自的速度,那么什么叫做速度呢?

  引导学生分析:刚才计算的是1s内运动员跑的路程,所以速度等于1s内运动物体通过的路程。

  教师:这两个速度是怎样计算出来的?

  引导学生分析:速度是用路程除以时间计算出来的。

  教师:在物理学中,把路程与时间之比叫速度。

  3.速度的公式

  教师:在以前的学习中,同学们肯定已经注意到,每一个物理量都有自己的符号,物理学中,路程用“s”表示,时间用“t”表示,速度用“v”表示,如果一个运动物体在“t”时间内运动的路程是“s”,那么这个运动物体的速度该如何表示呢?请大家写出速度的表示式。

  引导学生分析得出:v=s/t。

  教师:这就是速度、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式,即速度的公式。

  引导学生分析得出:v=s/t的变形公式s=vt、t=s/v;其中当s一定时,t越小,v越大;当t一定时,s越大,v越大,符合我们前面判断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4.速度的单位

  教师:像v=s/t,由两个物理量的比值得到一个新的物理量的定义方法,我们称之为比值定义法,那么速度的单位是什么呢?

  引导学生分析:根据速度的公式可以看出速度等于路程除以时间,所以速度的单位由路程的单位和时间的单位组成。如果路程的单位用米(m),时间的单位用秒(s),速度的单位就是米每秒(m/s)。

  教师:在国际单位制中,路程的基本单位是米(m),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速度的基本单位就写成m/s,读做“米每秒”。

  教师:根据教材第20页“小资料”中一些物体运动的速度,说出表中哪个物体运动得最快,哪个物体运动得最慢,人步行和骑自行车时的运动速度分别是多少。

  引导学生分析:

  (1)因为同步卫星的速度最大,蜗牛爬行的速度最小,所以同步卫星运动得最快,蜗牛爬行得最慢。

  (2)人步行的速度约为1.1m/s,人骑自行车的速度约为5m/s。

  教师:人步行的速度约1.1m/s,它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它表示人步行时1s前进的路程约1.1m。

  (教师再说出两个速度,学生回答它表示的物理意义。)

  教师:同学们已经了解的“m/s”是速度的基本单位,在交通运输中速度还常用“km/h”作为单位,它应该怎样读?

  引导学生分析:“km/h”中的“h”应该是“小时”,所以可以读做“千米每小时”。

  教师:m/s和km/h都是速度的单位,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请同学们看下面的`问题:火车的速度是72km/h,汽车的速度是30m/s,是火车运动得快还是汽车运动得快?

  引导学生分析:要比较两车谁运动得快,就要比较两车速度的大小,要比较两车速度的大小,先要统一速度的单位。

  引导学生分析:可以把km/h换算成m/s。1km就是1000m,1h就是3600s,1km/h=1000m/3600s=(1/3.6) m/s。等量代换以后,进行计算就可以将km/h换算成m/s。

  如:72km/h=72×(1/3.6) m/s=20m/s。

  引导学生分析:也可以将m/s换算成km/h,得出1m/s=3.6km/h。

  如:30m/s=30×3.6km/h=108km/h。

  教师:单位统一以后就可进行比较。可以看出是火车运动得快还是汽车运动得快?

  汽车的速度比火车的大,所以汽车运动得快。

  教师:从我们刚才进行的单位换算的过程中,谁能总结出单位换算的一般规律呢?

  引导学生分析:第一步,数值和单位分离;第二步,等量代换;第三步,进行计算。

  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出两个单位间的换算关系:1m/s=3.6km/h。

  教师展示练习,并指导学生完成:

  5m/s=18km/h

  36km/h=10m/s

  (播放限速交通标志牌幻灯片)

  教师:我们坐车在路上行驶时,经常见到如图所示的标志牌,它表示什么意思呢?谁来说一下?

  学生:它表示汽车经过这段路程时,速度不能超过40km/h。

  教师:很好,限速标志牌提示我们行驶的最大速度,如果超出,很容易发生交通事故,所以我们要自觉遵守交通法规,争当模范公民。

  探究点二 匀速直线运动

  1.匀速直线运动

  教师: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教材第21页“想想议议”中的内容,比较甲图和乙图中汽车的运动情况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分析:甲图中汽车在每个10s内通过的路程都是一样的,它的速度不变化,运动的路线是直的。

  乙图中汽车在每个10s内通过的路程不一样,它的速度是变化的,运动的路线也是直的。

  教师:我们把类似于甲图中汽车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类似于乙图中汽车的运动叫变速直线运动。那么,什么叫做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呢?

  引导学生分析:物体沿直线且快慢(或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做直线运动时若相等的时间内通过路程不相等,这样的运动叫做变速直线运动。

  教师:在平直的轨道上行驶的列车可以近似地看成做匀速直线运动,但常见物体的运动大多是变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请同学们归纳一下匀速直线运动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分析: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1)匀速直线运动是运动状态不变的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2)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物体的运动方向和运动快慢都保持不变。

  (3)在任一时刻和任一段路程内,速度都是相等的。

  2.平均速度

  教师: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时,速度有时快,有时慢,怎样描述它的运动情况呢?

  引导学生分析:变速直线运动比匀速直线运动复杂,在不要求很精确,只粗略研究的情况下,也可以用公式v=s/t计算变速直线运动物体的速度,不过这样求得的速度v表示的是物体在时间t内通过路程s的平均快慢程度,这样算出来的速度叫平均速度。日常生活中说的速度,多数情况下指的就是平均速度。

  结论:

  (1)平均速度是指物体在一段时间或一段路程内运动的平均快慢程度;

  (2)求平均速度时,只能用v=s/t,即由总路程除以总时间得出。

  教师:同学们自己分析一下教材第21页例题,学会使用公式v=s/t及变形公式s=vt、t=s/v解决简单的运动学问题,在练习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解题过程的规范性,并养成先分析题意,再规范做题的好习惯。

  教师:展示学生的答题情况并总结归纳答题规范。

  (1)计算过程中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不能只写公式和数字,数字后面要带单位。

  (2)物理量的符号、单位书写要规范。

  ①物理量符号与单位符号不能混淆。

  ②注意区分字母的大小写。

  ③同类物理量用同一字母加角标来表示,例如v1、v2、t1、t2、s1、s2等。

  例题讲解:(学生先练习,若有问题,教师补充讲解)

  例.如图所示是一位摄影爱好者用频闪摄影技术拍摄的一张照片,清晰地记录了网球被击出后某一段的运动轨迹。已知此次摄影的闪光频率(每秒钟得到影像的次数)为100赫兹,网球的直径约为6cm,现将一条刻度尺放在照片上来估测网球的运动速度。由图可知,网球从A位置运动到B位置所用的时间是________s,网球在AB段运动的平均速度约为________sm/s。

  解析:由此次摄影的闪光频率为100赫兹可知,闪光1次所用的时间为0.01s,网球从A位置运动到B位置共闪光了5次,所用的时间为0.01s×4=0.04s。由题图可知,网球直径图长3mm,代表实际直径6cm,说明刻度尺上每1mm代表的实际长度是2cm,则网球从A到B运动40.0mm代表的实际距离为2cm×40.0=80cm=0.8m,网球在AB段的平均速度为v=s/t=0.8m/0.04s=20m/s。

  答案:

  0.04

  20

  课堂小结

  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

  一种是在相同的时间内,比较物体经过的路程,经过路程长的物体运动得快;另一种是在物体运动相同路程的情况下,比较所用的时间,所用时间短的物体运动得快。

  2.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物体通过的路程除以所用的时间,用公式v=s/t表示。

  3.在变速直线运动中,常用平均速度v=s/t来粗略地描述运动的快慢。

  布置作业

  教材第22页“动手动脑学物理”第1至4题。

运动的快慢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描述所观察现象主要特征,具有初步观察能力。

  (2)通过速度概念的学习,让学生体验类比的研究方法,并学会去描述生活中某一个量的快慢。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活动中增强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具有初步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公式。

  难点:速度概念的建立以及用类比的方法去描述生活中某一个量的快慢。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学生活动】小游戏:传递国旗,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把国旗传递得快?(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教师指出学习的新课题,并引导学生小结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二、进入新课,科学探究

  (一)学生观看动画:比较运动快慢有几种方法?

  总结:一种方法是:在相同时间内看物体运动路程的长短来比较快慢,路程长则比较快,路程短则比较慢;另一种方法是:物体运动路程相同,看运动时间的长短比较快慢,所用时间短则比较快,所用时间长则运动慢。

  【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观察两物体下落的快慢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有一个感性认识。)

  (二)问题:如果物体运动时所用的时间和通过的长度都不相等,又该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呢?

  讨论:运动员用10s跑了100m,汽车在2h内行驶了72km,那运动员和汽车哪个快呢?

  活动:师生总结;学生讨论;师生讨论得出结论。如果时间和路程都不相等,的确不容易比较,但我们是否可以认为让它们的路程或时间相等呢?

  【总结过程】(1)让它们的时间相等: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谁大,谁运动得就快,谁小,谁运动得就慢。

  (2)让它们的路程相等:比较单位路程内通过的时间,谁大,谁运动得就慢,谁小,谁运动得就快。

  (3)统一标准:将不同时间转化为相同时间,再通过比路程的大小来比较物体运快慢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比较速度的方法,发现统一标准的重要性,为后面引出速度概念做准备。)

  三、速度概念的建立

  1.物理学中也是用这种方法来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这个物理量叫速度。

  2.学生自学教材p19-p20思考速度的物理意义、定义、公式、单位等。

  意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定义:把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

  公式:用符号表示为v=s/t。

  单位:路程的单位是米(m),时间的单位是秒(s),则速度的单位就是米/秒,即m/s或m.s-1。

  常用单位是km/h或km.h-1。

  单位换算:1m/s=3.6km/h

  (设计意图:学习以物体运动的'路程与时间的比值来定义物理概念的科学思维方法。)

  四、速度的应用

  1.一些物体的速度,练习:速度的单位换算-典型例题。

  2.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一些物体的速度,让学生了解速度计,并知道标志牌上数据的含义。

  3.例题练习:一辆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司机看见路边的一块指示牌如右图,此时车速为100km/h,这辆车违章了吗?他以这样的速度到达上海至少需要多少时间?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理解速度的物理意义,学会用速度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五、匀速直线运动

  【播放视频】学生观看视频,找出过山车、电梯上的人、火箭在运动上不一样的地方。

运动的快慢教案 篇3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上一节讲述的是“运动的描述”,通过这一节学生知道了“什么是运动”,而本节课教材通过“想想议议”栏目提出问题(“哪些方法可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引入课题,并且学生讨论总结后直接得出速度的定义及计算公式,这样安排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在小学数学课中,学生学习过计算速度和路程的问题,对这些知识并不陌生,初中物理从简单的运动开始,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来逐步展开对物理的学习。

  二、学生分析

  中学生对速度、路程等物理概念都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学生对本节课还是喜欢物理又害怕难,喜欢的是以前接触过速度的计算,怕的是利用物理公式解决速度问题还是第一次,特别是数学底子薄的学生。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加强自信显得特别的重要。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喜欢看鲜明、生动、不平常的现象的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目标: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4、粗略研究变速直线运动,能用平均速度描述直线运动的快慢。

  四、重点难点

  重点:建立速度的概念和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方法。

  难点:应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五、教学方法

  1、观察比较法:通过对生活当中实际事例的比较,理解速度的概念和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

  2、练习法:通过学生练习,学会应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和速度单位的换算。

  六、教学程序设计

  (一)课题引入

  通过多媒体展示“20xx年奥运会上刘翔夺冠”的实录引入课题。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具体事例导入课题,更具有吸引力,效果要比教材“想象议议”引入更好。

  教师提问:刘翔用了12秒88跑完了110米,你们想知道他有多么快吗?

  (二)新授课程

  1、首先学生看教材“想想议议”栏目中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充分讨论。教师也可以提出以下问题,以启发学生的思路。

  蜗牛在地面沿直线爬行、自行车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飞机在空中沿直线飞行,他们的运动情况有何区别?

  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他们运动的快慢不一样”。然后让学生继续讨论:生活中怎样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呢?待充分讨论后,师生共同归纳出几个办法。

  (1)相同时间内,通过路程远的运动的快。如,二人同时同地出发,走在前面的运动的快。

  (2)相同的路程,所用时间短的运动得快。如,百米赛跑,先到终点的运动的快。

  (3)时间、路程都不相同时,1s内通过路程远的运动的快。

  从而引入速度的概念,引入时应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学生对速度的认识:

  (1)物理意义

  (2)定义

  (3)公式

  (4)国际单位、常用单位

  然后指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图1.3-2,认识汽车的速度表。让学生阅读小资料,了解一些物体运动的速度。并让学生进行单位换算练习,如:

  1m/s=XXkm/h;5m/s=XXkm/h;72km/h=XXm/s

  2、在生活中,做机械运动的物体的运动情况相同吗?机械运动时怎样分类的?哪类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想想议议”,学生会发现,甲图中的汽车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运动的路线是直线,乙图中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运动的路线也是直线。在此基础上,引出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还应让学生了解,物体做直线运动时,若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这样的运动叫变速直线运动,可以用公式v=s/t计算出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平均速度。

  3、讲解教材中的例题,学会使用公式v=s/t及变形公式s=vt、t=s/v解决简单的问题。在练习过程中,应规范学生的解题过程。养成先分析,在解题的良好习惯。

  4、小结:新授课后,组织学生讨论“是否还有疑点?”,并对本节课做简单的总结。

  5、完成达标测试,展示答案,集体纠正。

  6、作业布置

  动手动脑学物理

  七、板书设计

  运动的快慢

  一速度二匀速直线运动

  1、物理意义1概念

  2、定义2变速直线运动

  3、公式:v=s/t3平均速度

  4、单位:1m/s=3.6km/h

  八、教学效果

  本节通过教材及身边的实例,科学、规范的引入速度的概念。通过这样的学习过程,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素的概念,同时也提高了运用数学工具处理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领悟了建立速度概念的思想方法。对于速度的公式进行计算大部分学生能完成并掌握,但解题时过程不规范还应课下加强训练。

运动的快慢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理解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学习观察现象,学会从现象中分析归纳出物理规律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联系生活实际,知道物理来源于生活,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学情分析

  1、学生是初二年级学生;小学已经接触过有关运动的知识;

  2、学生为初中的孩子,对物理学的好奇心强,具有较强的探究欲望;

  3、学生有过较多的小组合作经验;

  4、学生已经学过运动的描述;

  5、学生能够物体运动的快慢进行简单的比较;

  6、学生在平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已经接触到过一些有关速度的计算。

  重点难点

  重点:

  1.速度概念的理解。

  2.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

  难点:

  速度概念的理解,利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

  引入课题:图片引入。

  生活中我们是怎样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呢?

  1、百米短跑中以什么为标准来确定冠军的?

  2、小时候做游戏,比较谁跑得快,往往是喊“预备!跑!”然后两人从同一起点跑,怎样判定谁获胜?

  活动2【讲授】进行新课

  一、比较运动的快慢

  1、相同的路程比时间,谁用时短,谁快!

  2、相同的时间比路程。谁通过路程多,谁快!

  若路程不相同,时间也不相同时,那如何去比较运动的快慢呢?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

  二、速度

  1、意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 定义: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也就是路程与时间的比值)

  3、公式:速度= 路程/时间

  V= s/t

  回忆:我们学习了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谁还记得长度和时间的国际主单位?

  根据这两个单位我们可以得到速度的单位,谁知道呢?

  s——路程 ——米(m)

  t——时间 ——秒(s)

  v——速度 ——米/秒(m/s)

  ⒋、单位:

  ⑴国际单位:米/秒,符号m/s或m·s-

  ⑵常用单位:千米/小时,符号为km/h或km·h-

  ⑶换算关系:1m/s=3.6km/h

  讲解单位换算:(见课件)

  练习

  (1)18 km/h =XXm/s

  (2)15 m/s=XXkm/h

  规范解题:

  例题1.20xx年刘翔110米栏夺金,成绩是12,92s,问这项纪录的运动速度是多少?如果一辆行驶中的摩托车的速度表指示为与速度是30km/h,哪一个速度比较大

  已知:s1=110m,t1=12.91s,v2=30km/h

  求:v1

  解:v1=s1/t1=110m/12.91s=8.52m/s

  V2=30km/h=30×(1000/3600)m/s=8.3m/s

  答:刘翔的运动速度比摩托车的大。

  强调解题过程

  注意:

  1、解题过程要写出所依据的公式,把数值和单位代入时,单位要统一。

  2、要有必要的文字说明。

  3、计算过程和结果都应带单位。

  (大屏幕出示)

  下表记录了两辆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时,在相同的时间内所通过的路程:

  时间/s

  10

  20

  30

  40

  小车1通过的路程/m

  300

  600

  900

  1200

  小车2通过的路程/m

  200

  450

  750

  1200

  指导学生探究小车1和小车2的速度变化

  总结:在相等的时间通过的路程都相等的运动我们把它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三、匀速直线运动:

  1、定义:物体沿直线,速度(快慢)不变的运动。

  2、特点:

  (1)运动路径是直线;

  (2)运动的快慢程度不变。即: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均不发生改变

  四、变速运动:

  1、定义:物体运动速度或方向时刻改变的运动。

  物体做变速运动时,速度有时快,有时慢,怎样描述它的运动情况呢?用平均速度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2、平均速度:

  在变速运动中,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得出的速度叫平均速度。

  V=s/t 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

  例题6:小明在跑百米时,前50 m用时6 s,后50 m用时7s,小明前、后50 m及百米全程的平均速度各是多少?

  前50m平均速度:

  后50m平均速度:

  全程时间:

  全程平均速度:

  50m

  答:小明前、后50 m及百米全程的平均速度分别为8.3 m/s、7.1 m/s和7.7 m/s。

  7s

  50m

  6s

  13s

  100m

  8.3m/s

  7.1m/s

  7.7m/s

  求变速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一定要明确路程和时间的对应关系。即使是同一运动过程的不同部分的平均速度也可能不同。

  想想议议:

  我们在媒体上常常可以看到“两地车程1小时”之类的说法,请你说说“车程”一词在这里的含义。

  这里的“车程”指的是汽车行驶的路程,就是从出发到目的地所用的时间。

  活动3【讲授】归纳小结

  第三节运动的快慢

  一、比较运动的快慢

  1、相同路程比时间

  2、相同时间比路程

  二、速度

  1、物理意义及定义

  2、公式:v=s/t

  3、单位:1m/s = 3.6 km/h 1km/h=1/3. m/s

  4、规范解题:

  三、匀速直线运动

  四、变速运动

  平均速度: v =s/t

  活动4【练习】随堂练习

  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有多种:

  A、比较相同时间内通过路程的多少;

  B、比较通过相同路程所用时间的多少;

  C、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那么:

  (1)在进行百米赛跑时,观众认定跑在前面的人运动得快,采用的是上述XX方法

  (2)裁判员认定到达终点计时少的人运动得快,采用了上述XX方法;

  (3)物理学中比较运动快慢采用了上述 XX方法。

  2、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基本单位是XX,读作 XX,速度用符号XX表示;日常生活中速度的常用单位是XX,读作XX。

  以下关于速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的物理量

  速度是表示物体通过路程长短的物理量

  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速度大的物体,运动的路程一定远

  3、自行车正常行驶的速度约为18km/h,合XXXm/s,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XXX。

  4、一辆火车作匀速直线运动,在5s内通过的路程为150m,它在前2s内的速度为___m/s,通过的路程为___m。

  活动5【作业】布置作业

  短跑运动员5秒跑了50米,羚羊奔跑速度为20米/秒,汽车的速度是54千米/小时,三者速度从小到大的排列顺序是( )

  A、汽车,羚羊,运动员

  B、羚羊,汽车,运动员

  C、运动员,汽车,羚羊

  D、运动员,羚羊,汽车

运动的快慢教案 篇5

  【教材简析】

  前一课观察物体在斜面上运动情况的活动,学生发现了物体在斜面上会静止、滑动或滚动,也会留意到斜面上物体的运动有快有慢。本课和下一课就引导学生研究运动快慢的问题。人们通常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本课指向的是比较相同距离内运动的快慢,探索板块的设计思路为:首先,告知不同动物运动完相同距离所需的具体时间,比较快慢;接着,在两条一样长的轨道上比较物体运动快慢;最后,在同一条轨道上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三个探索活动都指向“运动相同距离,所用时间短的,运动快”,但具体操作方法和工具使用的维度是层层深入的:激活经验---限定长度、同时运动---限定长度、秒表计时。

  【学情分析】

  人们通常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三年级的学生虽然没有学习过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但基于体育活动的参与和生活经验的积累,他们面对限定相同距离或者相同时间条件下的具体情境时,绝大多数学生能准确判断谁快谁慢。本课需要我们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工具进行测量,指导学生思考更全面、表述更严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运动相同的距离,可以用比较运动时间的方法来比较运动快慢:用时短,运动快;用时长,运动慢。

  科学探究目标

  1.应用“相同距离比时间”的方法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

  2.利用秒表测量物体的运动时间。

  科学态度目标

  1.感受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乐趣。

  2.愿意跟同伴合作探究,能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以事实为依据,开展交流研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感受用秒表计时来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准确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应用“相同距离比时间”的方法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

  难点:利用秒表测量物体的运动时间。

  【教学准备】

  教师:学生实验材料一套、教学课件

  小组:直线跑道(长于两米为宜)、小球(运动速度不同)、秒表、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2分钟)

  1.出示汽车、自行车、行人在一座大桥上行进的图片

  提出问题:不同的物体运动有快有慢,怎么比较物体的运动快慢呢?

  (预设1:相同距离内比较运动的快慢;预设2:相同时间内比较运动的快慢)

  二、探索:判断运动的快慢(预设30分钟)

  1.探索活动1:

  (1)出示动物王国的100米跑步竞赛成绩的图片。

  (2)学生根据图表,将动物按照快慢排列名次。

  (3)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上(提醒按从快到慢的顺序填写动物的编号和奔跑100米所需的时间)。

  (4)全班交流排序结果和排序方法。

  (5)小结:六种动物都奔跑100米(相同距离),所需时间短的运动的快;所需时间长的运动的慢。

  2.探索活动2:

  (1)出示两个不同的小球、两条相同的轨道(具有一定的坡度)的实物或图片。

  (2)提问:在两条一样长的轨道上,怎样比较这两个小球的运动快慢?

  (3)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

  (4)完善比较方法:以轨道的最高处为起点,以轨道的最低处为终点,拿着两个小球摆放在起点处同时轻轻松手,让它们自由滚落,观察哪个小球运动到终点。

  (5)小组合作探究,比较小球运动的结果。

  (6)小结:运动相同的距离,同时开始运动,先到终点的,运动所需的时间短,运动的快;后到终点的,运动所需的时间长,运动的慢。

  3.探索活动3:

  (1)出示两个不同的小球、一条轨道(具有一定的坡度)的实物或图片。

  (2)提问:在一条轨道上,怎么比较不同小球的运动快慢?

  (3)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

  (4)全班不断补充完善:借助秒表,小组同学分工合作,重复测量两个小球分别自由滚完这条轨道所用的时间,记录下数据,再进行比较。

  (5)学生分组实验

  (6)学生交流,得出实验结论。

  三、研讨:总结归纳(预设2分钟)

  1.提问:通过今天学习,你能回答怎样在相同距离内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吗?

  2.引导学生归纳:运动相同的距离,可以用比较运动时间的方法来比较运动快慢:用时短,运动快;用时长,运动慢。

  四、拓展(预设6分钟)

  1.测量得到了不同的数据,应该选择哪一个数据呢?

  2.实验数据的选择有取众数(选出现频率最高的数)、取中位数(选按大小排位居中的数)、取平均数(所有数据相加后,除以个数)等三种方法。

  3.在三年级阶段,最适合学生的方法是取中位数,即先让学生将3个数据按大小排列,选择排位中间的数

  【板书设计】

  5.比较相同距离内运动的快慢

  用时短 运动快

  用时长 运动慢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1.用于探索活动1的记录,按从快到慢的顺序将六种动物的编号和所需时间的数值填进表格。

  2.用于探索活动3的记录,在相应的格子里记录小球颜色、运动所用的时间及选择的数据,最后比较数据,填写结论。

  【作业设计】

  1.体育课上50米赛跑,运动最快的是( )

  A.小明用了10秒

  B.小丁用了8秒

  C.小红用了9秒

  2.运动相同的距离,运动所需的时间( ),运动得快;运动所需的时间长,运动得( )。

运动的快慢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用速度、平均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能用速度和平均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知道匀速和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初步体会描述运动快慢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

  二、教学重点:

  速度概念的理解及速度的计算。

  三、教学难点:

  速度单位换算及计算步骤的规范性。

  四、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1.在上学路上,有的骑自行车、有的步行、有的坐公交车,如果同时出发,怎样比较他们的快慢?

  2.操场上,进行百米赛跑时,又是怎样比较他们的快慢的?

  3.一位百米运动员的成绩是12s,而一名万米跑世界冠军的成绩大约是30min.怎样比较他们的运动快慢呢?

  (二)、合作探究:

  1.提出问题:物理学里怎样比较物体的运动快慢?

  学生:讨论回答---速度。

  师:什么是速度?它的计算公式是什么?式中各字母的意义、单位又是什么?

  学生:看书回答。

  速度的定义:课本P15,倒数2行

  速度的公式:v=s/t

  速度的单位:国际单位制:m/s,交通运输中:km/h。

  师:

  1.让学生说出单位的意义。

  2.通过换算说明m/s和km/h之间的大小关系。

  练习:换算下列单位:“桑美”台风的速度可达60m/s=km/h,一列火车的速度是144km/h=m/s.

  师:怎样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2.例题

  师:简单分析课本例题1板演解法,(强调小标题的加法及单位的统一)

  例题1:解刘翔的速度:v1=s/t=110m/3600s=8.52m/s

  摩托车的速度:v2=30×1000m/3600s=8.3m/s

  因此,刘翔的速度比摩托车的速度快。

  学生分析并板演例2,

  师注意检查指导

  例题2:解火车从北京到上海所用的时间约为:

  由v=s/t得:

  t=s/v=1463km/104kms-1=14h

  学生练习:

  小刚骑自行车以5m/s速度上学,经20min到达学校,小刚家到学校的距离是多少?

  师:检查后矫正不足。

  学生:阅读《想想议议》,师生共同。

  3匀速直线运动

  (1)定义:课本P18

  (2)特点:速度的大小不变;运动的方向不变。

  师:实际生活中你见到的运动都有哪些?它们都一样吗?有什么区别?

  生:讨论并交流运动的分类。

  机械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而直线运动又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用平均速度描述,粗略计算时与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一样,即v=s/t.

  (三)、整体感知

  1、匀速直线运动特点:快慢不变,即每时刻的速度一样。它的大小不与路程和时间的大小有关。

  2、变速直线运动特点:快慢变化,用平均速度描述,但是平均速度不等于速度的平均,它的'大小指的是那一段时间内或那一段路程内的速度。

  (四)、达标反馈

  课本P192.5。

  估计学生解题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点拨:时间求法、小标题加法及公式的应用。

  (五)、知识拓展

  1、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前4s运动了20m,该物体的运动速度是___m/s,第9秒的速度是___mm/s,第9秒通过的路程是___mm,前9秒通过的路程是___mm。

  2、一列车长m,以10m/s的速度匀速通过一座长1600m的大桥,求列车完全过桥所用的时间?

  (六)、归纳

  1.学生交流困惑及体会。

  2.学习方法。

【运动的快慢教案】相关文章:

快慢身影作文09-19

时间的快慢长短作文04-29

关于快慢的励志名言名句03-12

幼儿园运动教案03-15

幼儿园中班运动教案03-03

幼儿园运动活动教案03-09

幼儿园小班《运动》教案03-03

幼儿园中班运动教案05-25

幼儿园运动安全教案04-03

幼儿园运动教案14篇03-16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