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时间:2024-08-04 19:09:09 语文迷 我要投稿

【精品】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精品】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篇1

  课时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寻隐者不遇》,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体会诗人的感情变化,感受故事的意境。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富有节奏地诵读古诗。

  教学难点:

  体会平白如话、寓问于答的写法,感受古诗的深远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想为大家介绍一首古诗,诗的名字就叫《寻隐者不遇》我们一起来写出这首古诗。这是唐代诗人贾岛写的一首五言绝句。(教师提醒有些字的写法:寻、遇、松、)

  二、读。(读通古诗)

  1、以往拿到一首古诗,你们会怎么去学习?

  学生交流方法,教师肯定:的确,拿到一首古诗,首先要读,把诗读通顺了。(板书:读)

  2、先自己读一读,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时别把题目丢了,开始。生自读。

  3、指名检查读诗。

  4、齐读古诗。

  三、解。(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1、过渡:读这关过了,那接下来如何理解这首诗呢?你们有好方法吗?(板书:解)

  2、教师引导学法:使用工具书,同座互相探讨,借助插图。

  3、交流:

  重点解决:

  (1)“隐者”,层层递进理解。(这里的“者”就是指??的人。那隐者仅仅指隐居山中的人吗?这种人还??像诸葛亮那样很有??对,所以隐者是隐居山中的学者;而且这种人不想为官,想过清净悠闲的生活。)

  (2)“童子”指儿童,在这首诗中,童子的身份其实就是隐者的:徒弟。

  (3)“云深”:云会有深浅吗?看看书中的插图,巍峨的高山直插云霄,半山腰处地云雾怎样?这里的云深指什么?对呀,还可以用哪些四字词语来形容这云雾吗?生交流,老师也搜集了一些,我们一起来读读。(云雾缭绕。云雾飘渺,云雾深重,云海茫茫,云遮雾罩,云雾弥漫)出示,学生读。

  (4)“只”:教师提出:“只”字你们理解吗?我们来看看工具书中的注释:

  第一声:量词;单独的、极少的;

  第三声:表示限于某个范围;唯一,仅有。

  这首诗中读第几声,是什么意思呢?在诗中可以说成是“就在这座山中”。

  出示:这些诗句中的“只”又是什么意思?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5)寻:仅仅指寻找吗?寻访更好。

  4、师:现在请同座位互相说说古诗的意思。

  5、学生练说古诗的意思。

  6、指名说古诗的'意思。

  四、悟。

  1、教师引导:古诗会读、理解了,是否就学完了呢?(板书:悟)

  其实,我们还要学会感悟诗歌背后做隐含的东西,这是最难的,也是最有意思的。

  2、来,请学生闭眼,听老师读古诗,边听边想象、边感悟,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又仿佛听到了什么?

  (1)仿佛看到了什么?生交流,师引导。

  师引导:看到的还真多,有景有人。

  再走进些,能将看到的情景描述地更生动清晰些吗?你们看,这是老师来到林间看到的松:走进山间,郁郁葱葱,充满生机。我抬头远眺,是一棵棵古朴苍劲的松树,枝干遒劲,松针密集,满眼苍绿。(课件出示)老师看到的松怎么样?(颜色、形态描写具体了,仿佛眼前就是一棵棵苍松。)试着写写你眼前看到的某个情景,可以是高山,可以是云深,也可以是人,可以采用老师的这种短句,用上学过的四字词。

  生写,交流。师评价:围绕松苍、山高、云深来评价。

  总结:

  同学们,此诗虽平白如话,但诗中包含的.情境却如画般美妙,真是“诗中有画”啊!(悟诗境)

  (2)你们又仿佛听到了什么?

  生自由交流。(多有情趣啊,真是生机勃勃,别忘了还有诗人和童子两人的)

  教师引导:

  同学们说听到说话声,谁和谁再说话?他们说了些什么呢?对照古诗,同座位试着说一说,再现一下当时的场景。

  指名交流。

  看着这图,老师给你们起个头啊:诗人在山间小道上走着走着,突然看到了一座茅草屋,正巧一个童子从小木屋蹦蹦跳跳地跑了出来,诗人忙走上前去问道:

  说得不错,那我想问问了,诗中只有童子的回答,诗人的话在哪啊?诗中找啊!

  聪明,从童子的回答中我们悟出了诗人的问话,无问只答,这叫“寓问于答”,这就是老师喜欢这首古诗的第二个理由。

  3、老师课前也做了功课,将问答全呈现在诗中,自己放声读一读,再与贾岛的这首诗比较,你有何感觉。

  山中访故友,松下问童子,汝师在何处,言师采药去。(汝:你)何处采药去,只在此山中,山中何处寻,云深不知外。

  此诗寓问于答,凝练简洁啊。来,为这“寓问于答”我们再次诵读这首诗。

  4、师导:

  其实,这首诗不仅“寓问于答”,伴随着这三问三答,还有诗人的心情变化呢?把自己当作诗人,再次走进那个情景,相信你肯定能感悟到诗人的内心世界。请同学们用心完成作业纸中的第二题。(把诗人内心想的和他的心情写出来)

  5、完成填空:

  诗人问:

  童子回答:

  听到童子的回答后,诗人

  诗人又问:

  童子回答:

  听到童子的回答后,诗人

  诗人再问:

  童子回答:

  此时诗人

  指名交流,师随机板书。(失望、一线希望、无可奈何)

  还有一处诗句诗人的心情又是如何,你悟出来了吗?师读:松下问童子。(板书:希望)

  不知不觉当中,大家又体悟到了诗人的感情变化。(板书:悟诗情)

  了不起!来,让我们一起读出这情感的变化,感情诵读。师:读得更有韵味了。

  6、小结:

  你们看,平白如话的诗词却有着丰富的内涵,有美妙如画的情境,有有声有色的对话,有深远悠长的情感,这就是老师喜欢的第三个理由。

  7、小结:

  诗人寻访隐者,结果没有遇到,这本是一件失望的事。可是,因这一件憾事,作者却有感而发,写下了这平白如话、寓问于答、词约旨丰的千古名诗,虽不遇,但也无憾。

  8、最后,让我们将这千古名诗一起背诵于心。(板书:诵)也希望大家记住这学习古诗的四个步骤。

  五、布置作业。

  1、将古诗改写成一篇小练笔。

  2、搜集贾岛的一两首古诗。

  板书设计:

  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希望)言师采药去。(失望)只在此山中,(一线希望)云深不知处。(无奈)

  唐贾岛

  读解悟诵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认识“寻、隐、者、遇、药”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掌握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释题质疑。

  1、直接揭题。通过以前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唐代四位大诗人:白居易,李白,孟浩然,王之涣。今天,我们随着第五首古诗的学习,再认识一位唐代大诗人,他的名字叫贾岛。

  2、释题。

  寻:寻找、寻访。

  隐者:隐居山林的人。

  不遇:没有遇到。

  题目的意思就是:(作者)寻访一位隐居山林中的人却没有遇到。

  3、质疑。

  怎么找的?为什么没有找到?

  二、初读课文。

  1、自读古诗。

  2、指名读,教师随机出示生字卡片,指导生字读音。

  三、借助画面,理解诗意。

  1、仔细看图。想一想: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

  (我知道了作者在向隐者的弟子询问隐者的.去向;童子在摆手说不知道在哪里;隐者在山高林密的深山中。)

  2、结合图谈一谈诗句中词语的意思。童子:小徒弟。师:老师。此山:这群山。

  3、师重点指导。

  言:说。

  云深:山高林密,山顶之云雾缭绕。

  只:就

  4、根据诗句想象诗中省略的询问。

  (1)你师父干什么去了?

  (2)在哪儿采药?

  (3)你能找到他吗?

  5、体会人物情感,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第一句:松下问童子——满怀希望。

  第二句:言师采药去——情绪一下子低落变成失望。

  第三句:只在此山中——失望之中萌生了一线希望。

  第四句:云深不知处——怅然若失,又生出无可奈何之感。

  在反复朗读中感悟语气,体会语感,读出语气。

  6、扮演诗人“我”和“童子”,表演一下对话。

  四、想象诗意,熟读成诵。

  1、正确地、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读出节奏。指读、同桌互读。

  2、边想象诗意边练习背诵。

  五、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教学反思

  古诗《寻隐者不遇》教学过程中,有的学生提出:这位隐者是谁?是神仙吗?针对这一疑难,同学的回答各式各样:诗人、僧人、道士、采药人、医生都为自己的看法争得面红耳赤,这时我说:老师想给你们提个建议?我们能不能再仔细地读读诗,边读边想,从诗中的一些词语里,把这位隐者画出来好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兴趣大增,讨论十分热烈。有的说:我从采药这个词里想象隐者是懂医术的人,他采了药为人治病,是一位救人的良医。有的说:云深不知处说明隐者的采药是在云雾缭绕的高山上,他不辞辛劳、不怕艰险,隐居在深山,采药行医,是个大好人。有的还说:松下问童子的松也有意思,是不是也象征隐士的品格像松树一样坚强,精神像松树一样长青。他是一位品德高尚的的老人。正是有了及时的点拨,课堂上学生才会意趣横生,焕发出了生命的.活力。

  我觉得,在课堂学习中,我们组织他们去自主学习、合作探讨,集体力量再强大,学生仍旧会遇到懵懂不开的困难。这时的老师不能见死不救,一味强调让他们自己再想想,应该组织他们整理思维,引导他们的思维走向正确,适当地及时参与,或提醒,或总结,整合学生混杂的语言、思路,做一位及时的引导者,积极的参与者。

  在如今的课程改革浪潮里,师生的话语是丰富多彩的,我们老师所追求的不仅是一种对话交流的方式,更重要的是这种平等、合谐的氛围,能够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能够形成师生互动的学习环境,能够使我们的课堂走向精彩。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了诗意,能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2)了解到贾岛是唐朝著名的“苦吟”诗人。

  (3)能通过诗句体会作者的心情。

  (4)领会到了这首诗“寓问于答”的特色。

  (5)能根据诗意,发挥想像,编出一个有趣的故事。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体会作者的心情,能根据诗意,发挥想像,编出一个有趣的故事。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心情,领会“寓问于答”写作的特色。

  课前:

  投影出示课文插图,配以古琴音乐,渲染气氛。

  课中:

  一、提示课题。

  从刚才的画面中,同学们一定已经知道了今天我们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是一首古诗,诗题是——寻隐者不遇。诗题中的“寻”是什么意思呢?“隐者”是指古代那些有才华、有志向的人,由于某些原因而隐居起来,不问世事的人。你们知道历史上有哪些人是“隐者”呢?“不遇”是什么意思?现在谁能说说题目的意思?

  二、了解作者。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非常有名的诗人贾岛,谁是他的“粉丝”呢?学生交流自己对他的了解你。

  引用作者自己的诗评价。贾岛有一首诗这样写自己: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三、理解诗意。

  1、出示诗句。请大家自由读一读这首诗,结合插图想一想诗句的意思。同座的同学可以小声地讨论。

  2、指名说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其他同学可随时补充。

  3、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和童子在松树下的.对话。在理解和解说诗意的时时候,我们会发现诗句中缺少了些什么。究竟缺少了什么呢?出示填空题:

  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4、思考:你认为作者为什么不把问句写出来?

  所谓“寓问于答”,它并不是“不问”,而只是不把问话内容写入诗中。关键在于把问话内容寓于答话之中,使读者可从答话里体味和推导出所问的内容。如果把问和答都写进诗中,不仅没有必要,还很罗嗦。“寓问于答”,可以使诗句变得简练而耐人寻味。这正是作者的巧妙高明之处。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体会这种“寓问于答”的妙处。

  四、体悟作者的心情。

  1、诗人千里迢迢,跋山涉水,历经千辛万苦,好不容易才找到这里。心情怎样呢?出示填空题:

  读诗句,感受诗人的心情,填空:

  诗人来到山中寻访隐者,见松下站着隐者的徒弟,于是满怀地问:“请问你师父在吗?” 童子答: “师父采药去了。”诗人有些 ,又问:“去哪里采药?”童子答:“就在这山里。”诗人一听,觉得还有 找到隐者,于是又问:“在山里的什么地方呀?”童子答:“云雾弥漫,不知道在哪里。” “唉!” 诗人叹了口气,彻底 了。

  2、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

  五、两首诗对比,感悟诗人用词精准!

  出示:寻隐者不遇

  花间问童子,言师挖菜去。只在南山中,马上就回来。

  学生交流讨论,从中感悟诗人用词的精准。

  六、作业

  写《评价手册》上的相关题目。

  教学反思:

  这首诗平白如话,学生通过自学完全可以轻松的`理解诗题、诗意,同时也能猜想出诗人与童子对话完整的过程。学生通过扮演贾岛和童子的问答,体会到你贾岛把三次问答浓缩在20个字中的魅力。在表演中也轻松感受到当时诗人一波三折的心情。在教学设计是我原来想这几个环节过后,应该让学生想象诗的意境。可在看了干国祥老师对于文本的解读后,我改变了策略,用他的方法进行了教学。即:出示另一首改写的诗,让学生谈谈你读了新改编的诗有什么感受?学生感触很深。有的说:我觉得用“挖菜”很粗俗,感觉像是一个农夫在田里干活。有的说:我觉得“只在此山中”感觉很有诗韵,可“马上就回来”显得太俗,太直白,没有诗的感觉。有的说:“花间”用的不太恰当。当然学生不清楚为什么不恰当?我进行相应的点拨:“历来在诗人眼中,松树代表什么呢?想想我们曾经学过的陈毅《青松》,可以看出松树在诗人眼中代表了高洁的人,而在古代隐者绝大多数是品质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因此在诗中写松是来衬托隐者的。可见诗人用词是很讲究的。”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对于这首诗的理解可能就更深入了!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篇4

  设计理念

  《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诗人贾岛的作品,本诗的特点是“寓问于答,平白如话”,因此,我先引导学生细心地品味诗句,激发学生抓住古诗一问三答的留白处进行想象推敲,了解诗人寻访隐者的过程,理解诗意,推敲诗人在问答中的情绪变化,体会隐者高洁的性格及诗人对他的敬仰,从而感悟诗歌意境。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古诗,培养对古诗的兴趣。

  2、联系上下文并结合插图理解诗句的含义。

  3、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诗中意境以及诗人对隐者的仰慕之情,感受人物鲜活形象,感受诗歌的内蕴美。

  教学重点:

  理解古诗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看图猜诗句(课件出示)学生猜诗句。

  2、今天,我们再来欣赏推敲贾岛的另一首古诗。[出示《寻隐者不遇》的诗句。]

  3、能与老师一块儿轻声朗读这首诗吗?

  二、释诗题,知诗人

  1、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读这首诗的题目理解它的意思。〔寻,寻访。“隐者”是什么样的人?(古代隐居山林的人,一般都是有学问的贤士。)遇,遇到,碰到。〕谁能说说课题的意思?(诗人贾岛寻访隐者没有遇到)

  2、再读诗题,这次,你带着什么感情读?(崇敬、失望)

  过渡:诗人为什么没有遇到隐者呢?让我们一起去读读、品品、推敲

  三、初读感知

  1、这首诗同学们积累过,都会读会背诵,可是要想读出节奏,读出韵味,有一定难度,谁来展示自己的朗读?指名朗读。(生边读师边划出诗歌的停顿、重音)

  2、分组读,齐读。

  3、初读了古诗,你知道诗中涉及了哪些人物?

  四、明诗意

  1、诗文美,不仅美在它语言的节奏明朗,更在于工整凝练,请大家读读想想,这25个字告诉我们是怎样的内容,注意自己要先理解这些字词,再试着理解诗意。(出示字意)

  生交流字义、句意

  2、(1)我们来看一下,这四句诗哪些话是诗人问的,哪些话是童子说的?请你仔细想想,填上人物?

  (诗人)松下问童子,(童子)言师采药去。(童子)只在此山中,(童子)云深不知处。男女生组合读

  3、“松下问童子”,可全诗并没有明显出现诗人的'问题?你能将诗人的问题补充完整吗?(出示诗句,补充问题)

  4、分四小组读

  5、注意说出加点字的意思,注意把诗人的这些问话放到诗中,连起来说说诗文的意思。

  学生交流

  6、同桌一生读诗,一生说诗意,说完交换

  7、我们同桌对叙,指名角色扮演,注意礼貌。

  五、悟诗情

  1、这首诗的成功,不仅在于简炼,还贵在善于抒情。让我们再细细品读这首诗,从中你还能读出诗人在问答中的情感变化。是呀,满怀希望去拜访隐者,结果失望、又怀一线希望,最后彻底失望,一问一答,几起几伏,曲折、尽情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波澜。你们能再次通过童子的回答体会到诗人心情的变化吗?

  2、我们再来演一演这首诗的情景,注意人物的表情和心情的变化。评价。

  3、这首古诗平淡中蕴含深沉,这就是诗人推敲的结果。让我们再一次齐读贾岛的这首寻隐者不遇(配乐吟诵)。

  六、拓展延伸

  出示并推荐学生朗读贾岛的《题李凝幽居》。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2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

  2、朗读、背诵古诗,体会诗人的感情变化。

  3、会用自己的语言讲述是诗的内容。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2、通过朗读、感悟、想象,结合书下注释等方式理解诗意。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古诗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想象力,体会诗人情感变化,会用自己的语言讲述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

  体会寓问于答的写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Flash动画、MP3背景音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经过了2年的语文学习,你一定认识了不少诗人吧,能告诉大家你最喜欢哪位诗人么?

  2、今天,老师想介绍一位新的诗人给大家认识,在星河灿烂、流光溢彩的唐诗天空中,他既没有李白的豪情壮志,也没有杜甫的忧国忧民,更没有王维的恬淡闲适,他就像一颗绚丽的流星,散发着耀眼的光芒,他是谁呢?他———就是贾岛。(板书:贾岛(唐))

  3、同学们,你们了解贾岛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关于贾岛的一些资料,请看大屏幕。

  4、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首诗。(板书:寻隐者不遇)

  二、识字

  1、同学们,诗题中的这个字(遇)你认识吗?谁来读一读。

  2、“遇”字去掉偏旁就变成了这个字,你知道它的读音么?生读几遍。

  3、请同学们认真看屏幕上的笔顺动画,记住“禺”字的笔顺!

  4、师板书范写“禺”,生认真看,“禺”上窄下宽,第七笔为竖,与第八笔的提不要连成一笔,要求学生看清每一笔在虚宫格中的位置,再动笔写在练习本上。“禺”字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常见,可以组词:(yú)∽谷(古代传说中日落的地方),∽强(古代传说中的神)。十∽(古代区域:十华里的地方),∽∽(古代传说中的一种鱼)。(yù)∽猴(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猴)。(ǒu)古同偶,偶像。

  5、师板书范写“遇”,“遇”我们都知道“禺”字加“辶”组成“遇”,“遇”是半包围结构,书写时注意先里后外,组词。你还知道禺可以加哪些偏旁组成新字?

  三、解题

  1、请同学们齐读诗题。通过诗题,你读懂了什么?

  2、诗题中的“寻”是什么意思呢?你能给它组个词么?(寻找、寻访)

  寻就是找,找起来不容易就用寻。诗人要寻找什么呢?(隐者)在你的印象中,隐者应该是什么样的人呢?(隐居的人)你是怎么知道的?(书下注释)真是会学习的孩子!最后,寻隐者的结果怎样?(生:不遇)不遇的意思就是———没有遇到。连起来说一说诗题的意思。

  3、关于诗题,你还有哪些疑问么?

  4、通过诗题,我们知道诗人去寻访隐者却没有遇到。那么诗人为什么没有遇到隐者呢?让我们(带着疑问)一起走进古诗。同学们先自己读一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四、初读古诗

  1、范读。

  2、生自由读2遍(超链接:MP3背景音乐,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3、指名读。

  4、齐读。

  五、理解诗意

  1、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古诗,同学们请看第一句,小组读。想一想,“松下问童子”是谁在问,在哪问儿,童子是谁?(童子指儿童,在这里指隐者的徒弟)理解了诗句的意思,我们来读一读这句诗。大家可以想像一下,古时候交通不便,没有自行车、没有摩托车、没有汽车、没有火车、没有轮船、没有飞机,诗人千里迢迢前来拜访,如果此刻你是贾岛,你的心情是怎样的?(急切、满怀希望)你能满怀希望地读读这句诗么?

  2、诗人满怀希望而来,遇到隐者了么?我们来看第二句,齐读“言师采药去”。这句话是谁说的?言的意思是?(说)这句诗的意思是——我的师傅采药去了。得知隐者去山中采药了,此时诗人会怎样想?(感到失望、失落、伤心。)带着这种失望、失落、伤心的心情,再读读第二句。

  3、童子看到贾岛这样失望,于是又说了什么呢?看第三句,齐读“只在此山中”。此”的意思是:这。只是多音字,在本诗中读zhǐ,你知道它的另一个读音么?zhī,如:一只鸡,两只手。就在这座山中,应该能找到。贾岛听了童子的话,现在情绪如何?(高兴,由失望到希望。)带着这种心情读读第三句。

  4、可是到底能不能找到隐者呢?我们一起来看第四句,齐读“云深不知处。”要在山中找到隐者容易吗?从哪儿看出来的?(云深)怎样理解“云深”呢?看图片、视频是啊,在远离尘嚣的高山,隐者与青松白云为伴,以采药悟道为生,不辟终南捷径,不图利禄功名,岂是凡夫俗子想见就得以见到的?此刻,如果你是贾岛,你的心情如何?(一丝遗憾)带着你的理解,再把这句诗读给大家听。

  5、高山劲松,青翠繁茂,隐者像云一样喜欢自由,只能仰慕着、崇拜着,却见不着、找不到。下面我们一起将这首诗再读一遍,请同学们读的时候注意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齐读古诗。

  六、写法指导

  1、通过刚才的`朗读和理解,老师发现这首诗有一个特点,诗中描写的是贾岛和童子两个人的对话,应该是一问一答的形式,可是,诗句中却只有答没有问,大家看一下这四句诗,你能根据童子的回答将诗人的问题补充完整吗?

  2、诗人用答语将问题都包含其中,像这样的写法叫“寓问于答”。

  七、背诵

  通过学习,相信同学们对于这首诗一定有了更深的印象和了解。你能不能试着把它背一背呢?(自由背,指名背,齐背。)

  八、表演

  边背边在脑中想象诗中描绘的情景,你能用你自己的语言将这首诗描绘的情景表演出来吗?(师生合作演)

  九、拓展

  (宋)魏野《寻隐者不遇》,(唐)邱为的《寻西山隐者不遇》,(唐)皎然的《寻陆鸿渐不遇》等等。同学们,我们都知道既然“不遇”是一件遗憾的事,可是为什么古人还要把这些不遇记下来呢?看来,这不遇中有值得我们回味的东西:天下的事,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有时不遇却会获得一种意外的收获,比如我们参加学校组织的庆六一花样体育运动会,虽然有的同学没有取得名次,但是他收获了参与的快乐,所以,遇不到也是很快乐的事情呢!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篇6

  活动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结合图片理解词语和诗句的意思。

  2.体会诗中描绘的情景,感受诗歌的内蕴美。

  3.让幼儿大胆表达自己对古诗内容的猜测与想象。

  4.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活动准备:

  古诗诗句相关图片、背景音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引出题目。

  1.教师讲述贾岛《推敲》的故事,引起幼儿学习兴趣。

  2.引出题目,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贾岛写的'一首古诗,叫做《寻隐者不遇》。

  3.初步了解题目大意

  二、初读古诗,理解古诗大意

  1.播放音乐,教师有感情的朗诵古诗,幼儿欣赏

  2.教师再次朗诵古诗

  3.幼儿尝试跟着教师一起诵读古诗

  4.教师解释古诗大意

  我们已经一起朗诵过这首古诗,下面来听听这首古诗说的是一件什么故事。

  诗人在松树下问一童子,你师傅在哪,去干什么啦?童子认真的回答说,师傅采药去了。但我只知道,师傅在这座山里,具体在哪个地方,我也不知道。

  三、精读古诗,分段理解

  1.图上画的这两个人是谁?(诗人和童子)

  2.诗人是在哪里碰到这个童子的?从古诗中的哪个词可以看出来。

  “松下”指出了事情发生的地点。

  教师小结:在一棵松树下面,诗人遇到了童子,他正在问童子一些事情

  幼儿一起朗诵古诗第一句。

  3.这个童子与隐者是什么关系?他是怎么回答诗人的?

  教师小结:童子说他的师傅上山采药去了。

  幼儿一起朗诵古诗第二句。

  4.童子的师傅到底在哪里呢?古诗里的那一句说到了?

  教师小结:童子的师傅就在这座山里

  师幼一起朗诵古诗第三句。

  5.最后诗人有没有找到童子的师傅呢?答案就在最后一句里。

  教师解释第四句古诗的意思:山上的云太浓了,看不清人到底在哪里。

  师幼一起朗诵古诗第四句。

  四、创设情境,表演古诗

  1.在理解的基础上诵读古诗数遍

  2.请幼儿扮演诗人和童子表演古诗,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学习体会《寻隐者不遇》这首诗采取问答体,写出山的高大幽深和行踪不定的隐士生活情景。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

  2、通过思索、想象诗中所描写的环境、心情。

  教学准备 :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我们曾经学习过不少古诗,谁来背背?大家想想,我们以前是怎样来学习古诗的?

  2、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习两首古诗。

  二、感知体验

  (一)初读感知

  1、出示古诗。

  2、初读诗歌,学习生字。

  指名读,齐读,读准生字。

  3、简介作者。

  4、解题。

  指名说说题目的意思。

  三、对话互动

  1、自由朗读课文,想想:这首诗里都写了些什么?主要内容是什么?

  2、指导理解。

  (1)“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松下问童子”告诉我们什么?

  由“言师采药去”可知道什么?还可以推测诗人问了些什么?

  (2)“只在此山,云深不知处。”

  这是谁说的?由此推测诗人问了些什么?

  从童子的回答中,我们可以想象到什么?(童子的语气、神态)

  诗人听了童子的回答,想象一下诗人可能会做些什么动作?心里会想些什么?

  (诗人听后的`动作、神态,看到山的幽深)

  (3)指导朗读。

  3、感悟诗情。

  (1)读完全诗,你们觉得作者所抒发的感情是什么?请谈谈理由。

  (2)学生自主思考,小组交流。

  (3)讨论交流。

  隐者沉醉于山林之中,诗人对隐者充满了敬意,也洋溢着羡慕之情。当然,由于“不遇”,多多少少有些怅然若失,但观赏了山中美景,忘却了世俗的烦恼,心中更多的是兴奋、开朗。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四、建构生成

  1、朗读、背诵这首古诗。

  2、试着把这首古诗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教学反思:

  课后,我发现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学生没读出这首诗的感情和韵律来。问题在哪里?我发现自己在学科整合的认识上存在片面性。新课程改革改变了过去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增强了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学科间加强整合,可以提高学习效率,但并不是说可以无目的,随意地整合。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是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在诵读古诗的过程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和韵律。古诗教学必须重视朗读指导下,在教学中,我却本末倒置,倒置教学效果不好。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双基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课文。

  2、 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不知处”和“意欲”的意思及诗句的含义。

  3、 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诗中意境,感受人物鲜活形象。

  思维发展目标:

  以《寻隐者不遇》为例,学习并运用读懂古诗的一种方法——把“话”变成“画”,再将“画”变成“文”。

  教材分析:

  主要内容:《古诗二首》第一首是《寻隐者不遇》,作者是唐代诗人贾岛。诗中叙述了他去访问隐士没有见到的事情。《所见》。

  文章主题:《寻隐者不遇》通过一问三答的形式,将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尽致。《所见》刻画了一个机灵活泼,天真可爱的牧童形象。

  写作特点:《寻隐者不遇》采用问答体,通过寻访者与童子的问答形式写出,诗句自然质朴、通俗明快。《所见》用对比的手法,描写了牧童歌唱和捕蝉时不同的样子。

  本文知识点梳理:

  1、 字词:“隐、振、蝉”注意是前鼻音。联系上下文体会“不知处”“意欲”的含义。

  2、 理解并背诵两首诗。

  3、 学习将古诗改写成文。

  课时目标:

  理解诗句含义,想象诗句意境,背诵《寻隐者不遇》。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它短小精悍、节奏分明、意境优美,千百年来传诵不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齐读课题。

  二、交流资料,检查预习:

  1、 课前同学们都对课文进行过预习了,找到了哪些相关资料呢?

  (指名交流,重点放在诗人贾岛的介绍上,板书“推敲”)

  2、 检查诗文朗读情况,相机正音。

  3、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读这首诗的题目,你能否知道这首诗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寻找隐者没有遇到)

  4、 诗人为什么没有遇到隐者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

  三、朗读诗文,理解诗句:

  1、 自读诗文,想想诗人为什么没有遇到隐者?

  2、 集体交流。(引导学生说出全诗大意,对于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稍做点拨。)

  3、 从刚才同学们的介绍中,我们可以知道,诗人是在“童子”的介绍中得知有关信息的。那么,这四句诗那些是诗人说得,那些是童子说的`呢?

  (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4、 “松下问童子”,可全诗并没有出现诗人的问题?你能将他的问题补充完整吗?

  (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5、 连起来说说诗人寻访的过程。

  四、品读诗文,想象意境:

  1、 引导想象:

  古时候交通不便,诗人千里迢迢前来拜访,当得知童子的师傅采药去了,他能否遇到了?此时他会怎么想?

  隐者在山中采药,如果进山寻找,有没有可能遇到?此时他会怎么想?

  可是山中云雾浓厚,山林高大幽深,想找隐者容易吗?此时他会怎么想?

  2、 简短的三行诗,写出了不遇、可遇、难遇这三层意思,三次转折,既富于变化,又句句出新,耐人寻味。而诗人将这一系列的问答和心情的变化,浓缩成短短20个字,其间必定经历了许多的思考。这反复的思考、揣摩,就是“推敲”。

  五、诵读诗文,化诗为画:

  1、朗读诗文。

  2、背诵诗文,脑中想象画面。

  3、拓展:隐者是个什么样的人,你能根据诗句做出一些推测吗?

  4、课堂练习:将诗文改写成现代文。

  附板书

  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 问

  言师采药去。 不遇 推敲

  只在此山中, 能遇

  云深不知处。 难遇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篇9

  一、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诗句中的重点词语,能说出古诗的大概意思;凭借诗句,想象诗人与童子对话的情景,感悟隐者高洁的性格及诗人对他的仰慕,感受古诗的语言魅力。

  二、教学过程

  (一)走近诗人知“贾岛”

  1.同学们,人们写文章时的用词造句都要反复推敲。你们知道“推敲”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吗?这里边还有个故事呢! (师讲述贾岛因斟酌“推”、“敲”而冲撞韩愈的故事,并简介贾岛生平。)

  2.唐代诗人贾岛的创作态度极为认真,字字斟酌,句句推敲,被称为“苦吟诗人”。他的诗自然质朴、高度凝练、耐人寻味,一首《寻隐者不遇》便可见一斑。你看,唐朝大诗人韩愈是这样称赞他的——(课件出示:孟郊死葬北邙山,日月风云顿觉闲。天恐文章浑断绝,再生贾岛在人间。)再看看,北宋诗人梅尧臣又是怎样评价贾岛的——(课件出示: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3.贾岛的诗为什么能写得这么好呢?他是把诗当做生命的,用他自己的话说:“一日不作诗,心源如废井。”他写诗以刻苦认真著称,常为得一个好字而费尽苦心。请看——(出示贾岛诗: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4.唐朝后期,还有不少诗人成了贾岛的超级“粉丝”,把贾岛的画像和诗歌供奉起来,烧香膜拜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五言绝句。 (课件出示:笛声悠悠,宁静的高山深林中,浮现《寻隐者不遇》的诗句,动情的配乐诗朗诵在耳畔响起……)

  [故事,是学生最喜爱的。悠扬的音乐,美妙的画面,动情的朗诵,能迅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学习古诗的情境。而对诗人的了解, 可以为进一步领悟诗歌作铺垫。]

  (二)走进诗句识“童于”

  1.理解诗意。师:这首诗读来琅琅上口,简单易懂,老师相信同学们自己就能读懂。请四人小组合作学习,遇到不懂的地方互相讨论讨论。

  2.观察图画。诗人贾岛前往山中寻访隐者,可惜没有遇到,于是他以这首诗记录下了与隐者的徒弟的对话。请观察插图,结合诗句想象诗人与童子是怎样一问一答的。

  3.引导推测。学情预设:“松下问童子”,是怎样问的? (师父在家吗?)你怎么知道诗人是这样问的? (根据童子答的“言师采药去”推断。)请用简练的表达还原诗人的问话。 (在何处采药?在山中何处?)小结:诗人的写法多妙啊,寓问于答,言简而意丰。

  4.角色扮演。教师扮诗人间,学生扮童子答。

  5.揣摩心理。和童子对话的过程中,诗人的心理经过了怎样的变化过程。 (出示填空题:诗人来到山中寻访隐者,见松树下站着隐者的徒弟,于是满怀 地问:“请问你师父在吗?”童子答:”师父采药去了。”诗人有些 ,又问:“去哪里采药?”童子答: “就在这山里。”诗人一听,觉得还有 找到隐者,于是又问:“在山里的什么地方呀?”童子答:“云雾弥漫,不知道在哪里。””唉!”诗人叹了口气,彻底 了。)走近诗人走进“诗”——

  6.全班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读诗只能让人明白诗句写了什么,仅得“象”;体会了诗中情,才得“意”。 “意”与 “象”相融合,才有意境。学古诗,既要显 “象”又要得“意”。这一教学环节,利用多种手段,意在让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体会诗情,感悟诗的意境。教学时要让学生领悟到: 区区20个字,既描绘了有趣的情景,又隐含了诗人的情绪变化。这样才能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古诗语言的无穷魅力。]

  (三)走出诗歌寻“隐者”

  1.吟诵演画,品诗味。

  (1)同学们,我们的古诗多美啊!它的语言美,美在简练、生动;它的节奏美,像音乐般鲜明、优美;它的意境美,让人身临其境、陶醉其中。一样好东西,你爱它,会反复地看,反复地摸;一首好诗,我们也要反复玩味。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玩赏这首诗的韵味,可以深情地朗诵,可以配上调子吟唱,可以编故事,可以找同学演一演,可以简要勾勒诗中 的画面……

  (2)学习成果展示。

  (3)小结。师:一首好诗,激活了同学们创造的`智慧,给我们带来了丰富的享受,诗人的才华令我们赞叹。

  [阅读欣赏是个性化的'行为。让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玩味古诗,可以激发创造潜能,张扬学习个性。多角度展示学习成果,可以丰富学生的阅读感受。]

  2.拓展延伸,赏诗文。

  (1)读贾岛的《寻人不遇》。 “闻说到扬 州,吹箫有旧游。人来多不见,莫是上迷楼。”要读出”诗人寻人,亦是赏景,景美心怡,虽不遇人,亦可品味其中乐趣”的情致。

  (2)读韦应物的《寄全椒山中道士》。“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欲恃一瓢酒,远慰风雨夕。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思考:诗中哪两句诗与《寻隐者不遇》的“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相对应。

  (3)读僧皎然的《寻陆鸿渐不遇》。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教师要为学生解释最后四句诗的意思。

  [语文教学应当有情感关怀的使命,应当有价值引导的功能。在欣赏诗文的同时,学生对诗人严谨认真的创作态度也会深有感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悄然达成。语文课程的价值得以有力开掘。]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能朗读,背诵并能正确默写古诗,培养对古诗的兴趣。

  2.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和诗句的意思。

  3.体会诗中描绘的情景和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内蕴美。

  教学重点、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初读得其韵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古诗《寻隐者不遇》。这里的“不遇”就是(没有遇到。)寻隐者不遇就是(寻访隐者没有遇到。)(板书:寻隐者不遇)今天我们就和诗人贾岛一起去寻访隐者。

  过渡:诗人为什么没有遇到隐者呢?让我们先读一读再说一说。

  要注意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标出停顿、重音符号)注意读出五言绝句的节奏美,要读出诗的韵味。(初步体会平仄的音步)

  师: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诗人在寻访隐者的过程中遇到了——(童子),童子说——(师傅采药去了),诗人追问在哪里采药呢?——(就在这座山中。)在山里什么地方呢?——(山中云雾很多,我也不知道在哪里。)

  这一问一答,很有意思,谁来给大家再读一读,让我们体会体会?

  设计意图:读是为了读得字正腔圆,停顿合理,读出诗的韵脚,韵味;说是为了理解诗意,这首诗没有生字,诗意浅显易懂,通过回答问题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诗的意思。再读出自己的理解。

  再读悟其情

  师:贾岛被称为“苦吟诗人”,他的苦吟不仅体现在字斟句酌上,还体现在谋篇布局上,这首诗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这首诗是采用问答的方式来写的,读一读相关诗句,想一想,谁问?谁答?根据人物的问答,谁来把“贾岛”“童子”“师傅”这三个词语填写到故事前的括号中,指一名学生填写,写后读一读。

  第一问,怎么问?(童子,你师父哪里去了?)

  第二问,怎么问?(童子,你师傅在哪里采药?)

  第三问,怎么问?(童子,你师父具体在山中什么地方采药?)

  小结:三问三答应该为六句话,可诗人却浓缩为四句二十个字,这种句与句之间的省略叫做跳脱,由此可见诗人语言的凝练。

  请学生上台来表演三问三答。(点评)

  问“贾岛”,当你不辞辛苦地来拜访隐者,在与童子的问答中,你的心情起了怎样的变化?

  (板书:希望——失望——一线希望——彻底失望)

  体会诗人的感情,试试通过朗读把诗人的这种情感变化表达出来。

  设计意图:填人物是为了让学生认识跳脱这种特殊的句式,一问三答并不是童子饶舌,而是在来人一再询问之下才应答的,只不过囿于篇幅省略了。每一句诗都体现了诗人的感情变化,这种变化只有在潜心涵咏中方能体会。

  三读会其意

  师:这到底是一位怎样的隐者,令诗人的情感如此跌宕起伏?隐者始终没有出现,但他的神态、他的气息、他的品格我们在诗句中可以找到蛛丝马迹。

  过渡: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诗,找一找每句诗描写了哪些景物。(松、药、山、云)

  1.松有什么特点?(郁郁葱葱、苍翠、挺拔)

  点评:“松竹梅岁寒三友,桃李杏春风一家。”隐者就像松树,是真君子,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善施教化。

  2.山有什么特点?伟岸、巍峨、险峻

  点评:隐者就像大山,有着山一样的脊梁——伟岸,令人高山仰止。更揭示了他得其所哉的避世环境。

  3.隐者采药干什么呢?

  点评:悬壶济世、救助苍生,隐含了他行为的超凡脱俗。

  4.云有什么特点?洁白、飘飘悠悠

  点评:隐者就像白云一样有高洁的品性,如闲云野鹤,来无影,去无踪,神秘不可测。

  过渡:作者用松、药、山、云来比喻隐者的品性。让我们一起读一读,品味隐者的.高洁。

  (指导朗读,重点品味松、药、山、云)

  诗人为什么要寻访隐者呢?只有走近诗人,才能更了解诗的意境。

  出示贾岛的背景介绍:

  贾岛出生于平民家庭,门第寒微,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后得韩愈赏识,但时运不济,曾数次应举,都不得志,甚为失意。贾岛作诗在炼字、炼句上苦下功夫,为“苦吟诗人”代表,与孟郊合称“郊寒岛瘦”。师:读了这个介绍,你对诗人贾岛的内心又有了哪些了解?因为诗人科场失意,正所谓“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虽然隐士生活清苦,但能如此自在悠闲,倒也乐在其中呀!所以贾岛非常仰慕。

  这才是贾岛的内心所想,读出这种仰慕。(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记住了每一句诗的意象——松、药、山、云,就记住了诗;了解了景物的意象,就理解了什么是隐士;读出了诗人对高风亮节的隐士的仰慕,就走进了诗人的内心,就能理解诗的意。

  内化与表达

  同学们,山中树木葱茏,野花绽放,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听着悦耳的清脆鸟鸣,沿着潺潺流淌的清澈溪流,作者来到了大山深处。他与童子进行了三番问答,(注意人物神态、语言、动作),当寻访不遇的时候,他面对着悠悠白云,巍巍青山,郁郁青松,会怎么想,怎么说?下面,请同学们对照书上的这幅画,练习改写。

  改写反馈交流

  设计意图:读古诗需要想象力。反过来古诗也是发展学生想象力的重要媒介。将有画面感、有情节的古诗改写成小故事。这样,学生的想象力、表达能力都会得到提高。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1、能朗读,能背诵并能正确默写,培养对古诗的兴趣。

  2、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和诗句的意思。

  3、体会诗中描绘的情景和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内蕴美。

  设计理念:

  通过指导学生朗读、背诵古诗,了解作者和诗的大意,让学生体会诗歌描绘的情景和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诗歌方面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一课时

  媒体运用: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

  默读第九课课文《推敲》,了解贾岛“推敲”的故事及其生平。

  小结:唐代诗人贾岛的创作态度极为严肃认真,字字斟酌,句句推敲,被称为“苦吟诗人”。他的诗自然质朴,历来为人们所传诵,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五言绝句《寻隐者不遇》。

  二、读题、释题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讨论:寻?隐者?遇?

  3、想想题目的意思。

  4、引导质疑。

  三、精读课文

  1、教师范读。

  2、学生反复朗读,读准音,读通句。边读边画出生字新词。

  3、借助工具书理解重点词语:松下、童子、只、深、不知处

  4、借助工具书理解古诗大意。提问,看谁对诗句的理解更正确。

  5、背一背。

  四、观看投影,练习对话,体会感情

  1、出示答句: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2、想问句,同桌练习。

  3、观看投影图片,练习对话。

  4、体会作者感情变化。

  满怀希望-失望-一线希望-彻底失望

  五、总结全诗,背诵感悟

  1、总结:这首诗采用问答体,一问一答,寓问于答。是通过寻访者(贾岛)向童子打听师傅的去向,童子作了相应的回答写的,这三次问答,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语言朴实自然,读来却令人寻味。

  2、有感情的背诵《寻隐者不遇》,感受诗歌的内蕴美。

  六、补充阅读

  贾岛《题诗后》

  七、作业

  1、填诗,练字

  寻( )者不遇

  ( )下问童子,言师采( )去。

  只在此山中,云( )不知处。

  2、想想诗歌描绘的情景,并画下来。

  八、板书设计

  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满怀希望

  言师采药去。失望

  只在此山中,一线希望

  云深不知处。彻底失望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要求

  1.学会6个生字。认识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本课生字卡片,朗读课文录音带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提示课题

  1.认生字。课题上有4个字,读一读:寻隐者遇

  2.释题。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贾岛。

  寻:寻找,寻访。隐者:独居大山林里的人。遇:碰见,遇上。

  这首诗说的是诗人去访问隐者却没有遇见。

  3.质疑:读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围绕寻思考。如,诗人为什么没遇上?有没有问问其他人?为什么不在那等一会儿?)

  二、自学课文

  1.借助汉语拼音读课文。

  2.画出本课要求学会和认识的生字,读一读。

  3.看插图想想:图上画的是什么人,他们在干什么?

  三、读诗句,认生字

  1.检查课文朗读情况。注意读准平、翘舌音的'字:松、采;师、深。只是多音字,文中读zhi。

  2.提问:

  (1)图上画的`是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做什么?(完整通顺地回答问题,相机识字:松、童。)

  (2)图上谁是诗人,谁是童子?诗人要找的隐者是童子的什么人?识字:师

  (3)诗人找到了童子,怎么没遇上他师父呢?

  (4)朗读课文。

  四、指导朗读

  引导学生椵想自己是诗人在松下遇上童子,体会向童子询问时的心情,把这种心情读出来。教师先放录音,同学再练习朗读。

  松下/问/童子,(满怀期望)

  言师/采药/去。(感到失望)

  只在/此/山中,(又有了希望)

  云深/不知/处。(无可奈何)

  五、识字、写字指导

  松:用学过的木字旁和熟字公记字形。组词:松树、放松。

  童:上下结构。上面是立,下面是里。这个字横画多,但长短不一。首横最短,次横最长,最后一横又比它上面一横长些。组词训练:童话、儿童、童年。

  言:发言、说话的意思。首横最长,中间两短横。

  师:左边是一短竖和一撇右边是横下一个巾。组词:师父、老师。

  采:上面是爪字头,表示手,下面木表示树,手伸到树上表示采摘的动作。第一笔为平撇,下面的三笔间隔要匀。

  深:左右结构。右边上面不要写成穴宝盖儿。组词巩固:深山、深海、深浅。

  六、抄写生字(完成课后练习2)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

  1.开火车读卡片(包括认识的字并用要求会的字口头组词。

  2.读拼音填空(先独立完成再当堂订正)略

  二、朗读、背诵课文

  1.个别、集体等多形式朗读。

  2.练习背诵。指导:诗从问了童子后,童子先后告诉他师父采药,接着告诉诗人,师父就在这座山里,不过山高云深,我不知他在何处。

  3.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三、巩固练习

  1.口头选词填空。

  师父童子诗人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2.完成课后练习3。

  3.填空,再读一读。采药去。只在此山中。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篇13

  一、教学目的:

  1、 以《寻隐者不遇》为例,学习并运用读懂古诗的一种方法——把“话”变成“画”。

  2、 训练学生把对语言文字的抽象思维变成生动画面的形象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点: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学习古诗的一种方法——把“话”变成“画”。

  三、教学难点:

  如何把“话”变成“画”。(即:如何使抽象思维变成形象思维。)

  四、教学准备:

  复合遮挡的文字投影片一张、图画场景投影片两张、录有古曲的音乐磁带一盘。

  五、教学时间: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 导入学法

  1、 指名请学生背诵课内、课外学过的古诗。

  2、 根据学生的背诵情况相机小结,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古诗可以说是其中的一颗明珠,好多古诗都描写了引人入胜的景色,进而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所以,我们在学习古诗的时候,不仅要理解字面的意思,还要把语言文字变成自己头脑中的画面,使自己进入到诗的意境中去,从而正确领悟诗人的思想感情。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学习读古诗的一种方法——把“话”变成“画”。

  (打出投影,出示复合遮挡的.文字投影片,师生一起对照投影片审题、解题,搞清楚“话”和“画”的含义。)

  (二)指导学法

  1. 抓字眼、明诗意

  逐字逐词逐句弄懂诗的字面意思。(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的.方法,教师作适当的点播。)

  2. 提问题、想诗境

  以“松下问童子”这一句为例。

  (1) 逐词就诗句提出问题。例如:什么样的松树下面?谁问童子?怎么问?问什么?童子什么样?

  (2) 就问题在头脑中形成画面并用语言描述出来。

  (打出投影,出示第一张图画场景投影片,帮助学生形成画面。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合理想象,结合生活实际和看过的电影、电视剧、图书等进行想象。)

  (3) 学生借助投影片,根据想象描述画面。

  3、 悟诗情、咏诗句

  (1) 根据你所描述的画面,体会诗人当时是怎样的感情。

  (2) 把体会到的感情通过读表达出来。

  (三) 总结学法

  (再次出示复合遮挡的文字投影片,师生一起总结归纳学法。)

  (四) 迁移巩固学法

  在老师适当的点播下,运用学法学习古诗后三句 。

  1、 抓字眼、明诗意

  2、 提问题、想诗境

  (出示第二张图画场景投影片,学生填充内容、描述画面。)

  3、 悟诗情、咏诗句

  提问:诗人虽然没没能寻到隐者,但是他并不感到失望,想到隐者的生活那样有情趣,那样逍遥自在,怀才不遇的隐者此时会是什么心情呢?他会怎样做?童子可能会怎样做呢?

  (播放古曲,配乐咏诗,引学生进入到广阔而幽深的山中境界,从而体会诗人对隐者这种与世隔绝,甘与大自然为伍,自得其乐的采药生活羡慕和神往之情。)

  (五) 独立运用学法

  学习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六) 布置作业

  用把“话”变成“画”的方法学习古诗江畔独步寻花。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篇14

  一、概述

  《寻隐者不遇》是长春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板块的第二课,这首诗写的是贾岛去访问隐士没有见到的情景。诗句浅显精练,第一句从“问”开头,后两句省略“问”只写了“答”,可见作者用词巧妙。

  二、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两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理解重点字词,进而理解诗意。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把诗的语言转化成生动形象画面,会用自己语言讲述。

  过程与方法目标:

  随文识字,鼓励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解决问题,鼓励学生朗读、感悟、想象,进而使学生在头脑中再现画面。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感情变化。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教学对象是三年级的学生,他们虽然初步掌握了理解古诗的方法,但这首诗每句都有省略,这对学生理解诗句造成一定困难,教师要通过提示帮助学生理解。本班学生好奇心强,为此要创设一定的故事情境来协助教学。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首古诗诗句自然质朴,通俗明快,为此在教学中努力渲染诗境,在教师生动的故事情境描述中、在古典的乐曲演奏中,学生随同教师一起走进文本、一起探索感悟文本。由于三年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为此在理解古诗时我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不仅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更能达到预期目标。为更深一步感悟古诗内容、意境、情感,我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大胆填说,再现画面、大胆吟诵,再悟情感,进而升华情感,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1、教学环境:多媒体环境。

  2、资源准备:自制教学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长大后想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教师针对不同的价值观进行评价)老师今天向大家介绍一种人————隐者(板书 隐者)

  2、体会隐者含义

  请学生自由谈对隐者的理解。可以结合注释,教师适时引导。(隐者一般隐居在风景优美、环境幽雅的深山中。一般是有学问有品德的人。

  3、引出诗人

  有一位大诗人要寻找一位隐者(板书 寻 )。大家知道他是谁吗?板书 贾岛。(指生介绍诗人)教师:贾岛是一个读书刻苦的人,但经过几年都没考中,他心想一定是自己在某一方面做的不好,于是要请教高人。有一天他打听到大山深处住着一位以采药为生的高隐士这位隐士很有学问,正是贾岛要找的人,于是他打听好住址准备好干粮,上了路。

  (二)展开想象 创设诗境

  教师一边播放优美民乐及山水图片,一边叙述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三)初读古诗 明诗意

  过渡:我们随同贾岛跋山涉水终于来到隐者的家,贾岛能不能找到他呢?

  1、教师范读古诗 (学生边听边思考问题——诗人遇到隐者了吗)

  2、指生回答问题 引出“不遇”(板书 不遇)

  3、引导学生质疑 (诗人为什么没有遇到隐者,他的心情会怎样呢?)

  (四)再读古诗 研词析句

  1、学生自由读诗

  2、动手标画不理解字词

  (1)小组交流解决疑难问题

  (2)各小组汇报结果

  过渡:同学们通过各种办法理解了字词的意思,是否想尝试一下把古人的话变成我们现在通俗易懂的`话呢?

  3、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诗意 (屏幕出示配图古诗文)

  (五)研读诗文特点 感悟作者心境

  过渡: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和童子的对话,在理解和解释诗意时,我们会发现诗句中少了些什么呢?

  1、感悟寓问于答之妙

  课件出示:

  松 下 问 童 子 :

  言 师 采 药 去。

  只 在 此 山 中,

  云 深 不 知 处。

  (1)学生在组内大胆畅想畅说

  (2)各组代表汇报

  (3)明确什么是寓问于答,感悟诗文的精妙。

  (4)再次师生吟诵古诗

  2、感悟作者心境 领悟古诗意境

  过渡:诗人千里迢迢、跋山涉水,历尽千辛万苦,好不容易才找到这里,却没遇到隐者,心情又会怎样呢?

  课件出示填空

  诗人来到山中寻访隐者,见松下站着隐者的徒弟,于是( )地问:请问你师傅在吗?童子答 :师父采药去了。诗人有些( ),又问:去哪里采药了?童子答:就在山里。诗人一听,觉得还有( )找到隐者,于是又问:在山里什么地方呀?童子答:山上云雾弥漫,我也不知道在哪。唉!诗人叹口气彻底( )。

  (1)小组交流合作完成填空(培养合作意识及感悟能力)

  (2)小组汇报

  (希望——失望——一线希望——绝望)

  (3)教师评价

  3、师生共同吟诵古诗

  过渡:作者由希望 失望 一线希望 绝望,这是一种多么复而多变的心理状态呀!这真是有些让人难以承受,那就让我们带着这种复杂的情感,再一次吟诵这首诗。

  4、再创情境 以感促读 深化诗境

  教师配乐创情境:当贾岛寻隐者而不遇,只好无奈地拖着疲惫的双腿往回走,边走边不时地回头望望山谷,直到看不见了,他低头吟诵道:

  课件逐句有节奏地出示古诗

  寻隐者不遇

  松 下 问 童 子,言 师 采 药 去。

  只 在 此 山 中,云 深 不 知 处。

  (六)教师总结

  这一堂课大家表现特别好,可见大家对古诗文很感兴趣,我们中国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诗词歌赋异彩纷呈,请同学们课下再搜集几首有关“寻人”的诗文,让我们进一步感受古诗文的意境与魅力。

  (七)板书设计

  寻 隐 者 不 遇

  (唐 )贾岛

  松 下 问 童 子, (希 望)

  言 师 采 药 去。 (失 望)

  只 在 此 山 中, (一线希望)

  云 深 不 知 处。 (绝 望)

  (寓问于答)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篇15

  教材分析:

  《寻隐者不遇》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是唐代诗人贾岛的作品。诗歌记叙了诗人前往山中寻访隐者而没有遇到这件事。课文主要写了诗人与童子的问答,体现了隐者高洁的性格以及诗人对他的仰慕。本诗的特点是寓问于答,平白如话,意境幽远。

  学情分析:

  本次教学,对象是农村的孩子,对他们来说,见识不够广泛,表达欲望不强。特别是刚刚从完小来的那一大部分学生,习惯了灌输式的教学。新课标倡导,要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多元化思考、独特性表达、创造性运用”。因此,教学中,我鼓励学生敢于谈自己的感受,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来读课文,用自己的心灵来想问题,用自己的嘴巴来做评价。

  设计理念:

  《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诗人贾岛的作品。记叙了诗人前往山中寻访隐者而没有遇到,非常失望的这件事,教学时我主要分三个板块:一是初读,读顺,读出诗的味道。二是细读古诗,理解诗意。先帮助学生采用多媒体理解“云深”的意思。再创设情境,想象贾岛和童子会说些什么,并表演,其实就是让学生说诗意。三是抓住意象,感受隐者的形象。为了使学生能感受都隐者的正直、高大、心怀百姓的形象,我将诗中的景物与隐者联系起来,从而使学生很容易体会隐者的心怀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能理解古诗,理解“不遇”、“言”、“云深”等词语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能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的情与境,从而了解诗中事,领略诗中景,感悟诗中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古诗的教学,理解诗中隐者的形象,感悟隐者的情怀,感悟古诗选词炼句的精妙和丰富的内涵,从而受到美得熏陶。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2、朗读品位、感悟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教学难点:

  理解隐者的形象,感悟隐者高大、正直、心怀百姓的情怀。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课题,质疑解题。

  1、自经典诵读以来,我们背过许多的古诗,你能背几首大家听听么?(学生自由背)

  [设计意图]:背诵古诗,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为学生理解古诗起到定向发动的作用。

  2、揭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新的古诗。

  板书课题:寻隐者不遇

  让我们一起来美美的读读课题吧。(齐读课题)

  3、你知道这首古诗的作者是谁么?你了解他多少呢?(教师相机补充)

  4、解题

  (1)你能用““寻”、“隐”、“遇”组词么?你知道它们在题目中的意思么?

  (2)谁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

  (3)再次读题,说说你想弄清楚哪些问题啊?

  [设计意图]:从题目入手,让学生质疑,不光让学生理解了题意,而且也为这首诗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二、初读,读得有点诗味。

  1、过渡:下面我们就来读读诗句,看看你们刚刚提出的问题能不能从中找到答案。

  2、这首诗每位同学要到三遍,每一遍都要达到一定的要求。

  第一遍:要一字不错,字正腔圆。

  第二遍:要读的有板有眼。

  第三遍:要读出诗的味道,那你就很了不起了。

  (学生练读古诗)

  [设计意图]:三遍朗读,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了不尽相同的训练要求,大家可以择其达到的要求来做。

  3、 指名学生读,速记点评,注意鼓励学生。

  4、 字音大家都读的很准了,再读古诗,看看古诗写了些什么呢?你觉得这首诗该怎么停顿呢?

  (提醒第二句停顿“言||师|采药去”)

  [设计意图]:古诗的停顿并不是句句停顿的格式都一样的,有些故事要根据意思来停顿。这首诗的第二句就有一些特别,让学生根据句意来停顿,无形中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5、 指导朗读古诗,读出节奏。

  [设计意图]:语文是“语”和“文”的结合,语文教学读是根本,要实实在在地把课文读通。

  三、细读古诗,理解诗意。

  1、读了这首古诗,你有不懂得字词么?提出交流。

  多媒体出示:一座山,山上云雾缭绕。相机理解“云深”。

  2、角色扮演,在对话中理解诗意。

  (1)贾岛到山中去寻访圣贤之士,没有找到,却遇到了童子,你瞧!

  (多媒体出示:贾岛与童子在山中相遇的插图)

  (同桌中一位扮演贾岛,一位扮演童子,根据自己的想象来表演问答)

  [设计意图]:多媒体插图的展示,创设了情境。同桌的表演使学生很快的进入到情境中,为理解诗意做好了铺垫。

  (3)指名学生上台表演。

  (4)他们精彩的表演让我仿佛身临其境,这样情景诗人是怎么写的呢?

  (5)多媒体出示古诗,教师范读。

  同学们,读读吧。争取能读出诗中的情景。

  学生练读,然后指名学生试读。

  [设计意图]:老师入情入境的范读,感染着课堂的每一个人,将学生带进了诗的意境之中了。

  3、贾岛在和童子的对话中,他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满怀希望——失望——一线希望——彻底失望)

  带着这样的情感变化,我们再读读古诗吧!(指名读——齐读)

  [设计意图]:“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没有情感的语言文字,是一种词藻的堆砌;没有真情的语言文字,会显得非常的苍白无力。忽略了情感的因素,你上得再生动,语言文字抓得再扎实,也是不到位的。从一定的意义上说,语文教学就是一种情感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做“真我”,露“真情”。当然,在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感受课文的情感因素时,不可忽略了教师的示范和影响,教师应成为“课文的晴雨表”,用自己的神态、语言、情绪等去感染学生,带动学生,使他们和课文同悲、同喜、同激动、同平静……只有这样自外到内的.学习,才谈得上提高语文素养,才是真正意义的语文学习。

  四、抓住意象,感受隐者的形象。

  1、过渡:诗人寻访隐者,结果没遇到,诗人很失望。那位隐者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竟然令诗人如此仰慕?再读古诗,看看能不能从古诗中找到答案。

  2、俗话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虽然在诗中没有写隐者,但诗中所写的景物却与隐者有密切的联系。找出诗中所写的物,看看它们有什么特点。再把它们和隐者联系在一起,你会有新的发现。(学生再读古诗)

  3、 隐者隐居起来是不是并不关心这个社会,不关心百信的疾苦了呢?他是不是把一切都放下,安心过悠闲清静的生活呢?你们在找找看隐者干什么去了,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4、学生交流,教师稍作点拨。

  (采药,治病救人,心系百姓,不辞劳苦,菩萨心肠)

  5、多媒体出示,总结回顾。

  这就是诗中的隐者啊,他像松树一样( ),像白云一样( )。他去深山采药,救死扶伤,他心里装的是( )他就像云端的神仙、像那救世的菩萨!

  [设计意图]:对诗中景物特点的分析,有助于学生理解隐者的内心。

  五、拓展延伸。

  那些隐居起来的世外高人啊,才华横溢,胸怀宽广,悠闲洒脱。你还知道哪些这样的高人呢?

  六、作业。

将《寻隐者不遇》这首诗写成一篇300字的小故事。

  板书设计:

  寻隐者不遇

  贾 岛 隐 者

  满怀希望 正 直

  失 望 高 大

  一线希望 纯 洁

  彻底失望 心系百姓

  教学反思:

  这首诗主要写了贾岛去山中寻找隐者,结果没有找到的一件事。让学生感受隐者的形象是古诗的难点。教学时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让学生在充分读的基础上找出诗中所写的景物,并说说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学生能比较容易的说出“山”的“高大”、“云”的“纯洁”,“松”的“正直”、“四季常青”。接着学生思考:这些景物与隐者有什么联系呢?对于这个问题学生说不出来,于是我引导学生:隐者上山干什么去了?他做这些是为了什么?隐者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竟然令诗人如此的仰慕?指导学生把隐者与前面的云、山、松各自特点相结合,学生自然就能感受到隐者的正直、高大、纯洁、心系百姓的形象了。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06-04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06-07

《寻隐者不遇》的教学设计(精选12篇)02-24

古诗《寻隐者不遇》优秀教学设计优秀10-17

寻隐者不遇古诗04-21

寻隐者不遇作文03-29

寻隐者不遇古诗译文05-13

古诗寻隐者不遇全文09-09

古诗寻隐者不遇注音12-28

寻隐者不遇朗诵古诗03-19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