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历史考试质量分析报告

时间:2024-07-03 19:09:27 语文迷 我要投稿

【精品】历史考试质量分析报告

  我们眼下的社会,我们使用报告的情况越来越多,报告具有成文事后性的特点。其实写报告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历史考试质量分析报告,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精品】历史考试质量分析报告

历史考试质量分析报告 篇1

  一、整体情况分析

  我校参加考试33人,平均18.2分,这次考试成绩非常差,必须深刻分析。

  二、学生做题情况分析

  选择题分析:学生出错率较高的是1,2,6,9,15,18,19题。

  第1题主要问题在于学生审题失误,材料是评论隋朝灭亡的,且许多措施放在一起体现的是暴政,故选择D。

  第2题问题在于学生不懂文言内容,其实还是不会提取关键信息“多费农时”是保证农时,“杂徭役,坐账论”是减轻负担。

  第6题还是审题问题,选项A学生把西域和西藏搞混,画是艺术,内容是历史,选项C最准确,B和D不符合题意。

  第9题还是审题失误,“稍夺其权”关键是“其”字的理解,往前看说的是“方镇太重,君轻臣强”,那就是关于地方长官了,故选D。

  第15题审题不难,其实考察的是答案的筛选问题,引进物种只能作为补充,而解决和导致这样的分析肯定是错误的`,也就是说答案A,B,C的分析放大了其作用,D最不高大上,却最准确和贴合,而学生很多时候迷恋高大上,不屑于最适合,一不留神就会出错。

  第18题如果审题能力和知识的储备有一点偏差,就会做错,关键词“逆转”,对外关系“主动”的逆转,我们首先想到的是清的“闭关锁国”,A和D明显知识错误,B“完全禁止”肯定错,选项C最准确。

  第19题错在审题偏差,关键词“民族文化遗产”,“突出反映”,答案B物质文化没体现,答案C与文化无关,答案D经济不合题意,道德观和价值观是文化遗产。

  非选择题分析:

  第21(3)(4)题考查宋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元朝对边疆的管理,都属于课本上的基础知识,说明学生基础知识记忆不牢,导致得不住分数。

  第22(3)题考查南宋与金的对峙,对于学生来说虽然记住了知识点,但是出成了材料,他们就不会了,也不会分析了。此题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23题3小题,由于图片不清晰,学生看不出人物是谁,也看不清图中的文字,辨别不出是戚继光,很多学生写成郑和下西洋。

  23题3小题,由于图片不清晰,学生看不出人物是谁,也看不清图中的文字,辨别不出是戚继光,很多学生写成郑和下西洋。

  24题是整份试题中最有难度的习题,难在灵活度更高,如观察图片从细节处分析分别属于什么时期,并作出依据的分析,再如概括盛世的具体表现。但第2、3小题尽管看着有难度却完全能从材料中找到对应答案,这就考查学生的理解概括能力。

  三、原因分析

  1、知识点掌握的不够熟练,导致答题时知识点乱背,乱安插。

  2、很多学生不能冷静分析题就写,往往是答非所问或者问题回答不完整。缺乏做题意识和能力,分析和理解能力达不到。做题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3、语言组织能力差,一部分人写的答案语句不通,读不懂。

  4、答题思路不明、条理不清晰、书写不规范,尤其是多数学生的字书写的很不好。

  5、做题不够细致,审题不够认真。

  四、今后的措施

  1、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是一切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多关注学生、多和学生交流。

  2、对于基础知识,在平时学习中要强调多读多背,严把过关力度和效果,不能得过且过。对于基础知识薄弱的学生降低难度增加次数。

  3、加强做题训练。学生现在差的还是审题和做题能力,评讲的过程中要注重方法的传授,注重学生审题、分析、概括能力的提高。

  4、加强答题规范的训练。包括文字书写、格式、杜绝错别字、内容简明扼要等。

历史考试质量分析报告 篇2

  本次初一历史期末考试作为对学生一学期学习成果的重要检验,全面评估学生对中国古代史、近现代史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历史思维能力、史料分析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状况。本报告基于考试数据统计分析,结合教学实际,对考试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并提出相应的教学改进建议。

  一、考试概况

  1. 考试范围与内容:本次考试覆盖了初一历史教材的主要章节,包括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成就,以及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人物及其影响等。

  2. 考试形式与题型:采用闭卷笔试形式,题型包括选择题、填空题、材料分析题和论述题,旨在全面考察学生的记忆、理解、应用和创新能力。

  3. 参与情况:全校初一学生均参加了此次考试,参考人数XX人,无缺考情况。

  二、成绩分析

  1. 整体成绩分布:

  优秀率(≥90分):XX%

  良好率(8089分):XX%

  及格率(6079分):XX%

  不及格率(<60分):XX%

  从数据看,大部分学生能够达到及格线以上,但优秀率和良好率有待提升,特别是高分段学生比例较低。

  2. 各题型得分情况:

  选择题:平均得分率较高,表明学生对基础知识点掌握较好。

  填空题:部分学生存在记忆不牢固的问题,导致失分较多。

  材料分析题:学生差异较大,部分学生能够准确解读材料并联系所学知识作答,但也有部分学生缺乏有效分析。

  论述题:整体表现一般,反映出学生在综合运用知识、构建论点论据方面的能力有待加强。

  3. 知识点掌握情况:

  中国古代史部分,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及文化成就掌握较好。

  中国近代史部分,学生在理解历史事件背景、原因、影响等方面存在一定困难,尤其是对复杂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分析不够深入。

  三、问题剖析

  1. 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部分学生对历史时间线、重要事件和人物记忆模糊。

  2. 历史思维能力欠缺:学生在材料分析、论证推理等方面能力较弱,难以从多角度、多层次思考问题。

  3. 学习方法不当:部分学生依赖死记硬背,缺乏有效的学习策略和方法。

  4. 教学资源与方式单一:部分班级可能存在教学资源不足、教学方式单一的问题,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和效果。

  四、改进建议

  1. 加强基础知识教学: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如故事讲述、时间轴制作等,帮助学生巩固历史基础知识。

  2. 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增加材料分析、历史辩论等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学会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历史问题。

  3. 优化学习方法指导:教授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如思维导图、联想记忆等,提高学习效率。

  4. 丰富教学资源与方式: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等现代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5. 实施差异化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实施差异化教学策略,促进每位学生的全面发展。

历史考试质量分析报告 篇3

  一、考试情况分析:

  本次考试我所带班级初三6、7班级历史成绩总体下滑,有很多地方需要进一步提高。

  失分原因:

  从试卷的结果来看,学生普遍失分较多的题是第23、24、25、28和36题。归纳综合学生失分的原因有:

  1、读懂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欠缺。如第24题,此题首先要读懂古文,而许多学生不能正确地获取信息,造成答题困难,从而失分。

  2、历史概念的理解不透彻,不能把握本质内涵。如36题,这道题目失分率相当高。主要是对材料了理解不准确。

  3、解题方法与技巧运用能力欠缺。

  4、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较差,对一些地理概念比较陌生。如第28题失分较多,如在材料中,提到古巴和海地,这是美洲的,好多学生不知道

  5、材料题失分较多。原因是综合性比较强,训练也较少,学生没有注重方法,随意性比较大。

  二、今后的对策:

  1、强化训练。广泛收集资料,进行筛选整合,针对学生的'弱点,进行强化训练,适时组织复习和检测,巩固知识,深化理解。检测试卷要创新,问题情境要精妙,要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比较、综合的能力。

  2、个别辅导。对于各科成绩都较好,而历史成绩不理想的同学,对差生进行个别辅导,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促进全年级整体水平的提高。

  3、激发兴趣。只有激发学生兴趣,才能增强历史学科的吸引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兴趣牵引着他们探究历史的奥秘,靠强制手段强迫他们去死记硬背是不行的。

  4、在平时教学中,不仅要注意知识点的讲授,还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多提一些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每堂课的小结部分都出几道与本课知识点相关的`问题,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

  5、注重学生养成教育∶

  ①加强审题能力的训练,读懂题,明确问题。

  ②加强记忆训练,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

  ③认真钻研教材,教给学生答题的方法。

  6、加强合作。以后我要多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取长补短。多向周边学校的同行取经,更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历史考试质量分析报告 篇4

  一、考试情况

  九年级共有456人参加考试,平均分48分,优秀率7%,及格率43%。

  二、学生答卷分析

  大部分学生学习态不端正不认真主动,厌学情绪较重,基础知识不扎实,课程标准要求掌握的基本观点、原理、概念等都不能牢记,欠缺科学的方法,灵活性较差。综合分析能力低,尤其是审题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运用能力差,缺乏主动创新意识,总认为开卷考试就是抄书,不加思索,见题就做,照搬照抄现象普通存在。语言表达能力也差,不懂得运用历史术语表达相关内容。尤其是有些学生还存在不作答,或者出现答非所问的现象。

  三、今后教学建议

  1.以课本为主,重视落实基础知识。基础知识始终是考查的主体与重点。因此,平时的教学中,教师一定要以基础主干知识的掌握为前提,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归纳、总结,学会梳理历史线索,并注意历史事件的纵横联系,建构立体网络知识结构。

  2.重视培养学生初步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特别是综合、归纳、分析、比较以及发散思维和语言表达等能力。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阅读处理历史材料,从中获取有效信息和运用信息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注重培养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观察认识现实问题的能力和学生的历史意识;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以及社会实践能力。

  3.注意历史与相关学科的联系与渗透。如历史与地理、历史与文学、历史与政治常识等,要让学生养成一种联系的意识。这不仅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到联系的方法,养成联系的意识,综合掌握各科知识。

  4.注意发挥历史的教育功能。平时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育人素材,并通过多种形式,把历史课堂变成真正的`人格教育、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变成素质教育的乐园。

  5.转变教学方式,激发学习兴趣,实施愉快教学。要想让学生喜欢历史课堂,教师要更多地创设教学情境和问题情境,努力营造一种宽松、和谐、民主、开放的教学氛围,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最大限度提高教学的效率。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学生开拓创新,交给学生开启历史智慧宝库的金钥匙,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历史考试质量分析报告 篇5

  一、基本情况

  xx班最高分94,最低分24,优秀人数7人,及格人数24人,差生10人,均分63.05。

  xx班最高分93,最低分33,优秀人数6人,及格人数26人,差生9人,均分63.24。

  二、试题特点

  试题满分100分,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大部分。

  试题难易适中,注重基础知识的考察和基本能力的考查,特别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适当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当也涉及了对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考查。

  三、答题情况

  1、选择题完成较好,均分在30分左右,非选择题填空题完成较好,几乎都能得满分。

  2、选择题中失分最高的是2、16题,非选择题中四题(30),五题(3)失分较高。

  3、失分原因分析:

  (1)概念把握不准确。如选择题2题,对隋朝特点的描述中,哪一项最贴切?A、经济繁荣B、短暂而繁荣C、二世而亡D、国家统统一大部分学生选A或C,第二课的课题就是繁盛一时的隋朝。

  (2)部分学生对课本知识掌握不扎实,书写不工整,有错别字,很多基础题也会失分。部分学生对于图片的识读能力不强,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教材图片的分析,点名相关知识

  (3)从材料中获取信息能力差和概括归纳能力差是失分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教学建议

  1、落实好基础知识

  对于课本的一些历史基本知识,一定要扎扎实实的落实好,让学生要掌握准确无误。

  2、培养基本能力

  培养学生读图、识图、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简洁、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

  3、提高答题技巧

  加强审题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加强答题规范性的培养,使学生答题时做到点化、序列化和段落花;加强学科语言组织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按题目的.要求取舍和重新整合知识。

  4、重视课本历史图片

  对于课本的一些历史图片,一定让学生看图、读图、识图,以图来读史、用图来讲史,使学生明确历史图片也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手段,进而能掌握课本的一些历史图片。

  5、重视历史知识的总结

  对所学的历史知识一定要及时的进行单元总结,小专题总结,用线把所学的历史知识贯穿起来,便于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一定的理解,条理清楚的掌握。

  6、加强材料题的训练

  加强培养学生对信息的解读、分析、提取与处理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抓材料中的关键字、词、句和前言、引文出处的信息,要求学生用简洁、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

历史考试质量分析报告 篇6

  今年的历史试卷和往年的试卷大不相同,多了30分的填空题。整份试卷考查的知识点,覆盖面广,信息量大。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大项。选择题15小题,共计30分;非选择题共计60分主要5个填空题,三个材料题,重在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能力,重在对学生历史基本史实的把握和利用基础分析现实的能力、整合运用能力的考查,引导学生学会认识、剖析历史现象和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总结和把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刚拿到试卷感到很熟悉,但仔细做起来又感到考查的内容综合性比较强,不好做。选择题和填空题重基础;非选择题引领学生整合知识,回答现实问题。

  一、试题分析

  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大项,选择题15小题,共计30分。考查的是重点知识、主干知识,但是仅靠单纯的死记硬背也很难直接得出答案。这几年试题的确灵活了,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要求较高,如第1、第15小题。

  填空题共计30分,主要考查学生的知识和能力,重在对学生历史分析能力、整合能力的考查,引导学生学会认识、剖析历史现象的.背景,和影响和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总结和把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对历史知识的整合有一定的要求,要求学生对知识要熟练掌握、要有较强的分析、概括知识的能力。

  材料题注重考查学生把历史事件和观点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和评价,如第17小题。材料新,出的习题紧扣现实分析历史现象,引领学生探究历史问题。

  总之,试题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体现课改,导向性强。

  二、学生答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学生答题的情况看,选择题方面1、4、15、小题失分多,需要学生调动自己的积累并进行分析才能得出结论。第4小题失分原因是学生知识点记忆混淆,知识点相互干扰,出现判断失误,学生所得分数看总体较好。

  非选择题方面错别字多,影响得分。16题填空题学生答的不好,主要还是知识点掌握的不好。这5个题均是书上的原句,抠出了重要部分进行检测,但学生基本是大致意思的掌握,很难答对,答准确,失分比较严重。17题看着难,

  没有见过,但只要审清题进行解答,还是比较容易答对。但还是有学生不审题,答非所问,有不少学生看不懂题目要求,答题有些混乱,失分较多,另外从学生间看差距较大,说明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待提高。

  从试卷中可看出不少学生表现出对历史基本知识掌握的薄弱、混乱甚至是无知。审题不清,有的学生不明题意,不少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实际运用能力较低,以及语言表达能力不强,突出表现在材料题和问答题的解答方面。

  三、关于对今后教学的启示

  这次历史试卷所体现出的特点,给今后历史教学以极大的启迪,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1、固本强基,狠抓基础知识落实

  基本知识点的落实:人物、时间、地点、原因、经过和影响等是历史最基本的知识点,必须牢固掌握,反复记忆是最重要的方法。

  2、注意对所学知识的总结与归纳

  对所学的历史知识一定要及时的进行单元总结,小专题总结,用线把所学的历史知识贯穿起来,便于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一定的理解,条理清楚的掌握。

  3、加强对材料题的训练

  加强培养学生对信息的解读、分析、提取与处理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抓材料中的关键字、词、句和前言、引文出处的信息,要求学生用简洁、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

  4、重视教法,提高技能

  实施新课标后许多老师改变教学观念,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新课标下教师要讲,关键是讲什么?怎么讲?怎么练?这一问题应该是我们需要多思考的问题。

  5、关注现实,以史为鉴

  历史学科不是一门“死”学科。如果不关注现实问题历史学科就失去了教育功能。在历史教学中,平时多去寻找历史的足迹,挖掘课本中的隐性知识点,归纳点拨,启迪思维。

  初二历史,师生们普遍感到内容多,任务重,难度增大,个别如洋务运动、抗日战争等内容学生理解有难度,学生记忆是短暂性的,遗忘性大,刚记住就又忘了,在没有记住的情况下多数同学难以达到灵活运用,成绩一直普遍较低。如何提高成绩、提高学生的能力,这是困扰我们的一个问题。

  今后教学需改进之处:注重历史知识基础知识的积累,平时要求学生记忆,适时进行抽查或检测,提升学生身体能力,减少错别字;提高学生信心,平时形成认真的习惯;书写规范;转变思想,抓基础,高要求等。

  总之,通过这次考试,我们会吸取教训,查找不足,尽最大努力提高教学的质量。

历史考试质量分析报告 篇7

  一、试卷分析

  (一)试卷结构

  历史考试时间60分钟,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其中选择题25个,50分,非选择题四个,50分,总分100分。

  (二)试卷特点

  就全卷内容来看,本套试题以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义务教育初中历史教科书为依据,没有超出规定的范围;试卷的设计与题型以多形式、多层次、多角度来考查学生;基础性强,试题立足于历史基础知识,以重点知识来设计题目,重在考查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试卷的编排遵循了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原则,符合考生的作答心理,试卷紧扣大纲,依据课本,重点突出,难易适中,导向明确。试题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与考试标准的基本要求,在题型、题量、难度系数基本保持稳定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了知识考查内容,突出了能力考查要求,对指导基础教育历史课程改革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

  从试卷中我们可以看出:

  (1)全卷两种题型,即:选择、材料分析。两种题型的优化,全面考查了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全卷主客观试题分配恰到好处,其中选择题占了50%,便于检测学生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而材料分析和论述题占50%,则侧重考查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两种题型的配置充分体现了水平测试的双重功能。充分反映了课改、教改与考改新思路,考查了学生正确处理历史材料以及综合分析与表达能力。

  (2)全卷涉及的知识面广,且知识范围分配合理。试题全面覆盖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材,涉及经济、政治、社会等各个方面知识点,而且知识范围的分配也充分反映了课程标准与考试标准的要求。这就有利于全方位检测学生对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侧面的历史知识。

  (3)突出了对学科主体内容和历史知识内部联系的.考查。今年试卷考查的内容全部都是学科教学中的重点内容没有偏题、怪题,体现了初中历史教学的普及性、基础性。同时材料分析题和论述题又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现实性,特别是从历史事件本身的联系与影响方面着题。

  (4)试题充分体现了课标与考标规定的知识与能力目标,灵活考查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理解、比较、分析、综合及迁移等多方面的能力,很明显地反映出考查学生理解、分析、综合层次的知识内容达50%,侧重考查了学生多元历史思维能力。

  二、答卷评述

  1、总得分偏低,及格率不高。原因有两点:一在历史教学中仍然只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与记忆,还没有真正转轨到能力的培养上来,而许多学生只知道死记书本;二是试题综合性较强,难度偏高。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改革正逐步升温,这对进一步启动和推进我校新的课程改革有着较大的促进作用。

  2、客观试题、基础知识试题得分率较高。

  3、主观试题及考察学生综合能力的试题得分率较低。大多数学生对历史教材的主干知识掌握得较好,能根据要求加以复习巩固,对重点知识的掌握较熟练,并能正确地运用解题方法;大部分学生能采用较常用的直选法和排除法来解答选择题,有一定的解题审题能力;部分学生的学科能力有所提高,善于运用已知知识进行判断,反映了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但个别失分较严重的问题,也反映出了一些不可忽视的情况:

  4、基本功不扎实,书写不规范,错别字多。审题能力较差。

  5、部分学生历史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应变能力略显不足。有些同学完全答不到点子上。

  6、复习不到位。例如选择题失分较多的第16题、21题、22题,都是基础知识;第28、29题还有0分的现象,也充分说明了复习过程中存在严重问题。总之,考生在答卷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一系列表象,为指导我今后的历史教学和考试提供可贵的一手资料,我应深刻反思。

  三、关于教学与考试的理性思考

  七年级期中测试卷本身的特色和考生答卷反映的表象让我们清晰感觉到崭新的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脉搏在沸腾,只有全面更新全体师生教与学的理念,彻底转变师生教与学的方式,才能不断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因此借助这次考试,我作出了如下理性的思考:

  1、全面更新教学理念,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新的课改指导下的历史教师,应全面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指导学生全面地辨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学生应全面转变学习方式,倡导积极主动的探究式学习,勇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避免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从而把新的课程改革推向高潮。

  2、熟练把握课标和考标,高度重视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面对教考改革的新形势,我应以“两标”为基础,组织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注重中外历史知识的有机渗透,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历史概念;应反复运用归纳法、演绎法、联想法、比较法、启发式等多种教学方法组织教学,全方位,多层次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罚,让学生的思维在“发散--集中--发散”的多次循环往复中产和丰富的“历史智慧”,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和基本的历史素质。

  3、努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今后的历史考试能力要求越高,学习难度越大。因此,培养兴趣是关键,我们的历史教师要想方设法,生动活泼地开启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积极主动地自我探究,自主求知,尤其要重视后进生的转化与提高,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4、在教学教程中,要抓主干、重基础。突出主干知识的教学,夯实基础知识,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历史概念和一般规律。同时,平时教学中要强化历史人名、地名、历史专用名词的书写训练,力求消灭错别字。

  5、平时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读教材或引用课外材料,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能力,同时注重训练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6、要加强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包括阅读分析、概括归纳、比较能力和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同时也要注意加强学生表述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以提高学生语言表述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7、加强学法指导,教师在教学中要教学生如何审题,如何寻找试题的关键词,捕捉有效信息。

  8、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尤其是要做好后进生的辅导与转化工作,提高后进生的学习成绩。

  总之,只有坚定不移地坚持课程改革,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让我的历史教育教学改革结出更加丰硕的成果。

历史考试质量分析报告 篇8

  一、题型分析

  此次考试共四大题,满分100分。第一题为选择题44分,第二题为判断改错题16分。这两题是基础题,或者说是知识再现题。考察的是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把握。第三题为材料解析题,共28分,第四题为识图题,共12分。这两题是运用题,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灵活运用,也一定程度上考察学生对历史细节的掌握。

  二、考试情况

  这学期的考试仍为闭卷考试,易难度的比例大致为8:1:1,九年级共958人次参与考试,及格率达96%,全年级平均分为85.68分,年级最高分为100份,我们正兴学校严抓考风考纪,采取不同年级交错参考,不同年级交换改卷的方式以确保考试的绝对真实性。

  三、分析原因

  A、提高原因

  ①这次的考试考题相对容易,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有大部分学生懂得合理安排时间,做到不偏科,所以基础知识比较牢固。

  ②学校的老师们都尽心尽力准备好每一堂课,抓好45分钟的效益。

  ③我们采取了有效的措施,九年级历史在蔡景辉老师的带领下抓好对差生的转化,关心他们,给予他们信心,这是关键。

  B、学生做题的情况

  这次考试当然也不尽然带来喜悦,也有很多的地方值得我们深思,在对考卷的分析过程中,我们发现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选择题失分少,但是仍有不该的失分;比如:选择题第8题,印度民族大起义最先起义的是()。所有同学都清楚是“土”兵,但是有一部分同学都选了选项“A、士兵”这是一个完全可以避免的错误。所以存在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许多学生太过于粗心大意。

  第二,则是仍有一部分学生学习时没有对知识进行巩固,所以碰到与曾经做过的类似题目时,仍会犯错误。向这次考试的第18-20题。

  第三,学生们对错别字重视不够。比如在材料题的第29题,明“治”维新一部分学生写成明“日”维新。

  第四,审题不清,于是将“是什么”答成“为什么”或者“影响是什么”比如在第31题的第三小问,要求是简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表现在哪些方面。很大一部分学生答成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

  四、应对措施

  针对上叙问题,我们应该要采取的措施有:

  首先,仍然要继续对差生进行转化,多鼓励,多关心,争取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历史学习时获得乐趣。

  其次应该要组织好课堂,积极响应学校的政策,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向45分钟要质量。

  第三,老师与老师之间也要更加进一步的沟通与交流,加强集体备课活动,协调进度,协调每一课知识点的把握程度。

  第四,九年级历史备课组成员中,我们两位新老师将努力向年级的长者看齐,多多学习:如何调节课堂,如何改善课堂消极状态,如何做到教学最有效……

  总之,九年级的历史已经有不错的成绩了,但是我相信在九年级学生与老师的共同努力下历史学科的成就将更加辉煌。

历史考试质量分析报告 篇9

  一、试卷试题分析

  1、知识面广,综合性强

  整套试卷依据课标命题,注重基础知识和能力,没有偏题、怪题,考查的知识面非常广,知识的综合性也较强。如几次重要的改革、第一次世界大战、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等等。

  2、难易适中,重点突出

  本份历史试题从难易的程度来看设计的也比较合理,且对重点知识的考查很突出,且考查的是重点知识、主干知识。

  3、试题灵活,侧重能力

  本份试题命题很灵活,但考查的知识点都在课本。整套试题中能够从书上直接翻来,试题内容来源于课本,但设计上显得灵活,新课改的理念得到了很好的贯穿。试题总的来说,考查的是学生的能力,体现了命题以能力立意为主。

  二、学生答卷分析

  1、基本知识薄弱。

  有不少学生表现出对历史基本知识掌握的薄弱、混乱甚至是无知。半数的学生对课本中帮助学习的材料不重视,掌握较差,所以得分率比较低。

  2、审题不清,答题不规范

  不少学生不注意审题,或审题马虎,细心不够,以至出现不应该有的错误。

  3、学的不灵活,运用能力差

  部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低下,语言表述能力不强。在材料解析和问题探究题中表现尤为突出。材料解析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背景资料的了解程度、阅读史料的基本能力、材料知识与课本内容的有机结合等。

  三、教学反思

  好的试卷对教学是一种良性的导向。认真分析学生考试是老师丰富教学经验的绝好机会,是教师进步的阶梯。通过这次对试卷的仔细分析,我感觉获益匪浅,下面提出我个人的几点看法。

  1、抓住主干知识,突出教学重点

  考试主要考查历史的主干知识,因此要抓住主干知识,突出重点知识的学习。主干知识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一般表现为历史发展的转折点、关键性和起里程碑作用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概念、历史线索和历史阶段特征等。教学中力求达到系统、全面、扎实、准确八字要求。

  2、培养思考习惯,提高思维品质

  日常教学中,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同时,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性学习,在相互交流中提高分析历史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培养史论结合的能力。要能够注意历史知识的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让学生站在历史的高度审视历史。另外还要在平时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和能力,特别是在做练习或讲评练习时有意识地让学生念题目,强调关键的字词,提醒学生认真阅读题目,弄清题意然后回答问题。

  3、训练应试技能,增强探究能力

  平时教学要加强基础知识训练,注意培养学生审题能力,指导学生解题方法,审题时要审关键的字词、审设问点、审题题干和材料中隐含的要素、审时空概念。学会从材料中最大限度地提取有效信息,培养学生阅读、分析、综合运用的.能力。要进行专题的训练,强化题型解题技能。要增强训练开放性试题训练,如启示、教训、影响、措施等一类的题目。要训练学生语言表达技能,掌握常见的答题规范,学会运用历史术语解答历史试题。适当开展历史活动课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收集、加工整理资料和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掌握探究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针对试题的灵活性越来越强,在教学中我们历史老师就要教会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拓展学生的思路,开阔学生的视野,切不可把知识教死,学死。

历史考试质量分析报告 篇10

  一、命题思路

  本次高二历史期中考试考查形式为闭卷考试,考试时间为90分钟,试题分值为100分。试题题型为选择题与非选择题两部分。选择题部分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非选择题分值为52分,整套试卷难度适中。

  二、命题立意

  以考查基础内容为主,兼顾能力考查。以会考说明为参照,突出强化基础知识的运用,通过一些考查迁移能力试题的设计,引领学生未来学习的方向,以适应高中阶段历史学科的整体安排。

  三、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1)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欠缺,概括问题的能力偏弱。在材料解析题中,很多学生不会寻找关鍵词。

  (2)答案中缺少关键字。有的同学洋洋洒洒的写了一大块,可是有很多是无关紧要的'话,在有限的时间里要老师逐字逐句的慢慢的研究答案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主要就是看关键语句、关键词。

  (3)基础知识不扎实。有的选择题和书本上一样的语句表述,可学生仍然做错,可见基础知识非常不扎实。

  (4)答题不规范,没有格式。历史答案一般是应分点分段回答,列出序号,条理化,让人一目了然,可有的考生从头到尾没有序号,语言表述不规范,语言表达口语化严重;书写潦草;逻辑思想混乱。

  四、学生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由于是理科学生,从学生的`整体看,考试成绩不理想。究其原因一是学生从思想上不重视,由于初中历史学科的考试形式是开卷考试,故学生对高中考试形式缺乏清醒认识,虽考前有过说明,但有些同学只是在课上听听而已,有的更是应付了事。二是对学习要求不重视。大部分学生仍停留在初中学习思维,认为学习历史不需要记忆,只要知道就行了。不能整理相关问题,虽课堂教学给学生们一些强调,特别是重难点问题,但没有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

  五、应对措施

  (1)加强对学生思想的引导,平时应注重与学生们的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及学习动态,以更好地促进教学双方的交流学习。

  (2)提供学习与考试的方法,注重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平时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相关知识点的记忆与理解思路。增强知识的趣味性,以提高学生对学习历史的兴趣。

  (3)加强对所学知识的复习和巩固,注重练习的有效性。单元检测试题应精选,覆盖面尽量宽广,让学生在一次检测后加强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并形成迁移能力,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以顺利通过高中学业考试。

历史考试质量分析报告 篇11

  今年的学习方式和考试方式和以往大不一样,网上教学,家长监考。考前还担心考不出学生的真实水平,看了分数觉得大多数家长还是很认真负责的,很感谢家长的监督,陪伴。考试成绩在我我预料之中,不太理想,下面我具体分析下这次考试:

  一、试卷分析:

  一模试卷从总体上说,知识考查的覆盖面广。材料阅读量适中,材料类型选择多种多样,图文并茂,选择重点及热点的材料,体现了试题对重点内容和时事热点内容的考察。选择题注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和对历史材料的分析、解读、运用能力。主观题注重考查从材料情境题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考查学生对材料知识的概括能力与语言表述能力,同时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体现了历史新课程和中考命题的`趋势。且与当今热点联系紧密,如:18题疫病防治,医疗与公共卫生体系考查,让学生通过古今对比,中外对比体会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总之,本套试卷以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兼顾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运用、理解,分析能力的试题,是一套高质量的试题。

  二、学生得分情况:

  我校参考学生135人,总均分43.72分,总及格率52.24%。其中60分以上7人,50分以上50人。优生不尖不多。

  三、学生答题情况:

  客观题答题分析,出错率较高的题:

  第2题:学生没有复习到古代史,没有提取到公元前221年、摒弃重立列国、为中央统一全国各地的集权这些重点的答题点,造成失分。

  第3题:这个题是出错率最高的一题,看到南宋时,马上选了经济重心难移,没有认真读题。

  第6题:对史实记忆不牢固。没记住民国元年是哪一年。还有的同学知道民国元年但计算出错。

  第7题:只注意到李大钊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忽视马克思主义,1918年。

  第15题:学生未能注意材料中“最能反映”这些限定词,好多选A没有看清B、C选项中“开始”,所以失分。

  总体上来说有三类错误:

  1、是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

  2、是不能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

  3、是对材料的理解和把握不准确。

  主观题答题分析:

  考生基础知识不牢固,不能正确审题,不能从材料中提取有效的答题信息,归纳能力欠缺,得高分的较少。

  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基础知识不过关,知识点不清。

  2、文字表达缺乏层次性、条理性和内在的逻辑性,概念把握不清。

  3、学生语言组织能力不强,材料题答题不能得高分、满分。

  4、学生审题能力差、解题不熟练,出现答非所问和草草答题现象,反映出平时学生学习中缺乏一定的解题方法和相应技能的积累。

  四、今后教学努力的方向:

  针对本次考试调查分析结果,在接下来的初三历史专题复习中,提出几点建议:

  1、认真研究20xx年课标,依托教材,夯实基础,因为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是中考永恒不变的主题。

  2、注意复习的有效性。注重主干知识网络结构的重复构建。即将原来的章节体系打乱,整理为专题知识网络结构。在后面的专题复习中应将此定为基本的指导思想。

  3、注意非选择题的训练,尤其是材料型习题的训练。本类型题目是重头戏,分值高,要求学生要认真审题与阅读材料,就设问指向从材料中或联系所学知识,提取有效信息。

  4、加强解题方法指导,在日常的复习课和练习中加强学生应试能力的训练,包括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阐释历史的能力等。

  5、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和热点问题。教师必须有针对性地归纳一些专题,并要把热点问题考点化,并设计成具体的题目,(同时进行中考真题训练)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训练,培养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地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6、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指导他们多看书,多梳理知识,鼓励他们提高分数的信心。在课堂中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让绝大多数的学生能投入到积极的思维中去,力争考出好的成绩。

【历史考试质量分析报告】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期末考试质量分析(通用19篇)06-25

初二语文考试卷面质量分析(通用13篇)01-22

期末检测质量分析总结11-03

分析质量月征文(精选12篇)09-20

高二语文试题质量分析12-27

深度分析提高教学质量作文09-28

初一考试分析作文范文09-15

考试质量分析发言稿04-10

分析质量月征文范文(通用8篇)09-19

期中考试分析的作文11-05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