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五下《灰椋鸟》教学反思?

时间:2021-04-06 17:20:36 五年级下册 我要投稿

苏教版五下《灰椋鸟》教学反思?汇编

  《灰椋鸟》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今天投影仪出了问题,使得很多解释词语的图片不能展示,估计学生理解方面还存在一些夹生的地方。

苏教版五下《灰椋鸟》教学反思?汇编

  教学过程:

  1、揭题。体裁,作者,学生根据随文分步的预习情况,指导徐秀娟因为救丹顶鹤而落入沼泽地溺水而亡,学生对她被追为“烈士”很是不赞同,没有意识到她奉献精神的伟大,所以老师强调,她是一个大学生,为了丹顶鹤放弃了很多优厚的条件,只身来到盐城,为着丹顶鹤的繁衍,默默地做着自己的贡献。其实这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搜索徐秀娟的材料,从而内化为他们自己的语言。5分钟。

  2、漏掉对题目提问。

  3、检查背书情况。只有个别同学背上。所以背书之前,应该指导背书。然后一起朗读一下,加深印象,不能生硬地抽背,这也导致了学生情绪的不集中。6分钟。背完之后,应该男女生一起背诵一下,比赛背书。

  4、默读课文,概括段落大意。很多同学在抄写和完成补充习题,很忙。我不能让他们罚抄太多,否则影响上课效率。5分钟。

  5、生字教学,检查读书。5分钟。

  6、用笔找出描述作者心情的词语。5分钟。

  7、想象灰椋鸟电视录像的内容。5分钟。

  有9分钟没了

  上课时不应该做的事:

  1、上课时,没收学生材料,不能浪费时间。下课没收。切记。可以点名批评。否则会影响全班注意力。

  2、投影仪出问题后,老师不要尝试修好,赶快投入到课堂教学过程中。

  3、不要一味地开火车读,要分角色朗读,表演朗读。多给学生提问的时间。

  4、粉笔字要认真写好。设计好板书空间,不能随心所欲。

  《灰椋鸟》教学反思

  《灰椋鸟》这篇文章与一般的写小动物的文章不同,它对灰椋鸟的外貌、习性的描写只是一笔带过。更多的则是向读者展示的是百鸟归林的壮观和温馨的场面和闹林的热烈欢腾的场面。

  这两处场面描写条理清晰、点面结合、生动细腻,所以,我将教学定位于“读写结合”。一方面通过品词析句、情境体验、想象画面等感悟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情感;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关注语言的表达方式、场面描写的方法、修辞的表达效果等,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力,并迁移运用,仿写练习,转化为自己的语言。

  教学时我先让孩子们通过课件中的图片,说说自己眼中的灰椋鸟。在这个过程中指导孩子进行有序的观察和描述。并与文章中作者一开始对灰椋鸟“黑乎乎的,有什么好看的”相结合,由此延伸到作者专程去看灰椋鸟的原因,以及灰椋鸟归林前、归林中、归林后的描写。让学生循着一个个问题的导入,深入品读课文,通过“读、划、悟”与文本真切对话,通过词语来感悟,通过句式来感悟,通过情境来感悟。比如在解读“排空而至”这个词时,学生开始只从字面理解了它:“排着长长的队伍飞来。”在肯定他的同时,引导学生想象灰椋鸟飞来时一批一批、浩浩荡荡的景象,结合课件中的图片使学生感受到灰椋鸟归林时壮观的场面。

  其次就是抓住思路,文章的脉络。摸到了思路就如同找到了开门的钥匙。文章的思路是在词句段的有序组合中表现出来的。阅读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弄清课文层次编排的顺序。例教学灰椋鸟归林壮观的场面描写时,引导学生理清写作顺序:从“一开始”写到“几分钟后”,从“先回来的鸟”写到“后到的鸟”,先写看到的,再写听到的,通过这样的分析,使学生懂得写作应按一定的顺序,有条理地记叙。

  最后和着《一个真实的故事》这首歌曲,给同学们讲作者徐秀娟的故事。从她为了保护丹顶鹤而献出生命的故事中呼吁孩子们爱鸟,护鸟的意识,深化文章的主题。

  《灰椋鸟》教学反思

  《灰椋鸟》,出自我国环境保护战线第一位因公殉职的革命烈士徐秀娟之笔。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编排在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的最后一个单元。

  备课过程中,在教学目标的确定、内容的安排与方法的选择上,费了一番功夫。

  初稿,教学内容定为第四五两个自然段,目标设定为感受灰椋鸟归林时与归林后的壮观,并完成四五自然段的背诵任务。许是受了其他教师教案的影响,我在备课时直奔重点,仅仅围绕场面如何如何壮观备课,而对如何完成背诵任务很是迷茫。果然,试教时,第四自然段的教学就花费了三十分钟之久,而且,就这一自然段的背诵,也未能达到理想状态。我沮丧极了。不仅是听课的老师们,包括我自己在内,都对这堂课目标的设定产生了怀疑——在课堂上完成背诵,有这个必要吗?这难道不是早读课的.事情?在课堂的四十分钟内完成背诵,这现实吗?背诵的任务之下,将置“体悟文本”于何地呢?在课堂上完成背诵,这符合当前的教学主流吗?如此的“训练课”,“语文味”在哪儿呢……

  一次试教,没有让我看清方向,反而陷入了更深的纠结之中。心想着,应是自己钻研与学习得不够,跳不出这狭隘的思想胡同。反复揣摩,与同事反复探讨后,发现了本文隐藏的一条暗线,也就是作者徐秀娟情感变化的线索——作者由满不在乎到迫不及待想去看;由耐心地等待到突然看见时的惊喜;由初见时的惊喜到后来的惊叹、激动、兴奋;再由兴奋恢复平静后由衷的感激,可以说作者是一位善良美丽、文笔优美、情感细腻丰富的女孩。循着这条线索再读此文,我竟有恍然大悟之感,自然地与作者产生共鸣,体会到了作者的爱鸟之情原是如此渐酿渐浓直至喷薄而出。当下心中感叹,所谓老师,只是比学生早学一步而已。要学生动情,老师首先得动情。同样,要学生背熟课文,首先老师得自己用心去背,去体会背诵过程中每一点滴的困难,并将此感受视作设计教学时的依据。

  目标既定,如何有效达成,便是再次备课时面临的难题了。

  要感受灰椋鸟归林时与归林后的壮观,读,是最切实可行的方法。要完成背诵的任务,读,是最行之有效的途径。朗读就是理解,朗读便于记忆。有了这样的思想指导,再坐下来备课,心便静了。我从班上按学习能力的强弱从高到低喊了十位同学,在没有指导的前提下让他们尝试背诵第四自然段,结果,最快的用了十二分钟,大都在十五分钟左右的时间完成了任务。我想,我不怕孩子们背不熟,我所要做的,应该就是让他们背出速度,背出深度。这,是否就是课堂价值的一种实现呢?

  忐忑中,我如此预设了我的课堂——

  归林时的壮观,交给“排空而至”来牵头,读通“大部队”归林时的句子,再把它读出气势,读好了,就是理解了。理解了,读得更到位。读得到位了,就能说出自己的感受。带着感受再读句子。如此,读出了梯度,“熟读成诵”也就“水到渠成”了。

  归林时倾诉呼唤的温馨,主要通过师生互动再现“呼唤”“应和”的生活场景,带着真切的情感体验朗读想像,并在填空的提示下尝试记忆。

  归林后这部分的学习则反之,让学生一划二想三背。目的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让给学生,同时也是在四十分钟课堂时间的前提下,将第五自然段的背诵任务简化为有选择地背诵自己喜欢的句子。在部分学生背熟有关句子的情况下,再带领全体学生重点体会灰椋鸟姿态的美丽、鸣叫声的美妙,通过朗读表达个体的感悟,通过朗读实现绝大部分学生背熟重点语句的目标。

  带着这样的预设再次走进课堂,我收获了惊喜——

  “壮观”,没有太多的语言渲染,也没有抠出词串咬文嚼字,孩子们一样读出了气势,一样在课堂上自豪地站起来背出了这段文字。

  “温馨”,两个男孩大方地与我对话,不仅给课堂带来了轻松的笑声,还让孩子们切实感受到了灰椋鸟的幸福,他们愿意用朗读反复去表达那份快乐、喜爱,甚至男生成了“先回来的鸟”,女生成了“后到的鸟”,分角色背出这个长句也能做到一气呵成。

  “树林内外,百鸟争鸣,呼朋引伴,叽叽啾啾,似飞瀑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这份独特的齐鸣之美、句式整齐之美、表达酣畅之美,在变换句子的排列方式之后,孩子们眼前一亮的神情告诉我,他们感受到了这份美;孩子们朗朗的练读声告诉我,他们喜欢这份美;站起来对着话筒抑扬顿挫个读的孩子告诉我,他能表达这份美;而全班一起背出这句话时,我知道,孩子们记住了这份美。

  如果说预设是冷静全面的思考,生成则需要灵动与智慧来演绎。它们依靠的都是教师长久的锤炼与积淀。因为领导与同事的帮助,在短时间内,我对这节课的理解,对背诵教学的认识,以教案的形式得到体现,但是,教学过程中,很多环节还是问题多多。比如,体会灰椋鸟翩翩起舞的“美丽”时,一学生站起来一股脑儿讲了很多,我却未能及时作出反应加以引导归纳,反却丢了他再去找别的学生回答。再如,百鸟争鸣那句话,问学生写了灰椋鸟的叫声怎么样,他们给出的字眼是“闹”、“吵”。慌乱之下,我也“逃“过去了。现在回忆起来,此处乃是这节课大大的败笔!这,本来是极好的“生成资源”啊!孩子这样的发言,说明他们还没能深刻感受到作者对鸟儿的喜爱,更没能与徐秀娟感同身受一起去爱。“吵闹”与“美妙”之间,原是隔了一层膜,课堂上,我,没能带着孩子跨越这道情感认识的障碍,真是遗憾啊……这些枝节,非预设之过,本质乃是个人的素质限制——如何驾驭,如何巧变。厚积方能薄发,胸有成竹才能游刃有余,而这些,应该都与学好语文一样,功夫不在一朝一夕罢!

【五下《灰椋鸟》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灰椋鸟》教学反思范文04-28

《灰椋鸟》的语文教学反思01-13

《灰椋鸟》语文教学反思01-07

苏教版语文《灰椋鸟》教学片段及反思01-16

《灰椋鸟》语文课堂教学反思01-15

苏教版课文《灰椋鸟》的教后反思04-15

求《灰椋鸟》全文!07-11

《灰椋鸟》课文原文01-15

语文《灰椋鸟》作业设计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