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水》课后反思五年级下册

时间:2021-04-27 08:51:09 五年级下册 我要投稿

《水》课后反思(苏教版五年级下册)

  《水》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中的一篇课文,课文背景是从前一个缺水的偏僻村庄,家家户户建有水窖。作者马朝虎回忆了儿时洗澡的不易。下雨时,用雨水洗澡;炎热时,母亲用一勺水为四兄弟消暑纳凉,说明当时水的珍贵。下面是关于《水》课后反思的内容,欢迎阅读!

《水》课后反思(苏教版五年级下册)

  《水》课后反思1

  《水》的教学时,在设计教学思路时我紧紧扣住“水的珍贵”展开,通过品词析句,朗读感悟,让学生感悟到这是一个缺水的地方,所以水特别珍贵;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设身处地的体验,做到生活中节约用水。在品读课文时,以读为主线,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教学时我始终引导学生紧扣文本,紧扣文本中的关键字句进行体会。

  交流村里孩子们在雨天洗澡时,主要从两个地方谈感受:一方面是“张大嘴巴,去吃来自空中的水”,让我们体会到孩子们多渴望水;另一方面是“奔跑跳跃,大呼小叫”,体会到人们洗澡时的痛快,在谈这两点时,都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比较。我们洗澡会如此痛快吗?我们会去吃来自空中的雨水吗?从而感受到水的珍贵。从“不多不少、刚好、几乎没有”体会到人们对水的珍惜;“每个毛孔张开嘴巴在吸吮”这可以看出他们很缺水了,对水十分渴求;从 “抚摸”这个词语中,还感受到这勺水带给作者很舒服的感觉……学生的体验与感受完全来源于文本本身。

  不知不觉中,学生就把握住了文本的内涵:水是最珍贵的东西。

  《水》课后反思2

  《水》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缺水的小山村的故事,诉说了村里人们对水的渴望。这种缺水的苦是我们这些生活在江南水乡的孩子们很难感悟的。因此,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我注意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联系语言环境,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品味词语使用的精妙。

  在精读课文时,我首先让学生找出文章的中心句“水,是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并打破学生的惯性思维,让学生明白文章的中心句不一定在课文的开头或结尾,他也有可能藏在段落的中间。然后围绕这个中心句展开学习,带领学生共同探讨作者是如何把水的珍贵写得可观可感的。

  课文第一自然段,通过对村里人取水的描写,教学中我让学生自读,并思考从什么地方体会出“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圈画出关键的字词,并在旁边写写你的感受。学生能从“十公里之外”、“很小的泉眼”、“一个小时的长队”、“一担”体会到取水路途远、水源小、时间长、收获小,从“请我喝酒不如请我喝水”体会到水比酒还珍贵。与此同时,让学生看配乐图片集,进行想象说话,从而体会到取水的辛苦和艰难,进而明白水之珍贵。

  接下来,我借由“为了写出水的珍贵,作者描写哪些场景?”这个问题,带领学生去品味文中浓墨重彩的两个部分,即淋雨之乐、勺浴之乐。

  如何让不缺水地区的孩子学这样的课文,也能产生情感的共鸣;让学生在品味语言的同时,获得思想的启迪呢?我除了引导学生品词析句,感悟写法,也适时在读课文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对照自己的生活经历”。如在体会淋雨之乐部分,让学生感受,半年不洗澡、一年不洗澡甚至几年洗不上澡的难受,从鲜明的对比中让学生体会那么一场雨对于村子里的人们来说是像过节一般的乐事。又如在体会勺浴带来的舒服与清凉时,让学生回忆炎热的夏天,太阳热辣辣地炙烤着大地,在外面走了一圈,突然走到商厦的门口,凉气迎面扑来,这一感受。因为学生有过亲身的体验所有会情不自禁地说“那感觉太爽了”。这样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体会一勺水所带来的不可思议的快乐。

  当然,会品词析句是高年级学生应具备的能力,也是让学生体验走向独特的好方法。我紧扣关键词句进行教学,既提高了教学效率,又培养了学生的语感。例如让学生在三个“滑”字与“流”的比较中,感受到了文章用词的精准。又如透过一个“吸吮”让学生内容上感悟到四兄弟对水的需求太迫切了,从修辞上知晓运用夸张的手法将感觉无限扩大了,生动形象得突出对水的需求的迫切,水十分珍贵。这样目标明确,重点突出,能较好地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的表象了解了作者所要给予读者的内容实质。

  教学最后,对全文进行收束,紧扣矛盾冲突点提问“课文花了大量的笔墨写了淋雨之乐、勺浴之乐,都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村里人与水接触时的一种快乐。作者为什么要写乐呢?” 无需教师多说,学生也能明白这是一种反衬的写法。愈是写淋雨之乐、勺浴之乐,愈反衬出缺水时的苦。可以让人更深刻的'体会到水的珍贵。

  当然在教学中我还有很多的不足,如对预设之外的状况无法很好的随机应变,对学生回答的评价语不够丰富等,还需要在今后一次次的实践中不断积累,不断成长。

  《水》课后反思3

  在教学《水》这课时,我采用紧紧围绕“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这句话展开。课上下来,我对孩子们还是比较满意的,不仅仅是他们在课上的表现,同时也因为从孩子们行为习惯上已经展现他们对水的珍惜。但也有很多的不足之处。

  一、教学重形式没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整个教学紧紧围绕“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这一开放性问题展开,但在教学过程中,这种开放没能起到实质的效果,课堂始终是我拉着学生在走。课堂中生成的资源也有很多,但我还是迫不及待地把他们往前拉,生怕下面的内容来不及,所以很多地方感觉没说透,学生也有点意犹未尽。

  二、没有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迁移指导

  例如在教学第2自然段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到久旱无雨的快乐时,我设计了如下问题:假如你就是这群孩子中的一员,你会怎样?同学们虽然能感受到孩子们的那份欢快,但却无法明白他们为何如此欢呼雀跃?因为雨对他们而言,实在太平常。因此,他们在读书时,虽然读出了孩子的快乐,但那份快乐却不够独特,不够珍贵!事实上,如果我能对教材进行多一点地深入,就可以将这样特殊的情境进行迁移,把学生平时对大海的渴望和这个山村孩子们对水的渴望进行类比,我相信课堂上他们的反应一定更真实,更强烈。

  三、课堂氛围还不够活跃,指导学生的朗读还有些流于形式,没有将指导真正落到实处,孤立了教法与写法的结合。

  本课的最后一段是全文最感人的一段,作者把那一勺水带给四兄弟的美妙体验表现得淋漓尽致,细到每一个毛孔,每一根血管。品读本段,不由得为作者出色的细节描写深深打动。作者抓住一个“滑”字把一勺水从脸到胸和背再到大腿和膝盖最后到脚板的美妙体验一一传达,这份美妙激发了身体里的每一个毛孔,每一根血管。这种感觉是越来越强烈的,因为身体实在太需要水了。如果在朗读时能通过分层朗读的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可以在读的过程中深刻感受到这份对水的强烈渴望,教学目的在朗读中得到了强化,可谓一举两得。此外,在朗读中教师应及时质疑:为什么“滑”这个动作会重复出现三次呢?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从而在课堂上,将教法与写法巧妙融合,让学生明白:在写作时,我们一般是不重复用词的,但有时为了强调自己某种特别的情感时往往会进行重复用词。而文中的作者,则是在强调这一勺水的珍贵所带给他的难以描述的舒畅感受。写法也在潜移默化得到强化。

  看来好的教学设计必须经过反复的推敲和思考才能出现更好的效果,在今后的教学设计中要下功夫。

【《水》课后反思五年级下册】相关文章:

五年级下册《晏子使楚》课后反思09-13

五年级下册《大江保卫战》课后反思09-13

五年级下册《水》教后反思汇编04-15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水》反思?三篇04-18

《景阳冈》课后反思04-08

《画风》课后反思04-08

《蒲公英》课后反思04-09

《台阶》课后反思04-20

《卖炭翁》课后反思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