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清平乐·村居》优质评课稿

时间:2023-03-17 11:28:58 五年级上册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清平乐·村居》优质评课稿

  听一节好课,往往如沐春风,于自然之境处赏心悦目;又如听一首好曲,于境高远处叹意犹未尽。

  今天听傅贵成老师上北师大版第九册中的《清平乐村居》一文,感慨颇多。以至课虽结束,仍忍不住时时回味:古诗原来可以这样学!评价语原来可以这样说!师生原来可以这样诙谐幽默地交流互动!

  自叹弗如间,压抑不住豁然开朗的兴奋。

  诗词教学一直是课堂教学的难点,很多教师面对诗词总会禁不住产生望“诗词”兴叹之感,因为诗词的语言内蕴丰厚,既有表面的意义,又有内在的意义;既有比喻的意义,又有象征的意义。如何领会诗歌所表现的丰富的生活内容和深刻的思想含义,从而进入诗歌的意境,对于缺乏足够感悟能力、表达能力的小学生来说,实在是颇具难度的。

  而此课,教者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存储,引领着他们去想象和联想,对词中所表现的人物形象,借助教学挂图进行生动贴切的描述,把压缩的意义引申出来,把省略的过程衔接起来,把间歇的语气延续起来,把跳跃的感情连缀起来;特别是把诗歌的那种言外之意、弦外之音通过一次次品析挖掘显现出来。在教师诙谐精准的语言引领下,学生们笑声不断,妙语连珠,枯燥的一节课处处闪耀着思维的火花。

  一、“词眼”统领,一字贯穿

  古人写诗作词,讲究锤炼字面。凡在节骨眼处炼得好字,使全句游龙飞动、令人刮目相看的,便是所谓“诗眼”、“词眼”。

  本课,“醉”之一字,是“词眼”,活了一首词,让人陶醉于这田园村野之乐,更活了一节课,让人沉醉于这行云流水之美。

  初解,学生对“醉”的理解是:白发的老公公和老婆婆饮酒而醉,教者并未深究对错,而是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大大的红色的“醉”,然后接着学生的话说:“是啊,生活美好,弄点酒喝,可以是饮酒而醉,但是“醉”在这里还有更深层次的含义,我们继续向后读,或许你会对它有更多的理解。”

  紧接着,教者似乎放下了这个“醉”字,只一心带领着学生亲近“大儿、中儿”,体会他们的孝顺、勤快,感受“茅檐、小溪”的乡村美景,扎扎实实地实施了第二个环节——“明意”,解决了第一个问题:在这首词中,辛弃疾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生活画面?然后,又领着学生进入了第三个环节——“悟情”,在了解辛弃疾写作背景的基础上来感悟:这首词,到底表现了辛弃疾怎样的情感?

  此时,教者突然话锋一转:回过头来,我们再来看看这个“醉”字,除了饮酒而醉之外,你对它还有什么理解?

  孩子们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老两口夫妻恩爱,儿子孝顺可爱,他们陶醉与这样幸福的时光;虽然他们居住的是低矮的茅草房,但是他们家庭和睦,居住的地方又非常的美丽;他们醉心于这没有纷争的悠然恬静的生活……

  二、借图读文,入情入境

  古诗词语言凝练,字字珠玑,寥寥数语却浓缩了无数的意境深意。

  此课,教者并没有纠缠于生字词的逐句解读,也没有将满腹经纶一一告之,而是放手让学生说说自己读懂了哪句?在学生独立解读的基础上,再利用教学挂图,引导学生看读、读图,通过对画面细致地观察,形象地描绘来丰满人物形象,感悟人物心境。

  如:教学“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时,对小儿形象的理解,教者颇有四两拨千斤的风范。“溪头卧剥莲蓬”的字面意思,学生本也不难体会,但是教者并未满足于此,而是引领着学生走向挂图,细致观察“小儿”的动作姿态:你们仔细看看,小儿子正在干什么?他的手中拿着什么?他的脚呢?学生马上做出了回应,“小儿子趴在地上,手中拿着一个莲蓬,脚还在顽皮的晃动着……”不仅于此,教者还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他还可能做些什么?口里还可能?学生们一下子乐了,各种答案纷至沓来,此时教师笑问:可见小儿非常——?学生们亦异口同声笑答:顽皮!

  一个“卧”字活了一副画,可是教师如果没有带领着学生细致地将图读进去,想象开去,小儿顽皮可爱的形象又如何能在学生们的心中活起来、生动起来?又如何能让他们深深喜欢上这个可爱的小“无赖”呢?

  给诗文描绘的四个画面取名,也颇可琢磨。课后教者告诉我:学生们为图取的名和他当初所想并不相同,但也贴切。于是不禁想到,他在课堂上说的一句话:“这就是语文!”是啊,语言文字是需要用心去感悟的,在对诗文描绘的四个画面的解读中,孩子们读出了自己的理解,读出了自己独具魅力的感悟,这种个性化的品读是珍贵的,可见他们不仅真正将诗文读进去了,将简练的文字活化为生动有趣的充满了生活气息的美好画卷,而且读出来了,用自己精炼的语言又将之凝练为充满着语文味儿的精准的文字。

  三、关键词引路,顺势利导

  语言文字是需要感悟的,很多时候很多文字很多情感是可以意会却难以言传的,这时教师如果穷追不舍、字字落实,反而将学生困顿于表浅的字面意义中,弱化了学生的感悟能力。字词知冷暖,他常常会妥帖地拂过我们的内心,如春风吹拂,暖融融的让人感怀,这种感觉是可贵的,教者当小心呵护。

  如:教学“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中的“无赖”一词时,教者并未直接揭示“无赖”一词的含义,而是先调动学生已经的生活经验,提问:“在哪个场合听到过无赖这个词?”学生有的说:“在我不愿意做某些事的时候,别人偏让我做,我觉得这个人很无赖。”有的说:“让人讨厌的人,我们会说他无赖。”在学生明确了无赖的通常用法后,再来读图体会小儿的“无赖”,图中小儿天真活泼,一派烂漫,于是学生不仅明白了“无赖”的本意,更明晰了“无赖”一词在此处的真正含义。

  又如学习“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时,教者提出要理解哪些关键词,学生说到了“相媚好”,但又无法准确说出它的意思,教者也不急于解释,只是引导着学生去图中观察两位老人正在做什么?学生们有的说,“老婆婆在为老公公做衣服。”有的说,“他们头靠着头,正在开心地说着话。”这时,教者及时提问:“这句话中有一个词——吴音,谁知道什么是吴音?”在学生明白了吴音即吴地方言之后,教师又补充提问,“两位老人可能会用他们的方言说些什么呢?”有趣的是,此时教者自告奋勇担当扮演了老公公的角色,请出一位同学扮演了老婆婆的角色。“老婆子,你太辛苦啦,看儿子们多能干,我们就等着享清福吧!”学生亦设身处地走进老婆婆的内心,笑答:“可不是,看孩子们都大了,我也心满意足了,你这件冬衣,我得赶紧做出来,天冷了,不能让你冻着。”“瞧,老公公和老婆婆他们互相关心、彼此照顾,这就是——”,学生们大声回答:“相媚好!”

  是啊,“字词知冷暖。”此时,“相媚好”一词终暖暖地感染了孩子们,也感动了在座听课的每一个人,一对白发翁媪和睦恩爱的美好图画让人羡慕,所以当教者要求学生为此幅画面取名时,学生大声说出了“陶醉图”,是啊!这美好的生活画卷又怎能不让人陶醉?

  四、师生对话,感悟亲情

  无论多精炼的诗文,都不会少了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本课一家五口——五位人物形象的描绘,各具形态,用墨也各不相同,其中对于“大儿”和“中儿”的描绘最简练,寥寥6字勾勒出一幅简单的静态画面。如何让画面动起来,让人物形象丰满起来?除了看图想象当时的人物动作、情态,教者更是引领着学生大胆揣摩,走进人物内心。

  “大儿子啊,为什么大热天的,你不在家休息?”

  “豆田里长了杂草,爸爸妈妈年纪大了,不能干农活,我得替他们分忧!”“多孝顺的孩子啊!那你怎么不去织鸡笼?做轻松的活?”

  “弟弟年龄小,地里的活太辛苦,应该我自己干,轻松的活就让弟弟去做吧。”

  “二儿子啊,你看小弟弟玩得多开心啊,你怎么不去和他一起玩?”

  “他还小啊,玩玩也是应该的,我怎么能放着家里的活儿不管,光顾自己玩呢?”

  一问一答间,学生自然走近“大儿”“中儿”,去触摸他们的内心,揣摩他们心中的想法,于是人物形象便这样一点点生动起来,简简单单的“勤劳图”“劳作图”此时充满了浓浓亲情,变得可亲可近可感。

  五、活力想象,开放思维

  诗歌给我们提供了想象的天地。只要言之有理,我们就不妨大胆揣摩,而揣摩得正确与否,就看你对作品的背景知识和作者的人格精神了解多少。我们读诗,实际上是读作者的人格精神。用作者的人格精神来熏陶自己,启迪自己如何生存在这个世上。面对小学生,如何才能把握好一个度,即不挖掘过深揠苗助长,又能拓展思维启迪智慧?

  课前,教者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让学生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开始许是听课老师多,上课教师又陌生的缘故,学生只三三两两有人举手,教者总是耐心倾听,又笑着一一予以肯定,随意的谈话似的交流,渐渐让学生放下了拘谨;接着教者又放了一曲《苗岭的早晨》,让学生说说,从这首乐曲中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学生有的说:听到了悠扬的笛声;有的说:听到了山村清晨的宁静!学生在不知道曲名的情况下,竟然能听出音乐本身所含的内蕴,连我这听课者都忍不住点头赞许!

  “悟!”什么是悟?这就是悟!透过画面、声音,透过表面的现象,打开思维的通道,去唤醒沉睡在心底的想象天地,去感悟去大胆揣摩。

  课中,教师更是时时调动学生的想象力,透过画面、文字,透过作者的人生经历,去触摸作者的心灵世界,一同醉心那无纷争的田园之乐。

  正如教者在做结时所说:辛弃疾的村居,似一杯甘甜醇香的美酒,又如涓涓细流浸入我们的心田。自此,学生不仅将诗文读进去,读出来,更读开去。短短一节课40分钟留给学生的将是多么宝贵的心灵体验。

  六、语言艺术,春风化雨

  课后,浏览教者的教学照片时,一张张不同角度、不同姿态的照片中,教者始终面带笑容注视着学生,而学生亦专注地目视着教者,仿佛有某种磁场将他们紧紧维系。

  我想,这就是魅力课堂了吧!教者将其教育智慧、教育思想融入每一个教学的细节,并通过语言,艺术地表达出来,吸引了学生。这无形的磁场正是来自教者这独具的教学魅力。

  “语言有温度”,如春风吹拂,课堂便焕发了生机。教学中,教者的语言干练,无一句多余的话。无论是评价语、引导语、过渡语,还是总结语,无不给人以启发。

  初读课文时,当学生顺畅流利地读完课文后,教者追问:你为什么能读得这么好?有什么诀窍吗?学生坦言:是课前预习了的。于是教者及时总结:善于预习的学生就能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又如学生读题,教者的评价也非常让人深思:好,读出了停顿;不错,读出了自己对诗题的理解!就是这样一句句简简单单的评价语,亦能体现教者的语言艺术,不仅给了学生鼓励,更是一种方法的指导,让学生知道了课前应该预习;在今后读题时自己该如何处理,才能读好。

  什么是语文?怎样评价一节语文课?怎样上好一节语文课?是我听完此课后,思考最多的。遗憾的是,由于一边摄影一边听课,很多很精彩的环节和对话,未能一一翔实地记录下来,只能凭借着记忆,对此课做了一个大致的回顾,希望能通过此课,反思自己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以不断鞭策自己。

  附:

  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

  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

  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

  溪头卧剥莲蓬。

【《清平乐·村居》优质评课稿】相关文章:

清平乐村居10-07

清平乐.村居09-05

清平乐·村居10-04

清平乐·村居09-25

清平乐·村居02-15

《清平乐·村居》(改写)07-15

改写《清平乐·村居》10-10

改写《清平乐·村居》08-19

改写《清平乐·村居》09-17

改写《清平乐·村居》08-27